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黃宗羲的傳奇人生

2021-01-08 三秦網

生活在明清之際的黃宗羲,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人、學者、思想家。種種內憂外患,讓他的一生歷盡劫難,在百折不撓、顛沛坎坷之後,終於成長為一代大師。

  作者:張暉

生活在明清之際的黃宗羲,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人、學者、思想家。文人學者有很多,但能稱得上「偉大」的,少之又少。由於家世的關係,黃宗羲很早就開始卷 入晚明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長起來的。中年時期,他又碰上了歷史上最為動蕩的一次改朝換代。種種內憂外患,讓他的一生歷盡劫難,在百折 不撓、顛沛坎坷之後,終於成長為一代大師。

  為父殺人

黃宗羲是浙江餘姚人。他的父親叫黃尊素,是晚明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曾擔任過監察御史,這是一個監督百官、控制輿論的重要官職。在黃尊素為官的時候,朝政被以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所控制,黃尊素則屬於與閹黨對立的東林黨。他很有智謀,是東林黨中具備政治智慧的佼佼者,在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中,往往出謀劃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被閹黨記恨在心。1626年年初,黃尊素被誣告貪汙,抓捕至京師,隨後被拷打至死,年僅43歲。死後5天,他的屍體才被人從監獄中挪出,當時全身已經腐爛,以至於無法辨認,極其悽慘。

當時,17歲的黃宗羲一直在獄外等候。作為長子,他陪著父親從家鄉一路到京師。父親的被殺,使得少年黃宗羲痛不欲生。他第一次認識到了政治的無恥與黑暗,內心充滿了憤怒,一心想報仇雪恨。兩年後,新登基的崇禎皇帝清除了魏忠賢等閹黨,開始為被害的東林黨平反。黃宗羲聞訊後,立刻進京訟冤。血氣方剛的他在袖子裡藏著一根鐵錐,看見仇人,便撲上去將他刺得遍體流血,以發洩自己的怨恨。報仇之後,又「狂哭」。當時,仇恨使他整個人陷入了一種瘋癲的狀態。崇禎皇帝聽到這件事情之後,感慨地說黃宗羲是「忠臣孤子」,特意下旨追封黃尊素為太僕寺卿。

  抗清歲月

在為父親報仇雪恨之後,黃宗羲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可惜沒考中。不過,作為忠臣之後,他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樂意提攜他。黃宗羲先是加入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團復社,又遵照父親的遺命,拜大儒劉宗周為師。年輕的黃宗羲在讀書之餘,不斷結交各地讀書人,擴大自己的影響。1636年,黃宗羲參加了復社與閹黨餘孽阮大鋮之間的鬥爭。當然,這時候的黃宗羲資歷比較淺,基本上都是跟在別人後面行動。

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主中原。對於35歲的黃宗羲來說,選擇很簡單————父親黃尊素是大忠臣,作為忠臣之後,他義無反顧地和老師劉宗周一起加入在南京成立的南明朝廷。然而,掌握南明朝廷權力的是阮大鋮,他在殺死了一些忠臣良將之後,又將屠刀伸向了黃宗羲。幸虧得到朋友的幫助,黃宗羲才得以逃離南京。

時局一天比一天動蕩,江南的城市隨著清軍的入侵,一個個淪陷。彷徨的黃宗羲去紹興探望被排擠出南明朝廷的老師劉宗周,看到的卻是已經絕食20多天的消瘦老人。原來劉宗周眼見大明江山不保,而自己在朝廷中不能有所作為,最終選擇了絕食殉國。黃宗羲看著老師,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卻不敢放聲大哭驚擾虛弱的老師。劉宗周當時已經不能說話,只對著黃宗羲點了點頭。黃宗羲離開後沒多久,劉宗周就過世了。對於黃宗羲而言,他生命中最為尊敬的父親和老師,為了國家和江山社稷,都心甘情願地付出了生命。他們成了黃宗羲心中的榜樣和力量。

從老師家出來,黃宗羲馬上回到家鄉,和兩個弟弟一起率領數百壯士,組成一支人稱「世忠營」的隊伍。當時明朝宗室魯王在紹興建立了小朝廷,黃宗羲前往投奔,積極抗清。在參加了數次戰役之後,黃宗羲率領3000軍士進行西徵,不料清軍開始大規模進攻紹興,魯王出海逃竄。黃宗羲只好且戰且退,率領部隊逃到山中休整。安營紮寨之後,黃宗羲又親自下山尋找魯王的消息,臨行前反覆叮囑手下大將不得騷擾山裡的百姓。沒想到黃宗羲走後,手下人卻大肆搶糧,引起民變。山寨被山民半夜焚毀,導致全軍覆滅。這給黃宗羲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4年後,黃宗羲終於在一個孤島上找到了魯王。大臣們每天生活和辦公,都在小船之上,十分悽涼,據黃宗羲後來回憶,「落日狂濤,君臣相對」,然而為了抗清的理想,他甘之如飴,陪伴魯王流亡在島上。那年冬天,黃宗羲還冒著生命危險,渡海東赴日本長崎,乞求日本方面出兵幫助魯王抗清。這當然是沒有任何結果的。

