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方可內聖外王!

2020-12-06 任建光頻道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我第一次去清華大學時開始喜歡上這八個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2007年的時候我第一次來北京,我當時去了三個地方,天安門、長城和清華,我首先去了天安門,第一次看到了升國旗,當時我感觸良多,眼淚掉下來,不知為什麼?那種油然而生的情懷,讓我感覺祖國的偉大,自我的幸運。升國旗一個看似簡單的儀式,卻是精神的傳遞,卻是事物發展規律的應用,直到現在每年的國慶我都會去天安門,他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後來我去了長城,第一次登長城,恨不得一口氣登到最高處,「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幾個字我看到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為什麼毛澤東主席登長城後能提出這樣一句話。特別清晰的記得,我是聽著《我的中國心》登上長城的,而且是循環的聽,直到現在我只要一聽到這首歌,當年登長城的場景都會浮現眼前。

第二天去了清華大學,清晰的記得那天晚上都沒睡好,期待、敬畏、嚮往,腦海有太多的幻想。後來我第一份工作在清華旁邊,後來我創業的時候,公司就在清華東門旁邊,還經常去清華跑步,儼然把自己當成半個「清華人」,直到現在清華的精神對我的影響都是深刻的。我第一次去清華,就在東門前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前面拍了張照片,至今那張照片都保存完好。「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幾個字我開始慢慢的領悟和踐行,直到現在都是我的座右銘,要了解這幾個字,為什麼是清華的校訓?是有由來的,得從清華大學說起。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次年更名清華學校,是在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學東漸背景下,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開辦的留美預備學校。當時許多有識之士在認識到應該向西方學習科學、民主的同時,不忘立足本土培養愛國建國治國之才。著名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梁啓超先生十分關注清華的辦學和學子的成長,他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學子的文化植根,曾說過:「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

1914年11月5日梁啓超到清華作了以「君子」為題的演講,以《周易》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不息,不得一暴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待人接物應度量寬厚,如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責己嚴,責人輕,氣度雍容。日後能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為社會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擔負起歷史重任。為此當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梁啓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

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出:「『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努力向前,絕不停止,這句話表現了中華民族奮鬥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對外來侵略決不屈服,對不良勢力決不妥協;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懷,兼容並包。在中國,儒、道、釋三家彼此相容,這種現象只有中國才有。西方歷史有宗教戰爭,中國則無,這無疑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自強不息』是奮鬥精神,『厚德載物』是兼容精神。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稱為『中華精神』。」他還說過:「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容的思想,對不同意見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對思想、學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進、奮發向上。」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國學的啟發點,這八個字源於《易經》,《聖經》、《古蘭經》、《易經》這三大經書至今一直影響著世界,如今我們需要經營國學,需要弘揚中華文化,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這一切的啟發點。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民族的中心點,其實三個字特別能概括我們祖國近代的發展史,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時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強不息得以發展,厚德載物得以團結,所以我覺得這幾個字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縮影。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思想的至高點,企業家李嘉誠先生就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作為他的一個信條之一,之所以倒過來,他也有他的解讀,他認為不是先有了奮鬥,才去修德性,而是兼容共進的,所以這八個字是思想的制高點,經營企業、經營自我、經營家庭都是如此!

最後我想說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從心出發,需要根植靈魂,再次回想起第一次去清華時的場景,記憶最深刻的還是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長路上有了思想旗幟的引領,才不偏離核心,挫折面前有了思想旗幟的引領,才不自暴自棄,人生路上有了思想旗幟的引領,才不隨波逐流!

...........................................................

