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生九子平面形象很多,立體形象少而粗糙,沒有系統化。龍生九子「椒圖」的立體化、精緻化和圖騰學生命科學相關,要依託古典學、民俗學、人類學,並具備歷史學、考古學、博物學、哲學、美學、神學等多種知識儲備。椒圖作為門的「鋪首銜環」全世界都有,但「椒圖」是中國的,她是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靈魂。
一,神話傳說時代圖騰
柏楊先生講:「神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的歷史如果沒有神話部分,這個民族不過是一群木偶而已。」
華夏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一樣經歷了神話、傳說時代,進入了半信史和信史時代,再到目前的現代社會。
1,龍的傳人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南北。在北方內蒙古的三星他拉於1971年發現了玉雕的豬龍,據社科院劉國祥研究員考證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遠隔千裡之外的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徵。這說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關於龍的圖騰崇拜。
2,歷史的源頭
神話,是全世界各個民族的靈魂,是歷史的源頭。神話學(Mythology),不是嘮嗑不是講笑話不是瞎白話,是研究人類神話及其文化現象、哲學問題的一門顯學。這一概念最早是古希臘學術研究中的概念,經過2000多年發展,神話學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科學和跨學科研究。
二.「門」和「鋪首銜環」
1,門的產生早於建築
人類建築已有近四萬年的歷史。從發現最早的猛獁象狩獵人的帳棚、從穴居、半地穴居、石頭建築,從巢居到幹欄式建築開始門的形式就出現了,先於人類建築的誕生而產生。
單扇門稱之為「戶」,雙扇門才稱之為「門」。
「門當」,是放置在大門兩側的一對鼓形石雕。「戶對」,門楣上向外突出的圓形短柱,因成對出現所以謂之「戶對」。
有「門」就會有「鋪首銜環」,儘管史前的「鋪首銜環」很原始,但從原始的「門拉手」、再從「鋪首」到「椒圖」,基本功能基本沒變。
2,鋪首銜環鑄飾與神靈溝通
鋪首銜環出現在商代,漢代的陶器和青銅器以及畫像石、墓門以及棺槨上均有出現。馬克思說「弱者總是靠相信奇蹟求得解救,以為只要他能在自己的想像中驅除了敵人就算打敗了敵人。」史前的巫術活動,是商人所有活動的主宰,鋪首銜環鑄飾成青銅器的裝飾構件與祭祀用的的青銅器一樣,起到了與神靈溝通的目的。
3,伏羲、女媧和各代鋪首
現藏於廣東省徐聞縣博物館的漢代銅鋪首:出土於徐聞縣南山鎮二橋那澗閘東坡漢墓,徐聞是漢代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這對鋪首通長12 cm,寬12cm,長鼻扣銅環長12 cm,寬3 cm,銅環外徑14 cm,內徑9 cm,較重的重1425克,另外一件重1375克。與廣州南越王墓和1978年廣西北插江鹽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銅鋪首環的銅鋪首環形制相似,反映了當時南越王文化在徐聞具有一定影響。
隋代鎏金銅鋪首:2013年出土於隋煬帝墓,是隋煬帝在揚州的行宮江都宮宮門上的門環,作為陪葬之物被拆下來放進了隋煬帝墓中,銅鋪首的直徑達26釐米,我們應該可以想像得出,當時隋代都宮的規模應該是非常龐大的。」
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唐代鋪首:直徑26.5釐米,環徑20.6釐米。通體鎏金,圓形片狀。獸面的背後為分叉式鉚釘,用於插入門壁,尾端橫折固定鋪首。體積最大的鋪首是河北博物館所藏十大鎮館之寶--戰國立鳳蟠龍紋銅鋪首。鋪首為獸面銜環形,獸面額中部浮雕一鳳,鳳翹首展翅而立,鳳身左右各飾一蛇,蛇纏繞於鳳翅,鳳爪擒住蛇尾。獸面兩側邊緣浮雕向上盤繞的蟠龍各一,左右對稱。銜環上亦浮雕有左右對稱的蟠龍紋。該器全身共雕塑七隻禽獸,龍鳳蛇頸首均突出於器面之上,通身飾細密的羽紋和捲雲紋。鋪首高度74.5釐米、寬度36.8釐米、環內徑16.5釐米、外徑29釐米,口下銜八稜形半環,半環下套銜環。出土於河北易縣的燕下都故城外最北的宮殿建築基址——老姆臺東。
伏羲女媧「鋪首銜環」:中國神話系統的「大神」伏羲、女媧交尾裝飾的鋪首銜環,滕州市(滕縣)出土。
東漢晚期,縱84釐米、橫97釐米,為淺浮雕,畫面中央是鋪首銜環,兩側為伏羲、女媧相對,皆人身蛇尾,蛇尾於環內相交,下面左右各有一隻羊。出土的淺浮雕畫面共兩層,下面一層是一人和一龍在遊戲。
最貴的鋪首:目前是1923年在山西渾源李峪出土後就被戰國錯金銀饕餮紋鋪首,當年法國古董商萬聶科購回法國,家族遞藏直至上世紀70年代轉藏於歐洲名流貴族隨入藏法國私人博物館,此對鋪首當年在法國期間,深得法國前總統席哈克垂慕。
