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福——那些沒有參與到「奪嫡」爭鬥中的康熙皇子們

2020-12-06 騰訊網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帝晚年因皇太子胤礽二立二廢、儲位空虛,從而使得九位皇子(包括皇太子胤礽)生出覬覦皇位中之心,各自結黨,相互爭鬥,展開對於儲君位置激烈爭奪的過程。

參與奪嫡的諸皇子有:

皇長子、直郡王胤褆

皇次子、廢太子、理親王胤礽

皇三子、誠親王胤祉

皇四子、雍親王、雍正帝胤禛(九子奪嫡最後的勝利者)

皇八子、廉親王胤祀

皇九子、貝子胤禟

皇十子、敦郡王胤

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

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

以上九人,即參與「九子奪嫡」的諸皇子。

其中:

胤褆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廢太子時倒臺,之後圈禁二十六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年六十三。

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兩度被廢,軟禁於鹹安宮。雍正二年十二月(陽曆是1725年1月),病逝鹹安宮,年五十一,追封理親王。

胤祉在雍正元年(1735年)即被發往景陵為康熙帝守陵。此後多次遭到雍正帝打擊。雍正八年被廢黜爵位,軟禁在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病逝,年五十六。

胤禛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最後獲得勝利,在康熙帝去世後登基為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年五十八。

胤祀在雍正初年被雍正帝授封親王,以穩定人心。政權穩固後,胤祀被革爵、圈禁,並改名「阿其那」。雍正四年(1726年),胤祀暴薨于禁所,年四十六。

胤禟在雍正帝即位後即被發配西北軍前效力,雍正三年(1725年),胤禟被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廢黜宗室身份,改名「賽思黑」,圈禁於保定。當年在保定暴薨,年四十四。

胤 於雍正元年(1723年)奉命護送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靈柩返回外蒙古。途中偷偷返回,因此被雍正帝藉機打擊,在雍正二年(1724年)革爵圈禁。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即位後釋放,重封輔國公,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年五十九。

胤祥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之時收到牽連,被短暫圈禁。之後整個康熙朝都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封爵。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即位後,胤祥才被重用,晉封怡親王,總理事務大臣。之後胤祥成為雍正帝倚重之人,盡心盡力為其處理政務,操持朝政。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年四十四。

胤禵在雍正帝即位後,即被從西北軍前召回京師,遣往景陵守陵。雍正元年(1723年)因皇太后去世(雍正帝與胤禵二人生母),所以被晉封郡王(未有封號)。雍正三年(1725年),地位穩固的雍正帝開始打擊當年奪嫡諸對手,胤禵被革爵,自景陵押回京師,軟禁於景山壽皇殿。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即位後,胤禵才被釋放,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封恂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年六十八。

以上即「九子奪嫡」中,各皇子的最終結局。

康熙帝一生,共有皇子三十五人,其中二十四人參與序齒,即有兄弟排名。二十四人中,除了參與奪嫡的九人,尚有十五人,內裡四人幼年夭折,即:

皇六子胤祚,夭折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時年六歲。

皇十一子胤禌,夭折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時年十二歲。

皇十八子胤祄,夭折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時年八歲。

皇十九子胤禝,夭折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時年三歲。

既沒有幼年夭折,也沒有參與到奪嫡鬥爭中的皇子有十一人,其中又可以分為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時,已經成年的皇子、尚未成年的皇子(以年滿二十歲為標準)、未出生的皇子。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胤礽,標誌著他在生前明立皇儲的想法徹底破產,此後羽翼豐滿的諸成年皇子,對於空出的儲君之位開始展開激烈的爭奪,各自糾集勢力相互爭鬥,奪嫡之爭綿延十餘年,直至康熙帝病逝。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依靠其嫻熟的政治才能和隱忍的表現,獲得暮年康熙帝青睞,得以獲取最終勝利,登基為帝。

所以,只有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前,已經成年並且獲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擁有自己個人實力的皇子,才有資格、也有主觀意識,可以參與到奪嫡鬥爭中。而沒有成年的皇子,不具備個人勢力,也沒有成熟的個人思想,不具備奪嫡資格。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尚未成年的皇子有:

