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本人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實力,更多的只是朱三太子這塊金字招牌的號召力,因為從清初康熙時期到乾隆前中期,在清朝統治之下民心並不穩,尤其是南方的江南等地區,清初統一全國時對南方部分地區都進行了屠城,因此失去了南方民心,即便康熙後來下旨永不加賦,希望收買民心,但是南方很多民眾並不買帳,於是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成了孕育反清分子的土壤。
想反清就得有號召力有領頭人,這時候大家就開始思念前明政權,而前明政權最有號召力的就是崇禎的第三子朱三太子。因此來說朱三太子在當時就是一塊金字招牌,不代表他有著多強的實力,更多的是號召力。下面就來詳細的說一說關於朱三太子的號召力有多麼大。
其實朱三太子並不真正指的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
其實明末帝崇禎在位時已明立太子,是他與孝節周皇后所生的長子朱慈烺,而崇禎一生有七個兒子,在亡國之時還有三個兒子健在,其他的兒子均已夭折。
崇禎健在的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這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則是崇禎寵妃田貴妃所生。
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殺妻殺女最終在景山上吊自盡,別看崇禎很硬氣地砍了女兒長平公主,但他可沒捨得殺兒子,他的三個兒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都被他送到了王公貴戚府中,希冀保留血脈。
太子朱慈烺被送到駙馬成國公朱純臣府上,從揚州領兵進京勤王的史可法在半道聽聞崇禎自盡殉國的消息後悲痛萬分,悲痛之餘史可法本想救出朱慈烺,帶他去南京擁立為新君,但當時朱純臣負責守朝陽門,結果城門被李自成攻陷,朱純臣自己也被李自成亂軍所殺,因此導致了朱慈烺直接被李自成先抓走了。
就這樣李自成在志得意滿的時候召見了年僅16歲的亡國太子朱慈烺,這朱慈烺自幼被崇禎寄以厚望,栽培的十分得體大器,即便見到李自成也無絲毫畏懼,李自成見他第一面先命他下跪,朱慈烺根本沒屈服,李自成才對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問朱慈烺朱家何以失天下,朱慈烺則對曰奸臣誤國,隨即李自成則說朱慈烺還是孩子,沒有罪行,不應追罪。之後朱慈烺要求李自成勿傷京城百姓,勿擾祖宗陵寢,厚葬崇禎與周皇后,都得到了李自成許可,李自成即封朱慈烺為宋王。
與朱慈烺一同被李自成抓住的還有他兩個弟弟朱慈炯和朱慈炤,崇禎在殉國之前將朱慈炯和朱慈炤送到了嶽父嘉定侯周奎府上,而周奎是歷史上出了名的鐵公雞,一生只認錢不認人,周奎後來擔心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後拷掠王公貴族,他身家巨富,所以為了怕李自成把自己的錢財搶走,周奎主動將外孫子朱慈炯和朱慈炤交給了李自成,希冀換來財富平安。
不過周奎並沒有保住自己的巨額財產,李自成依舊沒有放過他,佔領北京之後不久李自成就把周奎的財產全部抄沒,周奎在憂憤交加中一命嗚呼。
就這樣李自成很順利的抓住了崇禎的三個兒子,但李自成對他們三個並沒有加害,不過很快的就是李自成率軍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關寧鐵騎聯合八旗精銳將李自成的農民軍在山海關徹底擊敗。
李自成被吳三桂所擊敗,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炤三人也在李自成的亂軍之中失散,後來朱慈烺被吳三桂所找到,吳三桂和清朝本想利用朱慈烺大做文章,好能趁機收服那些南明小朝廷。
但是朱慈烺很聰明,他趁機在吳三桂行軍之中逃跑了。之後朱慈烺的下落便不知所蹤,南明小朝廷怕清朝那朱慈烺的事情做文章,在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蹤後,南明小朝廷搶先公告天下聲稱朱慈烺已被清朝所害,為朱慈烺發喪,並先後追諡朱慈烺為獻閔太子和悼皇帝。
但實際上朱慈烺並沒有遇害,而是趁機逃跑了,據近代學者考究,朱慈烺很有可能並沒有遇害,他是被東宮侍讀李士淳所救,李士淳帶著朱慈烺逃到了河南洛陽欒川縣老君山上,之後朱慈烺一直以道士身份隱居在道觀之中。
在現今老君山附近還流傳著朱慈烺的傳說,至今老君山下還有太子墓和太子碑,據傳說朱慈烺隱居老君山,吸引了一大批前朝遺老臣民,他們暗地裡奉朱慈烺為皇帝,而朱慈烺也活到51歲才去世。
而真正朱三太子朱慈炯可能真的是不知所蹤了,不管是歷史上也好還是民間野史,朱慈炯根本就沒有出現過。
清廷之後也一直是在尋找朱慈炯,畢竟朱慈炯給清廷造成了極強的困擾,可是清廷一直沒有找到,甚至康熙在後來祭奠南京明孝陵之後,更是公告天下宣布朱氏後人無罪,並且還尋找朱氏後人入朝封爵。
這其實是康熙不得已的招數,因為在此之前康熙已經嚴重受困於各地區的朱三太子起兵反清一事,而且朱三太子號召力極強,每次不管真假都有很多人響應,因此康熙想藉此找出真正的朱三太子,至於是真封爵還是想滅口看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王士元案就知道了。
康熙四十七年除了發生了康熙一廢太子胤礽,還發生了一起王士元冒充明朝皇子案。根據《清實錄》記載最初清廷把王士元認為就是朱三太子,但其實這個王士元確實是真正的崇禎兒子,不過他不是朱三太子而是四子朱慈炤。
真正的朱三太子清廷一直尋找不到,後來清廷加大了對朱三太子的搜查力度,結果就把藏匿在民間五十餘年的朱慈炤搜了出來。
