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未登基前是大明親王,他哥天啟皇帝朱由校親封的信王。一轉眼就到了朱由檢大婚時期,信王選妃從天啟五年十一月開始,到天啟六年五月,歷時半年多,禮部在京畿初選了77名淑女,從中又選出了周氏一人。而當年天啟皇帝朱由校全國選婚5000人,僅僅花了三個月時間,就搞定了最終50人名單,從中選取了一後二妃。長達半年之久的時間,在這期間,就在天啟六年五月十八日選中周氏的前12天,也就是五月初六,發生了歷史上的驚天大案——王恭廠大爆 炸!
01巧合還是預謀?東林黨三連否,閹黨中招
這場表面上看似天災,實際上卻是有人預謀的事件中,導致了天啟皇帝的皇太子夭折,直接改變了大明歷史走向。這不能不讓人對受益者,信王朱由檢及其背後的東林黨人產生懷疑,超過正常選妃程序時間一倍,長達半年之久,這其中沒有故意拖延時間?而王恭廠的大爆 炸來得如此及時,就好像是踩著預測的時間節點而來,又算準了似的害死了皇太子,讓原本要出府之國成婚的信王,得以留在京師,而且還恰好又成為了皇位繼承順序的第一人,這一切難道都是巧合嗎?
如果這就是東林黨人想要真正掩蓋的真 相,不由令人細思極恐。而信王選妃是由這一事件,而導致規格提升為帝王級「選一陪二」的話,那預謀者就是備受天啟「殘酷打壓」的東林黨,真正讓信王選妃升格的應是天啟皇帝朱由校,那好處豈不是讓魏忠賢一夥的帝黨得了?既然帝黨默認了朱由檢皇儲的身份,那往後信王登基,帝黨也是從龍之功。實際上,不僅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格外疼愛弟弟朱由檢,《明季北略》載:「上(天啟)凡事憒憒,獨於兄弟夫婦間不薄,脫有變,吾輩無類矣。」說是魏忠賢獲得皇后張嫣之父欲謀立信王的信息,打算採取行動,被王體乾一番話嚇住,暫且不論謀反一事真假,單從側面上來看,即使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在天啟看來也沒有弟弟重要。病重時,信王入見,熹宗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弟弟何瘦,需自保重。」見《崇禎宮詞》。
以魏忠賢一夥的天啟帝黨對信王朱由檢也是禮遇有加,不但時常給信王進獻珍貴果鮮花木,而且每次都是派自己的心腹或者天啟的親信去,可見對信王的重視和恭敬。天啟七年初,魏忠賢又特地搜羅了二百多株牡丹,只有皇帝享用的「御袍黃」給朱由檢,詳見《酌中志》、《崇禎長編》、《全史宮詞》等。明朝禁止大臣交結藩王,魏忠賢沒有天啟皇帝的授權,他敢如此嗎?有些人還真是把朱由校當作一個不識字的文盲傻瓜了!此外,朱由檢還獲準享有藩王沒有的特權和優待,比如超高規格的王府、信王府的吃穿用度直接從大內支取,照用皇宮規格,出入文淵閣查閱政書等,此類事例詳見《天啟實錄》、《酌中志》和《天啟宮詞》等。
有人說,魏忠賢一夥其實並不是在討好信王,而是在嚴密監視。如果非要將天啟派魏忠賢或親信去看望朱由檢,是監視他的話,那麼反過來說,作為哥哥的天啟又有什麼理由去監視信王,難道他對自己的親弟弟,還是自己特意封為「信」王的朱由檢,反而不信任了?這豈不是很現實的打自己臉了,若要真是如此,除非只有一個情況,那就是信王確實跟東林黨人有密謀,涉及謀反一事。
可魏忠賢一夥的帝黨與東林黨畢竟仇大苦深,勢如水火,兩不相容。待到那時,要如何清理對手?如此一來,那信王隱皇儲的身份真 相就不能讓人得知,只有魏忠賢一夥的帝黨,被塑造成阻礙信王繼位的敵對勢力,才能在信王登基後,名正言順地剷除他們!
02事實往往是很殘酷的,離不開朝堂權謀的較量
這或許就是真 相,也是導致信王選妃「選一陪二」,周氏名列第三,田袁兩人排名前二,周氏被東林黨人內定王妃,田袁以侍妾身份入信王府邸事情真 相被混餚是非,淹沒的真正原因。而周氏或許由於自卑,出於自身乃至背後勢力集團利益的考量,竟然壓 迫田袁兩人以低人一等的「女兒」自稱,皇貴妃、貴妃使用如此賤稱,可謂開了明朝之先河,周氏真不愧是東林筆下的「賢后」!