皇十五子胤禑,時年十九歲。雖然基本算成年,但是相對於諸皇兄來說還是稍顯稚嫩,而且本人尚未成親分府,幾乎沒有個人勢力。所以,胤禑沒有參與到奪嫡之中。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登基後,胤禑既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遭受打擊,平平淡淡生活。雍正四年(1726年),胤禑奉命駐守景陵,封貝勒。雍正八年(1730年),胤禑晉封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去世,年三十九。一生平淡,不喜不悲。

皇十六子胤祿,時年十七歲。胤祿與胤禑同母,都是密嬪(雍正即位後追尊為順懿密太妃)王氏所出。雖然年紀小,但是胤祿極為精明,暗中投靠四哥胤禛,早早地在奪嫡鬥爭中站隊,並押對了寶。

雍正元年(1723年),繼位不久的雍正帝為了酬謝胤祿襄助,將他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嗣,繼承世襲罔替的莊親王爵位。之後胤祿在雍正、乾隆兩朝基本上太平無事,安享榮華。即使在乾隆七年(1742年),因為和廢太子胤扔之子,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秘」,疑似有暗中謀劃之事,乾隆帝也不過停了他的親王雙俸,免去正黃旗都統了事,之後又擔任議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十三歲的子胤祿去世,一生福祿壽三全,可謂富貴一生。

皇十七子胤禮,時年十五歲。年幼的胤禮毫無個人勢力,自然不會參與到奪嫡第一線去。但是在之後十年,他和胤祿一樣,選擇站隊四哥胤禛,暗中為其出力,同樣是押對了寶。

雍正元年(1723年),二十五歲的胤禮被雍正帝封為果郡王,正黃旗蒙古都統。此後逐漸加官,先後兼任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身兼四旗都統,並管理工部、戶部、宗人府、國子監等事務,是雍正帝於胤祥之外,另一位深得倚重的弟弟,於雍正六年(1728年)晉封果親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禮在雍正帝的指派下,帶領皇子寶親王弘曆(即日後的乾隆帝),和親王弘晝辦理苗疆事務。當年八月雍正帝去世,臨終前安排輔政大臣,胤禮受命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等同受顧命,成為新君乾隆帝的輔佐之臣。乾隆帝登基後,胤禮加親王雙俸,御前免叩拜,尊崇有加。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因病去世,年四十二。因為無子,所以乾隆帝將自己的幼弟、雍正帝第十子,時年七歲的弘曕過繼給胤禮,繼承果親王爵位。這也是胤禮在身後所受到禮遇。

皇二十子胤禕,時年六歲。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時,胤禕不過是一個黃毛小兒,諸事不懂,自然不會參與奪嫡。在之後的歲月裡,胤禕按部就班地成長,康熙帝在世時,每年巡幸熱河,胤禕都會隨駕出行,顯然比較受康熙帝喜愛。

雍正帝即位後,胤禕按照慣例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封為貝子。雍正八年(1730)又晉封為貝勒。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禕因為兩次假託得病而違抗雍正帝派其往景陵祭祀的旨意,受到了連降三級爵位的懲處,自貝勒降至輔國公。

雍正十三年(13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胤禕因為有錯被雍正帝厭惡,所以繼位的新君乾隆帝不準他進雍正帝靈柩所在的乾清宮,只能在殿外行禮。直到九月,乾隆帝才準許胤禕進殿行禮,並恢復其貝勒爵位。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帝葬入泰陵後,乾隆帝命胤禕總理泰陵守護事務,以領侍衛內大臣身份駐守泰陵,擔任護陵大臣。

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禕去世,時年五十。總的來說,胤禕一生平淡中稍有挫折,不過也不是什麼大事,基本平安善終,富貴不缺。

皇二十一子胤禧,時年一歲。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時,胤禧還連話都不會說。稍稍長大後,胤禧就隨侍康熙帝出巡塞外。雍正帝繼位後,對於這個生性恬淡、喜好書畫的小弟弟特別喜愛,雍正八年(1730年),十九歲的胤禧被封為貝子,當年就晉封貝勒。這可以看出雍正帝對他的關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和胤禧同歲的侄子乾隆帝繼位,晉封二十一叔為慎郡王。此後胤禧先後出任正黃旗漢軍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管理宗人府事,議政大臣。胤禧貴為郡王,卻能禮賢下士,好學不倦,而且詩畫文採斐然,是康熙帝諸皇子中,個人文化素養最高的一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胤禧病逝,年四十八。因為沒有子嗣,所以乾隆帝將自己的第六子永瑢過繼給他為嗣孫,降等承襲貝勒,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晉封質郡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晉質親王。這也相當於是對於胤禧身後的追崇榮耀。

