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圍場太子被廢之夜,絕對是《雍正王朝》裡的一大看點。在那個波雲詭譎的夜晚,我們見識到了,同室操戈的兵戎相見;也領略到了,康熙皇帝的冷靜睿智。
在感嘆政治鬥爭殘酷無情同時,這裡面依然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比如說,大阿哥「魘鎮」太子,如此隱晦之事,肯定做得人不知鬼不覺。為什麼三阿哥可以瞭若指掌,甚至連其中的細節都能一一道來呢?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從康熙四十六年開始,經過「江南賑災」、「追繳戶部欠款」與「刑部換囚案」,康熙皇帝對於太子胤礽的不滿,愈加強烈,廢黜之事就在一念之間。
對於這樣的大勢,那些有著奪嫡之心的皇子們,自然心知肚明,並且躍躍欲試。最明顯的就是八阿哥,他急不可耐地誘供肖國興,使太子失去了康熙最後的信任。
號稱「書蟲」的三阿哥胤祉,從始至終對奪嫡之事,表現得似乎沒有那麼強烈。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他也是「九子奪嫡」的參與者之一。
但是,他最終還是露出了馬腳:在康熙宣布八阿哥代替太子招待蒙古諸王后,除了大阿哥滿臉不平之外。在場之中,三阿哥胤祉也是一臉的失落,事後更是獨自一人去了湖邊散心。他的奪嫡之心可見一斑。
在這裡小編不得不說一句:老大與老三還是差點火候啊!你看人家四阿哥,雖然也滿是奪嫡之心,但是對於老八的受寵,卻能做到喜怒不形於色。這就是差距啊!
好了,言歸正傳。既然確定了三阿哥的奪嫡之心,上面的問題就好回答了。
自古以來,設立儲君無不遵循兩個原則「立嫡立長」或者「擇賢而立」。但是,「擇賢而立」卻非常難以操作。為什麼呢?因為「賢」這種品質,非常難以鑑定且易於偽裝。比如說,隋煬帝吧,在沒有登基之前,絕對是天下稱頌賢王,可是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
而且,擇賢而立非常容易引起同室操戈的悲劇。原因很簡單,想當皇帝的人,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自己不是「賢」能之君。憑什麼他可以上位,我卻不能?所以兄弟相殘之事,屢見不鮮。
故而,「立嫡立長」是大家公認的立儲第一方案——簡單明了,誰出生早,就是誰,後來的都別搶。
所以,在嫡長子胤礽失勢之後,大阿哥才會上躥下跳,四處煽風點火——他覺得太子之位,應該輪到他這個老大哥了;同樣,懷有這個心思的還有三阿哥胤祉。
在追繳國庫欠款時,三阿哥的「著書立傳」之舉,得到了康熙大大的褒獎,這無疑是一劑強大的奪嫡助心劑;再加上大阿哥確實「愚蠢至極」,三阿哥肯定要比大阿哥賢明上許多。所以,在三阿哥的心裡,按照「立嫡立長」外加「擇賢而立」的原則,儲君之位,自己無疑是最好的候選人。
故而,在康熙宣布八阿哥代替太子接見蒙古諸王時,三阿哥才會失神落魄,並自嘲自己只是一個「書蟲」。
但是正如前文所言,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大阿哥就比三阿哥有著天然的優勢,他無疑是老三奪嫡路上的一大阻礙。所以,如何搬到他,是不小的難題。
好在大阿哥也是「頭腦簡單」之人,竟然相信「巫蠱之術」可以幫助自己上位。這絕對是間接給了,三阿哥一把殺敵的好刀。
至於三阿哥為什麼會知道得如此清楚?那就更好解釋了,既然大阿哥可以用金錢玉器收買太子的內侍。那麼,三阿哥也可以如法炮製。並且,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阿哥相互之間安插間諜,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至於,四阿哥與八阿哥為什麼沒有點明巫蠱之事呢?小編認為有兩點原因:第一、老大與老三段位太低。這兩位高手,根本不屑於與他們為敵。第二,他們倆為人謹慎,知道在那個節點,再去「骨肉相殘」,無疑會讓康熙更加厭惡。
當然,大阿哥最終下場如此悽慘,跟自己的粗淺蠢笨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在八阿哥宴請蒙古諸王時,大阿哥卻找到了三阿哥聊天談心,且無意間抓到了八阿哥的「話柄」。於是去康熙那裡添油加醋亂說一氣。在康熙問罪之時,又之間出賣了三阿哥,害得胤祉落了個「莠言亂政」的罪名。
這對於有著奪嫡心思的胤祉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徹底堵死了晉位太子之路。胤祉焉能不恨?故而,三阿哥的這一劑猛藥,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