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忠賢不死,崇禎重用他,能度過小冰河時期解決內憂外患嗎?

2020-12-03 山村劉妹

如果魏忠賢不死,崇禎重用他,能度過小冰河時期解決內憂外患嗎?

大明王朝歷經數百年的國祚,在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之際,已經是處在風雨飄搖的懸崖邊,積累了諸多的弊端也是全部的爆發出來,在崇禎上位之後一方面受到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影響,使得農作物減產,李自成的農民起義爆發,另一方面外有滿人的入侵,不久之後,大明王朝便覆滅。

如果崇禎皇帝上位之後,沒有處死魏忠賢,反而是重用魏忠賢的話,大明王朝能夠延續國祚解決內憂外患的局面呢?這樣的說法無疑是過度的突出了魏忠賢的作用與貢獻,然而即便是魏忠賢得到崇禎的重用,想要扭轉整個局面可以說是堪比登天,但是使得晚明在繼續熬上幾十年應該還是能做到的。

其一晚明雖然各種弊端都是暴露出來,朝政腐敗不堪,但晚明相應實力還是存在的,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並且如果魏忠賢不死,得到了崇禎皇帝的信任,那麼之後必然不會發生東林黨人禍亂朝政的現象,這樣一來明朝各方勢力派系之間的關係,有著魏忠賢的存在,也會緩和不少。

其二魏忠賢的存在,就如同是一個「蛇頭」將不同的勢力聯合到一起,並且魏忠賢極為重視遼東的戰事,即便是政見不合,魏忠賢依舊是通過工商稅、以及富豪官吏身上獲取錢糧,雖然不能保證國庫充盈,但穩定的支持遼東戰事還是能夠做到的,並且魏忠賢獲取錢財的方式並沒有危害底層百姓的生活,這一點在魏忠賢死後,工商稅被廢除,長期的壓迫使得農民起義的發生就能看的出來。

其三魏忠賢的存在,使得朝堂之上的各方實力得到有效的平衡,能夠較好的緩和內部矛盾,這樣一來晚明朝堂之內的局勢不至於失控,雖然魏忠賢的手段名聲不好,然而他卻是一個務實有能力的人,而後續崇禎任用的東林黨人,不過是一群紙上談兵沒有任何實際經驗的書生,東林黨人的諸多政策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已有的利益而已。

可以說,如果崇禎皇帝信任魏忠賢的話,想要徹底解決內憂外患的局面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延續明朝的國祚還是能做到的,如果魏忠賢不死,崇禎重用他,能度過小冰河時期解決內憂外患嗎?

