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和昭陵,還去了清西陵的泰陵、昌西陵、慕陵、崇陵,和明清兩朝皇陵唯一留存的皇家寺廟——永福寺,看到了很多有關皇陵的知識介紹,感觸頗多。
每個皇陵中,都可以見到碑亭。碑亭中,有大大小小的石碑,石碑下有外形似龜的碑座,它們通常高昂著頭,四腳撐向地面,有的腿上還覆有鱗甲。這些馱著石碑的"龜形巨獸"就是傳說中的"贔屓(音:bì xì)"。
明十三陵總神道石碑
相傳贔屓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六,又名"霸下"。 石碑的基座稱為"趺", 因其形似巨龜,又被稱為"龜趺"。贔屓喜歡負重,力大無窮,是瑞獸的一種,代表著長壽和吉祥,因此多為石碑、石柱的基座或者牆頭裝飾。
現在能看到的贔屓,大多都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少數是唐宋時期的,唐朝以前的則非常罕見。
從目前的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最早的"龜負碑(龜形獸馱碑)"是東漢年間的王舍人碑,1982年出土於山東侯家村。古時候的龜趺馱碑和地位等級密切相關,舍人是古時官職,這位王先生是靈臺待詔,所以墓前立有此碑。
螭首散水
千百年間,龜趺的形制有了非常具體的規定:《隋書》中,三品以上的才可立碑,碑身不得高過九尺,以螭(chī)首龜趺馱之;明萬曆年間《大明會典》中,從公侯到三品,螭首、碑身、龜趺的長、寬、高依次縮小,例如龜趺的高度由三尺八寸遞減到三尺二寸。
傳說中,螭是沒有角的龍,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在古建築中作為排水口的裝飾,昨天最火的視頻——"故宮的九龍吐水"就是它了。
故宮宮殿的螭吻
它的另外一種形態也比較常見,那就是據守屋脊兩端,鎮邪避火。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龍原本就是傳說中的物種,龍的外觀是"九像合一",歷代書中也多有表述,到了明朝,楊慎在《龍生九子》一文中寫道:"俗傳龍生九個,……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這也是馱碑者是贔屓的解釋。
昭陵的贔屓
贔屓的外形在不同時期也有所不同,明朝以前的贔屓基本都是巨龜形狀,寬寬的鼻頭,圓圓的鼻孔,牙齒外露,大嘴緊閉。雖然酷似烏龜,但這一排牙齒正好表明了它不是烏龜,因為烏龜沒有牙。到了明朝,贔屓的外觀發生了一些變化,頭部變成龍首,且頭上有角,與烏龜形象有了明顯的不同。
故宮的贔屓
贔屓大多數都是石頭雕刻而成,也有銅質的;大多數贔屓都身馱幾十噸重的石碑或影壁,也有單獨放置的,例如上圖中故宮裡的這個贔屓。
明十三陵總神道的贔屓
在明清皇陵前的聖德神功碑亭裡,贔屓背上馱著的石碑,有無字的,也有刻著皇帝諡號的。
上周去過清西陵之後,聽介紹說贔屓的造型與十三陵的不太一樣,於是特地去了趟十三陵的昭陵和定陵,又仔細看了看,果然有些區別。
明十三陵總神道的贔屓
在明朝萬曆之前的帝陵中,贔屓都是大嘴緊閉的形態,例如十三陵總神道的碑亭裡的贔屓和昭陵的贔屓。
定陵的贔屓
到了明萬曆的陵寢——定陵,碑亭的贔屓大嘴是張開的,而且從明萬曆之後到清朝的贔屓都張開了大嘴。
清西陵永福寺的贔屓
上圖中清西陵永福寺的贔屓,嘴就是明顯張開的。
至於為什麼贔屓的嘴從閉合到張開,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找到原因。如果有知道的朋友,煩請不吝賜教。
在旅途中,經常能看到一些事物,因為常見而忽略了它們的細節,就如同本文介紹的,張嘴和閉嘴的贔屓。如果不是在拍照的時候,聽到有人提及,我也會忽略這點。這也是很多具有歷史文化古蘊的景點,需要導遊講解的原因。不過,有些景點的導遊講解側重點不同,之前去過一些可以用微信掃碼聽講解的地方,微信中的語音講解,比很多導遊講解得更全面,講解的景點更多。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有很多歷史文化景觀值得駐足。如果所有的景區都能有完善的語音講解,並且可以重複播放,那將是遊客之幸!
我是放飛九月,喜歡攝影、航拍、自駕遊、深度遊、美食、美景,歡迎關注我,世界這麼大,跟著我一起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