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可謂明君,擒鰲拜、收臺灣、御外敵、安四方。凡是與他作對的,都沒有好下場。不過,事有例外。有個人成了他的陰影,他無處不在,四處興風作浪。每每成功鎮壓,不久之後又重現江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三太子。
早在順治時期,朱三太子就已經冒頭了。順治八年,一個賣茶葉的被人舉報是太子,雖沒有查出證據,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直接斬掉;順治十二年,江西又冒出個朱三太子,私通海盜準備謀反被抓,一查此人名為朱周,和崇禎帝也沒關係,因罪名成立又被斬首。
到了康熙年間,"朱三太子"們越來越能折騰了。康熙十二年,楊起隆自稱朱三太子,在康熙眼皮底下又建了一個朝廷。結果沒玩多久被一鍋燴;五年後,福建蔡寅又以朱三太子的身份聯繫到臺灣鄭經攻打漳州,被當地守將打敗,康熙順便把臺灣問題提上日程,三年後搞定。又過了幾年,廣西的"朱三太子"喊著反清復明聚眾造反,又被撫遠大將軍打敗。
之後的造反仍層出不窮,就算朱三太子有九條命,九個腦袋都砍沒了。到了雍正年間,明朝已亡八十多年,也就是相當於朱三太子已經一百多歲了,仍然各地造反。
可以說,朱三太子只是人們反抗滿清的一個口號,一個精神寄託而已。自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反正都是死還不如造反有點機會。但是真正的朱三太子到底在哪呢?
當李自成的大軍攻入北京之時,崇禎皇帝已知回天無力。雖昏庸一生,倒也是個有節氣之人。在逃跑路上殺了妃子女兒,自縊在那棵老歪脖子樹上。不過封建帝王必有封建思想,兒子是香火,是萬萬不能斷的。於是僅存的三個兒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過不是安排得好就有好命。正牌太子朱慈烺逃到姥爺家,結果姥爺怕株連九族,直接給大清皇帝打了小報告。本來清政府打出"善待前朝皇室"的口號了,但是轉念一想太子在漢人中的號召力太強,轉頭就說此人假裝太子,給斬了。
所以說朱三太子本不是太子,但是他也不是朱家老三。朱老三朱慈炤的一生可都是本本分分的。
相傳朱慈炤原本被李自成抓獲,是年十二歲。不過清兵入關後李自成自顧不暇,朱慈炤也開始了流浪之旅。所幸被一王氏鄉紳收留。此人當過明朝的官,在得知朱慈炤身份後並沒有加害於他,並給他改名王士元。可惜老王死得早,王士元又當了幾年和尚,遇到了胡姓鄉紳。老胡把他養大成人,且養成了自己的女婿。此後朱慈炤教書為生,生兒育女,也算平平安安。
直到他安穩地活到了七十五歲。一直懸著的心慢慢的放到了底,他的嘴卻出賣了他。一次酒後他說出了自己的身份,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大清皇帝已經被各地的"朱三太子"弄得心煩意亂,也不管真假了,直接斬。
還剩一個朱慈炯,但是據說早在被李自成擄走之後,就已經死在亂軍中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無法論證到底是誰,但是明皇室朱家在大清朝各個皇帝的追殺之下,基本上很難生存於世。可是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打著他的旗號興風作浪呢?
原因很簡單,幾百年的戰亂,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又沒有希望,就只剩造反一條路了。大清朝又是滿族統治,民心更不順,"反清復明"者,更能激起群眾共鳴。加上崇禎皇帝死之前殺了公主沒殺皇子大家都知道,所以以皇子之名起事是最有號召力,成本最低的選擇。
清朝統治者為了安天下,順治皇帝提出了"永不加賦",加上康熙攘外、雍正安內,百姓的生活慢慢好了起來。到了雍正年間,雖說仍然困苦,但不至於無以為繼,造反的聲音越來越小。朱三太子最後一次起事在乾隆年間,也就是一百七八十歲。因為乾隆晚年,貪官橫行。
所以,朱三太子並非來自明朝皇室,而是來自統治階級。他們搞得好了,百姓安則不見;他們搞得不好,百姓苦則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