皇二十二子胤祜,這一年剛剛出生。康熙帝在位時,胤祜作為年幼皇子,受到寵愛,經常隨駕巡遊塞外。待遇和胤禕、胤禧基本相同。雍正八年(1730年),十八歲的胤祜和胤禧同時受封貝子。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為貝勒。胤祜一生默默無聞,既沒有額外的皇帝厚恩,也沒有因為辦錯事而遭到處罰打擊,只是平淡安靜的生活。乾隆九年(1744年),胤祜去世,年三十四。

以上即是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帷幕時,尚未成年的六位皇子。他們其中有的其實已經牽涉到奪嫡,但是因為年幼,自己沒有個人勢力,不能有所動作,所以只能依附其他兄長,暗中站隊。另外幾個則是年幼,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參與,毫無影響。日後新君即位後,對於這些小弟弟們,基本上還是很照顧,按照制度授予爵位官職,使他們安享富貴,一生榮華。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尚未出生的皇子有: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於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陽曆已經是1714年1月),幼年和其他小皇子一樣,收到康熙帝鍾愛,隨駕巡遊。雍正八年(1730年),十五歲的胤祁受封鎮國公,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後,繼位的乾隆帝將比自己還小三歲的二十三叔晉封為貝勒,以顯示「篤厚懿親之意」。

乾隆九年(1744年),受命管理三陵事務(即順治帝孝陵、康熙帝今陵、雍正帝泰陵),承擔起護陵職責。不過之後胤祁因為辦事不利,多有差池,被乾隆帝幾次批評斥責。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以胤祁諸差事疏忽,行事散漫為由,將其爵位降為鎮國公。之後數十年,胤祁都是以鎮國公頭銜出席各種大典、朝會,奉命辦差。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七十壽辰之際,才加恩給尚在世的唯一一位叔父胤祁晉封貝勒,這時候的胤祁,已經六十七歲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胤祁加郡王銜,但是沒有郡王俸祿。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七十三歲的胤祁去世,他也是最後一位去世的康熙帝皇子。

皇二十四子胤秘,也是康熙帝最小的兒子,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是康熙帝的暮年最喜歡的幼子,常常帶在身邊,四處巡幸。雍正元年(1723年),七歲的胤秘被兄長雍正帝親自指派到上書房與諸皇子一同讀書。雍正九年(1731年),奉命往太廟行禮。

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七歲的胤秘在雍正帝「朕幼弟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鍾愛......朕心喜悅,著封親王」的諭旨中,受封為諴親王。這是康熙帝諸子中,受封親王時年紀最小的一個。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比胤秘還大五歲的侄子乾隆帝繼位,正式舉行冊封禮,胤秘與其侄和親王弘晝一同分府就封,正式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親王。

此後他先後就任任鑲白旗蒙古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並奉命管理御書處、宗人府、玉牒館等,多為地位尊崇、事務悠閒的清貴之職。度過了三十多年悠閒清貴的親王生活後,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陽曆是1774年1月),五十八歲的胤秘去世,安度榮華、一生平安富貴。

在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已經成年,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與到奪嫡鬥爭中的皇子有:

皇五子胤祺,時年三十二歲。胤祺與皇九子胤禟同母,同為宜妃所生。但是與其弟胤禟不同,胤祺自小就被康熙帝交給出身內藩蒙古科爾沁部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皇太后)撫養,因為皇太后自身學識不高,又固執地抵制讓胤祺學習漢文漢學,只讓他學習蒙古文、滿文,所以胤祺自幼就有學識上的欠缺,與兄弟們相比個人文化素質較低,這也是他先天的不足,日後對於儲位,競爭性遠遠不夠。

