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冊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言聽計從了?

2021-01-13 小島知風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在周培公的暗示之下確立了原配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生的兒子胤礽為太子,那麼聰明果斷的康熙為什麼會在這種國本問題上聽從一個漢臣周培公的提議呢?

康熙立胤礽為太子時所處的大背景局勢

其實按電視劇中的情節來看,周培公當時只是剛剛來到康熙身邊,還並沒有得到重用,但康熙卻偏偏在這時刻對這個剛到身邊的漢臣周培公言聽計從,這不是康熙沒有主見,這是因為周培公當時給康熙分析的局勢利害關係十分到位,所以康熙很果斷的當即冊立了胤礽為太子。

周培公是如何給康熙分析的局勢利害關係呢?其實周培公只是根據當時康熙所處環境而陳述。那當時康熙處在什麼環境之下呢?

電視劇中周培公是如此說的,周培公說:「當前外有三藩反叛,內有逆賊作亂,可謂非常之時。」

這就是康熙當時所處的局勢環境,康熙削藩引起了吳三桂的三藩叛亂,這是當時的外部壓力,而內部壓力則還有皇宮內鬼勾結朱三太子企圖謀害康熙。

康熙在此之前曾被太監黃敬帶著出宮找美女,而那個青樓美女正是朱三太子的妹妹,朱三太子想讓妹妹謀害康熙,結果他的妹妹真愛上了康熙,最終選擇自盡而沒有真將康熙毒害了。

但是朱三太子想謀害康熙之心一直未死,後來又企圖聯合皇宮中的內鬼攻入紫禁城殺害康熙,當然沒有成功。不過朱三太子正是周培公所說的內有逆賊作亂,根據電視劇中的情形來看,胤礽出生之時確實如周培公所說是非常之時。

赫舍裡產後大出血,一群御醫束手無策之時,康熙去看望赫舍裡氏,而赫舍裡氏奄奄一息的一個勁喊著皇上,卻說不出話來,康熙已經懵了,情急之下他也想不出來赫舍裡氏到底想說什麼。

這時候周培公就說他知道皇后的心思,他先順勢把當時康熙所處的背景局勢利害關係給康熙分析出來,分析完局勢之後,周培公繼續說:「今日皇上又得一阿哥,外加大阿哥胤禔,皇上已有兩位皇子,臣叩請皇上擇其中一位立為太子,布告天下,以示大清繁榮昌盛,源遠流長。」

其實周培公這話就是暗示皇后也擔心是現在皇上所處的不利環境,所以皇后生下了兒子就希望康熙能確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她好可以瞑目而逝。

因此在這種不利的環境局勢下,康熙立太子也是為了鞏固皇權和振奮人心,讓外界看一看大清皇室沒把這些危機當回事,所以康熙在權衡之下果然下詔宣布冊立胤礽為太子。

康熙立胤礽為太子並非對周培公言聽計從而是出於本心

電視劇中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可不是對周培公言聽計從,而是他本來內心中也是想冊立胤礽為太子,因為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裡氏,一是赫舍裡氏皇后身份,二是康熙此前在感情上對赫舍裡氏虧欠太多。

上面說過康熙之前被太監黃敬帶著逛青樓,被朱三太子的妹妹所迷惑,還險些被其所暗害,而康熙痴迷於朱三太子的妹妹最傷的就是皇后赫舍裡氏。

想一想赫舍裡氏當時大著肚子懷著孕,老公康熙卻天天往青樓跑,去痴迷於一個煙花女子,這放在現代女孩身上不早把老公弄死了,所以說連孝莊太后都說這事莫說放在皇后身上,就是放在民間女子身上也受不了啊。

在赫舍裡氏難產時,孝莊太后更是直接怒斥康熙,說是康熙造成了赫舍裡氏懷孕時心情抑鬱導致了產後大出血,這番話是如刀子一般直刺康熙內心,所以康熙見到赫舍裡氏時是有些發懵有些無措。

