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給了崇禎帝十七年時間,工作勤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2021-01-20 楊角風發作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懇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

史上大多亡國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陳後主陳叔寶、宋徽宗趙佶等等。而崇禎帝卻是個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復興大明,不分晝夜地處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對節儉。

勤政和節儉是明君的標配,但崇禎意外成了亡國之君,他無臉面對列祖列宗只得自縊身亡。

在位十七年間,崇禎做了很多事,無論對錯,他都盡了最大努力。作為皇帝,在危亡面前沒有人能幫他,在壓力面前只有他一人承擔,付出了這麼多,為何崇禎仍無法挽救大明的命運?

一、自然災害

明末,發生了罕有的超大規模自然災害,是四千年來全球氣變冷時期之一,也就是所謂的小冰河期,劇烈的氣候變化,使得饑荒連年發生。

史料記載:

「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於是有鬥米千錢者,有採菜根木葉充飢者,有夫棄其妻、父棄其子,有骨肉相殘食者。」

這大致就是崇禎三年到崇禎五年,河南的旱災情況,十室九空,物價飛漲,人餓到了一定份上,什麼事都可能做出來,骨肉相食這種慘劇都時有發生。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不僅僅是旱災,鼠疫也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由於旱災到處都沒有糧食,老鼠也需要遷徙尋找食物和水源,於是病菌就跟著老鼠到處蔓延。沒有飯吃的饑民吃過老鼠或是老鼠隱藏的食物,鼠疫開始在人們之間傳播。

另外,由於大規模流民的出現,也讓疾病傳播的範圍更廣,廣平、天津、河南等大量地區被病魔所籠罩。常年的天災讓無數人流離失所、死於非命,對於這片大地的統治者同樣是個巨大的災難。

自然災害是崇禎年間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沒有飯吃的人可能變成強盜、匪徒或者反叛者,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會隨即發生。這些流民中的一部分會加入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成為壓垮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內外雙重危機

崇禎不僅要面對連年的自然災害,更要面對朝廷的黨爭、兩股強大部隊的進攻,一支從遼東發難,一支從陝西起兵。最要命的是,後金軍和起義軍同時在蠶食著大明的力量,兩線作戰,這讓崇禎帝焦頭爛額,拆東牆補西牆,再拆西牆補東牆,最後落得無牆可拆,四處漏風。

事實證明,兩線作戰是個極其糟糕的決策,公元1214年,在蒙古騎兵強大的攻勢下,金宣宗被迫南遷,國土丟掉一半,國力衰敗,已經在亡國滅種的邊緣。而此時的金宣宗卻仍想在南宋頭上撒氣,派朮虎高琪徵伐南宋,於是乎兩線作戰成型,他們不僅打不過蒙古騎兵,也奈何不了南宋,僅存的國力被消耗一空。想當初滿萬不可敵的金軍是如何威猛,而現在只能淪為待宰的羔羊,被蒙古人殺得一乾二淨。

崇禎帝當然不想打仗,這也是迫不得已,帝王的尊嚴令他必須堅強起來,無論敵人多可怕,他也得撐下去。楊嗣昌曾建議崇禎以剿匪為重,對付後金最好用和談來解決,雖然說這個建議最後失敗了,但其中還有可取之處。

如果崇禎能堅定執行先安內再攘外的策略,大明江山還有一線生機。只不過崇禎帝總是鼠首兩端、無法決斷,在猶豫之間葬送了機會。崇禎十一年,楊嗣昌就暗地中和皇太極聯繫,希望和談解決爭端。

皇太極的回應是:「如有確議,則撤兵東歸」。對於後金軍,他們的處境也並非順風順水,後金地處遼東,天寒地凍,物資缺乏,加之戰爭頻發,他們也需要時間恢復實力。就算皇太極的回應是假的,那也可以為大明爭取時間。而崇禎帝礙於大臣們的反對,遲遲沒有決斷,皇太極不想再等,便再次出兵南下。

史料記載:

「辛巳,大清兵入牆子嶺,總督薊遼兵部侍郎吳阿衡死之。癸未,京師戒嚴。冬十月癸巳,盧象升入援,召對於武英殿。」

崇禎十一年,剿匪工作已經取得奇效,李自成差點丟掉性命,逃入大山。此時朝廷卻得到皇太極出兵的消息,於是勤王詔令下達,洪承疇、盧象升等將領只得拆掉西牆去補東牆,兩線作戰的惡果就此成埋下。

三、沒有錢糧軍餉

面對接連不斷的戰事,明朝的軍費開支也異常龐大,而崇禎根本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軍費,崇禎九年,盧象升曾上疏:

「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由於盧象升部隊經常斷餉,於是盧象升向朝廷請發軍餉,朝廷也是斷斷續續地給。不給工資,那麼當兵的還有什麼理由玩命打仗?保家衛國這種口號太過空泛,吃飽肚子才是關鍵。長此以往,很多軍兵叛逃或投奔了土匪,變成了明軍的敵人。

由此可見,崇禎年間的缺餉問題十分嚴重。兩宋為何能屹立三百多年不倒,主要就是因為宋廷有錢,對外每年幾十萬歲幣的賠款,仍能保持國家正常運轉。

勤政節儉的崇禎也無法解決錢的問題,沒錢就發不起軍餉,軍隊就會譁變,甚至通敵,在很大程度上,戰爭就是在比拼財富的多寡,一旦沒了錢,戰爭必敗。

在李自成攻下京城前夕,崇禎還搞出了募捐的鬧劇,但是沒有幾人願意為國捐款,皇帝成了孤家寡人。那些官僚大臣家資巨富,而崇禎卻只募捐出二十萬兩,對於巨大的軍費開支,可謂杯水車薪。

四、拒絕議和、拒絕南遷

在優柔寡斷的同時,崇禎帝也十分顧及面子,面對如狼似虎的敵人,崇禎帝一次次陷入搖擺與不定之間。楊嗣昌勸他和後金議和,崇禎心動了,大臣們反對,崇禎又陷入沉思,猶豫不決的時候,大將盧象升死在後金軍刀下。

時間是寶貴的,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間,如果崇禎早做決斷,最起碼盧象升就不會成為犧牲品。

崇禎十七年正月,朝臣李明睿勸諫崇禎:「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

崇禎猶豫不定,等到了三月崇禎也沒下定主意,還對大臣們說:

「卿向勸朕南行,今尚可及乎?」

當時假若崇禎真確定要走,可能還來得及,如果正月就南遷,成功率更大。而等到李自成攻破了京城,一切都晚了,心如死灰的崇禎便在煤山以死報國。

崇禎帝為國家的付出應該被肯定,他想挽救他的國家,他不想成為亡國之君,也不想成為萬載唾棄的對象,只是他的運氣太差,遇上了曠世罕見的自然災害,遇到一大批不靠譜的文臣,