後來由收藏家虞堅斥資三千萬之巨所納入。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收藏的錯金銀皇者鋪首,與收藏家虞堅所藏屬同級水準。
4,叩響鋪首門環的美學
《漢書·揚雄傳》甘泉賦「排玉戶而飈金鋪兮,發蘭惠與穹窿』』(註:【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楊雄傳》卷八十七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一版.第2650頁。)和漢代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吶以面似釧音』』(註:黃振剛,胡雙寶,宗明華,校譯.全漢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00頁。)的描寫為叩響鋪首門環的美學情形和玉戶金鋪(金鋪即銅鎏金的鋪首)的視覺效果。
5,鋪首銜環和西方的關係
有關鋪首銜環中國和西方之間的關係,奧託·庫爾茲在《東西方銜環獅臉》中說中國的獸臉銜環是受到西方的促動,是中國匠人全心接受了一西方的形式,視為己出並融會於自己的藝術品中。極端民族主義是有害的,世界文化和文明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現代的考古出土器物早已證實東西方均有「鋪首銜環」。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型式,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都很常見。
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Feuerbach)說:上帝是人的精神產物,人住在屋裡,當然也要把上帝安頓在建築空間內。所以,一切宗教都是建築的宗教。
16世紀,在德國出現區別於常態的大教堂,(現在的哥德式教堂)義大利藝術家瓦的門拉手被賦予避難權利的象徵物,凡是碰到門環之人,皆被予以保護。
到了中世紀許多大教堂的門上有獸臉銜環的拉手,其中以獅臉最多。在有些地方,教堂的門拉手被賦予避難權利的象徵物,凡是碰到門環之人,皆被予以保護。例如諾夫哥羅德教堂門上的獸臉銜環,就曾經被賦予這樣的意義。大教堂長方形銅門有三四人之高,每扇門都顯得修長而黝深發亮。左右兩扇門雕刻著對稱圖案,飛鷹、獅子和騎士人像,都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時代政教合一的特徵,技藝精湛,活靈活現。
東吳大學人社院蘇州研究室的羅麗容教授就認為鋪首受到了中國印度文化的影響。譚中教授認為: 「中國和印度的文化都是從喜馬拉雅山的世界屋脊上留下來的,並認為中國與印度之間起先沒有喜馬拉雅山相隔,同時他還舉出了四項證據認定中印文化關係淵源。
古派學者顧頡剛懷疑禹非人類,而是一種爬蟲,說明了大禹治水是一種蛇文化;而印度則是典型的蛇文化地區。河北戰國時代「鋪首銜環』』也有印度文化的影子。
在西方羅馬時代之前的伊特魯立亞藝術的石棺上、中世紀以及伊斯蘭文化的大門等地方也都出現過。從考古實物可以看出,西方的獸臉銜環最晚於公元前5世紀就已經出現,因此,「鋪首銜環」是中國所獨有,西方所出現者為18世紀出於對神秘東方文化崇拜而被西方廣泛運用的觀點是不準確的。
6,蒙古地區的「鋪首」
蒙古地區的「鋪首」最明顯的特點是頭部形狀呈山形。這個呈山形狀的頭冠來自蘇魯錠,即蘇勒德,傳說成吉思汗曾被圍困在一個叫千棵樹的地方,正在危急時刻,他翻身下馬把馬鞍倒扣在地上,天上落下了長矛一樣的東西。從此,成吉思汗舉著這個長矛,長矛指向哪裡,哪裡就奏響了凱歌。
三,「椒圖」和「龍生九子」
1,記錄最早的「椒圖」
《後漢書·禮儀志》載「殷人水德,慎其閉塞,使如螺也,故以螺著門戶。則椒圖之似螺形,信矣'。(註: [宋]範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至第五·禮儀中》,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第一版,第 1865 頁。)這是有關「椒圖」的第一次的記錄。 如果說「鋪首銜環」是世界的,而「椒圖」則是國產的,她是龍生九子之一,是中國人的靈魂。
2,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梁海燕 龍生九子 椒圖 裝置藝術作品瓷質、琉璃質
