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贔屓」馱石碑 體現「厚德載物」
泰山岱廟宋代贔屓
武當山的贔屓
明代影壁贔屓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贔屓
在古代的石碑下面,經常可以見到形似巨龜的碑座,現在人們習慣稱它為贔屓。傳說贔屓是龍之九子之一,它的形象,早期似龜,以傳說中的鰲為原型。至明清時期,則變成龍頭龜身的形象。
文、圖/鍾葵
贔屓又名龜趺、霸下
原型乃古代傳說中的神龜或巨鰲
古人凡興建寺廟道觀等大型建築,必刻石碑以作紀念,石碑之下通常有碑座,而碑座的形狀也頗為獨特,看上去就像一隻大烏龜,它的名稱也很奇怪,叫做贔屓(音「畢細」),又名龜趺、霸下。
傳說贔屓是龍之九子之一。明楊慎《升庵集》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音『畢岸』),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音『滔貼』),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蚆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音『牙自』),性好殺,故立於刀鐶;八曰狻猊(音『酸泥』),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好負重的贔屓,它的原型是什麼?有人說它本是大禹治水時的神龜。據說這隻神龜常背起三山五嶽興風作浪,後被大禹收服,幫助大禹治水。治水成功後,大禹把它的功績刻在石碑上,讓它自己背起,後人稱它為贔屓。有人認為它的原型是傳說中的巨鰲。傳說中的巨鰲力大無窮,據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擔心天掉下來,便斷鰲足以立四極,使大地得到支撐。又傳說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浮動在水上,不能固定下來。居住在仙山上的神仙深以為慮,便將此情況稟告天帝。天帝擔心這些仙山流於西極,使眾仙失去居所,於是命15隻巨鰲分作三班用頭託住仙山,仙山才得以穩定。後來,人們便按照鰲的樣子雕成石鰲,讓它們背負沉重的石碑,並稱之為贔屓。
贔屓的形象,又有點像古代傳說中的玄武,故又有人認為贔屓是由玄武演化而來。但玄武是龜蛇合體,與贔屓有很大區別,且玄武是北方之神和水神,古代並無玄武變出贔屓之說。贔屓的原型,應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龜或巨鰲。這一觀點,對照早期的贔屓實物,可得到證實。
早期贔屓多為巨龜形
明清才出現龍頭龜身
留存至今的贔屓,多為明清時期的雕像,少量為唐宋時期的遺物,唐以前的贔屓則甚為罕見。而早期的贔屓,多為巨龜形,至明清時期,才出現龍頭龜身的形象。2006年6月,河北正定出土了一尊巨大的贔屓,雖有殘缺,仍重達107噸,專家經過考證,認為這是一尊五代時期的贔屓,它的製作者有可能是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它形似一隻巨龜,頭略抬,頸前伸,眼睛又圓又大,相比之下,兩隻耳朵看上去很小。鼻頭寬,鼻孔圓,兩隻尖牙外露,大嘴緊閉,給人的感覺不是兇猛,反而有些憨態可掬,龜形特徵十分明顯。
宋代的贔屓,也是龜形。如泰山岱廟前有數座宋代石碑,分別是大觀聖作之碑、宣和碑、大宋東嶽天齊仁聖帝碑、大宋封祀壇頌碑等。這幾座碑下面的馱碑贔屓,就完全是龜的形象。而岱廟的金代石碑和元代石碑,碑下的贔屓與宋代贔屓形象很接近,可見早期的贔屓,是參照龜類的形象雕刻成的。不過,贔屓和龜雖然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屓有一排牙齒,而龜類沒有,且贔屓背甲上的甲片數目和形狀與龜類也有差異。
至明代,贔屓的形象開始發生變化,頭部似龍。如武當山有贔屓亭12座,馱著皇帝的聖旨碑文。這12座贔屓亭分別位於玉虛宮、淨樂宮、紫霄宮、玉龍宮、南巖等處,馱碑總重在60~90噸之間。贔屓的形象,已與龜類有明顯區別,雖皮披龜甲,但頭似龍首,且頭上有角。至清代,贔屓已完全是龍頭龜身的形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種特徵的贔屓隨時可以見到。同時,清代的贔屓還出現了一些更奇特的形象,如承德避暑山莊永佑寺有一尊形制頗為奇特的無名碑,其碑下的馱碑贔屓明顯有別於其他同時期的贔屓。它的頭上不是單角,而是雙角;身上不是披著龜甲,而是披麟;贔屓的尾巴通常很短,但這尊贔屓的尾巴卻很長。這種形象的贔屓,可謂罕見。
昂首負重 顯示強大的精神力量
龍生九子之說,傳說已久,至明代才有文字記載。因明代以前未見馱碑石雕動物為贔屓之說,有人質疑馱碑動物並非龍子,而是鰲。證據是北宋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卷三「贔屓鰲座碑」條稱:「造贔屓鰲座碑之制,其首為贔屓盤龍,下施鰲座於土襯之外,自座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廣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長,積而為法。」又稱:「鰲座:長倍碑身之廣,其高四寸四分,駝峰廣三分,餘作龜文造。」因而認為碑首的盤龍才是贔屓,碑下的馱碑座是鰲座,贔屓是龍形,而不是龜形。這種說法也證實了明以後所說的贔屓原型其實就是鰲,《營造法式》稱它為鰲座,明以後稱它為贔屓,名稱雖不同,實物還是一樣,因而沒必要為此爭論不休。
遍布全國各地古建築中的贔屓,多為石雕,部分為銅器。大多數承載著沉重的石碑,有時甚至背負著巨大的影壁。它的樣子,總是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地面,顯示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它身上,體現了厚德載物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沉澱的結晶。同時,它的造型還體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珍惜。現在很多人將贔屓視為吉祥物,並參照它們的造型,製作成龍頭龜的形狀,材質有玉石、銅、陶瓷等,寓意長壽、負重、鎮煞迎福,是很有特色的工藝品。
《吉祥藝術》來信可寄:
廣州市人民中路同樂路10號廣州日報副刊部 鍾志榮
郵編:510121
郵箱:gtdrh@yahoo.cn
(責編:羅娟、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