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黃宗羲為父報仇,錐刺魏忠賢黨羽,崇禎讚嘆:忠臣孤子!

2020-12-06 指縫間的歷史

文/晚風暮雨

黃宗羲是學術大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學富五車,見聞廣博,與顧炎武和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一生著作等身,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鮮為人知的是,黃宗羲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手持鐵錐,為父報仇,更是在歷史上留下一段盪氣迴腸的英雄傳奇!

黃宗羲畫像

黃宗羲的父親名叫黃尊素,是「東林七君子」之一。

天啟年間,大太監魏忠賢專擅朝政,黨同伐異,唆使黨羽將「東林六君子」和「東林七君子」全部害死。

黃尊素被閹黨汙以貪汙之罪,逮捕到北京,關入昭獄,最終被魏忠賢心腹、時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的許顯純嚴刑拷打而死。

魏忠賢劇照

史書記載,黃尊素遇害5天之後,遺體才被人從監獄移出,全身由於腐爛已無法辨認,只有17歲的黃宗羲,目睹這一切,怒髮衝冠,發誓要為父親洗掉汙名並報仇雪恨!

當時,魏忠賢權勢如日中天,黃宗羲深知現在報仇,難於登天,於是返回老家,等待時機。

兩年後,崇禎皇帝繼位,剷除魏忠賢,大批閹黨成員被捕入獄,黃宗羲聞訊,上書請求為父親平反,清算閹黨罪行,得到崇禎批准。

崇禎皇帝劇照

用酷刑折磨黃尊素的閹黨成員許顯純、李實被捕,由刑部公開審訊,允許百姓旁聽,黃宗羲也在其中。

魏忠賢雖已伏法,但依然有不少閹黨成員位居廟堂之上,在他們的幹涉和阻撓下,許顯純等人氣焰囂張,花言巧語,百般為自己辯解,而刑部官員不敢得罪閹黨,問案疲軟無力。

連審多日,依然毫無結果,案件陷入膠著狀態。

一直旁聽的黃宗羲忍無可忍,怒吼道:「逆賊!你害死我父,鐵證如山,還敢狡辯!」說著從袖子中掏出一把鐵錐,撲向許顯純猛刺,一邊刺一邊說:「我看你如實招與不招!」

衙役們痛恨閹黨,無人上前阻攔,許顯純被刺得渾身是血,忙不迭地磕頭求饒,連說「願招!願招!」

刑部根據供詞,判處許顯純死刑。

李實大懼,託人用重金賄賂黃宗羲。那個人帶著三千兩黃金找到黃宗羲,說道:「李實託我帶黃金給你,以彌補當年誣陷你父親的罪過,請你不要再追究了。」

黃宗羲冷笑一聲:「三千兩黃金能買屈死的靈魂嗎?能買國泰民安嗎?李實這逆賊罪有應得,死有餘辜!」言畢,將來人趕出家門。

第二天審訊時,李實賊心不死,依然狡辯,黃宗羲怒不可遏,拿出鐵錐走過去,李實臉色慘白,失聲叫道:「願招!願招!」

另一位閹黨崔應元不甘心認罪,在黃宗羲鐵錐的猛刺之下,乖乖認罪伏法。

李實和崔應元最終全被處死。

崇禎皇帝聽聞黃宗羲錐刺閹黨之事後,稱讚黃宗羲是大明的忠臣孤子,然後下詔追封他父親為太僕卿。

這件事之後,19歲的黃宗羲名滿天下,被人們譽為「姚江黃孝子」。

相關焦點

  • 黃宗羲為親殺仇後,留下了什麼話?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時為御史。他就看不慣魏忠賢的所作所為,一再上書,怒懟魏忠賢。  毫無例外,他落職回鄉。  黃尊素在地方,魏忠賢依然怒氣難消,羅織罪名,將其下獄。  魏忠賢作惡多端,仗的是天啟皇帝的恩寵。崇禎繼位後,將魏忠賢一網打盡。然而餘孽猶存,於黃宗羲有父仇的幾個同犯,依然在位。
  •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黃宗羲的傳奇人生
    在黃尊素為官的時候,朝政被以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所控制,黃尊素則屬於與閹黨對立的東林黨。他很有智謀,是東林黨中具備政治智慧的佼佼者,在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中,往往出謀劃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被閹黨記恨在心。1626年年初,黃尊素被誣告貪汙,抓捕至京師,隨後被拷打至死,年僅43歲。死後5天,他的屍體才被人從監獄中挪出,當時全身已經腐爛,以至於無法辨認,極其悽慘。