也正是如此才讓康熙在感情上覺得對赫舍裡氏虧欠太多,所以當周培公暗示出赫舍裡氏的心願是立胤礽為太子後,康熙權衡一番,當即就下了決定立胤礽為太子。

除去康熙對赫舍裡氏在感情上的虧欠,還有就是赫舍裡氏家族顯赫,是索尼的孫女,而且還是原配的皇后,在這種身份的影響下,也讓康熙最終決意立胤礽為太子。

而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其實周培公也是為了在康熙面前表現自己,因為當時周培公剛到康熙身邊,還沒有什麼建樹,所以周培公要在合適的時間展現自己的才略。

而且仔細看電視劇會發現周培公這一舉動做的是十分巧妙,他只是向康熙建議是時候應該在兩個兒子之中選擇一個立為太子,他只是暗示建議康熙立胤礽為太子,但他並沒有直接建議康熙立胤礽為太子,所以這樣一來將來不管康熙是立胤礽還是立胤禔為太子,周培公都算是對太子有擁立之功,也給自己留好了後路。

即便將來康熙不喜歡太子了,周培公也不會因此而獲罪於康熙,畢竟太子是康熙自己選的嘛。

周培公這些所為,即在康熙面前表現了自己,讓康熙見識到了自己的才略,又為自己將來鋪好了路,畢竟有了擁立太子之功勞。可以說周培公這個建議真的是巧妙之際,無形之中就提升了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說康熙並不是瞬間對周培公言聽計從,而是周培公在適當的時候表現了自己,給康熙提出了合理的建議,而周培公的暗示之舉也正符合了康熙內心的想法,因此康熙才會聽從周培公的暗示冊立了胤礽為太子。

那歷史上的康熙是如何冊立胤礽為太子呢?

歷史上的康熙當然不是因為聽從了周培公的暗示才冊立胤礽為太子的了,當時的周培公不過是內閣侍從這類的文秘類官員,根本沒資格去給康熙當面提建議。周培公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跟隨圖海平定了西北王輔臣才獲得重用,而康熙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冊立胤礽為太子,所以這個情節肯定是電視劇虛構的而已。

歷史上的康熙冊立太子可並不像電視劇中演的這樣一生下來就冊立了胤礽為太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后赫舍裡氏生下胤礽後去世,康熙是在次年胤礽2歲時才最終冊立了胤礽為太子。

因為清朝祖制沒有預立太子的制度,而且康熙正當青年,也不需要這麼早就立太子,而且立太子必須要和皇室長輩商議,因此康熙在這一年多時間裡是在做孝莊太皇太后和仁憲皇太后的工作,所以才在次年冊立的胤礽為太子。

歷史上的康熙一生最摯愛的女人其實就是原配皇后赫舍裡氏,這也是他為什麼執意在胤礽2歲時就冊立他為太子。

歷史上肯定沒有康熙逛青樓被朱三太子妹妹誘惑的事,所以不存在康熙因為對皇后赫舍裡氏感情上的虧欠而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就是因為他對赫舍裡氏的摯愛,而且赫舍裡氏畢竟死的很早,這讓康熙很傷心,康熙也是可憐胤礽自幼喪母。

因此康熙自幼過度溺愛胤礽,才會讓胤礽被寵的報廢。從康熙對胤礽的喜愛,都能看出康熙對赫舍裡氏的痴情與懷念。

康熙在赫舍裡氏去世後曾多次前往赫舍裡氏停棺地方懷念她,因為赫舍裡氏的忌日就是胤礽的生日,所以康熙每年給胤礽高高興興過完生日,到了晚上就會獨自垂淚,並且康熙每當赫舍裡氏忌日之時從不與其他妃嬪同寢,而是獨自在寢宮中傷心垂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康熙晚年才有所改善。