當然還有其自身的諸多問題,於是乎滅亡就成了必然結局。

相關焦點

  • 給了朱由檢十七年時間,為什麼依舊拯救不了明朝甚至滅國?
    勤政努力的崇禎,毀在了東林餘孽的手中崇禎掃除閹黨的決心,著實讓人感慨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已經有如此城府和政治水平。只可惜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九千歲當權之時,無數小人投靠閹黨,大家一起升官發財、無惡不作。但是,也有一批人是為了做事而曲線救國加入閹黨。普天之下官員人人皆閹黨的時代,那些不是閹黨的呢?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明朝派職方郎中馬紹愉,兵部司務朱濟之,都司朱龍等人攜帶皇上給予的敕書趕赴瀋陽,經過雙方多次商討,皇太極最終提出了議和條件: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寧遠、塔山一線為邊境,保證互不相侵。第二,明朝人口逃進清朝境內,清朝會遣返回明朝。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萬兩白銀和1萬兩黃金,換取清朝的1000斤人參、1000張貂皮。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撰文/日堯居,根據清代歷史的記載和傳說,進一步剖析個人對這個歷史時代的看法和觀點,可以當作故事來消磨時間,也可能忽然間給你一定的啟發!他成為了康熙皇帝心中最大的心魔,這個人也成為大清最具威脅的隱患,他就是傳說中的明朝滅亡僥倖逃脫的朱家後代「朱三太子」。
  • 別怪滿清和李自成,明朝滅亡難道是因為小冰河時期?
    明王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可以說是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就此結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於李自成,因為是他,北京陷落。往往一個國家的首都攻佔和統治者身死,代表著這個國家滅亡了。
  • 海南發現了72座海底村莊,明朝「亞特蘭蒂斯」傳說或許是真的!
    因此我們這代的年輕人啊,小時候沒少聽過未解之謎和神鬼事跡。這些精彩詭異的故事裡有真有假,當不了科學家的我們到現在也只能半信半疑,比如"拔路神""水猴子""施雨神龍"等等,而且全國各地的老人不知道如何做到的統一,他們都會講這些有趣故事!
  • 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按理說,明朝擁有如此多的人才,應該繼續繁榮昌盛才對,可為什麼偏偏會開始走下坡路線呢?古代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科舉進行篩選,而書生的半輩子時間基本都用在了學習上面,其苦讀十年赴京趕考只為一朝功成名就。隨著明朝的歷代發展,民間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戰亂少了讀書的人就多了,在這種太平盛世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書生有能力報名參加科舉。
  • 盤點熊出沒中讓人敬佩的四個壞人,最良心的李老闆,勤懇的大馬猴
    不過既然有心地善良的人,那麼在熊出沒裡當然也會存在著壞人了,今天動漫君就來盤點一下熊出沒中讓人敬佩的四個壞人,最良心的李老闆,勤懇的大馬猴。第一位:最良心的李老闆很多小夥伴就開始問動漫君為什麼說黑心的李老闆是最有良心的。首先我們一直是站在光頭強的角度來看問題的,所以當我們看到李老闆沒有給光頭強發工資的時候我們會氣憤。
  • 十七年蟬的第十五個夏天
    在上一個十七年開始的時候,十七年蟬曾和一粒水姜的種子度過了最初相依為命的夜晚。它們彼此約定,在第十七個夏天,水姜綻放它芬芳美麗的花朵,而十七年蟬將在最痛苦的蛻變後釋放出最嘹亮的鳴叫。它們發誓要相互輝映,相互給對方一生中最華彩的瞬間。「你真的一點也沒想過要提早出去嗎,」蚯蚓問,「十七年是我無法想像的概念。我不知道有什麼能經受這麼漫長的時間的考驗。」
  • 橘貓能有多好運?睡一覺醒來被騎警隊收編,成為御用抓鼠"警貓"
    這不正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能抓老鼠的貓咪嗎?    不過看著面前的貓罐頭和牛奶,達爾文還是屈服了,主要吧不是為了吃,我這是為了給人民服務是吧,你說這耗子多煩人啊。    平時工作的時候那叫一個認真勤懇,連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生怕漏過什麼老鼠的蛛絲馬跡。  後來甚至由於工作成績太過於優秀,不到一個月馬廄的耗子都被達爾文給抓完了......  果然論起抓老鼠這個行當,還得是咱們的中華田園貓天下第一,三千年無差評歷史檢驗,你值得信賴!
  • 明朝滅亡,崇禎死後有多慘,百官投降,與妃嬪合葬