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到明朝一些學人:「螭吻,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徒牢,其形似龍而小,性好吼叫,有神力,故懸於鐘上。憲章,其形似獸,有威,性好囚,故立於獄門上。饕餮,性好水,故立橋頭。蟋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於刀柄上。蟧贓,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於殿脊上。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彩,故立於碑文上。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於香爐臺上。椒圖,其形似螺螄,性好閉口,故立於門上。今呼「鼓丁」,非也。衂螻,其形似龍而小,性好立險,故立於護朽上。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獸吻,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上。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魚,尾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註:(明)陸容:《菽園雜記》,第17—18頁,中華書局,2007年。)
楊升庵曰:「按《尸子》雲,法螺斛而閉戶。《後漢書?禮儀志》殷以水德王,故以螺著門戶……唐韻箔沓音塔,注箔沓頭也,今俗名護朽。"(註:(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第114頁,中華書局,2006年。)
李東陽的《懷麓堂集》(註:【明】李東陽《懷麓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1250-760頁)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
3,「贔屓」「龜趺」「霸下」是一家
李西涯的《懷麓堂集》中認為,負重者名為霸下。楊慎的《引庵全集》中記載:「巔質,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明代陸容「贔屓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註:(明)陸容:《菽園雜記》,第17頁,中華書局,2007年)贔屓形似烏龜,在俗語中俗稱之為「王八馱石碑。
4,「贔屓」的形態
所謂的「王八馱石碑」龜座,即將碑座做成龜形。龜座的龜,有個專門的名字,叫作「贔屓」。考察清代皇家陵寢發現帝陵之贔屓多為閉嘴狀,而王爺園寢則多為張嘴怒吼狀,少數為閉嘴猙獰狀。
清代按爵位等級不同,規定了其園寢墓碑的樣式和建築的大小。史載,清制:「凡墓碑,親王至輔國公皆交龍首龜趺,惟郡王以上得建碑亭,鎮國將軍螭首,輔國將軍麒麟首,奉國將軍天祿闢邪首,皆龜趺;奉恩將軍圓首方趺。」(註:《欽定大清五朝會典》第11冊,第672頁,線裝書局,2006年。)
碑身兩側飾有圖案,四周伴有祥雲、升龍(作向上升起之勢的龍飾)。據考察,親王、郡王碑多雕有升龍圖案,貝勒及以下品級為素麵,碑側不再飾圖案。
碑額即碑首部分,又稱螭首。交龍首龜趺,又稱螭首龜蚨。在《大清五朝會典》中,僅規定了墓碑樣式是交龍首龜趺,並未規定是幾交龍首。
碑擔,指龜趺與碑身連接的兩壁,主要承擔碑身向下的壓力。「龍」是建築上的重要裝飾題材。(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國古代建築詞典》,第170頁,中國書店,1992年。)佛教傳入中國,在建築上最顯著而久遠之影響,不在建築本身之基本結構,而在雕飾。(註:周莎. 清代王爺園寢贔屓形態考[C]// 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八輯(下). 2012.)
5,「贔屓」出現的時間比「椒圖」早
《文選·張衡<西京賦>》:「 巨靈 贔屓,高掌遠蹠。」 薛綜 註:「贔屓,作力之貌也。」
唐 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詩:「昔在 開元 中, 韓 蔡 同贔屭。」
宋 王安石《同王浚賢良賦龜》:「北歸與俱度 大庾 ,兩夫贔屭苦不勝。」
唐 盧仝《月蝕詩》:「森森萬木夜殭立,寒氣贔屭頑無風。」
宋 司馬光《景仁召飲東園呈彥升次道君錫才元子容》詩:「去冬辱嘉招,寒風方贔屭。」
宋 司馬光《送齊學士知荊南》詩:「旗斾逶迤蟠 夢澤 ,樓舡贔屓壓 江 濤。」
唐 元稹《野節鞭》詩:「緊紉野節鞭,本用鞭贔屭。」
明 焦竑《玉堂叢語·文學》:「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註:龜趺即贔屓)
6,龍生九子的讀音
權威字典查「蚣蝮」
關於龍生九子的讀音,有一個要特別說明:蚣蝮 讀音(gōng fù)),其餘大部分都錯了。
查《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蚣蝮」讀音為「gōng fù」;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家園》中「蚣蝮」讀音也為「gōng fù」。(註: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家園》ISBN 978-7-5000-7442-7 第三頁,龍生九子)。
如果書上刊登不一,均為來回抄襲,以訛傳訛,應該以中國大百科全書為準。總不會再往上倒至「上古漢語的擬音」,一是沒有必要,二是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現代漢語讀音大相逕庭。
