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維克斯坦克的蘇聯衍生版,蘇聯裝甲部隊的中堅,T-26輕型坦克

2021-01-19 歷史皇太后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T-34中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或是IS系列中型坦克。不過,這些坦克或是在蘇德戰爭前夕誕生,或是在蘇德戰爭中誕生。在這些坦克誕生之前,蘇聯坦克部隊都是由各式各樣的輕型坦克構成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為蘇軍服役多年的一款輕型坦克——T-26輕型坦克。

一、蘇聯早期的坦克研發

蘇聯紅軍是一支從創立開始,就處於快速發展和壯大的軍隊。在經歷了俄國內戰之後,蘇聯的軍事家有時間對俄國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做一個系統性整理,這對於蘇軍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其中,蘇聯的軍事學家發現,俄國內戰時期的戰鬥模式更傾向於發揮部隊的機動性,而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模式。但傳統的騎兵明顯不適合為步兵提供機動作戰時所必須的掩護力量和突破力量,坦克自然就成了蘇軍的首選。

有鑑於,蘇聯在1926年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研發屬於蘇聯自己的坦克。坦克的研發要求是製造一款,能夠突破由兩個師防守,戰線寬度為十公裡的戰線。這個過程裡蘇聯方面研究了多款坦克,比如說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義大利菲亞特FIAT-3000輕型坦克等。但是這些參考原型大多都存在有問題,比如說FT-17輕型坦克的37毫米坦克炮精度極差,顯然不適合作為參考。

但在這些外國坦克作為參考的前提下,蘇聯得以積累了相當程度的經驗,並著手於研發自己的坦克。第一款坦克的研發代號為T-16,這款坦克基本屬於FT-17輕型坦克的俄國版,只不過體積更小,重量也更為輕巧,但存在有相當程度的問題,故此被蘇軍放棄。但在1927年,蘇軍又開發了代號為T-18的輕型坦克,這種坦克也就是後來的'MS-1小型護衛坦克',是蘇聯第一款大量生產和列裝的輕型坦克。

在蘇聯的裝備序列裡,這種'MS-1小型護衛坦克'的性能較為一般,但在其誕生的1927年尚且夠用。後期蘇聯也嘗試過開發新的坦克,但因為新開發的T-24輕型坦克性能不佳而放棄。為此,蘇聯在1930年從英國引進了維克斯E型坦克,計劃在對其研究後於1931年在維克斯E型坦克的基礎上進行仿製工作。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決定,而誕生的坦克就是本文的主角,T-26輕型坦克。

二、T-26輕型坦克

這種T-26輕型坦克的製造工作由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工廠完成,該廠為了完成任務還設立了專門的設計機械部,並在1931年下線交付蘇軍使用,稱之為T-26/M1931。T-26/M1931輕型坦克的基礎參數如下:車長4.88米,寬度3.41米,高度為2.41米,戰鬥全重10.5噸,乘員人數3人,車體和炮塔正面與兩側的裝甲厚度均為15毫米,後部均為10毫米。雖然說數據比較一般,但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還是足夠了。

當時生產的T-26/M1931輕型坦克有兩種構型,其中一種完全和維克斯E型輕型的構型一樣,裝備有兩個配備DT輕機槍的小機槍塔。而另一種則非常特殊,是在一個大炮塔上,套進去兩個可轉向不同方向的小炮塔,左側小炮塔配備DT輕機槍,右側配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同時還有一種被稱之為T-26TL型的指揮坦克,其特點是配備了蘇聯的制式無線電設備,並且在炮塔上有方形天線。

很明顯的是,這種T-26/M1931輕型坦克,在設計上是非常失敗的,它是嚴格遵循英國的坦克掩護步兵的思路被設計出來的,如果用來進行裝甲作戰,那顯然是非常不合適的。不過它在當時倒是有兩種比較特殊的衍生車型,一種是拆掉炮塔,安裝了一個七米長坦克橋的ST-26型架橋坦克。另一種則是拆掉了武器,配備了火焰噴射器的OT-26型噴火坦克。在當年的和平情況下,蘇軍已經挖掘了T-26/M1931輕型坦克的全部潛力了。

不過就如前文說的,T-26/M1931輕型坦克不適合坦克戰,潛力也已經挖掘殆盡。因此T-26/M1931輕型坦克在1933年停產,取而代之的是T-26/M1933輕型坦克,它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一個增大型炮塔,取消了過去的雙炮塔設計,並且配備了一門M1931型45毫米坦克炮,生產工藝也從鉚接工藝改為了焊接工藝,使得防禦性大幅度提升。這種T-26/M1933輕型坦克在當時代表了蘇聯最高的坦克生產工藝,生產數量多達5500多輛,通常所說的T-26輕型坦克指的就是這一型號。

