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庫賓卡坦克博物館是俄羅斯的國寶,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
謝謝美女攝影師拍完了所有的照片,薩沙帶大家看一看。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73期
在庫賓卡裡面,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坦克裝甲車,全世界只有這裡還保存這一輛。
今天的主角K-75裝甲運輸車,就是如此。
二戰中的蘇軍沒有大量裝備履帶式裝甲運輸車,只是有大量的坦克、輪式裝甲車和裝甲汽車。
這導致蘇聯機械化部隊編組困難,因為輪式車輛難以通過複雜地形,甚至不能離開公路。
蘇軍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讓士兵搭載在坦克上行軍,一輛坦克上可以坐不少人。
然而,傻子也知道這種方式有極大危險。
只要有一發迫擊炮彈在頭頂爆炸,坦克上的步兵就全炸死了。
因此,乘坐坦克的蘇軍步兵傷亡率很高,被譽為送死部隊。
二戰後,蘇聯痛定思痛,決定研發類似於美德那樣的履帶式裝甲運輸車。
K-75裝甲運輸車就是第一個有趣的試驗品。
K-75裝甲運輸車是最初的嘗試。
它在1947完成研究工作,是一種性能平平的裝甲運輸車。
它使用著名的T-70輕型坦克的底盤,該坦克在二戰中有8000多輛的產量。
底盤有5對負重輪,可惜性能相當普通,最高時速只有50公裡,最大行程為180公裡。
這個數值對於坦克也是很普通,更別說裝甲運輸車了。
K-75裝甲運輸車的防禦能力是象徵性的,車體裝甲是7到35毫米,車體正面裝甲最強。
即便如此,它也只能抵抗輕武器的射擊和炮彈破片,連二戰德軍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也擋不住。
不過,既然只是裝甲運輸車,這種防禦能力也是可以接受的。
K-75裝甲運輸車可以搭載17個步兵,這個數量相當大。
然而,運輸車採用敞開設計,步兵坐在車中,頂部沒有裝甲保護。
那麼,如果有炮彈在運輸車上空爆炸,17個步兵還是別想活,防禦力薄弱。
更誇張的是,由於是敞開式設計,在蘇聯冬季嚴寒中,裝甲車上的步兵苦不堪言,要穿最厚的大衣。
相反,在蘇聯炎熱的夏季,步兵又被曬的黝黑。
蘇軍解決的方式是,搞了一個可以收起來的篷子,略勝於無。
K-75裝甲運輸車可以安裝1挺7.62毫米機槍用於自衛,基本沒有攻擊力。
當然,它也可以加裝大口徑機槍,只是意義不大,畢竟是裝甲運輸車不是步兵戰車。
它的外形比較低矮,降低了中彈的概率,也算是一種防禦能力。
K-75裝甲運輸車性能平平,沒有超越二戰的水平,當然也不符合未來戰爭的需要。
K-75裝甲運輸車研發後,蘇聯經過評估,認為它不具備浮渡能力,不具備空投能力。
敞開式設計已經過時,不能勝任核大戰,不符合蘇軍立足於核戰爭的需要。
它的防禦力、進攻力、機動性都很一般。
如果是二戰期間,蘇聯還是可以大量生產K-75裝甲運輸車。
既然已經進入冷戰,戰爭不會立即爆發,當然應該設計更好的裝甲運輸車。
所以,K-75裝甲運輸車就被封存了,沒有大量生產,作為技術儲備。
目前,全世界只剩下幾輛樣車,其中一輛就在庫賓卡。
薩沙圖譜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