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康熙為何挖苦胤禛「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

2020-12-05 騰訊網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經典古裝劇《雍正王朝》裡,值得反覆品味的好臺詞不少,尤其意味深長的,就是「追討國庫欠款」劇情裡,康熙挖苦他家四兒子胤禛(未來的雍正帝)的橋段。

當時的劇情時,「四爺」胤禛受命追討國庫欠款,因為下手太狠,鬧得滿朝文武鬼哭狼嚎,「太子爺」二哥胤扔四處賣官湊錢,弟弟胤俄大街上撒潑,老功臣魏東亭更是連羞帶氣上了吊。這麼個鐵腕追討,追回的欠款四成都不到,反而落了一地雞毛。待到老爹康熙皇帝出來收拾爛攤子,更隨手揭了猛料:桑佩鄭元芳圖倫琛這幾位吃瓜群眾,不但各個欠著國庫巨款,還有貪汙放高利貸等惡行,卻統統被「鐵腕」的胤禛給漏辦了。

如此景象,也叫康熙帝連連哂笑,當場對胤禛一頓挖苦:「你這個人一向你精明自詡,這一次呢?該查的,該追的,都查了嗎?有些可以緩一緩的,你卻不能量情奪勢。」兒啊,你咋這麼糊塗啊,跟老爹好好學學「精明」吧。

這一段精彩劇情,也叫好些電視劇票友們連呼好看,無不感嘆彼時康熙皇帝的老謀深算。可如果參考康熙晚年真實的歷史,這一聲「以精明自詡」,放在康熙皇帝本人身上,卻更是反諷——此時的大清官場,別看正處於「盛世」時代,卻正是腐敗到一塌糊塗的時候。

康熙年間的腐敗有多嚴重?就以康熙皇帝一輩子最得意的政績「河工」來說。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水利工程建設從來不惜血本,但到了康熙晚年時,這個強大政績卻也注了水。以清代《硃批諭旨》記載,康熙晚年時,好些官員不但貪汙工程款成風,甚至還故意把建好的堤壩搗毀,就為了多貪汙一份修壩的錢糧,「絕不顧一方百姓之田墓廬舍盡付漂沒而有冤莫告也」。康熙晚年層出不窮的水災,多是這神操作惹的禍。

而昔日官場上的蠅營狗苟,到了康熙晚年時,也大多成了明規則。康熙這輩子,常把「清勤慎」作為考核官員的標準,「清廉」更是頭等標準,但發展到康熙晚期,大清各級官員,卻是相互請託送禮成分,只要逢年過節,就要找個名目送一送。比如見上司要有「見面禮」,過節要有「年禮」,離任就任要有「別禮」。那不送行不行?那可是「以饋送之厚薄,定官評之賢否」?想升遷?就得咬牙往外送。

比如康熙年間的江蘇巡撫吳存禮,這位康熙生前親口稱讚「居官好」的「能臣」,雍正年間時貪腐事發,查出的行賄清單,就叫大清君臣們集體辣眼睛:巡撫任上的吳存禮,送出了白銀四十四萬兩之多,收錢對象包括了各位王爺大學士等諸多「大人物」,就連宮裡端茶倒水的太監都很到位的送到。放在大清的巡撫裡,這也只是「正常表現」。

而且這迎來送往的這麼多錢,當然不是官員們自己買單。就以基層的府縣來說,官員們最常規的摟錢方法,就是「耗羨」,每年朝廷日常的錢糧徵收,被官員們以「耗羨」的名義玩命加徵,多出來的部分當然進了自己腰包。康熙前期時,「耗羨」通常不過加三四成,到了康熙晚期時,「耗羨」甚至加到了三四倍甚至十倍。以《清聖祖實錄》形容,康熙晚期的農民們「不苦於正額之有定,而苦於雜派之無窮。」

如此情景,也正如康熙年間大臣趙申喬的一聲怒吼:「嗟嗟小民,膏血有幾,而能滿此漏厄巨壑哉」!大清「永不加賦」的背後,就是這樣的民生血淚。

而放在更高級別的官員身上,這樣的「漏厄巨壑」,更成了小兒科。比如吳存禮擔任巡撫的江蘇,康熙晚期就累計欠了虧空一千多萬兩,其中明面上被官員拿走的,就有四百多萬兩。暗地裡拿走多少?那更是糊塗帳。

