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朱三太子到底是真是假,已成永遠懸案。但是這已不重要了,關鍵是康熙帝已被層出不窮的「朱三太子」們搞得疲憊不堪了,他決定要來個最終的了結。然而,康熙的最終決斷,也不能終止「朱三太子」的慣性,甚至到了雍正年間,在江南又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活動.........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於是便上吊自殺,因擔心家眷受辱,臨死前,他安排了一場家庭自殺悲劇,十五歲的公主被砍去了左臂,之後又砍殺嬪妃數十人。不過,崇禎皇帝在動手屠殺家庭成員之前,曾將自己的三個皇子召入宮,令他們改穿民衣,同時叮囑他們:萬一生還,一定要光復社稷。然後命人送他們出宮。這三個倉皇出逃的皇子,後來果然成了清初朝廷幾十年的心病,尤其是所謂的「朱三太子」,還引發了清廷與江湖的幾十年對峙與恩怨。
南北真假太子傳聞
據清官方記述,明太子出宮後即被李自成所獲,繼而挾帶到山海關,一片石戰敗後,消失在亂軍之中。而吳偉業的《綏寇紀略》則記錄了一條當時的傳聞:李自太子成撤離北京之後西行時,有人親眼看見太子「緋衣乘馬」隨往山西.....
總而言之,自皇太子出宮後就沒了確切的消息,孰料幾個月後,南北兩地幾乎同時期出現了「太子」的蹤跡,於是天下被攪得風生水起。
南明弘光元年三月,一個自稱太子的人在南京出現。經過南明的刑部與錦衣衛聯合審訊,得知這個18歲的皇太子假冒者,名叫王之明,生於保定。由於長得像明太子,被南明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奴僕穆虎等人利用並突擊培訓,出來冒充皇太子,南明朝廷迅速查辦,公布真相,甚至把審訊的記錄文字也頒布天下。然而,公眾對朝廷並不信任,普遍認為這是一個陰謀,更為嚴重的是,南京以外的各地軍政大臣都手握重兵,紛紛上疏,與廷議抗爭。
屏藩幹城們旗幟鮮明的抗爭,使得事態複雜起來。後來史可法站出來了,宣布這個南下的皇太子是假的,輿情才稍微安定下來,這個史可法,官拜兵部尚書,加東閣大學士,在朝在野都享有很高聲望。他為了使自己結論服眾,解釋說,他二月份的時候,從北方線人那裡得到確切消息:北方曾出現一個自稱皇太子的人,清廷已將其殺害。線人甚至還抄了一張清廷攝政王多爾袞的告示寄給史可法。
史可法公開的消息未能平息「太子」的風波,卻揭出了北方「太子」一案。幾乎是在南方「太子」出現的同時,在北京,一個男子突然光臨周奎府地,自稱是前明太子。周奎不認,並將這個「太子」交給了當局,清廷很重視,立刻將其送交刑部會勘,並傳喚有關人證。包括前明宮中太監錦衣衛等當堂認證,都說是真太子。「太子」被收獄中的消息傳播開來,京城的士紳百姓都紛紛上書,為「太子」辯護。為平息輿論,攝政王多爾袞親自在便殿升堂垂問案子進展情況,在堂上,大臣們分為兩派,爭的不可開交,攝政王震怒,索性將這個「太子」殺了。
而在南明,由於藩鎮的支持,弘光帝朱由崧未敢殺了「太子」,只好把他收禁獄中。後來,左良玉以保護「太子」之名攻打南京,江北四鎮又發兵救南京。內戰之隙為清兵所乘,豫親王多鐸南下,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南京失陷。據記載,當清兵南下,朱由崧逃出南京,那個獄中「太子」也被眾人救出擁戴過,後來又被豫親王多鐸所得,之後竟沒有消息了。
誰是「朱三太子」?