另外,胤祺從小由祖母孝惠皇太后養大,而孝惠太后為人平和寬厚、處世恬淡,與世無爭,所以胤祺也養成了平和謙遜、遇事不爭的性格。成年後,胤祺性格大異於其他心機深沉的兄弟們,對於爭權奪利毫無興趣,持續了十多年的奪嫡鬥爭,自始至終也沒有他的身影出現。他只老老實實地按照康熙帝的吩咐做事,老老實實,不爭也不搶。

不管是長輩還是兄弟,胤祺都一視同仁,注重親情,以孝友為先。他的這種性格,使得康熙帝很是欣賞,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冊封虛歲二十的胤祺為恆親王,這在康熙帝諸子中,幾乎是受封王爵最早的了。而諸多兄弟對於他的謙遜退讓性格也都非常讚揚,感情很好,所以雍正帝即位後,也沒有因為他是胤禟的同母兄而為難他,繼續讓他辦理一些典禮隆重、但是不那麼重要的差使,如祭祀皇陵,主持拜祭等等。胤祺也一絲不苟地將雍正帝交待的事情盡心完成,多次獲得褒獎。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病逝,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雍正帝為其舉行隆重葬禮,親自題詞給他,褒揚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這也是對胤祺與世無爭、謙遜恬淡了一輩子的最好讚揚。

皇七子胤祐,與胤祺同歲,時年一樣三十二歲。胤祐自小喜歡讀書,學識出眾,文化水平很高。而武事方面,胤祐也是十分出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七歲的胤祐就奉命執掌鑲黃旗大營,跟隨康熙帝出徵準噶爾部首領葛爾丹的內犯,並在之後作戰中屢立戰功。

此後因功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晉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淳郡王。這一年,胤祐還不到三十歲。這說明康熙帝還是很看重這個兒子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祐奉命接管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一應事務,均由其處理,這是暮年的康熙帝對他格外的信任。照這樣看來,胤祐其實是很有實力,可以參與到奪嫡鬥爭中去的。但是為什麼最終他卻並未陷入權力鬥爭的泥潭中呢?其實是因為胤祐有一個天然的缺陷,使得他喪失了儲君資格,那就是----腿腳殘疾。

一個身體有殘疾的皇子,在極度講究「帝王氣度」的古代,是怎麼也不會被考慮立為皇嗣的。所以即使胤祐才能出眾,文武雙全,康熙帝也只能在差使上倚重他,賦予其重任,而不會選擇他為儲君的。明白這一點的胤祐,最初有過失望,不過很快調整了心態,安分守禮地做起了臣子,對於康熙帝的指派任命都很聽話,老老實實辦差,對於儲位不做非分之想。他的這種明智態度,與胤祺的謙遜退讓性格異曲同工,無形中躲開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因為奪嫡鬥爭而掀起的風波。

雍正元年(1732年),雍正帝繼位後,對於這個安穩辦事、勤勉聽話的弟弟也是信任有加,繼續讓他掌管軍務,晉封為淳親王,加以重用。雍正八年(1730年),胤祐和十三弟胤祥同年去世,時年五十一。雍正帝賜其厚葬,立碑記功,褒揚他「敬謹小心,安分守己」。這也是對胤祐恪盡職守、明智低調一生最好的評價。

