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東線戰場蘇軍十次史達林突擊,消耗德軍數百萬,收復全部失地

2020-11-30 騰訊網

對於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多人都認為德國是遭到了蘇、美、英、法等國的群毆而敗亡,但在戰爭的初期,卻是蘇軍遭到了德軍率一幫小弟的群毆。在付出了恐怖的傷亡數字和難以承受的損失之後,緩過這口氣來的蘇軍於1944年,在蘇德戰線的十個方向上,先後對德軍及其僕從國實施了著名的「十次史達林突擊」。

諾夫哥羅德戰役(1944年1月14日--3月1日)

這是蘇軍針對瓦爾特·莫德爾元帥指揮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第16、第18集團軍)的一場戰役,德軍"北方"集團軍群下轄48個師74.1萬人,10000門火炮、389輛坦克和370架飛機。為了徹底解決威脅列寧格勒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蘇軍集結了戈沃羅夫大將指揮的列寧格勒方面軍、梅列茨科夫大將指揮的沃爾霍夫方面軍及波波夫大將指揮的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並在波羅的還艦隊和遠程航空兵的支援下,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展開了強大的進攻。

經過1個多月的激戰,殲滅德軍3個整師,重創23個師,同時蘇軍向西推進了220~280公裡,徹底解除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威脅。

右岸烏克蘭戰役(1944年1月24日--4月7日)

這是蘇軍針對德軍曼施坦因元帥「南方集團軍群」的一次突擊,德軍在這裡集中了96個師120萬人,火炮16800門、坦克自行火炮2200輛、飛機1460架。蘇軍為了徹底殲滅戰場南翼的德軍集團,解放整個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地區,蘇軍集中了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2和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3、4方面軍,總兵力260餘萬人,火炮28654門、坦克2015輛、作戰飛機2600架,兵力為德軍的2倍,炮兵多1.8倍,航空兵多1.6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則比德軍多2倍。

此次突擊殲滅德軍10個師又1個旅,重創56個師,同時解放了整個第聶伯河西岸的烏克蘭,戰爭已經開始轉移到德國本土。

克裡米亞戰役(1944年3月--5月12日)

這是由託爾布欣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葉廖緬科大將指揮的獨立濱海集團軍,在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的配合下,為解放克裡木實施的進攻戰役,同時也是蘇軍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三次。在敖德薩和塞瓦斯託波爾,德軍部署了埃內克上將指揮的德軍第17集團軍的21個師,2個航空隊的700架飛機,此外德軍在黑海有100餘艘軍艦。蘇軍於3月26日至4月14日實施了敖德薩戰役,於從4月8日開始實施克裡木進攻戰役。

在這兩次戰役中,蘇軍殲滅德軍第6、第17集團軍及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德軍僅在陸上就損失10萬人,其中被俘61587人,德軍技術兵器幾乎全部被蘇軍繳獲。德軍在1941—1942年,用250天才攻佔了蘇軍守衛的塞瓦斯託波爾,而蘇軍僅在5天之內就奪回了該城,解放了整個克裡米亞半島,保障了蘇軍的黑海控制權。

維堡戰役 (1944年6月--8月)

隨著盟軍在法國北部開闢了第二戰場,這就使德軍處於兩面夾擊的困境,這時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兵力已經減少到430萬人,在這種情況下,蘇軍開始了這場針對德國的僕從國芬蘭軍隊的突擊。此戰蘇軍投入了戈沃羅夫元帥指揮的第21集團軍和第23集團軍,蘇軍的兵力比芬蘭軍隊多一倍,火炮坦克多5倍,航空兵多2倍,並有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

因此,此次的突擊進攻順利,至8月25日,芬蘭政府要求與蘇軍和談,9月15日蘇芬停止軍事行動,9月19日籤訂停戰協定。

白俄羅斯戰役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

白俄羅斯是德軍在蘇聯最重要的一塊立足之地,因此德軍在這裡配置了66.5個師,共計120萬人的龐大部隊,火炮1萬門、坦克1000輛、飛機1400架。此戰由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集結了了巴格拉米揚大將的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羅科索夫斯基大將的白羅斯第1方面軍、扎哈羅夫上將的白羅斯第2方面軍、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將的白羅斯第3方面軍的140萬人,火炮31000門、坦克5200輛以及5個空軍集團軍的5000架飛機。

該戰役共殲滅德軍17個師又3個旅,另有50個師損失過半,約2000架飛機被擊毀(德軍後期的增援),使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蘇軍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的一部分,並在東普魯士方向上越過涅曼河進入德國本土。