南北兩「太子」疑案尚未塵埃落定,又蹦出了一個前明的「朱三太子」,而且愈演愈烈,這個「朱三太子」一出現,即疑竇頗多。
首先,「三太子」之稱不倫不類。其次,崇禎帝自殺後,世傳除太子外,尚有皇三子定王朱慈燦,四子永王朱慈煥在世。按皇子輩分排序的話,第三個皇子,也就是朱家三皇子,應該是定王朱慈燦,而官方一直在追捕的「朱三太子」卻是朱家第四個皇子永王朱慈煥。最致命的是,「朱三太子」主要活動在康熙時期,此時前明宮中舊臣紛已代謝,已無人能夠為「朱三太子」驗明正身了。因此,雖然多次拿獲「朱三太子」,朝廷卻無法判斷真偽。
「朱三太子」最早出現在順治八年間,有人告發一個茶葉販子是崇禎帝三皇子,順子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漕運總督蔡士英奏告,江西南昌人朱周祺,號稱「朱三公子」,假稱三十場軍門,「暗通海賊,潛謀叛亂」。第二年,清兵有在直隸拿獲朱慈焞,此人自稱是崇禎帝之子,後來被證明是假的,這些「朱三太子」事件,和當時的南北「太子」案以及與清朝相抗的南明及農民軍相比,影響並不大。
康熙十二年(1673年),這一年十一月,吳三桂在昆明起兵反叛。為製造輿論,他在《反清檄文》中以復興明室為標榜,並為當年投降清朝作了辯護:當年他由於矢盡兵窮,不得已歃血為盟,許虜藩封。他還編造了一個周,田二皇親抱來先皇三太子「寄命託孤」的故事,來證明自己多年一直在韜光養晦密圖恢復。
這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康熙帝正式得知吳三桂起兵的確切消息,巧合的是,這天晚上,就在天子腳下的京師,一些人聚集在正黃旗周全直家中,一場打著「朱三太子」旗號的起義正在緊鑼密鼓的策劃中,為首的人叫楊起隆,他為人果敢,有謀略,而且有文化。康熙初年,京畿地區由於滿洲貴族的圈地運動,以及逃人法的設施,八旗主奴主佃之間矛盾十分尖銳。楊起隆利用宗教為掩護,積極進行組織發動工作,到康熙十二年,已發展了以八旗奴僕佃戶為主的隊伍約有千人。楊起隆看到形勢大好,便決定起事。為壯大聲勢,他自稱「朱三太子」,建年號「廣德」,起義者稱「中興官兵」,以頭裹白布身束紅帶為標誌,定於十二月二十三日五更時分,同時在「京城內外,放火舉事」。
楊起隆準備起義的消息當晚遭洩露,清廷開始抓人,楊起隆被迫提前起義。十二月十二日,楊在周公直家率先起義,起義者都披甲露刃。一時間火光四起。楊起隆持刀躍馬,殺出一條血路。最後楊的妻子馬氏等十人被捉拿。
康熙帝聞之極為震驚,為緝拿「朱三太子」,他下令關閉京師九門,大行抓捕,京師處於血腥恐怖之中。雖然密令誅殺了200餘名起義者,然而,康熙帝最終還是沒有捉到楊起隆。
接下來,「三藩之亂」期間,以「朱三太子」名義攪和的人和事情突然多了起來,這些「朱三太子」,有山大王有海盜,還有城市遊民,但後來都被認定是假「朱三太子」。
陰魂不散的「朱三太子」
「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又平定了臺灣,社會漸漸安定下來,康熙帝開始展開對前朝皇室後裔的懷柔攻勢,採取了修皇陵、在公文中取消「故明」而稱「明朝」等舉措。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時,還親自祭奠明太祖孝陵,題「治隆唐宋」額。但這一系列的懷柔之舉後,康熙帝似乎沒有得到意料中的前明皇室後人的回應與互動。尤其那個「朱三太子」,並沒有感恩投降,而是在人間蒸發了!直到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忽然又得到「朱三太子」的消息,之後官府在浙江四明山地區將從事抗清活動多年的張念一等人逮捕,審訊中得到「朱三太子」的下落。之後不久「朱三太子」在山東汶上縣被抓獲。據清廷審訊記錄,這位75歲 的「朱三太子」交代:
他是明朝後裔,名朱慈煥,是崇禎帝的第四子,曾落入李自成軍中,後流落南方,在鳳陽被一王姓鄉紳收養,遂從姓王。繼而又出家為僧,後入贅浙江餘姚縣胡家。他改名王士元,人稱王老先生,他說自己在躲避清廷的抓捕時,還要躲閃一些江湖義士,他們需要為自己的行動找面旗幟,而前明皇子當然是最好的人選。他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被擁戴過幾次。這叫他又怕又為難,因此,他選擇了逃避,先是躲在寧波府鎮海縣,後又將家眷遷到湖州府長興縣。但由於官府緝查日緊,他的一妻一妾三個女兒和大媳婦都上吊死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孫子也被收入監牢。他自己出逃後,改名張用觀,跑到山東汶上縣做私塾先生.....
康熙下令將「朱三太子」祖孫三代共七人押解京師,經九卿科道會審,認為崇禎帝第四子已於崇禎年間身故,又傳喚明末老太監,結果都不認識此人。因此判定此「朱三太子」為假冒。最後康熙帝下旨將這個「朱三太子」凌遲處死,其三個兒子斬立決。
這位「朱三太子」到底是真是假,已永遠成為懸案,但這已不重要,關鍵是康熙帝已被層出不窮的「朱三太子」搞得疲憊不堪了,他決定要做個最終的了結,因為他早發覺,「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了民間和江湖上反清復明勢力的一種號召一面旗幟,他必須砍旗拔幟不留後患。
然而,康熙的最後決斷,也不能終止「朱三太子」的慣性。直到康熙六十年,康熙朝最後的起義-臺灣朱一貴起義爆發還是自稱明朝後裔,打起「朱三太子」的旗號,甚至,到了雍正年間,在江南,又有鳳甘來、周昆來、張雲如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