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他是清朝揮之不去的陰影與噩夢,他既是一個人,又是無數個人。他從順治元年,便糾纏於大清朝,自此延綿不絕,直到康熙四十七年為止,困擾了大清王朝60餘年。他既是民間的起義,又是王朝的延續,他就是「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案」可以說是清朝最大的疑案。憑藉「一己之力」困擾大清王朝三代皇帝,「朱三太子」,究竟何許人也?確切一點指的是崇禎皇帝的第三個皇子朱慈炯,也可以統稱崇禎皇帝死後留下的三個皇子。但是民間如雨後春筍般現身的「朱三太子」,卻並非真正的崇禎皇子,如鬼魅一般纏繞著大清王朝的陰影背後,是利益,更是人性。
01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王朝更迭風雲莫測。異性甚至異族取代前朝的事情也是不勝枚舉。通常情況來說,新上任的政權不會對前朝的皇族血脈趕盡殺絕。究其根源,古代的中國向來講究一個傳承,「君命天授」的迷信思想使得新任統治階級往往打著諸如「清君側」的名義,發動起義奪取政權。
清朝的情況稍微特殊,但也無出其右,它不僅僅是異性還是異族,對於奪取天下來說,清朝的統治者還沒有完善的心理準備。在軍事力量與民心方面,沒有基礎也沒有信心。以至於對於前朝政權的血脈,不敢輕視。在政治遺留問題上,清廷戒備心非常之強。
清朝入關奪取政權之前,傳檄宣布發兵的理由是「義師為爾復君父仇」,說白了就是我們是「義師」,入關是為了給崇禎報仇的。正所謂做戲,做全套,入關之後,表面上也是表示對前朝的皇族血脈既往不咎,並且尊重有加。多爾袞曾經對外宣稱,如果找到前朝皇子必將善待,對於提供線索的人還有重重的獎賞。但是明朝的皇室宗親們又不傻,對於清廷這次意圖明顯的殘酷的誘殺行動,怎麼可能傻傻的前來送死呢?以至於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朱三太子」層出不窮,前赴後繼頻頻現身,不時地挑動大清帝國的神經,然而在這些所謂的「朱三太子」中卻並沒有真正前朝皇子。
「朱三太子」的第一次出現是在順治元年的冬天,京城一劉姓男子詐稱皇太子,正式將「朱三太子」搬上歷史的舞臺,雖然很快這名「朱三太子」就被繩之以法,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往後的幾十年裡,清廷註定不太平。
崇禎皇帝一共生有七子,其中幾個皇子英年早逝。李自成打入北京城後,山海關外早已虎視眈眈的滿清就打著替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殺入了京城,繼而踏平了割據東南半壁的南明朝廷。從此穩固政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李自成攻破城池的前夜,崇禎皇帝秘密命令心腹太監帶著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偷渡出宮,也就是這樣的舉動,為此後清朝統治,遭受無休止的困擾,埋下了導火索。
02
要說「朱三太子」為何擁有如此強的實力足以折磨清朝的三代皇帝,答案十分明確。他的可怕之處不在於武力,而在於人心,「朱三太子」4個字背後其實是「人性」。
清朝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殺入關內,卻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缺乏民眾基礎,民心所擁戴的還是前朝大明。一霎時「反清復明」的口號不絕於耳,從事反清復明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此刻打出前朝太子的旗號來,無疑擁有了十分巨大的號召力。
康熙12年,楊起隆以「朱三太子」的名義在京城聚眾造反,並且創立廣德年號,藉以前朝皇子之名,起兵之時聲勢浩大。順治12年,蘇北朱周稘假冒「朱三太子」,此番起義更是讓清政府如臨大敵不敢怠慢,「朱三太子」的可怕之處,不僅是起義軍的軍事力量。在這4個字背後所擁有的人心所向與強大的號召力,才是最讓清廷害怕的。
「朱三太子」之所以應有如此大的號召力,根本上在於民心。老百姓在根本意識上沒有接納清朝這個新的統治者,「反清復明」的口號也是越叫越響。但是其中也不乏裝神弄鬼之輩藉此斂財,在順治13年,就發生過多起假借「朱三太子」舉辦廟會賺取香火錢的事情。此類事件數不勝數,層出不窮的「朱三太子」,背後不僅僅是百姓所擁戴的明朝,還有人性中的貪婪。
清朝朝廷也發現了民眾基礎這個問題,為了順應民心,鞏固階級統治,確定自己合法地位。清政府也經常會推出幾個假的「朱三太子」當眾處決,表示維護前朝皇子的尊嚴,將假冒者處以刑法,藉此掩人耳目穩固政權。
民間「朱三太子」盛行的同時,有一些清朝的官員也是蠢蠢欲動,將一些土匪甚至地痞流氓裝扮成「朱三太子」,將其抓捕歸案,靠這個搞政績定功勞,這也導致了清朝的許多冤假錯案。
03
在康熙四十七年,轟轟烈烈的「朱三太子案」就此落下了帷幕。但是朱三太子的消亡並不來源於清朝的鐵血鎮壓,因為殘酷的鎮壓是壓不倒人心的。此時清朝已經來到第三任皇帝的統治期間,天下太平,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清朝的統治也逐步有了民意基礎,「反清復明」的口號自然低迷了許多。明朝的老臣舊將與鐵桿支持者們也逐漸老去,無法掀起大風大浪。百姓在清朝生活的幾十年間,天下太平已久,沒有什麼不好,也不願去跟隨所謂的「朱三太子」造反,做那刀口舔血的事情了。
而真正的朱三太子呢?至於他是隱居深山得以安享晚年,還是在亂世之中暴屍荒野,也沒有人再去深究了,因為這本就不重要。
「朱三太子」從始至終便不是一個人,甚至他就不是人,他是人性的大集合,是民心所向;是民眾表達的不滿;也是人性中的貪婪與欲望:也是人性之中的狡猾與詭計。「朱三太子」永遠抓不住,也永遠殺不完,因為他本就來源於人性,又消散於人心,無影無蹤,不可琢磨。
結語:明朝皇子的下落與真偽從始至終就不是「朱三太子案」的重點,只要統治不得民心,「朱三太子」就不會孤單;只要人性中存在貪念與欲望,「朱三太子」就不會消失。他是人性的集合,只在「人心」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