皇十二子胤裪,時年二十六歲。胤裪的情況和五哥胤祺差不多,也是自小被皇宮中的長輩收養。胤祺是被孝惠皇太后收養,而胤裪則是被孝莊皇太后的侍女,現代影視作品中大大有名的蘇麻喇姑(原名蘇茉兒)所收養。蘇麻喇姑自十三歲跟隨科爾沁部臺吉之女布木布泰,歷經六十年。自布木布泰入清太宗皇太極後宮為莊妃開始,一直隨侍左右,從未分離。順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帝出生,已經是皇太后的布木布泰命蘇麻喇姑照料這個孫子。康熙帝回憶說,自己幼年,賴蘇麻喇姑「賴其訓迪,手教國書」,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皇太后病逝,這讓隨侍她身邊六十多年、已經七十餘歲的蘇麻喇姑大受打擊,精神恍惚,陷入悲痛、孤獨而不能自拔。為了開導這個如同祖母一樣的老人,康熙帝將剛剛出生不滿兩年的十二子胤裪交給她撫育,以慰藉老人的孤獨心思。從此,胤裪就在這個老人的撫養下,漸漸長大。在此期間,蘇麻喇姑循循教導,精心培育,將自己的數十年宮廷生存智慧都灌輸給了胤裪,使得胤裪自小就養成了不驕不躁、獨善其身的性格,對任何事情都能淡然處置。而且在蘇麻喇姑的教育下,胤裪學識優異、品性端正,既有才華又無野心,實實在在地是一位謙謙君子。這樣的為人,也是康熙帝所喜愛、諸兄弟所友善的。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年過九十的蘇麻喇姑去世,臨終前還囑咐十九歲的胤裪要小心謹慎、不要介入宮內爭鬥、保持獨善中立。胤裪牢牢記住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奶奶最後教導,在之後的日子裡很少介入愈演愈烈的奪嫡鬥爭,對於權力很不熱衷,除了按照康熙帝的指派做一些分內差事外,基本不理會其他事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十五歲的胤裪受封貝子,並奉命管理內務府。此後多辦理一些祭祀、賜葬、祭陵等禮儀類事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康熙帝去世後,胤裪奉新君雍正帝之命辦理康熙帝葬禮事務,諸事妥當得力,所以雍正帝甚為滿意,晉封其為履郡王。不過之後不知道是雍正帝故意打擊還是胤裪有意藏拙,雍正二年(1724年),胤裪多次受罰,爵位一降再降,直至護國公(都不是正常宗室爵位)。不過在雍正八年(1730年),胤裪又恢復了履郡王爵位。這似乎說明,胤裪被罰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雍正帝並沒有想要真正懲治他的意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後,新君乾隆帝即發布諭旨:「......宗人府一切事務由履郡王管理......,履郡王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朕意欲晉封親王。」對於這個十二叔十分重視。當年,胤裪即晉封履親王。此後胤裪在乾隆朝地位崇高、待遇優渥。乾隆帝經常派十二叔辦理陵園祭祀、宗人府管理、祭天、編纂會典等禮儀類差事,胤裪也都一一辦理妥當,受到皇帝讚譽。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十八歲的胤裪被特授為軍機處議政大臣上行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自雍正年間起就奉養於履親王府中的胤裪生母康熙帝定嬪(雍正帝尊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年滿九十六,年老病重,即將薨逝。乾隆帝親領履親王府探視,以表慰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十七歲的定太妃萬琉哈氏去世,乾隆帝下諭勸慰胤裪,安撫其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胤裪去世,年七十九,這是康熙帝諸皇子中,最長壽的一位。胤裪養祖母、生母、自己都是長壽之人,這也是對他獨善中立、低調為人,謹慎一生最好的回報。

以上,就是康熙帝諸皇子中,沒有參與「九子奪嫡」權力鬥爭的十五人細述、及其最終結局說明。另外再多說明一下:諸皇子名字中的「胤」字,是他們的原名,雍正帝登基後,除了自己的名字「胤禛」不用更改,其餘兄弟的名字,為了避諱,將「胤」字全部改為「允」字。只有十三弟胤祥,生前雖改名允祥,去世後,因為雍正帝極其懷念這個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弟弟,所以特旨將其名字改回「胤祥」,這是一個特例。