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內容與標題相符,並無誇大/虛假/誘導/不友好。

相關焦點

  • 天啟做木匠大明穩定,為什麼崇禎宵衣旰食,加速大明滅亡?
    但是,為何同樣處於 「小冰河期」 ,同樣內憂外患,大明沒有在所謂的「木匠皇帝」手裡滅亡,反而在勤政圖強的崇禎手裡滅了呢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大儒黃宗羲為父報仇,錐刺魏忠賢黨羽,崇禎讚嘆:忠臣孤子!
    天啟年間,大太監魏忠賢專擅朝政,黨同伐異,唆使黨羽將「東林六君子」和「東林七君子」全部害死。黃尊素被閹黨汙以貪汙之罪,逮捕到北京,關入昭獄,最終被魏忠賢心腹、時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的許顯純嚴刑拷打而死。當時,魏忠賢權勢如日中天,黃宗羲深知現在報仇,難於登天,於是返回老家,等待時機。兩年後,崇禎皇帝繼位,剷除魏忠賢,大批閹黨成員被捕入獄,黃宗羲聞訊,上書請求為父親平反,清算閹黨罪行,得到崇禎批准。
  • 別怪滿清和李自成,明朝滅亡難道是因為小冰河時期?
    明王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可以說是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就此結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於李自成,因為是他,北京陷落。往往一個國家的首都攻佔和統治者身死,代表著這個國家滅亡了。
  • 崇禎皇帝去世前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但是明末時期真正的大患是什麼呢?固然倭寇海患讓明王朝疲憊不堪,固然東北邊患讓明王朝損失慘重,但這些都只是外疾,始終沒有對明王朝形成真正致命的威脅。是農民起義軍嗎?農民起義軍的確強大,對明王朝造成的破壞和損失遠超邊患,而且最終滅亡明王朝的也是農民起義軍;但其實明王朝是有能力,也有機會徹底消滅起義軍的。
  • 小冰河時代、黨派之爭、農民起義,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無解嗎?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明朝遇上了"小冰河時代",氣候異常寒冷引發了天災人禍和農民起義,另一個是明代的官員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卻不知道如何對付關外的後金軍隊和穩定朝局,以至於國破家亡。這每一個困境,在我看來都是人為的力量無法改變的,明朝的滅亡是這些困境作用的綜合結果。
  • 為明朝的無能背黑鍋,他不死明朝不滅?帶你了解一個有能力的太監
    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後393年,卻被人洗白成忠臣,甚至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的說法,他組織了一個黨派叫閹黨,專門排除異己,甚至專斷國事,那個時候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而魏忠賢每次都在他玩的時候來打擾他,讓他來「批紅」,這讓朱由校很不耐煩便說:「這些事你處理吧,不要煩我了」。
  • 反閹黨,力遏魏忠賢。雖慘死獄中,崇禎乾隆仍讚嘆不已
    在大家不熟悉他是誰的情況之下,就讓我們看看我們熟悉的人對他的評價,以便我們接下來加深對他的了解。《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曾這樣評價他。蒲松齡:公生為河嶽,沒為日星,何必長生乃為不死哉?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為公悼惜;餘謂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 一聖賢,解者必不議予說之傎也。那麼他是誰?他就是楊漣。
  • 明朝最忠心最男人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死後令後人敬仰
    王承恩原本是魏忠賢其中的一份子,從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出生就開始照顧他,王承恩卻不像魏忠賢禍國殃民,對崇禎卻是忠心耿耿,在崇禎時期一直擔任司禮監太監,可謂是位高權重,崇禎前期好不容易除掉太監魏忠賢,現在又信任王承恩,不得不說在明代太監始終是皇帝們最信任的人,他們每天陪伴在皇帝的身邊,悉心照顧,陪伴左右,而且還能辦事。
  • 崇禎皇帝被李自成逼死後,他的女眷們命運怎樣?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因為他的皇兄天啟帝英年早逝,於是17歲的朱由檢登基,並建號崇禎。有人說崇禎這一生是勤勞的一生,也是悲慘的一生。雖然後世對他褒貶不一,但只能怪他生不逢時,因為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無力回天了。
  • 魏忠賢掌權多年,為何敵不過剛登基的朱由檢?太監再強也畏懼皇權
    魏忠賢死訊傳來,崇禎得知他先一步離世,愈加憤恨,果然未能對魏忠賢網開一面,魏忠賢雖然已死,仍「詔磔其屍,懸首河間。」或許,這便是多年來為禍朝廷的報應吧。 崇禎能夠輕易去掉魏忠賢,最根本的原因要感謝朱元璋,因為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後,便想著如何能夠傳朱家大明江山於萬世,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增強皇權,削弱一切他能想到的可以影響皇權的勢力。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
  • 揭秘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聽我細細道來
    有誰還記得那個最悲情的夜晚,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選擇自縊而死?在我腦海揮之不去,所以我非常想知道朱由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皇帝,而且為社稷而死的君王,用頭髮遮住自己的臉,悲辱地吊死在歪脖子槐樹上,那個畫面也太悲傷,讓我不忍心去看,即使這樣,它還是有讓我有抑制不住的想去了解下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為何到如此悲壯的時刻呢?
  • 當信王選妃撞上天啟大爆炸,魏忠賢有嘴也說不清
    天啟七年初,魏忠賢又特地搜羅了二百多株牡丹,只有皇帝享用的「御袍黃」給朱由檢,詳見《酌中志》、《崇禎長編》、《全史宮詞》等。明朝禁止大臣交結藩王,魏忠賢沒有天啟皇帝的授權,他敢如此嗎?有些人還真是把朱由校當作一個不識字的文盲傻瓜了!
  • 明末「小冰河時期」氣候下的瘟疫與苛政
    說起明朝的滅亡,最近在清軍入關、吏治腐敗、農民起義等成說之外又興起了「氣候變化」說,認為明末「小冰河時期」導致農業社會基礎遭到重創,使朝廷再難維持其統治。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結合《崇禎記聞錄》這本書來看一下,明朝末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 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後,此人來到崇禎帝墓前,絕食七日而死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大明王朝自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比較強硬的王朝,明朝一直奉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祖訓。明朝存在276年,中間出現了很多荒唐的帝王,但是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的做法,至今看來依舊令人值得敬佩。崇禎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也遵守了先祖祖訓而付出了生命。在崇禎死後,有個朝鮮人來到崇禎帝的墓前,絕食七天七夜而死。這個人就是崔孝一,原本崔孝一就是一個小人物,在中國史料中是不會記載的。
  • 此人死後,大明迅速亡國,崇禎撫屍痛哭道:朕殺錯人了
    憲宗時期,又是另一名宦官汪直,皇帝讓他設置西廠,與東廠分庭抗禮,給了他極大的權力,可以搜捕大臣,作風強橫。 隨後還有宦官劉瑾,更是權傾朝野,比之皇帝也不為過,再到宦官魏忠賢,更是在歷史上鼎鼎有名,天啟皇帝繼位後,他靠著客氏功勞,發展勢力,直到萬曆皇帝繼位後,皇帝更是不管朝政,朝堂風氣混亂,各自結黨營私,其中最數魏忠賢的勢力龐大,就算是朝中大臣也會諂媚於他。
  • 他手握80萬大軍,李自成圍京卻不肯去救駕,後人卻還說他是忠臣
    最為人熟知莫過於魏忠賢閹黨和東林黨人的鬥爭,這樣的鬥爭更加促進了大明王朝的崩塌。因此崇禎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閹黨,他大力清除閹黨,抓準時機一舉將魏忠賢黨羽殺光,將魏忠賢貶於鳳陽守陵後,又藉機將魏忠賢處死,想幹閹黨一網打盡。這給了當時的大明王朝到來了復興的希望。
  • 崇禎皇帝歪脖樹上吊死後,屍首呢,埋哪兒了?
    作為16歲就接班的崇禎皇帝,其前任是他哥哥朱由校,就是那個成天搗鼓木匠活的天啟皇帝,沒有子嗣所以死後才傳位給他。而他接手時,後宮裡是魏忠賢專權,朝堂裡是東林黨結幫,還有外患就是那已經越來越兇惡、虎視眈眈在山海關外的後金政權。內憂外患下,崇禎經常身心俱疲,連翻綠頭牌子到哪個妃子那裡釋放一把都懶得做,也不知道冷落了多少後宮佳麗。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