明朝萬曆皇帝特別喜歡換內閣首輔。他一生共在位48年,一共任命了12個內閣首輔,平均每四年就換一位。其中申時行執政時間最長,是毫無疑問的內閣首輔在為冠軍。但歷史上對這個冠軍評價不高,很多人說他首鼠兩端,碌碌無為。
這當真是冤枉了申時行大人。申時行怎麼會碌碌無為呢?他是科舉考試的狀元,沒有點真才實學,能當上狀元嗎?張居正對他非常賞識。沒點過人的本事,能被張居正看上嗎?你總不能說張居正眼瞎吧?
申時行登上了內閣首輔的高位,成了百官之首,他也是堂堂熱血男兒。也想在這個位置上做出屬於自己的歷史功績,無論從能力上還是動機上,申首輔都不可能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但現實就是這麼無奈,生活給申時行出了一個玩笑。無論申時行多麼想幹出一番業績,都不能如願。
明朝的政治制度一開始就存在著先天不足,朱元璋制定了很多政策,雖然出發點非常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不合時宜就漸漸顯露出來。明朝初期政治的這個怪胎不不斷成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官集團,這個文官集團和皇帝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張居正在位的時候,大刀闊斧的開展政治經濟改革,為明朝的中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卻被皇上視為眼中釘,因為他的存在,使得皇權得到了強烈的壓制,在他死之後被壓抑多年的皇權終於反攻倒算,把張居正一腳踩在地下,不光抄了他的家,還把他列為奸臣,遺臭萬年。
申時行是一個聰明人,眼看著張居正由位高權重跌落到家破人亡,申時行一腔的熱血也會涼了半截。在大臣們和皇上存在重重矛盾的狀態下,申時行提出任何政治主張,都是不明智的。如果選擇站在文官集團一邊,為文官集團謀取利益,那接下來肯定會被皇上打壓,享受到張居正的可悲下場。如果選擇站在皇上的這一邊,為皇上出謀劃策,那他就是站在了所有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文官集團同樣會把他攻擊的體無完膚,讓他沒有好下場。
申時行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不要選邊站,兩邊都不得罪,只做潤滑液,不做摩擦劑,想方設法調和皇上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他努力維持著明朝政治的平衡,讓千瘡百孔的大明朝,還能夠苟延殘喘幾年。同樣讓明朝的百姓能夠多過幾年太平日子,這就是申時行擔任宰相的最大功勞。
申時行沒有像張居正那樣,採取強力手段推進各項改革政策。那樣只會給大明朝這個重症患者帶來更大的傷害。他要給大明朝以喘息的時間,讓大明朝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自我修復。
他所做的事情有:及時制止了張居正案的進一步發展下去,為更多的人保住了項上的人頭。他努力調和了皇上與大臣們之間的矛盾,讓皇上與大臣們暫時看起來不再像敵人,而是像朋友一樣。他的手段非常的隱蔽,非常低調,一點也不張揚。很多人享受到了他帶來的太平與安定,但卻不知道他在背後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
皇帝一個人在面對如群狼一般的大臣們的進攻之時,只有申時行在背後默默的支持他。皇上對申時行的所作所為是非常滿意的,也非常感動。所以申時行能在首輔的位置上坐了那麼久,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百官們卻不理解申時行的良苦用心,簡單粗暴的把申時行看成為碌碌無為的小人,對他罵聲不絕。申時行卻沒有進行過多的辯解,他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的委屈。
雖然申時行已經很努力了,但僅憑他的一己之力,還是無法完全解決明朝政治的這個死結。百官們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到他一個人的身上,準備開展對他的人身批鬥。在這種高壓狀態下,申時行只能選擇離開這個充滿著是是非非的政治舞臺,回家養老去了。
在他死後20多年,崇禎皇帝就吊死在煤山之上,結束了大明朝200多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