朱慈炤與朱慈炯在李自成潰敗之後,都在亂軍之中失散,朱慈炯是下落不明,朱慈炤則是被一位姓王的給事中所救,這位王給事中給朱慈炤改名換姓為王士元(取諧音原是王)。
之後朱慈炤以教書先生的身份隱藏民間五十餘年,後來由於康熙時期朱三太子起義鬧得很厲害,清廷開始了對民間加大排查力度,而朱慈炤雖然改名換姓,但是他所生子女起名字還是沿用了朱元璋定下的「和」字輩,以及名字最後一個字配了「土」字旁的古怪生僻字體,朱慈炤這些異於平凡家庭的取名方式引起了清廷注意,於是清廷的官員認為朱慈炤很可能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炯改名換姓,然後直接將他全家抓了起來。
此時已經75歲的朱慈炤面對清廷審訊也是坦然的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不過朱慈炤承認自己是崇禎第四子朱慈炤,並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炯。
按照康熙當初定下的規矩,既然人家承認了是崇禎的子嗣,那就應該對朱慈炤進行封爵和善待,不過康熙怎麼可能容得下給自己造成了這麼大困擾的朱三太子活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呢。
於是清朝君臣玩了偷梁換柱,朱慈炤本來有一同母弟弟也就是崇禎第五子朱慈煥,這個朱慈煥在五歲的時候就夭折了,有明朝官方的死亡記錄,於是清朝在修史和對外將朱慈煥改成了朱慈炤,所以清廷宣稱朱慈炤早已在崇禎年間夭折,而被當做朱三太子的王士元供稱自己是朱慈煥實屬冒名頂替、欺君罔上,因此將王士元滿門抄斬。
朱三供伊系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十四年身故。——《清實錄》
就這樣真承認了自己是崇禎皇子的朱慈炤在藏匿五十多年後連同子孫就被清廷滿門抄斬了,從這就可以看出康熙的帝王心機之深,表面上看似尋找明朝皇室後裔加以封賞,實際上是利用這個藉口找出明朝皇室後裔大加殺戮而已。
因此來說在歷史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是下落不明,而被《清實錄》所記載被當做朱三太子抓活的人實際上是他的弟弟崇禎第四子朱慈炤。
康雍乾時期的起義幾乎都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
所以就上面來看真實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根本就找不到了,困擾康雍乾三代人的朱三太子實際上更是名號帶來的號召力。
從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起一直到乾隆初期,清朝的很多農民起義都是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從而號召人民起義。
這其中影響最大的還要數康熙時期的楊起隆起義,楊起隆是康熙初年的一個無業游民,雖是無業游民卻非常有勇略且果敢,於是楊起隆趁康熙爆發三藩之亂的時機,自稱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最先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號。
楊起隆可以說是諸多打著朱三太子名號的人中最像朱三太子的人,他的年紀,以及他對外講述的皇宮生活都讓人覺得他就是朱慈炯。
康熙十二年(1673年),楊起隆本來想借著吳三桂作亂之際,趁亂攻佔紫禁城,結果事情敗露,楊起隆棄部眾逃亡而去。
之後楊起隆一直潛逃七年之久,據《清史稿》記載康熙十九年(1680年)楊起隆在陝西鳳翔被康熙的堂叔安親王嶽樂所抓獲。楊起隆堅稱自己就是朱慈炯,但是其部屬卻指證他是假冒的朱三太子,他並不是真正的朱慈炯,於是康熙命人將楊起隆斬首示眾。
楊起隆是諸多以朱三太子名號起義的人中最像朱三太子的人,但至於他是不是真正的朱慈炯那就不得而知了,有可能他並不是朱慈炯,畢竟後來他的部屬都揭穿其為假冒偽劣的身份。當然楊起隆也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炯,康熙故意認他是假冒偽劣將其殺害。
除了楊起隆之外,康熙時期的福建漳州蔡寅起義、江蘇太倉的張一念起義、江南金和尚起義、浙江四明山起義、臺灣朱一貴起義等等起義,這些起義中都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號,可以說一直到乾隆初期,以朱三太子名號起義的人就沒斷過。
清廷康雍乾三代皇帝對這個朱三太子是恨之欲絕,凡是打著朱三太子旗號起義的人失敗之後都是被處以極刑,這就證明了清朝的皇帝是得有多麼痛恨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在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就如同芒刺在背一般,可見朱三太子給清朝皇帝帶來的陰影。
朱三太子之所以能給清朝帶來這麼大的不安穩因素,主要在於人心思明,當時在南方的很多城市並不買清廷的單,畢竟清朝在統一之初曾經在南方進行過屠城,失去了口碑和民心,即便康熙的永不加賦政策也很難挽回,因此南方的朱三太子起義此起彼伏。
這也說明了朱三太子這個名號有著超強的號召力。朱三太子已經不像是單純的指一個人了,它更像是一面不倒的反清旗幟,起到號召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如果崇禎知道自己的兒子朱慈炯對清朝的三代帝王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相信他一定會對努爾哈赤說:我一個兒子害得你們康熙大帝肝顫了三代人。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