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

由於在蘇軍第二次突擊在解放了大部分烏克蘭地區,為了固守西烏克蘭阻止蘇軍的進攻,為此德軍修築了三道完備的防禦地帶,縱深達40~50公裡,擔任防禦的德軍有40個師又2個旅,除後勤部隊外有60萬人的兵力,配備火炮迫擊炮6300門,坦克自行火炮900輛,飛機700架。由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卡圖科夫上將的第3集團軍、第13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巴拉諾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坦克第25軍、近衛騎兵第1軍)共計120萬人,火炮13000門、坦克2200輛、飛機3000架。蘇軍於7月13日發起進攻。

此戰役蘇軍擊潰德軍23個師,全殲15個師。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1944年8月20日--9月)

希特勒對蘇、羅邊境的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域非常重視,一旦失去這一地區,德軍不僅會失去石油、糧食和供應基地,而且希特勒的反動聯盟也會土崩瓦解,為此德軍地域部署了共50個師、90萬人,火炮迫擊炮7600門,坦克自行火炮400餘輛,810架飛機實力強大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蘇軍參戰的兵力有馬利諾夫斯基大將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託爾布欣大將的烏克蘭第3方面軍和和多瑙河區艦隊,共計10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2個空軍集團軍的125萬人,火炮16000門、坦克1870輛、飛機2200架,並有海軍艦隊支援作戰。

蘇軍僅8天戰鬥就殲滅20個師,擊斃俘虜士兵25.6萬人,同時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退出希特勒的反動聯盟,並對德宣戰。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

對於德國來說,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既掩護著東普魯士,又保護著德國艦隊在波羅的海行動的安全,同時還可以從這裡與北歐各國保持聯繫。因此德軍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這一地區,擔任防禦的是舍爾納大將指揮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擁有50個兵團,70萬人,裝備了火炮7000門、坦克1200輛、飛機約400架。

蘇軍於9月14日發起進攻,11月底結束,德軍的"北方"集團軍群大部分被殲。

布達佩斯戰役(1944年9月28日--1945年2月13日)

此戰由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託爾布欣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3方面軍參戰,共70個步兵師、3個坦克軍、4個機械化軍、3個騎兵軍、1個海軍陸戰旅,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人民武裝力量的配合下,開始的第九次突擊,主要戰場是匈牙利境內的蒂斯河與多瑙河之間。德軍為弗裡斯納上將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和「F」集團軍群一部,共51個德國師和匈牙利師又2個旅,其中有9個坦克師、4個摩託化師、1個摩託化旅、1個騎兵旅,還有1個航空隊擔任支援。

蘇軍於1944年9月28日開始進攻,於1945年2月13日,解放了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1944年10月7日--11月1日)

該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最後一次打擊,蘇軍通過第四次和第八次的成功突擊,已使蘇德戰場的北翼戰略形勢有利於蘇軍。由於德軍從1944年9月開始把軍隊撤向了挪威北部,並在那裡修建了完備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陣地,該防禦陣地由三道防禦地帶組成,正面寬約60公裡,縱深達150公裡,兵力為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所屬第19山地步兵軍的5.3萬人。蘇軍參戰的是梅列茨科夫大將指揮的卡累利阿方面軍所屬第14集團軍,兵力為9.7萬人、2100門火炮和725架飛機,兵力比德軍多0.8倍,火炮多1.8倍,坦克多1.5倍,飛機多5.3倍。

該戰役於25日結束,德軍損失3萬多人。

蘇軍的十次突擊不但解放了蘇聯的全部國土,將戰線向西推進至德國境內,而且使希特勒的法西斯國際聯盟徹底崩潰,其盟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等國先後退出戰爭並對德宣戰。可以說,真正令蘇軍翻身並將德軍趕出蘇聯本土的戰役,是這著名的「十次史達林突擊」。