相關焦點

  • 在慘烈的九子奪嫡過後 各個皇子的下場分別是什麼樣的?
    九子奪嫡可以說是歷史上很 的一件大事件了,在當時,清朝康熙的兒子們共有24個,其中有九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在這場史上最慘烈的皇位之中中,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的勝利所結束,但是那些失敗的皇子,最   原標題:在慘烈的九子奪嫡過後 各個皇子的下場分別是什麼樣的?
  • 雍正的皇子們都是弘字輩,為何唯獨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
    雍正的皇子們都是弘字輩,為何唯獨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說起歷代勤勉好學的皇帝,那麼,雍正帝絕對算得上是其中一位,胤禛六歲進尚書房學習四書五經、滿文,自幼受父皇和師傅的嚴格管束,年長後,胤禛便跟著康熙四出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善於治國的他深受文武百官的擁戴,同時也贏得了康熙的信賴,可以說胤禛在儲位鬥爭中能夠脫穎而出是必然的,雍正登基後雖然將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國事上,但是皇帝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慾,看過《甄嬛傳》的朋友們都知道,劇中的雍正十分的喜愛甄嬛
  • 明朝最後一個皇子,朱三太子是怎麼暴露的?被康熙斬草除根
    而當明朝被清朝取代,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後,他的後代有沒有活下來呢?有的,但是他的下場也非常慘,那就是崇禎的第五子朱慈煥。明朝最後一個皇子,朱三太子是怎麼死的?被康熙斬草除根朱慈煥出生在1633年,被稱為「朱三太子」。當李自成攻進北京時,年僅11歲的朱慈煥倉皇逃命,從北京流落到了河南。而他的三個哥哥朱慈悢、朱慈炯和朱慈炤,都已經失去了聯繫。
  • 歷史上唯一安穩度過一生的皇子,就是這位最小的皇子胤袐!
    大家一定對很了解康熙晚年時期的九龍奪嫡的故事了吧,我想大家也都不想再了解了吧,通過這件事情,肯定我們會對康熙感到慶幸,在清朝末期的時候就不會再出現之前的情況了,因為那時並沒有太多的皇子。
  • 還原康熙「斃鷹事件」真相,原來八阿哥也是受害者!有三個嫌疑人
    康熙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從大阿哥到太子、到十四阿哥都參與到了奪嫡當中,還分成了幾個派別,其中八爺黨的實力看似最強,陣中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但笑到最後的還是四阿哥胤禛,成為了雍正皇帝。大家特別喜愛的《雍正王朝》就演繹了九子奪嫡的激烈鬥爭。
  • 假若康熙傳位於他,清朝很可能成超級大國,八國聯軍恐怕不是對手
    在康熙所有的皇子之中,其實還有一位皇子非常的出色,如果當時康熙將皇位傳給這位皇子的話,說不定清朝不會在近代時期受到那樣大的屈辱,這位皇子是誰呢? 一、才能出色的胤祥 愛新覺羅·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13子,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愛新覺羅·胤祥以一種非常正派的姿態登場。
  • 透過康熙遺言與遺詔來看真相
    一、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建立的依託 在清朝歷史的研究中,「九子奪嫡」的結果一直是研究專家們質疑的一大謎題。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殯於暢春園,早在幾年前,康熙帝就稱病經常搬去暢春園,暫時逃避繁忙的政治生活,深居簡出,避開了許多對於帝位虎視眈眈的皇子們。
  • 大清朝最「好運」的皇子,是康熙65歲所生,被雍正當「兒子」養
    ,正因為如此,皇帝總是自稱「寡人」,沒有了親情豈不就成了「孤家寡人」! 這二十個皇子中不乏雄才大略之輩,再加上原來的皇太子胤礽於康熙五十一年被廢黜,且此後康熙再未立儲君,這使得太子之位「懸而未決」。 換句話說,只要是皇子,就都有機會登上至尊之位!於是十幾個皇子各自拉幫結派,掀起了曠日持久的「皇位爭奪戰」!
  • 兩隻奄奄一息的海東青,使得康熙怒斥胤禩:從此你我斷絕父子關係
    康熙年間,康熙為立皇太子煞費苦心,立了廢,廢了立,稱得上是絞盡了腦汁。而他的阿哥們為了皇儲及皇帝的位子,也是鬥得「昏天暗地」,明爭暗鬥,損招盡出,史稱九子爭嫡(也叫九子奪嫡)。之前,八阿哥胤禩很受康熙喜愛,在爭奪過程中佔據上風,但一次次的出格行為讓他在康熙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在一廢太子時,胤禩暴露出自己的野心,與其同黨躍躍欲試,甚至用相面的「邪術」為自己立嗣。這個事情被大阿哥透露給康熙,惹得康熙不喜,使得胤禩元氣大傷。
  • 康熙朝「九王奪嫡」中最陰險的人是胤禵嗎,為什麼?
