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二戰的人們都知道,「閃擊戰」可謂是德軍的拿手好戲。憑藉這一殺招,德軍在波蘭、西歐、北非、蘇德等戰場上均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不過,要是你認為二戰中只有德軍會玩閃擊戰,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作為德軍的夙敵,戰鬥種族在這方面也是頗有造詣,甚至還湧現出了一位被譽為「紅色閃擊戰大師」的名將——瓦杜丁大將。此君厲害到什麼程度?就連號稱德軍第一戰略家的曼施坦因元帥,都曾屢次敗在他的手下。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名將,卻在戰爭勝利前夕不幸死在本國人的槍下,讓人唏噓不已。
官運亨通
二戰時期,蘇聯紅軍官兵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騎兵出身的布瓊尼元帥甚至連地圖都看不懂,就連赫赫有名蘇聯第一戰神朱可夫元帥,上軍校之前也只有初中文憑。元帥們都這樣,更別提其他人了。不過比起這些戰友來,瓦杜丁絕對是鶴立雞群,按照現在的話講,他應該是商貿學專科畢業,正經的科班出身。所以,如果依正常的劇情發展下去,瓦杜丁本來應該成為一名經濟界人士。但十月革命等一系列大事件的先後發生,使他的人生軌跡就此發生了改變。
1920年,年僅19歲的瓦杜丁加入了紅軍,隨部隊參加了蘇俄國內戰爭。因為在戰場上表現得極為勇敢,第二年,瓦杜丁就在長官的推薦下加入了蘇共。作為部隊中的苗子,國內戰爭結束後,瓦杜丁很快便被安排到伏龍芝軍事學院接受深造。由於他學歷比較高,不僅肚子裡「墨水」多,還很有修養,相比於那些目不識丁、滿口髒話的大老粗,瓦杜丁顯然更受上司的喜愛。所以軍校畢業後,瓦杜丁官運亨通,從團參謀長、師參謀長一路升到軍區參謀長,並在37歲時就晉升為少將,兩年後又升為中將,成為紅軍中一顆閃耀的新星。
當然,此時的瓦杜丁也暴露出了很多缺點。由於長期從事參謀工作,缺乏一線帶兵的經驗,加上領導的器重讓他自視甚高,所以他經常不顧實際強行推進一些改革政策,弄得官兵們疲於應付。而他又不能夠正確進行指導,遇到困難只知蠻幹,導致了諸多非議。但是,畢竟他很年輕,史達林對他很是欣賞。於是,瓦杜丁還不到40歲,便進入到了蘇軍總參謀部,成為了當時蘇軍的第三副總參謀長。
臨危受命
俗話說,實戰是檢驗指揮官實力的最好機會。很快,檢驗瓦杜丁的機會來臨了。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紅軍在納粹德軍閃擊戰的打擊下猝不及防、節節敗退,蒙受了慘重損失。到1941年年底,蘇軍損失達到330萬人,德軍深入蘇聯境內600公裡以上。為了挽救危局,焦頭爛額的史達林把蘇軍幾大總部的幾乎所有將軍都派往前線。瓦杜丁也臨危受命,被任命為西北方面軍參謀長。說是參謀長,由於當時軍司令空缺,實際上部隊就是他說了算。
面對德軍的兇猛攻勢,瓦杜丁整軍備戰,率軍在莫斯科與列寧格勒之間的諾夫哥羅德與德軍拼命。此戰中,與瓦杜丁對陣的是納粹德軍三大名將之一的曼施坦因,這是兩位頂級高手之間的第一次較量。當時,蘇軍很多將領都被打破了膽,見了德軍只會一味後撤。但瓦杜丁卻毫不畏懼,主動向德軍發起進攻,指揮軍隊側翼包圍進攻列寧格勒的德軍,迫使曼施坦因不得不一次次下令暫停進攻調整部署,以防被蘇軍分割。這樣一來,德軍的行進速度大受影響,而列寧格勒守軍則獲得了寶貴的機會用來加固城防。就這樣,德軍失去了速戰速決的機會,列寧格勒戰役的結局也因此被改寫。
然而,儘管列寧格勒由於瓦杜丁的努力而免於失陷。但是瓦杜丁因為時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制定目標時又總想畢其功於一役,一口吃個胖子。在戰鬥中常常不待形勢明朗便過早投入預備隊,致使他的部隊戰損率十分驚人,達到50%,裝甲部隊的損失更是高達60%。
但不管怎麼說,瓦杜丁還是成功粉碎了德軍迅速攻克列寧格勒的企圖,這讓他在蘇軍中的名氣一下子高漲起來。
再戰強敵
進入到1942年,蘇德兩軍之間的戰鬥也日趨白熱化。面對德軍的夏季攻勢,蘇軍又重蹈了戰爭初期一潰千裡的覆轍。為此,史達林任命瓦杜丁出任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後該方面軍又改稱沃羅涅日方面軍,並將其投入到德軍攻勢最兇的西南戰場。在那裡,瓦杜丁依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感染著麾下的每一位官兵。他善待下屬,戰鬥中也常常身先士卒,親臨一線指揮,這讓官兵們對他很是欽佩,都願意在他的帶領下與敵人死磕。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不拘一格用人才。當時,他發現第十八坦克軍軍長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中將指揮能力出色,便打算提拔他為第六十集團軍司令。但此舉卻遭到史達林的反對,因為中將是一個猶太人。為此,瓦杜丁據理力爭,甚至不怕頂撞史達林。要知道,在蘇聯,史達林就是真理,頂撞他的話,十有八九要吃不了兜著走。但瓦杜丁的話有理有節,最終史達林被他說服,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得以成功晉升。