  • 反閹黨,力遏魏忠賢。雖慘死獄中,崇禎乾隆仍讚嘆不已
    才子紀曉嵐曾經寫過一副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讀傳家」。那麼如此說來,楊漣就是標準的一等人,行為準則就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既然如此就讓我們夢回大明,走近東林六君子之一的楊漣……楊漣(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字文孺,號大洪,漢族,湖廣應山人。明末著名諫臣,東林黨人,「東林六君子」之一。萬曆三十五年,楊漣登進士第。
  • 崇禎皇帝去世前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明王朝之所以沒能徹底消滅起義軍,其實並不是說明朝皇帝有多仁慈,而是因為朝中大勢,已經不是皇帝所能控制得了;在崇禎皇帝統治時期,朝堂官場的真正統治者其實是「東林黨」。東林黨出現於萬曆皇帝時期,公認的創始人是吏部郎顧憲成,但當時的東林黨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組織,但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之後,東林黨逐漸成為朝堂之上最強大的一股勢力。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十八歲登基掌權接手的大明帝國卻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內有民眾揭竿而起,外有滿洲鐵騎虎視眈眈,眼皮子下面的大太監魏忠賢結黨營私,登基僅三個月勢單力薄的崇禎,用他的政治智慧談笑間剷除未還多年的魏忠賢及其黨羽,群臣是目瞪口呆舉國震動。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為了給父皇爭氣,給母后報仇,他更加潛心學問。為了能在仇人面前隨遇而安,平靜坦然,他熟讀《皇明祖訓》。對害死莊妃的魏忠賢雖然痛心疾首,但表面上還要保持謙卑的態度,因為他知道,在這個險惡的皇宮裡只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誰都不能相信。正是出於這種險惡而特殊的環境,朱由檢慢慢地形成了對周圍的人和事懷疑,猜忌的性格。並且無論做任何事只相信自己,漸漸變得自以為是。
  • 如果魏忠賢不死,崇禎重用他,能度過小冰河時期解決內憂外患嗎?
    如果魏忠賢不死,崇禎重用他,能度過小冰河時期解決內憂外患嗎?如果崇禎皇帝上位之後,沒有處死魏忠賢,反而是重用魏忠賢的話,大明王朝能夠延續國祚解決內憂外患的局面呢?這樣的說法無疑是過度的突出了魏忠賢的作用與貢獻,然而即便是魏忠賢得到崇禎的重用,想要扭轉整個局面可以說是堪比登天,但是使得晚明在繼續熬上幾十年應該還是能做到的。
  • 魏忠賢掌權多年,為何敵不過剛登基的朱由檢?太監再強也畏懼皇權
    ,行至阜城落腳後,喚來李朝欽,二人推杯換盞,滿是悽涼,自知死到臨頭,且崇禎定然不會輕饒,豪飲至四更時分,二人雙雙自縊而亡。 魏忠賢死訊傳來,崇禎得知他先一步離世,愈加憤恨,果然未能對魏忠賢網開一面,魏忠賢雖然已死,仍「詔磔其屍,懸首河間。」或許,這便是多年來為禍朝廷的報應吧。
  • 他手握80萬大軍,李自成圍京卻不肯去救駕,後人卻還說他是忠臣
    提到明朝,都免不了提到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朱由檢雖然後來登上帝位,但早年間的經歷可沒有其他皇子一樣,有著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最為人熟知莫過於魏忠賢閹黨和東林黨人的鬥爭,這樣的鬥爭更加促進了大明王朝的崩塌。因此崇禎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閹黨,他大力清除閹黨,抓準時機一舉將魏忠賢黨羽殺光,將魏忠賢貶於鳳陽守陵後,又藉機將魏忠賢處死,想幹閹黨一網打盡。這給了當時的大明王朝到來了復興的希望。