雖然赫舍裡氏只陪伴了康熙10年,時間並不算是很長,但她卻佔據了康熙這個身具雄才偉略的男人大半生的心。

因此歷史上胤礽之所以被立為太子,完全是因為康熙對其母赫舍裡氏的一片痴情。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身為萬人之上的康熙,為何在周培公去世後要為他守夜?
    周培公在破察哈爾,降王輔臣,大敗吳三桂之後,受到了滿族大臣的彈劾,康熙也多疑,害怕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所以康熙在朝廷最終勝利之前撤掉了周培公,把平三藩的不世之功給了副將圖海。然後調周培公為盛京將軍,把周培公放到了滿人的老家,以監視住周培公。
  • 雍正王朝:公選太子,鄔思道讓老四推舉胤礽,一箭三雕手段高明
    《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廢除後,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選新太子,上書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國維、馬齊都支持八爺,為何張廷玉支持廢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爭位的想法,卻也要推舉廢太子胤礽呢?(此文只說劇,不說史!)讀懂帝王心術的高手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奪嫡」實際上只分為兩派:太子黨和八王黨,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黨,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黨,而當時朝中呼聲最高的是八爺一黨。
  • 歷代王朝中,為何只有清朝不立太子,看完發現清朝統治者真聰明
    說起太子,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絕對熟悉這個名詞。太子作為儲君,是皇帝的接班人,在封建王朝來說地位非常重要。一般來說,皇帝親政之後,都會設立太子。即使自己不想立太子,大臣們也會催皇帝立的,畢竟關係到國家的未來。所以歷朝歷代都會對立太子非常重視。
  • 康熙皇帝心中永遠的噩夢——論天花惡疾在清初時期的肆虐及預防
    順治皇帝的皇嗣中,以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著名的康熙皇帝,為後世熟知。他也未能躲過天花的感染,雖然僥倖得以保全性命,也因此登上了皇位,但天花在康熙皇帝臉上留下了麻子,成為康熙皇帝一生的印記。因為天花的肆虐讓康熙皇帝早早離開了父母身邊,未曾得到過父子、母子之間的歡樂,更沒有讓康熙皇帝對父母盡孝,這在康熙皇帝心中成為永遠揮之不去的愧疚和遺憾。2、另外,對於當時未滿8歲的玄燁來講,順治皇帝作為高高在上的大清皇帝,是一個幾乎神化了的形象,可就這樣一個九五之尊,就這樣一個奠定大清王朝疆域領土基礎的英主,竟然年紀輕輕便敗給了小小的天花病毒。
  • 在獄中被活活餓死,康熙說他是大清第一罪人
    作為康熙朝的兩大重臣,電視劇《康熙王朝》裡索額圖和明珠這哥倆明爭暗鬥幾乎演了幾十集(甚至到最後一集康熙都嗝屁了這哥倆還出來露了一面......),不過康熙如此英明神武眼睛裡當然不揉沙子,這哥倆最後是紛紛倒臺,電視劇裡是樹倒猢猻散,那麼歷史上的明珠和索額圖結局又如何呢?
  • 康熙的兒子老十的爵位為什麼比老九的高?
    康熙皇十子胤俄,史載多見勇武,不見文採,作為顧命大臣遏必隆外孫,生母為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康熙皇九子胤禟,擅長經商,對西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滿洲八旗之一。據莽莽推測,或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子憑母貴」這裡的「子憑母貴」並非是指生母妃位,而是生母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死去的通常更令人懷念,尤其是在最好的年華裡,比如赫舍裡皇后。史料記載可知溫僖貴妃30歲出頭就病逝了,背後原因興許跟康熙為了太子胤礽,平衡後宮勢力有關。胤俄11歲就失去生母,小蘿蔔頭沒啥依靠自然得到康熙更多一些的關注,無論是因為愧疚還是憐惜。