三、實戰中的T-26輕型坦克

毫不客氣的說,在T-34中型坦克誕生之前,T-26輕型坦克就是蘇聯坦克部隊的中流砥柱,與BT系列快速坦克一起構成了蘇聯坦克部隊。不過早期蘇聯坦克部隊的基本戰術是按照標準的英式坦克戰術來設計的,以掩護步兵為主,因此並不提倡坦克部隊獨立進行作戰。尤其是在西班牙內戰時期,前去助戰的蘇聯坦克縱隊遭到德國禿鷹軍團的反坦克火力屠殺之後,蘇軍就更不提倡坦克部隊獨立發起進攻了。

但這不是說蘇軍裝甲部隊沒有進行坦克戰的能力,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裡,蘇軍裝甲部隊就和日本的安崗坦克支隊爆發了蘇軍歷史上第一次坦克戰。此役雙方坦克數量基本相當,日軍配備的八九式中型坦克和九七式中型坦克,在性能上與T-26輕型坦克沒有太大差距。可日軍安崗坦克支隊的作戰經驗不足,再加上其不屑於與步兵協同作戰,所以未能將蘇軍裝甲部隊如何,反倒是被蘇軍的T-26坦克一頓暴打。

可需要指出的是,此時已經是1939年,T-26輕型坦克已經明顯有些落後了。尤其是在波蘭戰役中,蘇軍幸運的獲得了一輛拋錨的德國三號中型坦克後,蘇軍猛然發現自己的T-26中型坦克在各方面均落後於三號中型坦克。為此,蘇軍開始著手於新一代中型坦克的研發,也就是T-34中型坦克。而T-26輕型坦克則註定了要被淘汰,按照蘇軍當時的坦克部隊建設計劃,T-26輕型坦克將被作為步兵支援力量,以彌補KV系列重型坦克的產量不足。

這一設想在蘇德戰爭得以實現——因為當時蘇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坦克部隊的損失極大,所以原本在設計上被用於掩護步兵的KV系列重型坦克就統統要交給坦克部隊,而掩護步兵的任務徹底落到了T-26輕型坦克的身上。但在實際作戰中,T-26輕型坦克過於薄弱的裝甲和低劣的火力都不足於對步兵起到掩護作用,反倒是時常和步兵部隊脫節,最後大量的被德軍擊毀,等到步兵找到這些T-26輕型坦克時,它們都已經成了燃燒的廢鐵了。

結語

可以證明的是,生產於三十年代初的T-26輕型坦克,在蘇德戰爭時期已經不足以承擔正面的作戰任務了。但是T-26輕型坦克仍舊被改裝成各型自行火炮,或是改裝為火炮牽引車使用。在蘇德戰爭中,無論是蘇聯還是德國,都對手上的T-26輕型坦克進行此等改裝,以便適應戰場情況(德軍繳獲過很多T-26輕型坦克)。而對於蘇軍而言,儘管T-26輕型坦克無法在戰爭中擔當大任,可仍舊為贏得勝利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Tanks of The World》

