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經典古裝劇《雍正王朝》裡,值得反覆品味的好臺詞不少,尤其意味深長的,就是「追討國庫欠款」劇情裡,康熙挖苦他家四兒子胤禛(未來的雍正帝)的橋段。
當時的劇情時,「四爺」胤禛受命追討國庫欠款,因為下手太狠,鬧得滿朝文武鬼哭狼嚎,「太子爺」二哥胤扔四處賣官湊錢,弟弟胤俄大街上撒潑,老功臣魏東亭更是連羞帶氣上了吊。這麼個鐵腕追討,追回的欠款四成都不到,反而落了一地雞毛。待到老爹康熙皇帝出來收拾爛攤子,更隨手揭了猛料:桑佩鄭元芳圖倫琛這幾位吃瓜群眾,不但各個欠著國庫巨款,還有貪汙放高利貸等惡行,卻統統被「鐵腕」的胤禛給漏辦了。
如此景象,也叫康熙帝連連哂笑,當場對胤禛一頓挖苦:「你這個人一向你精明自詡,這一次呢?該查的,該追的,都查了嗎?有些可以緩一緩的,你卻不能量情奪勢。」兒啊,你咋這麼糊塗啊,跟老爹好好學學「精明」吧。
這一段精彩劇情,也叫好些電視劇票友們連呼好看,無不感嘆彼時康熙皇帝的老謀深算。可如果參考康熙晚年真實的歷史,這一聲「以精明自詡」,放在康熙皇帝本人身上,卻更是反諷——此時的大清官場,別看正處於「盛世」時代,卻正是腐敗到一塌糊塗的時候。
康熙年間的腐敗有多嚴重?就以康熙皇帝一輩子最得意的政績「河工」來說。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水利工程建設從來不惜血本,但到了康熙晚年時,這個強大政績卻也注了水。以清代《硃批諭旨》記載,康熙晚年時,好些官員不但貪汙工程款成風,甚至還故意把建好的堤壩搗毀,就為了多貪汙一份修壩的錢糧,「絕不顧一方百姓之田墓廬舍盡付漂沒而有冤莫告也」。康熙晚年層出不窮的水災,多是這神操作惹的禍。
而昔日官場上的蠅營狗苟,到了康熙晚年時,也大多成了明規則。康熙這輩子,常把「清勤慎」作為考核官員的標準,「清廉」更是頭等標準,但發展到康熙晚期,大清各級官員,卻是相互請託送禮成分,只要逢年過節,就要找個名目送一送。比如見上司要有「見面禮」,過節要有「年禮」,離任就任要有「別禮」。那不送行不行?那可是「以饋送之厚薄,定官評之賢否」?想升遷?就得咬牙往外送。
比如康熙年間的江蘇巡撫吳存禮,這位康熙生前親口稱讚「居官好」的「能臣」,雍正年間時貪腐事發,查出的行賄清單,就叫大清君臣們集體辣眼睛:巡撫任上的吳存禮,送出了白銀四十四萬兩之多,收錢對象包括了各位王爺大學士等諸多「大人物」,就連宮裡端茶倒水的太監都很到位的送到。放在大清的巡撫裡,這也只是「正常表現」。
而且這迎來送往的這麼多錢,當然不是官員們自己買單。就以基層的府縣來說,官員們最常規的摟錢方法,就是「耗羨」,每年朝廷日常的錢糧徵收,被官員們以「耗羨」的名義玩命加徵,多出來的部分當然進了自己腰包。康熙前期時,「耗羨」通常不過加三四成,到了康熙晚期時,「耗羨」甚至加到了三四倍甚至十倍。以《清聖祖實錄》形容,康熙晚期的農民們「不苦於正額之有定,而苦於雜派之無窮。」
如此情景,也正如康熙年間大臣趙申喬的一聲怒吼:「嗟嗟小民,膏血有幾,而能滿此漏厄巨壑哉」!大清「永不加賦」的背後,就是這樣的民生血淚。
而放在更高級別的官員身上,這樣的「漏厄巨壑」,更成了小兒科。比如吳存禮擔任巡撫的江蘇,康熙晚期就累計欠了虧空一千多萬兩,其中明面上被官員拿走的,就有四百多萬兩。暗地裡拿走多少?那更是糊塗帳。
如此一來,百姓被壓榨到「膏血有己」,官員們巧立名目,吃拿卡要發足財,大清的國庫「無不虧空」。這麼個雷景象,康熙皇帝自己不知道?他其實也知道不少,以康熙自己的話說,官員們「如有隱匿,朕即知之」。可晚年的康熙,掛在嘴上最多的,就是「寬仁」。日常的蠅營狗苟,常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像《雍正王朝》裡他說的「有些可以緩一緩的」。緩來緩去,常見糊弄過去。
結果,就有了歷經千辛萬苦登上皇位的胤禛(雍正帝),親手接下的爛攤:一個貪汙腐敗成風,國家財政嚴重困頓,戶部虧空二百五十萬兩,地方各省虧空上千萬兩,從上到下滿是窟窿的大清王朝。
萬幸的是,雖然在電視劇裡被老爹吐槽,但在真實歷史上,胤禛比他爹明白,早年做王爺時,就知道「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所以丁點「寬仁」都不講,在位的十三年,幾乎年年大整頓。東窗事發的貪官,不但要論罪嚴懲,而且要賠到吐血。日常貪汙腐敗撈了多少,統統給我拉清單。「畢竟叫他子孫做個窮人,方符朕意。」
這一番「官不聊生」的操作,叫此時的大清官場,從此「大法小廉,遺成風俗。貪墨之徒,莫不望風革面」,幾乎開創了十幾年的高效廉潔時代。清王朝的國計民生,也從此高速增長,留給乾隆一個「充盈裕寧天下」。
在對待腐敗的態度上,「精明」的康熙,真沒有他家兒子明白。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楊亞東《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研究》、梁希哲《雍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