朱由檢就是被捆 綁在東林黨人戰車上的奴隸,他深知東林黨人的為人及陰謀,也幹了不少壞事,更是清楚地知道「梃擊」、「紅丸」、「移宮」等案有東林黨參與其中,甚至策劃利用這些政治事件撈取政治資本,奪取政治權力。崇禎為何要翻三案,你以為他真的認為《三朝要典》是冤案嗎?東林黨人李清的《三垣筆記》中明確記載了朱由檢對三案的認知,他召來輔臣周延儒等人,當面直說東林黨人所描述的三案都是假的,隨後並說了他當時就在現場,親身經歷目睹了所有一切,騙不了他,反而《三朝要典》裡說的才是真實的情況。末了,朱由檢也對魏忠賢這個人說了自己的看法,還拿他與親東林黨的太監王安相比,他認為魏忠賢固然為非做歹,但王安也不是個好東西,如果跟魏忠賢一樣得勢,就會變成一樣的人!崇禎說完後,下面的周延儒等人嚇得只剩唯唯諾諾,點頭哈腰稱是,大氣都不敢出一口。
朱由檢顯然是被東林黨人利用了,小的時候就被傾向東林黨的莊妃東李給帶壞了,給他灌輸了東林黨人的思想及意志,種上了仇恨魏忠賢一夥的帝黨的種子。又通過創造各種人為異象,如金色鯉魚等暗中影響朱由檢,讓他心懷異志,對大位有所想法,詳見《酌中志》、《全史宮詞》、《燼宮遺錄》、《崇禎宮詞》和《三垣筆記》等。而接連的有意灌輸,讓其對魏忠賢一夥的帝黨產生了嚴重的偏見,捎帶著對自己的哥哥也頗為不滿,甚至對他的施政方略也很有看法,乃至產生一些想法。
年少無知被人蒙蔽利用,或許可以理解。但出宮成婚之後的信王,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站到東林黨一邊,就不再是那麼簡單而論了。這既有朱由檢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也有當時的現實情況不得不讓他做出抉擇,要麼兩邊討好,要麼一條道上走到底。過往歷史證明,沒有高超的和稀泥本領,千萬不要玩兩邊討好的平衡術,到頭來,兩邊都得罪,斷了自己的後路,無依無靠自己也就玩完了。所以,不管朱由檢心裡怎麼想,願意不願意,他只能選擇東林黨,跟他們站在一起,謀求登上大位,然後清算東林黨的對頭,即魏忠賢一夥的帝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閹黨。
也許,在朱由檢的內心裡,恐怕是不願意,也不想對閹黨過度打擊的。要不然,他斷然不會一開始就只是貶謫閹黨首領魏忠賢去鳳陽守陵了,詳見《明史》等。沒有了對手的東林黨一下子就泛濫了,皇權失去了絕對控制力,在明末那個兵荒馬亂,多災多難之時,皇權的力衰代表著中央無法高度集權,國家行政效率低下,是無法應付時下複雜局面的,而這也是最要命的。等到朱由檢清醒後,發覺不對勁的時候,已經晚了,想掙脫卻再也無法,窮其一生也無力掙開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明江山陪著他們一起玩完,真是可悲又可嘆啊!
03東林黨對明亡要負責,但並非一無是處
東林黨人引起的明末黨爭確實對明亡起了推動作用。雖說黨爭最終的源頭要追溯到明代中後期,那段特殊的殘缺不完善的行政體系。但是,東林黨為了實現他們心中的政 治理想,訴求政 治願望,不斷通過各種毫無底線的手段謀取政 治地位及利益,過於直接簡單,粗暴的黨同伐異造成了整個文官集團渙散、解體形成各種小團體,爾後又相互攻訌,越加混亂不堪,從朝堂蔓延到鄉野,撕裂了整個國家,再也難以形成強有力的核心凝聚力。
不可否認的是,明末東林黨以及號稱小東林的復社,有不少成員是精英知識分子,他們也不乏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責任感,但壞就壞在東林黨陣營人員過於複雜,大多數人又不切實際,只知空談。套用現在一句話就是,手上沒有金剛鑽,偏要幹瓷器活,很多人精通西學,讓他搞搞研究創造還行,自己非要盯著眼前利益,一定要去領兵打仗(遇到敵寇就龜縮),不懂軍事偏要指手畫腳,最後被追責砍頭,釀出一系列悲劇。
因此,東林黨內部也面臨著真正想幹事、有真才實學能做事的人不掌權,說不上話,不想做事,無實際幹才之人又把持要位,站著茅坑不拉屎,還對僅存少數幾個頂梁柱大放厥詞,個個一幅仇大苦深,非將他人置之死地而後快,不死不罷休。比如,對溫體仁、楊嗣昌等人。相比東林黨人自己的品格節操,他們的整體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尤其是扶危救難,難有高見,更不要指望他們力挽狂瀾了,君臣不是一條心,也無實際能力,最後不出悲劇才怪!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酌中志》、《全史宮詞》、《燼宮遺錄》、《崇禎宮詞》、《三垣筆記》、《崇禎長編》、《天啟宮詞》、《明季北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