《Soviet Tanks and Combat Vehicles of World War Two》

相關焦點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
  • 戰爭中趕工出來的輕型坦克,二戰蘇聯用來應急的T-60輕型坦克
    在這個時期很多機動作戰可能是要騎兵部隊來完成的,那原本應該是蘇軍使用的坦克呢?很明顯都在德國人的裝甲部隊裡了,不少德軍裝甲團都快變了'蘇軍'裝甲團了。 如今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軍急需一批坦克來武裝自身,哪怕這些都是輕型坦克也行。而這個艱巨的任務就落到了莫斯科第37號工廠的肩上,工廠被要求生產一款便宜廉價的坦克。
  • 二戰兵器高清圖精選集,蘇聯T-26輕型坦克和T-28中型坦克
    T-26輕型坦克 1929年5月28日,蘇聯政府自維克斯公司採購了15輛維克斯六噸坦克(維克斯MK.E A型坦克),稱為V-26。不久後以此坦克為基礎研製了TMM-2坦克,定型後編號T-26輕型坦克。
  • 從破碎至勝利,二戰中的蘇聯裝甲部隊,如何在戰火中浴火重生
    事實上,早期蘇聯裝甲部隊曾經遭受嚴重的損失,近乎是殘破不堪。那麼蘇聯曾殘破不堪的裝甲部隊,日後要如何重整旗鼓,並最終重奪勝利呢? 需要指出的是,蘇聯的裝甲部隊是一個從建立之初就飛速擴張的兵種。自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蘇聯創立裝甲部隊開始,蘇聯裝甲部隊就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從最早的坦克團到坦克旅,蘇聯從無到有的創立著自己的裝甲部隊。
  • 安能辨我是雄雌,全面仿製維克斯Mk.E的T-26步兵坦克
    二戰爆發之前,世界各國都對本國的裝甲部隊進行了針對性的補充與加強。以納粹德國為例,在並不先進的坦克研發水平和與英法等國相比較為薄弱的工業基礎的限制之下,德國人選擇大量研發並裝備速度較快的輕型坦克以取得優勢。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因為當時反對蘇維埃政權的白衛軍崛起,曾被拋棄的部分沙俄騎兵成為了白衛軍的中堅力量,所到之處橫行無忌,給蘇聯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由於得到了外部勢力的支持,白衛軍的騎兵早已不是那種手持砍刀,盲目衝殺的野蠻遊騎。藉助重機槍、輕火炮,輔以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的協同,這種騎兵部隊儼然成為了一支半機械化的重裝部隊。
  • 蘇聯早期坦克巨無霸,KV系列重型坦克,如何對德軍展開逆襲?
    一、KV重型坦克 蘇聯重型坦克的開發源於在西班牙戰爭中的經驗,當時蘇聯裝甲部隊擊潰了德國和義大利的裝甲部隊, 但他們卻在烏拉衝鋒的過程中,一頭撞死在了德國禿鷹軍團上的陣地上,因為當時陣地上擺滿了37毫米反坦克炮。
  • 蘇聯「飛行坦克」,被稱為「黑死神」,還是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有這樣一款攻擊機,提起這款攻擊機來,可以說是能夠令法西斯聞風喪膽,而且被德軍稱為「黑死神」。這款對地攻擊機就是伊爾-2強擊機。為什麼被稱為「黑死神」呢?因為攻擊機本身是具有較強的防護能力和其直接用於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摧毀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防禦工事、坦克、軍用車輛、前線機場、交通樞紐、碼頭或艦艇等軍事目標的特性,這種戰機在戰爭中也就成為了「陸地之王」揮之不去的可怕夢魘。而且伊爾-2強擊機對敵方地面目標特別是坦克具有強大的突擊力,在戰鬥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
  • 蘇聯重型坦克巔峰之作,震驚世界的鋼鐵巨無霸,IS-3重型坦克
    在這場戰鬥的終末,笑到最後的是蘇聯人和他們那些看似粗糙的坦克設計,他們在二戰中最後的巔峰之作,則是震驚了世界的鋼鐵巨無霸——IS3重型坦克。 一、東線的坦克爭霸戰 不同於1939年至1940年的西線坦克戰,戰爭雙方的主力都是輕型坦克,中型坦克數量極少,東線的蘇德戰場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坦克大戰。
  • 被擊中135次還幹掉了22輛德軍坦克,看二戰「神車」前蘇聯KV-1重坦
    KV-1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KV-1即「K·伏羅希洛夫」坦克,以前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克裡門特·伏羅希洛夫元帥命名。 以1937年製造的SMK雙炮塔樣車為基礎在1939年製造出KV單炮塔重型坦克,部分車輛加裝了螺栓固定的附加裝甲,原本使用彈簧懸掛但後來改為扭杆懸掛。在1939年入侵芬蘭時KV-1驗證車在突破「曼納海姆防線」時證實了其實戰價值。1940年KV-1坦克開始量產並裝備部隊,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至1943年底,KV型都是蘇聯重型坦克編隊的中堅。