從日本黯然返回中國之後,黃宗羲剃髮歸順清朝,再也沒有公開參加抗清的戰役。他在日本到底碰上了什麼事情,現在已經無法得知。從此之後,黃宗羲只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悄悄地營救抗清志士,也曾與錢謙益一起暗中策劃軍事活動。1659年,鄭成功率領23萬聯軍、8000艘戰船,沿著長江北上,可惜功虧一簣,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最終仍以失敗告終。這一年,黃宗羲50歲了,他覺得自己老了,再也沒有精力抗清,決心隱居,為明朝痛定思痛,反思為何亡國亡天下等問題。他在著名的《明夷待訪錄》一書中激烈地批評了君主專制制度,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取得的高度。

  反目成仇

然而黃宗羲突然決定當一個遺民,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當時有不少人是因為受到黃宗羲的影響,才參加抗清,不料黃宗羲自己卻率先放棄抗清。由此也造成了兄弟、朋友之間的反目成仇。

黃宗羲的兩個親生弟弟黃宗炎、黃宗會,抗清多年,與兄長一起出生入死。然而,現在黃宗羲不但整日埋頭著書,還同清廷官員姜希徹等人在浙江創辦書院。黃宗羲認為武力推翻清政府已經不可能,那麼,只能在文化上對它進行改造,要培訓出一批學生,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統治機構發揮作用。這種想法,卻沒有得到弟弟們的理解。自從黃宗羲辦書院後,他們就很少出現在黃宗羲身邊了。

好友呂留良也與黃宗羲絕交了。呂留良曾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輕人,因為受到黃宗羲的影響而放棄了清廷的科舉。正當呂留良想在反清事業中大展拳腳的時候,黃宗羲卻開始教育子弟參加科舉。他因此大罵黃宗羲,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在黃宗羲與呂留良產生矛盾的過程中,黃宗炎大肆推崇呂留良的氣節,表達對哥哥的不滿。這些事情,無疑讓黃宗羲非常痛苦。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但得不到朋友的理解,甚至連手足兄弟也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然而,這是一條自己選擇的道路,儘管這是艱難的選擇,也得繼續走下去。

喪事奇特

黃宗羲死於1695年,但早在1687年,他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他對後事的安排還引來了一場軒然大波。

黃宗羲一生抗清,晚年從事學術文化活動,不被人理解,所以內心十分痛苦。這種痛苦反覆折磨著他,使得他對自己的葬禮產生了一種新的想法。

人去世之後,一般都會穿上壽衣,放到木製棺材裡下葬。黃宗羲卻希望自己死後將頭髮散開,蓋上一條單被,放在一個石頭棺材裡裸葬。清朝入關後,老百姓都要扎辮子。散發表示不願意再扎辮子,不再當清朝的老百姓。這是當時很多遺民的做法,倒也不稀奇。但屍體不穿壽衣,放在石棺裡很容易因蟲蟻啃噬而迅速腐爛,這種下葬的方法就大大違背了當時的風俗。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非常為難,於是就請自己的族叔前去和黃宗羲商量,看能不能讓他改變主意。結果黃宗羲非常不高興,特意寫了一篇名為《葬制或問》的文章批評兒子,說對於父親的遺囑,兒子都要遵守,否則,「則平日之為逆子無疑矣」。而且,作為兒子,不能陽奉陰違,一邊答應父親,另一邊卻希望父親去世後仍按照普通的葬法來安葬。這讓黃百家感到非常委屈。

那麼,黃宗羲為什麼如此激烈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呢?當時就有很多人猜想,說黃宗羲一定有「心事」,也有人說這是黃宗羲「洒然超俗」的表現。

雍正時期,有個人寫了一篇《黃梨洲先生裸葬說》的文章,說黃宗羲之所以裸葬,是因為他的父親黃尊素被害後全身腐爛,黃宗羲對此耿耿於懷,所以希望自己死後也爛掉,才敢去九泉之下見父親。這當然是胡說八道。

