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1939年9月1日爆發的,既然是世界大戰,戰場就有很多。主要的戰場是西歐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印緬戰場和中國戰場。相比較而言,在這些戰場中最慘烈的恐怕就要數蘇德戰場了。蘇德戰爭在軍事史上以殘酷而聞名,在二戰期間是交戰國之間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場衝突。看看傷亡數字就知道了:納粹德國3950344人陣亡,蘇聯5097552人陣亡。在我國戰場上的數字當然也很大。據戰後統計,我國在戰爭中共計傷亡35000000,其中半數犧牲。各抗日部隊共計擊斃日軍1330000,俘虜一百二十八萬。不過要說一句,我國那個巨大傷亡裡面還有很多的平民百姓,而且這是八年的數字。而蘇德戰爭是1941年6月22日才開始,也就是說,蘇德戰場只打了4年。所以相比較而言,蘇德戰場比我國戰場要更加慘烈。那麼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呢?
相比於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蘇德戰爭爆發的地區大部分集中在東歐平原上,十分適合大兵團集群作戰,因此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都成了戰鬥雙方反覆拉鋸爭奪的前線。由於戰事久推不絕,納粹德國也不得不從西線法國、比利時等地抽調增援部隊,因此蘇德戰場上德軍的密度、規模始終是各戰場之最。蘇聯又是人口大國,國土面積廣闊,有多層縱深防禦的設置,因此反覆的拉鋸戰便成為了蘇德戰爭的常態,這使得平原上的戰鬥更加血腥殘酷。相比之下,太平洋島嶼爭奪戰雖然激烈,但涉及的戰鬥形態、重武器使用是有限制的。
其次,納粹德國所秉持的種族清洗政策使得蘇聯內部各地區間的矛盾白熱化。僅以烏克蘭為例,在烏克蘭境內,就出現了各種派系的親德組織,對周遭的波蘭人進行屠殺報復。歷史學家已經證明,在蘇聯和德國酣戰的同時,在烏克蘭、波蘭、南斯拉夫、白俄羅斯等地都發生了程度不一的種族屠殺和血腥衝突,這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視為地區的內戰。正因為如此,大量的猶太人、吉卜賽人在蘇聯境內被槍殺活埋,斬草除根令無數平民感到恐慌,而曾經遭到蘇聯壓迫的少數族裔則選擇了在戰時與德國人合作,這樣無疑使得蘇聯內部的矛盾加劇,殺戮流血成了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除了上面所講的,武器裝備精準性、殺傷性的提高也加劇了戰爭的殘酷性。在蘇德戰爭期間,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飛機與化學武器,特別是德軍方面的火力更是其所向披靡的重要保障。在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費迪南自行火炮、斯圖卡俯衝式轟炸機等尖端武器的武裝下,納粹德軍給蘇聯紅軍造成了大量毀滅性打擊,在戰爭初期如入無人之境。蘇軍不得不實行焦土政策以延緩德軍前進的腳步。可以說技術的進步讓戰爭更加可怕,也更為曠日持久。
蘇德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不是蘇德兩國之間的戰爭,而是整個西歐多國與蘇聯的大戰。德國的僕從國裡就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等國軍隊,此外還整合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工業、法國的農業、比利時荷蘭的食品工業和工程,惟其如此德國更像是整合了大半個歐洲而和蘇聯一決雌雄。
蘇德戰爭的殘酷為世界戰爭史上之最,種種原因讓東線成為吞噬無數生命的血盆大口。德國和蘇聯雙方都為戰爭投入了大量戰略物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我們需要了解這段歷史,珍愛和平,反思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