  • 崇禎自縊之前,最痛恨誰?結果李自成將其夾裂腦袋
    300多年來,當人們看到崇禎的遺詔時,總是對崇禎深感惋惜。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崇禎在遺詔中寫道「諸臣皆誤我」。顯然,崇禎將大明滅亡的部分原因歸結於大臣。崇禎這樣做雖然有爭議,但皇帝很難承認自己的過錯。且不說這個,你覺得崇禎皇帝最痛恨的大臣是誰?
  • 明朝最忠心最男人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死後令後人敬仰
    王承恩原本是魏忠賢其中的一份子,從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出生就開始照顧他,王承恩卻不像魏忠賢禍國殃民,對崇禎卻是忠心耿耿,在崇禎時期一直擔任司禮監太監,可謂是位高權重,崇禎前期好不容易除掉太監魏忠賢,現在又信任王承恩,不得不說在明代太監始終是皇帝們最信任的人,他們每天陪伴在皇帝的身邊,悉心照顧,陪伴左右,而且還能辦事。
  • 天啟做木匠大明穩定,為什麼崇禎宵衣旰食,加速大明滅亡?
    所以很多人對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有輕視,反而對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的評價要高一些,覺得崇禎好歹算是這些朱姓皇帝裡勤政的一個。 很多人可能要說魏忠賢是個奸宦,但事實是,在魏忠賢當政期間,再少不會少邊軍將士的軍餉,不僅有效制約了東林黨人,而且還國庫充裕,不斷打壓後金邊境勢力,使得邊疆守衛良好,各地不敢造反。
  • 當信王選妃撞上天啟大爆炸,魏忠賢有嘴也說不清
    說是魏忠賢獲得皇后張嫣之父欲謀立信王的信息,打算採取行動,被王體乾一番話嚇住,暫且不論謀反一事真假,單從側面上來看,即使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在天啟看來也沒有弟弟重要。病重時,信王入見,熹宗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弟弟何瘦,需自保重。」見《崇禎宮詞》。
  • 崇禎皇帝歪脖樹上吊死後,屍首呢,埋哪兒了?
    01 皇帝之死明朝崇禎十七年 (公元1644年) 三月十九日拂曉,皇帝朱由檢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一個人了,他們爬上了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到達山頂壽皇亭。在這裡放眼望去,只見北京城火把沖天,殺聲不斷。環顧四周,崇禎皇帝早已經絕望了。他們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繩子,拴到了兩棵樹上,留下遺囑然後就自縊身亡了。這時的崇禎皇帝享年33歲。
  • 此人死後,大明迅速亡國,崇禎撫屍痛哭道:朕殺錯人了
    魏忠賢的名聲甚至是傳到了民間,還有許多人為他立了生祠,這樣的不良風氣實在是不利於國家發展,也是皇帝不理朝政,一旦皇帝想要收拾的話,還是可以清剿宦官的勢力,在崇禎皇帝即位後,他開始處理宦官,一時間魏忠賢就被清算了數條罪狀,足夠讓他立即被處死,在他死後,屍體也被挖出來暴曬。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魏忠賢有魄力,大事不糊塗而到了大明末期幾十年,朝廷大權基本都是魏忠賢等宦官把持,其實我認為魏忠賢反而更適合當一個皇帝,魏忠賢在任的期間,雖說國家腐敗越來越烈,制度也崩潰了,但魏忠賢有魄力,有能力應對這些爛攤子,特別是魏忠賢是大事小事都是十分的精明,並且大事上一點都不糊塗。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