其實,黃宗羲之所以如此,是為了求得死後屍骨速朽。在黃宗羲心中,他的一生是失敗的:在父親被殺害的時候,他沒能陪伴父親一起對抗;在老師劉宗周絕食身亡的時候,他為了抗清匆匆離去;當朋友們在抗清的戰役中殉國時,他依然苟活了下來。他雖然戰鬥過、抗爭過,卻沒有死在沙場,而是活到80多歲的高齡。他晚年的事業也不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見父親、老師和朋友?亡國之恨,一直纏繞在他的心頭,所以他要散發,不再綁辮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滿族的異族壽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裡,期待迅速腐爛。

在性格上,黃宗羲是一個比較激烈的人。他做事情往往急躁、愛較真兒。他之所以不被好友、親人理解,很多事情不能處理得圓滿,都和他的性格有關。

黃宗羲更是一個立身嚴謹的人,他不像其他的文人學者,有很多風流韻事讓別人評說。他的一生,忙忙碌碌,似乎永遠在和黑暗的現實做不屈不撓的鬥爭。幾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仔細品味黃宗羲的一生時,我們必須要承認,他的思想、情感與痛苦,永遠是我們的文化財富。

【黃宗羲軼事兩則】

登天一閣

明朝人範欽晚年用盡心力,建了一座藏書樓,內有書籍7萬餘卷,名之為「天一閣」。

為防止藏書失散,範欽讓整個家族看守,並訂立了嚴格的族規:閣門和書櫥鑰匙由各房分別掌管,聚齊了鑰匙,才能登閣;女子不能登閣;外姓人不能登閣。子孫們世代遵守。

1673年,黃宗羲向範欽的四世孫範光燮提出想拜訪天一閣。範光燮欽佩其才學,挨個說服各房同意黃宗羲的請求。最終,黃宗羲成為登上天一閣的第一個外姓人。

晚年詐死

康熙皇帝素聞黃宗羲之名,多次召他當官,都被回絕。為表心志,黃宗羲乾脆在父親的墓邊自建墓穴,決心以死抗旨。

不久,康熙果然又召黃宗羲主持纂修明史。欽差鳴鑼開道到了黃家,卻只見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披麻戴孝出來迎接,對欽差道:「家父前日已辭世。」欽差無法,只得回京復旨。

待欽差走後,黃宗羲便從墓穴中出來,專心著書立說,一直活到86歲。

( 按:本文摘自《環球人物》2011年第32期,作者來自社科院文學所。)