如此一來,百姓被壓榨到「膏血有己」,官員們巧立名目,吃拿卡要發足財,大清的國庫「無不虧空」。這麼個雷景象,康熙皇帝自己不知道?他其實也知道不少,以康熙自己的話說,官員們「如有隱匿,朕即知之」。可晚年的康熙,掛在嘴上最多的,就是「寬仁」。日常的蠅營狗苟,常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像《雍正王朝》裡他說的「有些可以緩一緩的」。緩來緩去,常見糊弄過去。

結果,就有了歷經千辛萬苦登上皇位的胤禛(雍正帝),親手接下的爛攤:一個貪汙腐敗成風,國家財政嚴重困頓,戶部虧空二百五十萬兩,地方各省虧空上千萬兩,從上到下滿是窟窿的大清王朝。

萬幸的是,雖然在電視劇裡被老爹吐槽,但在真實歷史上,胤禛比他爹明白,早年做王爺時,就知道「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所以丁點「寬仁」都不講,在位的十三年,幾乎年年大整頓。東窗事發的貪官,不但要論罪嚴懲,而且要賠到吐血。日常貪汙腐敗撈了多少,統統給我拉清單。「畢竟叫他子孫做個窮人,方符朕意。」

這一番「官不聊生」的操作,叫此時的大清官場,從此「大法小廉,遺成風俗。貪墨之徒,莫不望風革面」,幾乎開創了十幾年的高效廉潔時代。清王朝的國計民生,也從此高速增長,留給乾隆一個「充盈裕寧天下」。

