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T-34中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或是IS系列中型坦克。不過,這些坦克或是在蘇德戰爭前夕誕生,或是在蘇德戰爭中誕生。在這些坦克誕生之前,蘇聯坦克部隊都是由各式各樣的輕型坦克構成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為蘇軍服役多年的一款輕型坦克——T-26輕型坦克。
一、蘇聯早期的坦克研發
蘇聯紅軍是一支從創立開始,就處於快速發展和壯大的軍隊。在經歷了俄國內戰之後,蘇聯的軍事家有時間對俄國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做一個系統性整理,這對於蘇軍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其中,蘇聯的軍事學家發現,俄國內戰時期的戰鬥模式更傾向於發揮部隊的機動性,而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模式。但傳統的騎兵明顯不適合為步兵提供機動作戰時所必須的掩護力量和突破力量,坦克自然就成了蘇軍的首選。
有鑑於,蘇聯在1926年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研發屬於蘇聯自己的坦克。坦克的研發要求是製造一款,能夠突破由兩個師防守,戰線寬度為十公裡的戰線。這個過程裡蘇聯方面研究了多款坦克,比如說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義大利菲亞特FIAT-3000輕型坦克等。但是這些參考原型大多都存在有問題,比如說FT-17輕型坦克的37毫米坦克炮精度極差,顯然不適合作為參考。
但在這些外國坦克作為參考的前提下,蘇聯得以積累了相當程度的經驗,並著手於研發自己的坦克。第一款坦克的研發代號為T-16,這款坦克基本屬於FT-17輕型坦克的俄國版,只不過體積更小,重量也更為輕巧,但存在有相當程度的問題,故此被蘇軍放棄。但在1927年,蘇軍又開發了代號為T-18的輕型坦克,這種坦克也就是後來的'MS-1小型護衛坦克',是蘇聯第一款大量生產和列裝的輕型坦克。
在蘇聯的裝備序列裡,這種'MS-1小型護衛坦克'的性能較為一般,但在其誕生的1927年尚且夠用。後期蘇聯也嘗試過開發新的坦克,但因為新開發的T-24輕型坦克性能不佳而放棄。為此,蘇聯在1930年從英國引進了維克斯E型坦克,計劃在對其研究後於1931年在維克斯E型坦克的基礎上進行仿製工作。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決定,而誕生的坦克就是本文的主角,T-26輕型坦克。
二、T-26輕型坦克
這種T-26輕型坦克的製造工作由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工廠完成,該廠為了完成任務還設立了專門的設計機械部,並在1931年下線交付蘇軍使用,稱之為T-26/M1931。T-26/M1931輕型坦克的基礎參數如下:車長4.88米,寬度3.41米,高度為2.41米,戰鬥全重10.5噸,乘員人數3人,車體和炮塔正面與兩側的裝甲厚度均為15毫米,後部均為10毫米。雖然說數據比較一般,但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還是足夠了。
當時生產的T-26/M1931輕型坦克有兩種構型,其中一種完全和維克斯E型輕型的構型一樣,裝備有兩個配備DT輕機槍的小機槍塔。而另一種則非常特殊,是在一個大炮塔上,套進去兩個可轉向不同方向的小炮塔,左側小炮塔配備DT輕機槍,右側配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同時還有一種被稱之為T-26TL型的指揮坦克,其特點是配備了蘇聯的制式無線電設備,並且在炮塔上有方形天線。
很明顯的是,這種T-26/M1931輕型坦克,在設計上是非常失敗的,它是嚴格遵循英國的坦克掩護步兵的思路被設計出來的,如果用來進行裝甲作戰,那顯然是非常不合適的。不過它在當時倒是有兩種比較特殊的衍生車型,一種是拆掉炮塔,安裝了一個七米長坦克橋的ST-26型架橋坦克。另一種則是拆掉了武器,配備了火焰噴射器的OT-26型噴火坦克。在當年的和平情況下,蘇軍已經挖掘了T-26/M1931輕型坦克的全部潛力了。
不過就如前文說的,T-26/M1931輕型坦克不適合坦克戰,潛力也已經挖掘殆盡。因此T-26/M1931輕型坦克在1933年停產,取而代之的是T-26/M1933輕型坦克,它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一個增大型炮塔,取消了過去的雙炮塔設計,並且配備了一門M1931型45毫米坦克炮,生產工藝也從鉚接工藝改為了焊接工藝,使得防禦性大幅度提升。這種T-26/M1933輕型坦克在當時代表了蘇聯最高的坦克生產工藝,生產數量多達5500多輛,通常所說的T-26輕型坦克指的就是這一型號。
三、實戰中的T-26輕型坦克
毫不客氣的說,在T-34中型坦克誕生之前,T-26輕型坦克就是蘇聯坦克部隊的中流砥柱,與BT系列快速坦克一起構成了蘇聯坦克部隊。不過早期蘇聯坦克部隊的基本戰術是按照標準的英式坦克戰術來設計的,以掩護步兵為主,因此並不提倡坦克部隊獨立進行作戰。尤其是在西班牙內戰時期,前去助戰的蘇聯坦克縱隊遭到德國禿鷹軍團的反坦克火力屠殺之後,蘇軍就更不提倡坦克部隊獨立發起進攻了。
但這不是說蘇軍裝甲部隊沒有進行坦克戰的能力,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裡,蘇軍裝甲部隊就和日本的安崗坦克支隊爆發了蘇軍歷史上第一次坦克戰。此役雙方坦克數量基本相當,日軍配備的八九式中型坦克和九七式中型坦克,在性能上與T-26輕型坦克沒有太大差距。可日軍安崗坦克支隊的作戰經驗不足,再加上其不屑於與步兵協同作戰,所以未能將蘇軍裝甲部隊如何,反倒是被蘇軍的T-26坦克一頓暴打。
可需要指出的是,此時已經是1939年,T-26輕型坦克已經明顯有些落後了。尤其是在波蘭戰役中,蘇軍幸運的獲得了一輛拋錨的德國三號中型坦克後,蘇軍猛然發現自己的T-26中型坦克在各方面均落後於三號中型坦克。為此,蘇軍開始著手於新一代中型坦克的研發,也就是T-34中型坦克。而T-26輕型坦克則註定了要被淘汰,按照蘇軍當時的坦克部隊建設計劃,T-26輕型坦克將被作為步兵支援力量,以彌補KV系列重型坦克的產量不足。
這一設想在蘇德戰爭得以實現——因為當時蘇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坦克部隊的損失極大,所以原本在設計上被用於掩護步兵的KV系列重型坦克就統統要交給坦克部隊,而掩護步兵的任務徹底落到了T-26輕型坦克的身上。但在實際作戰中,T-26輕型坦克過於薄弱的裝甲和低劣的火力都不足於對步兵起到掩護作用,反倒是時常和步兵部隊脫節,最後大量的被德軍擊毀,等到步兵找到這些T-26輕型坦克時,它們都已經成了燃燒的廢鐵了。
結語
可以證明的是,生產於三十年代初的T-26輕型坦克,在蘇德戰爭時期已經不足以承擔正面的作戰任務了。但是T-26輕型坦克仍舊被改裝成各型自行火炮,或是改裝為火炮牽引車使用。在蘇德戰爭中,無論是蘇聯還是德國,都對手上的T-26輕型坦克進行此等改裝,以便適應戰場情況(德軍繳獲過很多T-26輕型坦克)。而對於蘇軍而言,儘管T-26輕型坦克無法在戰爭中擔當大任,可仍舊為贏得勝利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Tanks of The World》
《Soviet Tanks and Combat Vehicles of World War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