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朱三太子」不僅被滿清殘忍凌遲,還被極盡污衊。
明亡後,滿清統治者對如何處置崇禎帝後代一事上煞費苦心,就其言行而言,稱得上是「既要當婊子,又要立貞節牌坊」,讓人大跌眼鏡。
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當屬屢屢被反清人士奉為旗幟的「朱三太子」一事,更是讓滿清統治者近百年難以安穩。
我們知道,滿清統治者入關後,打的旗幟是「撥亂反正」,消滅李自成,為大明報仇。為此,滿清入關,攻入北京,四處尋找崇禎皇帝後代,聲稱要善待明朝宗室以及崇禎帝的後代。為了作秀,康熙還不止一次拜謁明孝陵,昭告天下,尋找崇禎後代。
然而事實上,在此期間,滿清以仁義之名,行欺騙之實。不僅將明朝宗室屠戮殆盡,在對待崇禎帝的後代子孫方面,更是毫不手軟。對於崇禎的後代,滿清奉行的政策是善待崇禎女兒,至於皇子們,則斬草除根,一個不留。
直接殺皇子,這與自己的宣傳不符,有損自己的形象。但對於野蠻的滿清統治者來說,又不能不殺。所以,滿清政府於是採取了無論抓到任何自稱為皇子的人,無論真假,一律冠以「假冒」之名,以誅殺冒名頂替者的藉口,為自己掃除障礙。
雖然滿清統治者一直對外宣稱,明朝滅亡後,朱三太子失蹤,但事實上,朱三太子在垂暮之年被滿清凌遲而死,其家人也全部被滿清處死,為了掩蓋真相,滿清統治者拒不承認自己抓到的是真正的朱三太子,反而污衊稱朱三太子為假冒之人。
對於滿清的所作所為,中國近代清史第一人,清史學科奠基者,史學家孟森為朱三太子補錄正傳,並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獲朱三太子,實為崇禎第四子封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顛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機心刻深長久,為振古所未有」。於是,滿清在戕害朱三太子,屠戮明朝宗室方面極盡掩蓋數百年之後,終於被揭掉了醜陋的面紗。滿清統治者心機之深,人世含有。
朱三太子原名為朱慈炤,為皇四子,在崇禎存活的兒子中排第三,所以又被稱為朱三太子。滿清入城後,12歲的朱慈炤與李自成軍一起出逃,後被李自成部下拋棄,獨自流浪到朱元璋故裡鳳陽,被一個曾經做過官的王姓鄉紳收留,得知朱慈炤的身世後,將其改名為王士元(意為原是王之意),隱居家中。
朱慈炤19歲時,離開鳳陽,流落到浙江餘姚,在一間破廟中出家當了和尚,後還俗並娶妻生子,以到各處教書為主,安穩生活。
1708年,已經75歲的朱慈炤被滿清在山東逮捕,朱慈炤承認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但是不承認謀反的罪名。此時,既顧慮名聲又不甘放棄的滿清統治者再次用起了老辦法,以「假冒」的名義將朱慈炤一家全部處死。
滿清給出的理由是,朱慈炤自稱皇四子,然而皇四子朱慈煥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死去,所以,朱慈炤是假冒的。朱慈煥為崇禎第五子,且死亡日期十分明確,他與朱慈炤的身份關係十分清楚,但是滿清統治者卻不顧事實,裝聾作啞,為了達到殺戮朱慈炤的目的,刻意將兩者的身份混談,將崇禎第五子朱慈煥當成崇禎第四子。然而,後來滿清在自己修改的明史中再次稱,崇禎皇四子的結果是失蹤,這種說法直接推翻了此前滿清在殺害真實的皇四子朱慈炤時聲稱的皇四子已經在5歲時死亡的說法。滿清自己將朱慈炤殺害,卻又裝聾作啞。
不過,對於千古一帝康熙來說,穿不穿衣服都無所謂,只要把人殺了就行了,就算不穿衣服,誰又敢說半個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