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廢除後,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選新太子,上書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國維、馬齊都支持八爺,為何張廷玉支持廢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爭位的想法,卻也要推舉廢太子胤礽呢?
(此文只說劇,不說史!)
讀懂帝王心術的高手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奪嫡」實際上只分為兩派:太子黨和八王黨,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黨,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黨,而當時朝中呼聲最高的是八爺一黨。
而上書房元老重臣佟國維、馬齊都聯合百官,上書保舉老八,而只有張廷玉一人猜準了康熙的心思,他獨自上了一封密折,他保舉廢太子胤礽。康熙此時雖然對胤礽失去了信任,但廢太子胤礽暫時還不能倒下,康熙此時要求大臣們推選太子,其實就是試探一下朝臣風向,所謂公選新太子,只是拋出的一個誘餌,試探各方勢力的態度,並沒有真打算廢掉太子。
而讀懂康熙這一心態的除了張廷玉以外,還有一個帝王心術高手,那就是鄔思道。所以他提前寫好了推薦胤礽復位太子的奏摺,讓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各自抄寫了一份,讓他們仍然推舉廢太子胤礽。
鄔思道此招可謂一箭三雕,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給老四講了一個老爺子分家產的故事,大意是有一個老爺子,年齡大了要把家產分給兒子,但是家產只有一分,兒子眾多,誰都想要,老爺子左右為難,兒子們爭得你死我活,然而家產最終卻落到了一個從未爭奪家產,只是默默做事的兒子手中。他這個「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其用意非常明顯。而老四明顯也聽懂了他這個願意的內涵。
推舉廢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當時朝廷分為太子派和八王派,二者形成鼎立之勢,而此時太子一旦被廢了,那太子黨的勢力必然就會被瓦解,那就再沒有誰能制衡八爺黨了,這種結果對朝局不利,同時也對四爺不利,所以太子暫時不能倒,康熙和老四此時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和老十三從小都受太子照顧,而且一開始站隊也是很明確的,此時推舉廢太子既能表明他們的忠心,又能施恩於太子,同時還能給康熙留下一個顧及兄弟情分的美名,而且太子與妃子私通是重罪,根本不可能再被重用。
第三:此時的老四勢力遠不及老八和太子,與其貿然去爭,不如退而求其次,在局面對太子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仍然推舉廢太子胤礽,必定會討得康熙的歡心,留下一個忠君為國的好印象,畢竟最後立誰為太子還是康熙說了算,一旦康熙認為胤禛是合適的繼承人,那麼這個「不爭」未必就爭不到。
事實證明,鄔思道的判斷是正確的,在胤禛和胤祥推舉廢太子胤礽後,康熙對此一連說出了三個「好」字,並表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可見鄔思道果然老道。
康熙復位胤礽的目的
胤礽當了38年的太子,背後勢力盤根錯節,為了維繫朝廷的穩定,所以從大局出發,康熙與老四在此觀點上是一致的,而張廷玉也正是猜中了康熙的這一心思,所以他才上奏推薦胤礽。
當第二次胤礽被廢時,站出來說話的卻只有他的師父王掞,而滿朝文武都沉默了,這就說明朝臣們第一次推胤礽復位就是演戲。
老四表面上是推薦胤礽復位,而實際上他推薦的是他自己。他的手法隱,不收黨羽、不結交大臣,對自己母親家親戚冷淡,與兄弟間關係稀鬆,這一切假象都讓康熙對這個才華出眾,而又不爭不搶、默默做事的兒子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