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的德國軍隊,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閃電戰和鋼鐵洪流一樣的裝甲部隊。其實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的坦克並沒有什麼質量優勢,更沒有數量優勢,但是,他們憑藉的卻是對於坦克戰遠比對手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戰術上無以倫比的配合,才能贏下一場又一場的戰鬥。但是,當有些全面碾壓的敵人出現在眼前時,德國人也一樣無可奈何。
剛才說德國坦克沒有質量優勢,估計可能很多人都不服氣——畢竟做工精巧的豹式坦克和威風凜凜的虎式坦克,都是德國裝甲部隊的象徵,並且這些坦克確實也在二戰的戰場上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但是「質量」是相對的,無論是虎式坦克還是豹式坦克,都因為其做工過於精巧,導致其產量低下,實際上在整個二戰中,德軍裝甲部隊的核心主力始終是3號和4號坦克,特別是戰爭後期加裝了75毫米長身管火炮的4號坦克,才是整個二戰期間,德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坦克,而這種坦克面對T-34-85型坦克時,顯然即沒有質量優勢,也沒有數量優勢。所以,從整體上說,二戰整個德國裝甲部隊的裝備無論是和美國還是蘇聯相比,其實都有很大差距。
特別是在1941年納粹突襲進攻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剛剛爆發之時,蘇聯當時的坦克就在時不時的給德軍以沉重的打擊。而當時,蘇軍最為倚重的重型坦克,就是著名的KV重型坦克。KV坦克的全名為「科京-伏羅希洛夫」重型坦克,取兩人名字的首寫子母,簡稱即為「KV」重型坦克。在二戰初期,KV重型坦克幾乎是德國根本無法仰望的存在。
KV重型坦克是蘇聯重型坦克經驗教訓的集大成者。蘇聯重型坦克的發展,主要是開始於1930年代,在當時蘇聯派出相當數量的部隊和裝備,並組織國際縱隊參與支持西班牙內戰中的共和國政府,以對抗佛朗哥的軍隊。在當時,蘇軍的主要裝備為T-26輕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在實戰中,這兩種坦克暴露出火力弱、裝甲薄等一系列問題,其中甚至有一門佛朗哥軍隊的37毫米反坦克炮,在一次戰鬥中就連續摧毀了12輛T-26型坦克。血的教訓促使蘇聯軍工部門開始設計全新的重型坦克,而新式坦克首要需要加強的,就是裝甲防護。
1938年前後,由蘇聯著名坦克設計師科京主持設計的SMK重型坦克樣車問世,這種坦克採用了單炮塔設計,但是在炮塔上並列安裝了1門76.2毫米跑和1門45毫米炮。但是SMK型坦克的主裝甲只有60毫米厚,完全不足以抵抗當時的大口徑反坦克炮的攻擊,這顯然和蘇軍要求增加裝甲厚度,提升坦克生存性的要求不符。但是這種SMK型坦克的重量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55噸,即使以現代標準衡量,也是標準的重型坦克,在當時,這個重量已經達到了坦克發動機所能驅動的上限。最後,科京修改了設計,取消了45毫米炮,將所有削減的重量,用於提升坦克的防護水平。最終這種坦克被正式以「KV-1」重型坦克的型號命名,並在1939年12月正式投入生產。二戰時期一個極具傳奇的重型坦克家族由此誕生,在之後的歲月裡,根據戰場反饋,KV-1重型坦克在1942年停產前,總共生產4247輛,並且可以細分為1940年版、1941年版和1942年版等不同版本,儘管這些坦克外形相似,但是在細節上都有著少許差異。