相關焦點

  • 黃宗羲為親殺仇後,留下了什麼話?
    眾所周知,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時為御史。他就看不慣魏忠賢的所作所為,一再上書,怒懟魏忠賢。  毫無例外,他落職回鄉。  黃尊素在地方,魏忠賢依然怒氣難消,羅織罪名,將其下獄。  魏忠賢作惡多端,仗的是天啟皇帝的恩寵。崇禎繼位後,將魏忠賢一網打盡。然而餘孽猶存,於黃宗羲有父仇的幾個同犯,依然在位。
  • 中國上下五千年跳不出的「五大歷史定律」,更是人生的定律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中國上下五千年跳不出的「五大歷史定律」,因果驚人,這些更是我們的人生定律!一,兔死狗烹。「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說狡猾的兔子死掉,獵狗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於人而言,在失去了自己的利用價值後,就會遭到拋棄。韓信在臨刑前也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兔死狗烹」同時也是一個成語,旨在告誡人們這條人情世故中最真切的道理。二,象牙筷定律。
  • 被譽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的黃宗羲,在文學方面提出了哪些理論
    開宗明義,黃宗羲作為開明的史學家、思想家,提出的文學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提倡「有品藻而無折衷」,讓各種風格的詩歌並行不悖,克服墨守一家的偏頗;2、詩歌必須為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打上作者特有的烙印,體現出獨創性;3、提出「性情說」,通過辨析詩歌性情的類別,判斷性情的不同價值,來確定對性情的揚棄;4、提倡「陽氣」之文和
  • 大儒黃宗羲為父報仇,錐刺魏忠賢黨羽,崇禎讚嘆:忠臣孤子!
    鮮為人知的是,黃宗羲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手持鐵錐,為父報仇,更是在歷史上留下一段盪氣迴腸的英雄傳奇!黃宗羲畫像黃宗羲的父親名叫黃尊素,是「東林七君子」之一。當時,魏忠賢權勢如日中天,黃宗羲深知現在報仇,難於登天,於是返回老家,等待時機。兩年後,崇禎皇帝繼位,剷除魏忠賢,大批閹黨成員被捕入獄,黃宗羲聞訊,上書請求為父親平反,清算閹黨罪行,得到崇禎批准。
  • 驚人發現:中國明末清初就有生物克隆的傳奇記載
    中國東北的盛京,今天叫瀋陽,明末清初是清朝努爾哈赤的國都。城中有一位將軍,不知名姓,他帶兵駐守關東,此地位置偏北,溫度較低,水產之物,向來缺少老鱉和螃蟹,而他的官暑裡邊處處池滿缸溢,養的儘是老鱉,部下都感到驚奇,請教將軍是怎麼回事,將軍笑著說道「這些鱉都不是天然土產,而是我用人力中得的。
  • 英特爾傳奇CEO安迪-格魯夫去世 標誌大PC時代結束
    英特爾董事長安迪布萊恩特表示:「關於企業戰略和領導力,格魯夫的方法仍在繼續影響全球的思想家和企業。」  來自美國媒體報導,英特爾前任董事長及CEO安迪格魯夫於當地時間21日去世,享年79歲。格魯夫被科技行業許多知名人士視為傳奇人物和偶像,包括蘋果前CEO賈伯斯。目前關於格魯夫的死因尚未確定,但格魯夫是一名帕金森病患者,身體狀況一直不好。
  • 傳奇人生___中國全民大健康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華
    是平庸的一生,還是傳奇的人生,取決於自己對待生命的態度。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一個人,從童年就開始譜寫傳奇人生。
  • 影帝陳建斌加盟喜馬拉雅《雍正大傳》,還原傳奇帝王的複雜人生
    (原標題:影帝陳建斌加盟喜馬拉雅《雍正大傳》,還原傳奇帝王的複雜人生 )
  • 鄭翔玲像夢境一樣的傳奇人生!
    在正大集團成功的背後,還有一位傳聞海內外的傳奇人物,又為正大集團增添了一筆更加鮮豔的色彩。這個人就是陝西省政協常委、正大集團總裁助理、正大香港製藥集團副董事長鄭翔玲。鄭翔玲出身於聞名華夏大地的民謠「米脂婆姨綏德漢」的故裡——綏德縣,深受皇天厚土人文歷史薰陶的鄭翔玲,以把奉獻愛心當為人生享樂,不斷創業進取,扶貧濟世。
  • 拿破崙:傳奇人生的功與過
    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無疑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戎馬一生,立下戰功無數,被稱為「歐洲地圖上一門裝滿火藥的加農炮」。雖然他作為法國皇帝,在位時間僅僅十五年,然而對於法國,甚至全世界來說,他所留下來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 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 吸引114萬網友「雲聽講」
    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 吸引114萬網友「雲聽講」   8月31日晚的「名人大講堂」,除了現場聆聽演講的聽眾外,李大明教授解讀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和非常功業,還吸引了眾多網友通過「雲聽講」,一起探尋他與卓文君的千古風流故事,以及他與漢武帝傳奇的君臣之遇。
  • 視頻| 傳奇 莫·法拉赫 的賽跑人生
    這部紀錄片是BBC在裡約奧運前特地為法拉赫拍攝的,講述了這位傳奇運動員的人生故事,記錄他運動生涯中創造歷史的輝煌時刻。  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名人大講堂 揭秘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
    當晚,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會長李大明,解讀了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和非常功業,探尋其與卓文君流傳千古的故事,以及他與漢武帝傳奇的君臣之遇。1 「鳳求凰」故事流傳千古「他是不是今天成都石室中學學子們所追慕和津津樂道的、他們最早的、最著名的『學長、校友』;他怎樣去做了京官,又為什麼要託病辭官去做一個專業的『文學青年』;風流千古的『鳳求凰』故事究竟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解讀……」當晚,李大明教授一開始就表示,作為四川歷史名人,司馬相如的傳奇人生絕不只有「鳳求凰」的經典愛情故事,立即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 重溫偉大思想家馬克思十句名言,句句經典,受益匪淺
    137年前的3月14日,也就是1883年的今天,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逝世,走完他65歲的一生。從我們讀小學開始,馬克思、恩格斯的畫像便被懸掛在課堂、校園四處,那時還不了解他們的偉大。
  • 古玉傳奇之「一捧雪」玉杯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龍鳳紋重環玉佩在明末清初的話本小說和戲劇故事當中,有一件大名鼎鼎的玉杯,名叫「一捧雪」。據說「一捧雪」玉杯巧奪天工、玲瓏剔透,傳說酒斟入杯中,夏日無冰自涼,冬日無火自溫。首都博物館藏明代白玉雙螭龍耳杯圍繞著這隻玉杯,與董其昌齊名的明代書畫大家範允臨曾寫過一部話本小說叫《一捧雪傳奇》,故事就是圍繞「一捧雪」玉杯曲折離奇的傳奇秩事展開,講述了發生在這件玉杯背後的悲歡離合。
  •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近代醫學歷史鉤沉 該書是作者歷時7年而成的人生回憶。伍連德博士的記憶,展現了近代醫學歷史鉤沉,使我們有幸了解到鼠疫鬥士的傳奇人生。 草根出生的不世之才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在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7歲獲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