  • 古代最蠢的兩個太子,皇位唾手可得卻故弄玄虛,皇帝還到死都不捨得殺
    為了能坐穩皇位,殺兄逼父不說,連自己的十個侄兒也一同殺掉,只為斬草除根。然而也正因為心狠手辣,導致給已經成年的兒子造成極大心理陰影。前有太子李承乾,後有皇子李佑,皆是因為造反被削。而李承乾還是李世民最為器重的兒子,哪怕殘疾,也不影響李世民對他的愛。
  • 張廷玉推舉廢太子,他不是投康熙所好,而是站在朝廷角度推舉的!
    康熙第一次廢太子之後,沒過多久康熙就讓百官推舉新太子,就在這次推舉新太子上,百官產生了很大的分歧,首先就是上書房之間的意見都不一樣!   在劇中,佟國維和馬奇率領百官推舉了八阿哥為太子,而張廷玉則在關鍵時刻從袖筒裡掏出一份奏摺,直接上奏推舉廢太子為太子。
  • 為何薛蟠生日和胤礽一天?他說的庚黃是不是個暗號?寶釵到底是誰
    蟠龍就是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胤礽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出生後不久就被立為太子,前前後後當了三十幾年太子,不正是龍潛於淵,久舉麼?薛蟠之為蟠,而其堂弟則為蝌,其種不同也,其貴不等也。曹雪芹活了不到五十歲,一輩子沒有經歷過庚寅年,跟曹家有關的庚寅年就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這個庚寅年可不是白白提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四日,皇帝第一次以胤礽欲為索額圖報仇而結成黨羽、弒父奪權為由,廢黜太子之位。但太子廢后,一系列矛盾浮出水面,又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九日,康熙帝以復立皇太子胤礽。
  • 雍正王朝:大阿哥詛咒太子,如此隱秘之事,三阿哥為什麼瞭若指掌
    木蘭圍場太子被廢之夜,絕對是《雍正王朝》裡的一大看點。在那個波雲詭譎的夜晚,我們見識到了,同室操戈的兵戎相見;也領略到了,康熙皇帝的冷靜睿智。在感嘆政治鬥爭殘酷無情同時,這裡面依然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比如說,大阿哥「魘鎮」太子,如此隱晦之事,肯定做得人不知鬼不覺。
  • 康熙誅殺的崇禎三太子到底是何人?朱慈煥為何躲藏64年才被發現?
    明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農曆甲申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了北京城,末帝崇禎在煤山之上自縊身亡,國祚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滅。臨死前的崇禎帝朱由檢登高遠望,見四處火光沖天而自己只孤身一人,只聽得人喊馬嘶群聲鼎沸,不由地悲從中來。
  • 朱三太子隱姓埋名幾十年,被康熙一個套路釣出,75歲慘遭凌遲
    不過眼見著,大明王朝雨打風吹去,後來李自成也敗了,大清王朝如磐石般穩固,而朱慈煥白吃白喝不說,昔日的皇子已經成了炸藥包,說不定哪天被清政府抓了,可是誅九族的大罪,朱慈煥也能看出王家人對自己的態度。得,爺是來自北方的一隻狼,只好繼續去流浪。
  • 康熙活捉朱三太子,康熙說:他必須死,只因佟國維說了這8個字
    明朝滅亡後,清軍迅速入關,李自成的大軍竟然不堪一擊,很快被多爾袞打敗,此後順治和康熙兩任帝王,為了維護滿人的統治,一方面殺害反清義士,另一方面表現出「尊重漢人」的姿態,清朝局勢才得到穩定。尤其是康熙年間,反清復明起義屢禁不絕,雖然康熙派兵一一鎮壓,但始終沒有抓到一個人,此人就是明朝崇禎帝的第五子——朱慈煥,又稱朱三太子。
  • 雍正王朝:康熙撞破太子姦情,鄭春華唱那首歌是什麼意思?奇女子