    」(《文獻叢編》第一輯) 老十四胤禵在西北平叛,康熙皇帝給予他的的確是最高的禮遇。從貝子封為「大將軍王」,雖然沒有名號,貌似「假王」,但是既已為王,自然在政治上又多了一份能量。這是滿清皇室的優秀傳統,讓皇子參與政務,磨練能力,既為挑選繼承人,也為他日新帝尋找助手;二是八阿哥胤禩被打擊後,九子奪嫡唯老四胤禛左右逢源,但是老九胤禟等人還在為八爺黨活動,為了保護胤禛,轉移朝野的目標,康熙皇帝將老十四推出來,成為九子奪嫡的標靶。
  • 康熙估計怎麼沒想到,自己那麼多優秀兒子,清朝後來卻無人可用
    圖片當兒子們野心勃勃的欲望,讓康熙感覺到了威脅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兒子,採取了打擊政策。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等人,全都遭到了康熙的肆意打擊,包括圈禁,斥責。大阿哥終生被幽禁,二阿哥兩度被廢,也是被圈禁到死,八阿哥被康熙當眾聲稱父子之恩絕矣,徹底絕了爭儲的可能。在康熙的雷霆手段之下,其他的兒子要不就是掩蓋鋒芒,當個閒散王爺,要不就是像四阿哥一樣,表面淡泊心志,暗地裡積蓄力量。然而,這還不是結束,等到雍正登基的時候,清算才剛剛開始。
  • 雍正王朝中弘晝為何玩了出荒唐的「活出喪」?他是在扮豬吃大象!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荒唐」阿哥,他就是雍正帝第五子弘晝,八王議政逼宮失敗以後,他也玩了一場「活出喪」的鬧劇,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本期楊角風談雍正王朝:雍正王朝中弘晝為何搞了一出「活出喪」?背後隱藏他的奪嫡策略!
  • 康熙皇帝心中永遠的噩夢——論天花惡疾在清初時期的肆虐及預防
    2、 天花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3、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後死亡率高。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簡便的預防方法是接種牛痘。
  • 雍正其他兒子明明都是弘字輩,為何唯獨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
    清朝的皇帝出身是東北的建州女真,屬於少數民族,他們的的命名和漢族不一樣,比如努爾哈赤,這個名字在女真族的語言中是「野豬皮」的意思,也許是為了表現努爾哈赤的強壯和堅韌才取這樣的名字的
  • 清朝的皇子大都死於天花,為何當時皇子那麼容易得天花?
    清朝的皇子大都死於天花,為何當時皇子那麼容易得天花?提及《還珠格格》,想必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吧!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古代的醫療技術比較落後,對於這樣的病症,可以說,人們已經束手無策,天花不但容易傳染,並且危險性很高,若是有一個人份不小心碰到的話,可以活下來的機率就特別小,因此,在古代的時候,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王公大臣,還是身份卑微的老百姓們,不管是誰患上了天花,他們的結局都是同樣的悲慘,但也有些人會由於其身份地位的低下直接被燒死,避免他們會傳染給別人。
  • 六十三回諸釵所抽花籤是隱寫康熙各阿哥死亡日期。附解部分判詞
    作者沒有寫出她去世的具體日期,或許是因為孝聖憲皇后長壽,《紅樓夢》著作完成時,她還健在。3,林黛玉是三阿哥胤祉(康熙十六年三月生,雍正十年閏五月卒)的幻像。林黛玉抽到芙蓉花籤,芙蓉分水芙蓉與木芙蓉。第七回,薛寶釵同周瑞家的談配製冷香丸,脂硯齋批:「凡用『十二』字樣,皆照應十二釵」。
  • 康熙的兒子老十的爵位為什麼比老九的高?
    從理論上來講,胤俄和胤禟的生母地位沒有很明顯的貴賤之分,而且親母早死,子憑母貴的影響幾近於無,那麼老十爵位為什麼比老九的高?據莽莽推測,或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子憑母貴」這裡的「子憑母貴」並非是指生母妃位,而是生母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死去的通常更令人懷念,尤其是在最好的年華裡,比如赫舍裡皇后。
  • 這幾句「順口溜」, 就是平安福七年七次升級的原因!
    平安人壽積極順應政策指引和發展趨勢,不斷開發、迭代保險產品,打造更全面、更可靠的保障體系以回應市場——隨著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國民幸福指數持續攀升,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定義趨向深層次、多元化,不僅「求穩」,更要「求好」。在此背景下,平安人壽從客戶出發、想客戶所想,旗下的明星產品平安福再次升級為平安福2019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