1942年冬,蘇軍在西南戰線發起反攻。瓦杜丁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閃擊戰天賦。他抽調兩個坦克軍和一個騎兵軍組成快速戰役集群,在突破德軍防線後大膽向縱深進行迂迴穿插,在德軍後方建立了多個支撐點,配合跟進的步兵集團裡應外合,與頓河方面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一起,將德軍33萬精銳部隊合圍在史達林格勒。由於此戰傑出的表現,瓦杜丁在當年12月7日晉升為上將,次年又晉升大將,成為當時蘇軍中最年輕的大將。
1943年,著名的庫爾斯克戰役爆發,瓦杜丁與曼施坦因又一次狹路相逢。在德軍裝甲軍團的衝擊下,瓦杜丁指揮沃羅涅日方面軍沉著應戰,利用預先構築的工事層層阻擊,待德軍進攻陷入停滯後,立即以兩個坦克集團軍實施側翼包抄,並在草原方面軍的支援下,在反攻過程中順利完成了突破敵縱深梯次防禦的任務。此役,曼施坦因的作戰計劃又一次被這位小他14歲的對手給挫敗了。不過,由於他過於盲目樂觀,致使部隊經常在缺乏掩護的情況下冒進,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以至於史達林在惱怒之餘,命令另一員名將羅科索夫斯基大將到他的司令部去教他怎麼打仗。但總的來說,經過戰爭的淬鍊,瓦杜丁的指揮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成為當時蘇軍中善於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實施快速突擊的高手。
不幸遇難
1944年,蘇軍開始進入全面戰略反攻。當年1月至2月,瓦杜丁再次以裝甲集群快速突進為先導、在迂迴穿插後配合步兵集團包圍敵軍的戰術,指揮烏克蘭第1方面軍部隊與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緊密配合,在科爾孫-舍夫琴科夫斯基地域成功合圍了德軍2個軍,再一次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指揮藝術。要是按照這樣打下去,不用多久,瓦杜丁就能成為當時蘇軍最年輕的元帥。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就在其軍事生涯達到頂峰之時,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2月29日,瓦杜丁去一線部隊檢查下一步戰鬥的準備情況。就在前一天,他的長官朱可夫元帥曾建議他派副司令或參謀長去做這項工作即可,但瓦杜丁堅持要自己去。或許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當天下午,瓦杜丁一行在一個小村子遇到一夥「高高瘦瘦、神神秘秘、腳跟不著地、樣子可惡」的人,同時聽到在這群人中響起了零落的槍聲。戰亂之時,成群結夥的,非奸即盜。可是這位好奇的司令官非要下車看看究竟是什麼人敢在他的地盤上撒野,結果冷不丁地挨了一槍。開槍的是一夥烏克蘭民族主義遊擊隊,而這槍打的實在是地方,正好打斷了他的大腿動脈。雖然警衛員第一時間就把他送到野戰醫院進行搶救,但他還是在4月15日因醫治無效離世,年僅43歲,成為了二戰中死得最窩囊的高級將領。
後來,赫魯雪夫曾在回憶中透露,當時瓦杜丁本來可以通過注射青黴素活下來。但那時候蘇聯不能生產青黴素,需要從美國引進。而史達林擔心美國為了不讓蘇聯救活瓦杜丁,有可能在青黴素裡做手腳。用有風險的藥物來救將軍的性命,這是不可以的。所以,因為史達林的堅持,醫生只能以保守方法來治療瓦杜丁,最終使他英年早逝。
值得一提的是,瓦杜丁的兩個兄弟也在這年的2月和3月間相繼陣亡,可憐他們的母親在短短兩個月裡相繼送走了三個兒子,真可謂滿門忠烈。瓦杜丁大將死後被安葬在被他解放的基輔,基輔軍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莫斯科鳴放禮炮二十響以示哀悼,當時身為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的赫魯雪夫親自為他抬棺。1948年,基輔建起了瓦杜丁紀念碑。1965年,瓦杜丁被追授為「蘇聯英雄」。
作者:林森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