    《雍正王朝》在熱河狩獵當晚,太子和鄭春華繼續私會,被康熙無意撞破,隨後鄭春華唱了一首歌四句話:阿媽阿媽月光光,阿兒阿兒在夢鄉; 東照流水西照河,莫驚夢中小兒郎。前面兩句話應該是唱給太子聽的,安撫太子因姦情洩露的魂不守舍;最後兩句話明顯是唱給康熙聽的,意思是:不管有什麼懲罰,我一個人受了,不要傷害我所守護的人!
  • 《雍正王朝》裡,康熙為何挖苦胤禛「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經典古裝劇《雍正王朝 當時的劇情時,「四爺」胤禛受命追討國庫欠款,因為下手太狠,鬧得滿朝文武鬼哭狼嚎,「太子爺」二哥胤扔四處賣官湊錢,弟弟胤俄大街上撒潑,老功臣魏東亭更是連羞帶氣上了吊。這麼個鐵腕追討,追回的欠款四成都不到,反而落了一地雞毛。
  • 困擾康熙幾十年的「朱三太子」,不是楊起隆朱慈炯,是崇禎另一子
    很多人在看完《康熙王朝》之後,認為朱三太子要麼是楊起隆,要麼就根本沒這個人。其實電視劇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可全信。歷史上楊起隆確有其人,他也確實曾起兵反清,但是他只是詐稱自己是朱三太子以此來加強號召力而已,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歷史上冒充朱三太子的人很多,康熙時期就多達十幾人,但真正的朱三太子不是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
  • 歷史上的「斃鷹事件」,遠比《雍正王朝》精彩,事件真相到底如何
    先打個底,再分析:「斃鷹事件」電視劇《雍正王朝》版:康熙61年,康熙壽誕68,這個壽還加個背景板,「千叟宴」,表示大清在康熙治理下天增歲月人增壽,人順天垂壽,君有道民有福。這個普天同慶的時候,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在西北打了勝仗,他送來的賀壽禮也正和題應景,也最受到康熙的期待,人們也都想瞻仰一下「天外壽石」的風採。怎麼個「天外壽石」呢?
  • 讓康熙雍正都膽戰心驚的朱三太子到底有多少能力?吳三桂都服從他
    清朝統治者最怕的就是明朝的皇族後裔,清朝取得江山來得過於「僥倖」,根基不穩,又加上祖先一直在關外生活,無論從精神凝聚力上還是從文化歸屬感的營造方面,清朝統治者跟漢人王朝的統治者相距甚遠。再者說滿清當時也沒什麼文化,畢竟是關外進來的,對漢人傳統的文化不甚熟悉,所以康熙非常用功學習漢人文化,他也需要漢臣為朝廷效力,但另一方面,皇帝又對漢人多加防備,重用滿人來壓制漢人,害怕漢人的勢力坐大。不過他們擔心的事情還是會發生的,明朝在民間依然有很高的威望,經常有人打著大明皇族後裔的旗號在民間秘密結社,而且這些人似乎殺不光,剛殺了一波又出來一波。
  • 兩隻奄奄一息的海東青,使得康熙怒斥胤禩:從此你我斷絕父子關係
    康熙年間,康熙為立皇太子煞費苦心,立了廢,廢了立,稱得上是絞盡了腦汁。而他的阿哥們為了皇儲及皇帝的位子,也是鬥得「昏天暗地」,明爭暗鬥,損招盡出,史稱九子爭嫡(也叫九子奪嫡)。而在後期,隨著太子胤礽的徹底出局,漸漸地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這兩大勢力的領頭人成為了皇儲位子博弈的最終人選。之前,八阿哥胤禩很受康熙喜愛,在爭奪過程中佔據上風,但一次次的出格行為讓他在康熙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 朱三太子晚年受審,康熙:你不是五歲就死了嗎?那就再凌遲一次
    其實,這位老翁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擁有一個令康熙十分忌憚的身份,他便是明朝的朱三太子,崇禎帝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既然是老五,為何要叫三太子呢?這是因為崇禎帝有兩個兒子早就去世了,於是朱慈煥變成了老三。康熙在得知這個消息以後,便開始下令捉拿朱三太子,可抓了很多年,也沒能找到這個神秘的朱三太子。在康熙年間,「朱三太子」造反了80多次,早已成為康熙的心頭刺,就連做夢也想著要把這個朱三太子捉拿。可不管康熙如何努力,始終都找不到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