    明朝亡於內亂、外患,但末代皇帝崇禎的確是給李自成的大順軍給逼死的。崇禎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不久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等戰略重鎮,北京岌岌可危。死前,崇禎皇帝極為痛心地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目擊者稱,崇禎吊於海棠樹幹上面,頭髮披散,遮蓋了面孔,藍袍、白綢褲在風中凌亂。人們在他的身上發現了一封血書。毫無疑問,這是崇禎最後的遺書。書中寫道: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無傷百姓一人。
  • 上天沒多久,送他上天的國家就沒了,於是他在太空呆了311天
    那麼迄今為止,連續在太空工作時間最長的太空人到底呆了多久呢?足足呆了340天,這個紀錄是由來自NASA的太空人斯科特·凱利所保持的,而在此之前,前蘇聯太空人謝爾蓋·康斯坦丁諾維奇·克裡卡列夫則在太空連續工作了311天,而且他還是累計太空工作時間最長的紀錄保持者,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累計在太空工作了803天9小時39分,而那次311天的超長太空工作則頗具戲劇性
  • 小冰河時代、黨派之爭、農民起義,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無解嗎?
    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開始,明朝就一直處於寒冷之中,而且從正統年間到明末一直是越來越冷,史書記載:弘治十一年夏天臨安地區颳大風,居然凍死了很多百姓;正德年間廣東的大雪幾乎可以把人埋沒。在這樣極端的天氣條件下,明朝的百姓可遭了殃,長時間的低溫讓他們幾乎每年都顆粒無收,只能望著寸草不生的土地長籲短嘆。
  • 明朝奇葩皇帝那麼多,為什麼還能延續近300年的國運呢
    說來也甚是奇怪,明朝帝王或多或少都有些奇特之處,有喜歡做木工的,有好高騖遠帶兵打仗被敵軍俘虜的,有喜歡不上朝的,還有因為幼年受過創傷對姐弟戀一往情深的等等,這些事情若是發生在別的朝代也許早就亡國了,但發生在明代卻依然不影響明朝的延續,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明朝有小冰河時期,那同時期的歐洲有嗎?
    有的,雖說現在沒有比較可靠的科學推測可以表明小冰河時期的確切起止時間,但小冰河這種氣候異象是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大規模氣候變化,它逐步開始於13世紀初期,在17世紀對全球逐漸產生鮮明的影響。所以明朝末期既然碰上了小冰河時期,那麼同時期的歐洲絕對是有的。
  • 十七年蟬
    當時感到非常驚訝,蟬竟然要在無邊的黑暗中苦苦等待四年方能迎來短暫的光明。 前幾天看電視時看到中央10臺播的一個片子,在這個片子裡我第一次看見也是第一次聽說了「十七年蟬」。那是一個頗為壯觀的場面,似乎聽從了號令一般,無數蟬的幼蟲破土而出,迅速的攀附到地面上垂直的物體,蛻去外皮,鑽出長著翅膀的成蟲。
  • 擁有先進火炮的明朝,為什麼最終會輸給清朝?一個原因最關鍵
    接下來,由我向大家具體解釋一下,為什麼明朝擁有如此先進的火炮製造技術,卻最終還是難逃亡國的命運。不知道,諸位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極必衰,自古以來是任何一個王朝都難以逃脫的歷史鐵律。常言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句話在我國古代王朝身上同樣適用。
  • 「眾正盈朝」為什麼成為大明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曾經出過兩次「眾正盈朝」,分別是天啟初年和崇禎年間。崇禎年間的「眾正盈朝」規模最大,給人一種「大明天下無敵」的感覺,崇禎帝也自我感覺極為良好。然而「眾正盈朝」並沒有讓明朝「再次偉大」,反而成為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全球最頂尖治癌技術的梅奧診所,為什麼還是拯救不了李詠
    在各類綜藝還沒發展起來的時候,他的《非常6+1》是十分的受歡迎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喜歡的主持人在10月25日永遠的離開了。10月29日李詠的妻子哈文在微博上宣布了此消息,隨後很多人紛紛發文感念李詠,感謝他帶給我們的歡樂,一路走好。
  • 蟬存十七年,知鳴為一夜.
    蚯蚓第二次見到十七年蟬,他依舊維持著不變的姿勢,時間在他身上仿佛是靜止的,沒有留下絲毫痕跡。這次的蚯蚓聽說了十七年蟬和水姜的約定,知道他在等一朵花的盛開。十七年蟬有些許驚訝,蚯蚓告訴他風是傳遞消息的最佳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