本文版權歸「任建光頻道」所有。

如要轉載,請標明轉自:

......................................................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校訓的故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兩岸清華同樣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緣起於梁啓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梁啓超對清華情有獨鍾,將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華學校念書,二人都成為享譽世界的名家。同時,梁啓超本人十分關注清華的辦學和學子的成長。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學子的文化植根,曾說過:「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
  • 辦公室掛什麼字畫好 勵志的辦公室題字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書法,經典中的經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句激勵人拼搏奮鬥、自我努力;一句奉勸大家要有一顆容人之心、要有承載萬物的德行。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勤勞勇敢,披荊斬棘,鋪路搭橋,建設家國,不知譜寫了多少悲壯動人的頌歌:黃帝教民養蠶,製作舟車;炎帝斫木為耒耜,課民以農桑;堯帝設官定歷,率民戰性旱災;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誰不是自強不息,發憤圖強,厚德載物的典範?泱泱華夏,湧現了多少奮發有為,勵志圖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英雄人物,能工巧匠!
  •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高學府,國立清華大學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地點分布:清華大學主體所在地——清華園,於清康熙年間稱熙春園,鹹豐年間更名清華園。校園佔地六千餘畝,以南北主幹道為線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布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歷史建築為特色。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 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可是在《天下》篇的作者看來,儒士們只對這些記錄下來的「數度」進行了學習和傳承,雖然他們非常精通《詩》《書》《禮》《樂》,對各項法規制度如數家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這些法規制度背後的含義並不知曉,也就是說,他們並未掌握「內聖外王」之道。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內聖外王」最早來源於道家,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其實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外王本意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內聖外王」這個詞語。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 「贔屓」馱石碑 體現「厚德載物」
    原標題:「贔屓」馱石碑 體現「厚德載物」 在它身上,體現了厚德載物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沉澱的結晶。同時,它的造型還體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珍惜。現在很多人將贔屓視為吉祥物,並參照它們的造型,製作成龍頭龜的形狀,材質有玉石、銅、陶瓷等,寓意長壽、負重、鎮煞迎福,是很有特色的工藝品。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本文是一位少年曾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後成為基督徒的一位香港基督徒的思考,他從一位個體基督徒重生後的角度對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這一個是基督教教義核心話題、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核心話題的思考。我這輩香港人,高考時必修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學習「慎終追遠」、「天人合一」和「內聖外王」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粹。
  • 什麼是內聖外王呢?
    什麼叫內聖外王啊?老師:內聖就是內心裡邊要有聖人的修持,有了這種修持,要到外邊去做事情。如果沒有這種修持,裡邊的道德的水平以及智慧的開發沒有達到那個高度,去做「外王」事業的時候呢,有時候他心是好的,但他做不成功。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國家需要」與「自強不息」
    而他的「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和不計功名利祿、勤奮鑽研、獻身於祖國科學研究事業的「自強不息」精神,將永遠銘刻在華夏民族的骨髓裡。作為上海大學終身校長的錢老,曾經深情地說過:「我們在學校中要為學生創造一種積極好學、奮發向上的氣氛,讓他們在這種自強不息的氣氛中成長,將來到社會上就有勇氣去競爭、去拼搏,去創造成績為國家多作貢獻。」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儒家的內聖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內聖外王。簡單地說,內聖指個人內在的修養和高尚品格的形成;外王就是外在的事功。自孔子以降,儒家聖賢們都把內聖外王作為理想的人格典範。
  • 孟子:復古大師中的現代先驅(上)——內聖外王與小國寡民
    儒家講的「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就是要求統治者內在具有聖人的品德,對外實行仁愛的王道;修齊治平就是要先誠意正心修身、這些是個人內在修煉的步驟,然後才是由近及遠的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治理社會能不能獲得成功關鍵在個人的道德。
  •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底什麼才是自強不息?
    其實很多時候古人說的話是很有哲理的,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就是一句經典名言,那麼到底怎麼樣的行為,或者是怎麼樣的做法才叫做自強不息呢,而且自強能夠獲得怎樣的成就,這也是一個問題,曾經見到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永恆的生命和不朽的傳說哪一個重要,想到這個問題,就感覺無從選擇其實古人的好多思想現在隨著我們的發展進步已經被曲解。就先就像是現在的情況,成功就是有錢?這種人生觀是哪裡來的?
  • 淡泊寧靜與自強不息
    「淡泊寧靜」和「自強不息」這八個字,是我偶然翻閱到自己高中考試試卷看到的,不經意間目光略到了此處,不知為何,這兩個詞語像是要從試卷中凸出來一般,要我能夠認出來。這兩個詞語我們並不陌生,諸葛亮《誡子書》中就寫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