在對待腐敗的態度上,「精明」的康熙,真沒有他家兒子明白。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楊亞東《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研究》、梁希哲《雍正帝》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裡八爺樹大根深,又財大氣粗,為何還是敗給了四阿哥胤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很值得探討,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康熙是如何看待八阿哥的為人;二、老八真的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得人心嗎?他真的樹大根深嗎?三、四阿哥胤禛作為一個「孤臣」為何能勝出,他有什麼獨到之處嗎?以上問題搞清楚,自然就知道八爺如何敗北了。且聽小崔細細道來!
  • 雍正王朝:血洗江夏鎮,嶽鍾琪為何劃破臉?導演:噁心年羹堯
    導讀:作為「民族英雄」嶽飛的後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將嶽鍾琪,在《雍正王朝》中的出場次數和橋段演繹並不多,對於其能夠在年羹堯之後接替大將軍一職,也沒有給予明確原因說明。但,作為雍正皇帝用以制衡年羹堯,確保其無法製造有效武裝政變的關鍵人物,嶽鍾琪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站位選擇,絕對不容小覷。
  • 《雍正王朝》裡壞水最多的老九胤禟,正史上最後到底什麼結局?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朋友,對於裡面的那個老九胤禟,應該是印象十分深刻的。在這部劇裡,好像八爺黨所有的壞招,都是他提出來的,簡直就是一個壞透了的壞胚。但實際上,正史上的九阿哥胤禟,其實和電視劇裡表現的還真不太一樣。
  • 雍正王朝:公選太子,鄔思道讓老四推舉胤礽,一箭三雕手段高明
    《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廢除後,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選新太子,上書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國維、馬齊都支持八爺,為何張廷玉支持廢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爭位的想法,卻也要推舉廢太子胤礽呢?(此文只說劇,不說史!)讀懂帝王心術的高手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奪嫡」實際上只分為兩派:太子黨和八王黨,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黨,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黨,而當時朝中呼聲最高的是八爺一黨。
  • 雍正的皇子們都是弘字輩,為何唯獨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
    雍正的皇子們都是弘字輩,為何唯獨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說起歷代勤勉好學的皇帝,那麼,雍正帝絕對算得上是其中一位,胤禛六歲進尚書房學習四書五經、滿文,自幼受父皇和師傅的嚴格管束,年長後,胤禛便跟著康熙四出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善於治國的他深受文武百官的擁戴,同時也贏得了康熙的信賴,可以說胤禛在儲位鬥爭中能夠脫穎而出是必然的,雍正登基後雖然將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國事上,但是皇帝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慾,看過《甄嬛傳》的朋友們都知道,劇中的雍正十分的喜愛甄嬛
  • 大清朝最「好運」的皇子,是康熙65歲所生,被雍正當「兒子」養
    這二十個皇子中不乏雄才大略之輩,再加上原來的皇太子胤礽於康熙五十一年被廢黜,且此後康熙再未立儲君,這使得太子之位「懸而未決」。 換句話說,只要是皇子,就都有機會登上至尊之位!於是十幾個皇子各自拉幫結派,掀起了曠日持久的「皇位爭奪戰」!
  • 歷史上的「斃鷹事件」,遠比《雍正王朝》精彩,事件真相到底如何
    下面我的回答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不適,因為過於真實,把愛新覺羅一家子內褲都給扒拉下來了,不厚道,但是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就只能這樣,對不起了康熙皇帝和他的「能」兒們。問:歷史上的「斃鷹事件」,遠比《雍正王朝》精彩,事件真相到底是什麼?答:歷史上的「斃鷹事件」不精彩,只悲涼;不複雜,只是有點髒。
  • 還原康熙「斃鷹事件」真相,原來八阿哥也是受害者!有三個嫌疑人
    康熙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從大阿哥到太子、到十四阿哥都參與到了奪嫡當中,還分成了幾個派別,其中八爺黨的實力看似最強,陣中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但笑到最後的還是四阿哥胤禛,成為了雍正皇帝。大家特別喜愛的《雍正王朝》就演繹了九子奪嫡的激烈鬥爭。
  • 康熙朝「九王奪嫡」中最陰險的人是胤禵嗎,為什麼?
    康熙五十一年「斃鷹事件」後,八爺黨遭到康熙皇帝的打擊和清洗,除了阿靈阿等少數人還在暗中支持他外,留給外人的多以「尚得人心」而論,但就這一點而言,八阿哥的政治能量依然存在。 八阿哥胤禩受挫之時,老十四胤禵自己開始活躍起來,積極謀求儲位。
