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得好「有得就有失」,得到一件東西,就意味著要失去一件東西!封建社會中,帝王之家擁有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權勢與財富,但對普通人家唾手可得的「父子之情」,「兄弟之義」,對帝王之家的子嗣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及!
白居易在《後宮詞》中說得好「自古紅顏多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
天下只有一個至尊之位,面對那個寶座,所謂的父子情深,兄弟友愛完全成為空談,不殺到天昏地暗,頭破血流是不會罷手的,正因為如此,皇帝總是自稱「寡人」,沒有了親情豈不就成了「孤家寡人」!
「九子奪嫡」
縱觀中國古代史,「皇位爭奪戰」最激烈的當屬「九子奪嫡」,康熙帝作為「千古一帝」,不僅文韜武略屬上上等,就連生兒子都非常「給力」,據《清聖祖實錄》所載: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有20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
這二十個皇子中不乏雄才大略之輩,再加上原來的皇太子胤礽於康熙五十一年被廢黜,且此後康熙再未立儲君,這使得太子之位「懸而未決」。
換句話說,只要是皇子,就都有機會登上至尊之位!於是十幾個皇子各自拉幫結派,掀起了曠日持久的「皇位爭奪戰」!
而這場「皇位爭奪戰」最終以皇四子胤禛的勝利而告終,康熙六十一年,胤禛登基為帝,是為雍正帝!雍正並非心慈手軟之輩,登基後立即對原來與他作對的皇子展開「大清洗」,但康熙眾多皇子中,有一子不僅沒有受到打壓,反而受到的恩寵更甚從前!
他就是皇二十四子,也就是康熙帝最小的兒子胤秘
胤秘生母為陳穆嬪,漢人出身,生年不詳,何時入宮不詳,就連其父的真實名姓都不詳,《清史稿》關於她的記載只有寥寥一句話「乾隆初,同時尊封者:穆嬪,陳氏。自貴人卒後追尊封。子一,允秘」。
陳氏入宮時康熙帝已年過六旬,但陳氏頗為美貌,甚至被馬國賢神甫誤認為「活佛」,因此頗受康熙帝寵愛,康熙五十五年五月,陳氏為康熙帝生下一子,是為胤秘,當時康熙已是六十五歲高齡,老來得子的他對胤秘極為寵愛,時常帶在身旁,當時胤禛之子弘曆也被康熙養在宮中。
因此二人年幼時一起讀書,關係極好,電視劇《上書房》對此有所還原,值得一提的是,弘曆比他這個小叔還大五歲!
名為兄弟,更像父子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胤禛登基,當時的胤秘年僅六歲,為避皇帝名諱,改名為允秘。「九子奪嫡」時允秘年歲尚小,並未參與,所以雍正對自己這個小弟弟極為寵愛。
雍正五年,陳氏病逝,允秘年歲尚小,雍正就將其養在身旁,名為兄弟,更像「父子」,允秘秉心忠厚,賦性和平,頗受雍正寵愛,據《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所載:十一年正月初九日,雍正給宗人府諭旨「朕幼弟允秘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喜悅,著封親王」!
當時的允秘年僅十七歲,以十七歲之齡受封親王,這在康熙帝所有兒子中都是獨一份的,雍正對他的寵愛可見一斑!雍正十一年二月初七日,允秘與弘曆、弘晝同時冊封,稱和碩諴親王。
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終雍正一朝,允秘都受盡恩寵,享盡榮華富貴。1736年,雍正駕崩,乾隆繼位,乾隆對允秘這個比自己還小五歲的叔叔也極為信任,,特派兩位翰林官做允秘師傅,用心教導,從嚴勸誡,還追封其母陳氏為「皇祖穆嬪」。
乾隆五年,年僅25歲的允秘擔任鑲白旗蒙古都統,乾隆十七年,允秘升任正白旗滿洲都統,隨後又先後管理御書處、宗人府、玉牒館。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允秘與世長辭,諡號為「恪」,終年五十八歲!
縱觀允秘一生,不僅沒有受到「九子奪嫡」的牽連,反而受到雍正和乾隆兩位皇帝的寵愛,一生風平浪靜,享盡了榮華富貴,據《清實錄》所載,允秘一生僅受過兩次責罰,一次是乾隆元年,允秘受到罰俸的處罰,另一次是乾隆八年,允秘因皇帝食肉未畢即放筷默坐被斥失禮。
如此微不足道的處罰,實在不值一提,允秘可以說是大清朝最好運的皇子了!
小結:
允秘和雍正名為兄弟,更像父子,因此野史多杜撰雍正之所以寵愛允秘,是因為當初康熙駕崩時下令傳位「皇十四子」,是允秘作證康熙說的是「皇四子」,才使胤禛登上大位,胤禛投桃報李,所以才如此寵愛允秘。
這是不實的傳聞,正史沒有相關記載,實際上雍正和乾隆之所以寵愛允秘是因為他年齡最小,對他們的統治沒有威脅,且他為人秉心忠厚,賦性和平。
生在帝王之家還能享受到父子之情,兄弟之義,允秘也算是夠幸運了!
參考資料:《後宮詞》《清史稿》《清實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