  • 空中死神:蘇聯「飛行坦克」,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二戰期間,不少武器裝備都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大放異彩,其中有這麼一款戰機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它是蘇聯人口中的「飛行坦克」,也是德國人嘴裡的「黑色死神」。這款戰機可以說是在德軍心裡留下了深重的陰影,在它面前,坦克簡直不堪一擊,是空中死神,也是德軍裝甲的終結者!伊爾-2攻擊機只用了三年就研製成功了,1938年開始研製,1941年就開始正式服役,在整個二戰期間,它一共生產了3.6萬架,基本上是蘇聯戰機產量的三分之一,足以見得蘇聯對其的重視程度有多麼高。
  • 它就是蘇聯二戰後第一種裝甲運輸車K-75: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73期
    今天的主角K-75裝甲運輸車,就是如此。 二戰中的蘇軍沒有大量裝備履帶式裝甲運輸車,只是有大量的坦克、輪式裝甲車和裝甲汽車。 這導致蘇聯機械化部隊編組困難,因為輪式車輛難以通過複雜地形,甚至不能離開公路。
  • 中國研製的首輛重型坦克,偷師蘇聯技術,卻為何沒有量產成為絕唱
    我國裝甲部隊早期裝備的車輛除了59式和69式中型坦克車族之外,還裝備有62式輕型坦克。雖然我國有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但是此前卻從來沒有研製量產過重型坦克。除了早期由蘇聯提供的部分JS-2重型坦克之外,我國就再也沒有裝備過其他重型坦克了。事實上,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也曾研製過一款重型坦克。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陸軍是唯一能夠和納粹德軍鐵騎相互抗衡而不落下風的軍隊,這完全得益於蘇聯紅軍那強悍的作戰能力以及蘇聯陸軍中強悍的坦克部隊,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二戰蘇聯坦克部隊中的一款主力坦克——IS-2重型坦克。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主攻部隊的進攻推進方向鋪平了道路,累計消滅炸毀蘇軍裝甲運輸列車,達到了整個蘇德戰役前期,蘇聯列車損失了六分之一,明斯克戰役,基輔作戰行動等,都有德軍布蘭登堡特種部隊存在蹤影,該部隊根據德方官方解密,早在德軍全線入侵蘇聯當天前十幾個小時,就已經抵達了,蘇軍的邊境的各大火車站了展開秘密暗殺,滲透。
  • 史達林的鋼鐵洪流(三):中型和快速坦克
    1941年夏秋,共17000輛坦克(主要是BT和T-26)被德軍裝甲師摧毀,德國人當時認為他們打斷了蘇聯坦克部隊的脊梁,這可以理解,因為當時蘇聯紅軍中裝備的坦克75%是BT坦克和T-26坦克。 BT系列坦克和T-26型坦克不是1930年代蘇聯坦克研製項目的所有成果,蘇聯人在發動機、裝甲、彈道、履帶和火力等相關技術領域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並運用到之後的一系列坦克設計中。戰爭爆發兩年後,蘇聯人在烏拉爾山脈以東新建或東遷的工廠中生產出的T-34和KV坦克讓德國坦克兵大吃一驚,當時德國人仍陶醉於對蘇聯坦克的優勢中。
  • 維克斯Mk.E坦克的演變史:曾服役中國,勞斯萊斯發動機也無法挽救
    除此以外,卡登洛伊德Mk.IV坦克是第一輛將變速箱安裝在前部的量產裝甲車。 1926年,卡登洛伊德公司開始和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合作,小公司也算是找到了靠山,互惠互利,維克斯相繼收到了卡登洛伊德設計的很多裝備。其中最有趣的就是「約翰 卡登」設計的懸掛系統,該系統由負重輪和鋼板彈簧以及平衡器構成,非常適合輕型坦克,後來也普遍使用於維克斯坦克。
  • 珍寶島1個步兵連打敗,蘇聯裝甲集群3次狂攻:全靠三種武器
    在當時,56式40毫米火箭筒,還有反坦克地雷都發揮出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反坦克地雷還炸傷了1輛T -62型坦克。 還有一種武器也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那就是56式無後坐力炮,這種輕型步兵炮發射爆炸彈可以殺傷150平米內目標。如果發射破甲彈,最大破甲厚度為180毫米。
  • 輕型反坦克炮中的豪傑,能給虎式坦克斷腿的英國6磅反坦克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步兵面對坦克都是一種被支配的情況,沒有裝甲部隊支援的步兵遭遇了坦克,結果不會比一戰的步兵遇到機槍陣地好哪去。此時前線步兵所能指望的就是前線反坦克炮兵拉出自己的反坦克炮,對著那些龐然大物來上一下狠的方能挽救他們於絕境。而在二戰的諸多反坦克炮中,同盟國所裝備的英國QF-6磅反坦克炮無疑是最為優秀的。
  • 紅警3日冕模組,蘇聯犀牛坦克對比於鐵錘坦克有何不同?
    紅警3日冕模組,蘇聯犀牛坦克對比於鐵錘坦克有何不同? 標題:紅警3日冕模組,蘇聯犀牛坦克對比於鐵錘坦克有何不同?今天我來講一下紅警3日冕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