相關焦點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如果戰場是一個舞臺,那麼哈爾科夫戰役就是曼施坦因一生絕學與個人天賦的匯報演出。可惜,演出的帷幕落下後,德軍繼續在窮途末路上做最後掙扎,輝煌的勝利並未能改變戰爭的軌跡。 二戰蘇德戰場上,在哈爾科夫這一個地方雙方就打了四仗,有些類似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長沙會戰。第一次是德軍奪城之戰,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軍在此粉碎蘇軍攻勢,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發生在1943年8月,蘇軍終於勝了一次,收復哈爾科夫。
  • 史達林下令死守,損失70萬蘇軍,堪稱二戰東線戰場最慘烈一役
    ,蘇軍只能陷入被德軍包圍的境地,這種危機形勢下,戰區元帥布瓊尼致電史達林,請求撤退,史達林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還將其撤職,布瓊尼的職務由鐵木辛格接任,不久之後,德軍的兩個裝甲師,也在蘇軍側後方順利會師,蘇軍徹底陷入了德軍的包圍圈中。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雖然在此之前,蘇軍已經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場主動權的問題。而1942年7月7日展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徹底扭轉了蘇軍在戰場上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也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蘇軍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和反攻準備,最終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大敗德軍裝甲部隊,並開始展開大反攻作戰。
  • 沃羅涅日拉鋸戰的開端,蘇軍與德軍的混戰,第一次沃羅涅日戰役
    一、42年中旬的局勢 1941年末到1942年春節期間,蘇軍最高統帥部在列寧格勒至克裡米亞之間發動了一場貫穿蘇聯南北的反擊行動——「冬季攻勢」, 這場浩大的反擊被宣稱為史達林親自指揮,儘管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總體戰局並沒有什麼太明顯的改善, 不如說氣勢洶洶的蘇軍反而被滿臉疲憊的德軍當頭一棒
  • 「歐洲平頭哥」芬蘭曾配合德軍侵蘇,如何逃過嚴懲?及時退出戰爭
    其實很正常,芬軍雖然在1939年的「冬季戰爭」中利用地形和天氣重創過蘇軍,但是時過境遷,在1944年的野戰中已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無非是前期依靠德軍的高歌猛進暫時性佔了點便宜,因為蘇聯一時抽不出來精銳部隊揍它。一旦德軍敗退,芬蘭軍隊立刻被打趴下了,但是這次芬蘭政府非常明智:及早抽身,抓緊談和,哪怕條件再苛刻。
  • 二戰德軍骷髏師有多可怕?被稱為蘇軍的死神,成員都有抑鬱症
    說起二戰中令人聞風喪膽的部隊,估計大家都不會遺漏掉德軍的武裝黨衛軍,其中有三支黨衛軍堪稱王牌中的王牌。他們分別是骷髏師、帝國師和維京師。今天我們就來瞧瞧他們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來比比看誰才是真正的「地獄之師」。
  • 近百萬蘇軍全軍覆沒,基輔戰役為何成為二戰時最大的圍殲戰
    基輔戰役是蘇聯與德國在二戰前期發生的一次大型戰役,這場戰役蘇軍慘敗,大量有生力量被德軍殲滅,60多萬蘇軍被德軍俘虜。德軍也因為此戰的勝利,佔據了烏克蘭大片地區,並在蘇聯西南戰場佔據了主動權。 有一種說法認為基輔戰役,是二戰時期眾多大型戰役當中最大的圍殲戰,據說這種說法是來自於希特勒。
  • 二戰德軍的最後密電:「永久關閉」「一切順利」
    【話說軍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先是橫掃歐洲大陸,然後閃擊蘇聯,造成了一場數千萬人傷亡的浩劫,最終隨著德國的投降,歐洲才逐漸恢復了平靜,在第75個歐洲勝利日時,英國公布了二戰德軍的最後密電。
  • 二戰蘇聯為何損失驚人?看看這份大清洗名單,都是史達林咎由自取
    二戰可以說是一場蘇聯的夢魘,從1941年6月22日納粹閃擊蘇聯開始,到1945年5月9日柏林戰役結束,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達到驚人的2959.3萬。其中陣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萬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最終確定的死亡人數為865.6萬。
  • 二戰十大坦克之十,炮口即正義的「史達林」—IS系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全面入侵昔日的「盟友(兩家在打劫波蘭時)」蘇聯,二戰在歐洲戰場全面爆發到達頂峰。德軍精心準備之下的「巴巴羅薩計劃」在開戰之初進行的異常順利,猝不及防的蘇軍在三個被攻擊方向慘敗,在先後進行的明斯克戰役以及基輔兩場大規模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幾乎是一敗塗地。
  • 二戰蘇軍多愛喝伏特加?史達林下令:每人一天100克