KV-1/1940年型重型坦克是KV-1第一個量產的型號,1940版的車體和炮塔為軋制裝甲板焊接結構。車體正前方裝甲厚度為75毫米,後部為30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90毫米,後部為35毫米。駕駛員位於坦克艙室正中間,炮塔內裝備1門L-11型76.2毫米主炮,並在主炮旁邊配置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同時在炮塔尾部還配置有另外一挺機槍。後續的KV-1/1941年型重型坦克改裝了41.5倍口徑的F-32型76.2毫米坦克炮,並用螺栓在車體和炮塔上加裝了25~40毫米厚的附加裝甲板。使車體裝甲厚度最大達130毫米,炮塔裝甲厚度最大達120毫米。在戰爭中量產的KV-1型坦克在炮塔周圍和車體的各部位鉚接了附加裝甲板,並採用了鑄造炮塔,裝甲厚度為保持在110~120毫米。鑄造炮塔內採用的是ZIS型76.2毫米坦克炮。
KV-1重型坦克的發動機為1臺改進型的V2K水冷式12缸柴油機。傳動裝置位於發動機室,由變速箱、側減速器等組成。行動裝置採用獨立的扭力軸懸掛系統和幹銷式履帶推進裝置。車體每側有6個負重輪和3個託帶輪,採用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的布置方式。不過,由於車重過大,KV-1坦克的行走裝置始終處於高負荷狀態,行走裝置故障是KV系列坦克損毀的最主要原因,並且這個問題一直到KV坦克退役都沒有得到解決。
早在1939年11月時,還處於樣車狀態的KV重型坦克就參與了著名「蘇芬戰爭」,在蘇芬戰爭期間,所有參戰的KV重型坦克無一被芬軍擊穿,由此充分顯示了KV重型坦克優越的生存性。同時KV-1重型坦克炮塔尾部的那挺7.62毫米的DP機槍成為車組人員的最愛——這挺向後部署的機槍可以有效殲滅從坦克側後方繞行而來的步兵,從而有效保護坦克的安全。這一設計也被後來的JS重型坦克所採用。
其實對於芬軍遭遇蘇聯KV重型坦克的事情,德軍最高統帥部本該有所察覺,但是自信到有些自傲的納粹將軍們從未把俄羅斯放在眼裡。根據西班牙內戰的經驗,他們也一廂情願地把蘇軍的坦克想得一錢不值。不過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他們很快就為自己的這種自傲付出了代價。在1941年6月23日,蘇軍機械化第3軍坦克第2師,與德軍摩託化第41軍第6裝甲師,在立陶宛南部進行了蘇德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坦克交戰。在當時,由於在前線受挫,蘇軍裝甲部隊接到命令,開始回撤,但是同時,蘇軍師指揮部派遣了1輛KV-1型坦克,獨自守衛撤退路上唯一的橋梁,以德軍追擊。由於知道這是一次必死的任務,所以在出發前,這輛KV-1型多裝了近一倍的彈藥。
當德軍部隊開赴路口時,躲在掩蔽部的KV-1坦克搶先開火,並以精準的火力連續摧毀德軍2輛先導坦克,剩下的德軍不得不慌忙逃竄。在當時,德國陸軍的主力依然是裝有短管50毫米火炮的3號坦克,裝備75毫米短管火炮的4號坦克都很少,而這種50毫米的坦克炮打再KV-1的裝甲上,就好像打在橡皮牆上一樣,炮彈全部被彈開,無一擊穿。但是KV-1坦克反擊的炮火卻能有效擊穿德軍坦克的裝甲。不得以,德軍調來1門88毫米高射炮,將其放平準備轟擊蘇軍坦克,但是還沒開火,就被蘇軍坦克一發炮彈直接摧毀。而德軍攜帶炸藥包被派遣去炸坦克的工兵,也被坦克炮塔前後的兩挺機槍給打成篩子……最終整整48個小時,2個德軍師被1輛蘇軍KV-1重型坦克所牽制,完全動彈不得。最後第三天早晨,德軍連續調來多輛坦克從正面進攻這兩蘇軍KV-1重型坦克,並趁KV-1坦克和德軍坦克交戰的同時,偷偷將1門88毫米高射炮拖至距離KV-1坦克近500米的地方,對其開炮12次,然後又命令埋伏在附近的德國擲彈兵對這輛KV-1坦克扔了許多手榴彈,這才徹底炸毀這輛孤膽英雄。
在事後打掃戰場時,德軍發現12發88毫米炮彈,有7發命中了KV-1坦克,但只有2發真正擊穿了其裝甲。KV-1型坦克由此成為德軍心中的噩夢,也正因為其卓越的防護性能,德軍開始投入巨資研究虎式坦克,從而最終在「防護」這一條路上越跑越偏,一直到最終戰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