脫離了龜殼即成「蚣蝮」
傳說「龜」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千年後因公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功能是鎮水,防止洪水侵襲。在故宮、天壇等華夏各地負責排水的地方經常能看到「蚣蝮」的身影。善於負重的龍子「贔屓」另外一個名字叫「霸下」,龍生九子之「蚣蝮」(讀音:gōng fù))是正解,有關「八夏」一說實為「霸下」和「蚣蝮」的混淆,把[bà xià] 「霸下」當做(gōng fù)「蚣蝮」是誤會。
「犼」「望天犼」「蒲牢」是一回事
龍子「犼」(又稱「望天犼」)和龍子「蒲牢」皆聲音洪亮,一個在紫禁城的「華表」上,一個在各地「鼓樓」的「大鐘」上面(相關論據,其他論文專門解釋)。
其他龍子的讀音
分別是贔屓(bìxì)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蒲牢(púláo) 狴犴(bì』àn) 饕餮(tāotiè)睚眥(yázì)狻猊(suānní) 椒圖(jiāotú)
7,有畫蝦的大家無畫龍的大師
國畫裡好似從不見龍的蹤影,倒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戲語。文人畫雖有寫意工筆的大分類,也有猶如詩的豪放與婉約的流派與風格,畢竟還是從生活中悟出、筆鋒中流出,即便是畫鬼如鍾馗如湯顯祖戲裡蒲松齡筆下的人物,還是美如仙、媚如狐、怪如虯髯客般的活人。那龍其實是圖騰,是民族的一種生命象徵,也曾經被帝王當成天命的化身,但到底兒誰也沒有見過龍的真容,因此也就很難進入國畫家們的藝術之法眼裡去。
於是,還得轉身到裝置藝術裡去尋覓,去故宮、去北海的九龍壁,也去瞄瞄仿古瓷器,看看帝陵前的碑亭之類。對龍的規格,如五趾的還是四趾的,通身是什麼顏色的,又有什麼講究倒不在意,然對龍的變形卻有興趣。人常講龍生九子,這九個「龍子」都湊著看齊了,也還不那麼容易。這九個「龍子阿哥」,名字念起來也難,不知誰是老大誰是墊窩地排起來,是贔屓、睚眥、狻猊、囚牛、蚣蝮、嘲風、蒲牢、狴犴、螭吻。龍的這九個寶貝,長得都不像龍,但傳說裡又都是龍的血脈,這是怎麼回事,又從哪裡去一一看全,而且能看到傳世的精品和仿品呢?:「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呑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呑,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李東陽按圖索驥,講了九個。九其實是概數,據我所知,數得上的就有10多個,如饕餮、椒圖他就沒提到。饕餮就是那個老也吃不飽的餓死鬼,椒圖是大門門環上的圖像,但霸下與贔屓又似乎是一回事。所以那個馱墓碑像烏龜的贔屓,在李東陽眼裡又變成龍紋,而碑座獸竟是霸下了。還有,那嘲風和螭吻都在房頂上,怎麼就沒打鬧起來。但不管怎麼說,這九個或十多個太子爺還是有些凡人相,各有所好,各有性情,各有缺點,各有所司,比他們的老爸們更像人更有人間煙火氣。
8,「椒圖」的立體形象和圖騰學生命科學相關
龍生九子平面形象很多,立體形象少而粗糙,沒有系統化。
龍生九子的立體化、精緻化畢竟不是畫鬼,憑想像亂來,要依託生命科學以及古典學、民俗學、人類學、歷史/考古學、博物學、哲學、神學等多種知識儲備。
椒圖作為門的「鋪首銜環」是浮雕形象是龍獅嘴裡含一個圓環,方可敲打圓環問主人在否。但,她的立體形象或者說她的整體身子是什麼樣子呢?除了歷史記載,我們在還原其整體形象時要遵循生命的遺傳和變異的規律。
有一個著名的「畫人難畫鬼易」的故事,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客有為齊王畫者,齊問曰:『畫孰最難?』曰:『犬馬最難。』『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為?』『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睹之,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人皆未見之,故易也。』」椒圖,是龍生九子之一,不是鬼,椒圖的立體化工作並沒有那麼簡單。
椒圖作為門的「鋪首銜環」是浮雕形象是龍獅嘴裡含一個圓環,方可敲打圓環問主人在否。但,她的立體形象或者說她的整體身子是什麼樣子呢?除了歷史記載,我們在還原其整體形象時要遵循生命的遺傳和變異的規律。
椒圖為龍生九子之一,形像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人們將它用在門上,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面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守邪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