  • 雍正登基,收拾了老八、老九,為何放過老十?雍正:朕並不是怕他
    經過「九子奪嫡」事件的殘酷洗禮,在時任九門提督隆科多和時任川陝總督年羹堯的「內外夾輔」下,皇四子胤禛奪嫡成功,順利登基成為雍正皇帝。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歷代君主登基以後基本都會以血腥手段剷除威脅自身皇權穩固的皇室兄弟,更何況雍正皇帝還經過了那樣一場殘酷的皇位爭奪。
  • 雍正王朝中弘晝為何玩了出荒唐的「活出喪」?他是在扮豬吃大象!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97期)   上一期我們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旗人那大爺,他還是一個知識分子,不過就喜歡窮講究,喜歡顯擺,也是他傳播了雍正帝是篡位的謠言。   當然,這背後其實是一股力量在推動,目的也是極其兇惡的。
  • 雍正王朝:李紱結黨亂政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是什麼意思?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有很多聖人之言。康熙也非常推崇聖人之言。在李紱、田文鏡互參案中,李紱朋黨一派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出自《孔子》,究竟是電視劇中所表達的那個意思麼?雍正:國庫空虛,百姓獨擔賦稅,這樣的成例,這樣的祖制,難道不應改麼?李紱一黨:不應該改,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是聖人的話。雍正:那麼民為重呢,又是誰的話?
  • 影視劇題材死啃雍正 展現觀眾的另類歷史觀
    後來,《宮鎖心玉》裡的女主角晴川穿越前拿著一本《雍正王朝》,顯然是二月河的書迷;《步步驚心》的女主角若曦穿越回去正值九王奪嫡,在給八阿哥支招防範四阿哥時,說出的一堆名字裡有幾個並不存在,若曦心想,難道是電視劇騙了我,她說的電視劇是《雍正王朝》,也是把二月河的小說當清史的。
  • 透過康熙遺言與遺詔來看真相
    然而後世甚至是歷史上的那個時候,許多人仍然對於雍正繼位提出了質疑,不光是因為儘管帝心難測,但康熙確實對於十四王爺愛新覺羅·胤禵尤為看重,不光是日常的喜愛,甚至對於未來的一切都替他做好了打算,更加是因為康熙遺言和康熙遺詔帶來的曖昧使得紛爭一直不斷。
  • 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繼承人究竟是誰?雍正是矯旨篡位的嗎?
    傳聞中他是被雍正以參湯暗害的,但這其實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時年雍正已經45歲了,歲月滄桑,使他鍛鍊成一名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他怎麼可能以這種方式登上帝位。雖說古代父子位了奪位相愛相殺的不在少數,但這起碼也要符合這麼幾點,一則雙方矛盾白熱化,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程度;二則,兒子的勢力足夠對皇位發起挑戰;三則是有權臣實力派的扶持。但以當時雍正的情況來看,並沒有以上三種可能。繼承皇位這個事情,不是說幹掉皇帝你就能上位,要真那麼容易,康熙的兒子們早就這麼幹了。
  • 《雍正王朝》中如何評價劉墨林這個人?大智如愚還是大愚若智?
    劉墨林這個人敏銳、聰慧、機靈,學識也很好(比如「過三關」,劇中沒有直接表現,只是臺詞一帶而過,雍正誇他的文章很好,回答各種問題反應都很快)。此外他還有些喜歡出風頭(殿試中第一個交卷並巧言回答雍正、隆科多,所以後來從河南回來被胤禛、弘曆利用,回答李紱、謝濟世等人的問題),而且風流瀟灑。
  • 雍正王朝中五個意味深長的小細節,個個都是人精一舉一動大有深意
    《雍正王朝》是一部經典的劇作,劇情精彩、細節豐富,裡面的演員貢獻出了極為精湛的演技,其中細節更是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只有反覆觀看,仔細分析,才發現一舉一動皆有深意,個個都是人精,一舉一動大有深意。康熙臨終前做的幾手準備讓隆科多保四爺登基,再讓張廷玉挾持隆科多。康熙死前,給了隆科多兩道密旨,一道是隆科多如果想要勾結八爺和十四爺,立即處死。這道聖旨由張廷玉保存。在康熙死後,隆科多果然給雍正保駕護航。
  • 雍正韜光養晦奪江山,鄔思道功不可沒
    二月河寫的《雍正皇帝》一書中,四皇子如何突破眾皇子競爭問鼎皇權那一段,其實在民間傳說中也有各種版本,《童林傳》甚至以評書的方式講述了民間豪傑幫助胤禛坐穩江山的故事。 那麼在歷史上,幾乎每個成功的帝王背後都有一兩個軍師,為當局者勘破迷霧指明方向,一舉奠定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 年羹堯作死實錘,服軟太晚,雍正:朕若負你,天誅地滅
    就在這一年,四阿哥胤禛獲封親王,年家劃歸到雍親王屬下,兩年後,康熙五十年,在康熙帝的指婚下,年羹堯的妹妹年氏,成為雍親王的側福晉。 年羹堯到了四川,不負康熙帝所望,平定四川大小叛亂,又配合各軍平定西藏,把四川管理的井井有條,升任四川總督。康熙六十年,年羹堯任川陝總督,成為西部邊陲的重臣,康熙去世前,召年羹堯入京,單獨相處26天離去。
  • 雍正臨死前囑咐乾隆不要殺這個人,為何乾隆不聽?上位就將他處死
    雍正臨死前囑咐乾隆不要殺這個人,為何乾隆不聽?上位就將他處死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大家對胤禛的了解大多是從電視劇中得知的,由於當時清朝出了一些謎案,後世人經常加以揣測,好多以當時為背景的故事被搬上了屏幕。雍正在大家眼裡,是不苟言笑的,並且還是相當神秘和兇殘的。對待他的手足他可以毫不留情,對待異黨他更是採取強硬的手段。他是清朝第三代執政者,他執政的時期是康乾盛世的中間地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