    在二戰的蘇德戰場上,蘇軍除了喀秋莎火箭炮以及T-34坦克還有一個對付德國人的秘密武器,這便是「伏特加」。這可不是在胡說,在當時伏特加甚至是作為軍用物資進行配備的,史達林在1942年,為了提升紅軍的戰鬥意志,宣布伏特加可作為軍事物資對軍隊進行統一配發,在前線在前線作戰的蘇軍如果和德軍作戰勝利,可獲得100克的伏特加配給,而工兵等後勤單位則每天有50克的伏特加配給,並且在各個節假日。當中還有額外的伏特加配給。
  • 德軍骷髏師成名之戰,再遇此軍,蘇軍必以5倍兵力對付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憑藉著其強大的戰鬥力可謂是橫掃歐洲多國。在西線,德軍幾乎是沒有對手,而在東線戰場上耶是與之相反,陷入了與蘇聯的戰爭泥潭當中。當時的德軍除了其國防部隊之外還有一支生力軍,那就是德國的黨衛軍。
  • 二戰中最厲害的閃擊戰專家,這位蘇軍大將告訴人們戰鬥種族也可以
    熟悉二戰的人們都知道,「閃擊戰」可謂是德軍的拿手好戲。憑藉這一殺招,德軍在波蘭、西歐、北非、蘇德等戰場上均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不過,要是你認為二戰中只有德軍會玩閃擊戰,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作為德軍的夙敵,戰鬥種族在這方面也是頗有造詣,甚至還湧現出了一位被譽為「紅色閃擊戰大師」的名將——瓦杜丁大將。此君厲害到什麼程度?
  • 火力強勁可以點名,防護卻奇差:德軍靠蘇軍反坦克炮打穿蘇軍戰車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拼湊出來的獵手,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混血獵手」列傳:二戰德軍「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技戰史(下)四. 部隊編成「黃鼠狼」系列坦克殲擊車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滿足德軍統帥部對下屬級反坦克炮單位部分自行化的需求。在「黃鼠狼」系列出現以前,德軍只裝備過少量有捷克制47毫米反坦克炮的1號坦克殲擊車。
  • 德軍最後的瘋狂——阿登反擊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上,德軍一度只用了幾個星期就摧毀了強大的法軍主力,逼降了歐陸強國法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線苦戰不同,德國在二戰初期非常順利的擊敗了西線的宿敵法國,並且通過狂轟濫炸將英國本土炸的遍體鱗傷。
  • 二戰:圖片揭秘慘烈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1942年8月,德軍推進到史達林格勒。7月到11月是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防禦階段,也是最為艱苦的階段。蘇軍擋住了德軍優勢兵力的進攻,同時還擊斃德軍近70萬人,1000多輛坦克,2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1400架飛機,極大的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
  •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蘇聯紅軍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七次打擊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1944年8月20日-8月30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烏克蘭第2、第3方面軍與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協同,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蘇聯紅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七次打擊。
  • 捕獵「喀秋莎」火箭炮:回顧二戰德軍炮兵的反火力準備戰術
    二戰中的東線戰場,蘇軍非常重視炮兵力量的集中使用,經常在進攻地域密集的部署炮兵力量,意圖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面對蘇軍的「大炮兵主義」,數量有限的德軍炮兵力量只能是儘可能的提高其射擊的精準度,對蘇軍炮兵實施反壓制,這就需要專業的炮兵觀測車輛來提供目標指引,精準打擊蘇軍炮兵陣地,尤其是打了就跑的蘇軍「喀秋莎」火箭炮部隊。
  • 二戰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藍色方案」始末
    在二戰初期,德國是最早認識到機械化部隊重要性的國家之一,在他的軍隊中包含了大量的機械化部隊,諸如摩託化師和坦克師,還有用來運輸補給的汽車運輸營。在蘇軍的冬季攻勢中,德軍不僅損失了1/3的前線兵力,還損失了將近90%的坦克,直到1942年夏季攻勢開始之前,德軍也沒辦法讓其部隊的機動化水平回升到1941年6月份的狀態,好在中央集群與北方集群將幾乎全部非戰鬥車輛都加強給南方集群,這才使得南方集團軍群有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的能力。
  • 蘇軍與德軍激戰布達佩斯,擦出火花的羅馬尼亞與匈牙利
    這一次將是蘇軍烏克蘭第二和第三方面軍被德軍合圍,只要消滅了這兩支蘇軍,德國就能把戰線重新推回到41年邊境上去。因此希特勒將古德裡安提出的防禦建議拋之腦後,和同樣賭徒心理的德軍統帥部一同制訂了一個以布達佩斯為核心的防禦反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