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十大坦克之十,炮口即正義的「史達林」—IS系列

2021-01-09 木說歷史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全面入侵昔日的「盟友(兩家在打劫波蘭時)」蘇聯,二戰在歐洲戰場全面爆發到達頂峰。

德軍精心準備之下的「巴巴羅薩計劃」在開戰之初進行的異常順利,猝不及防的蘇軍在三個被攻擊方向慘敗,在先後進行的明斯克戰役以及基輔兩場大規模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幾乎是一敗塗地。

蘇軍只能在個別的小型戰鬥中憑藉T-34以及KV坦克的性能壓製取得一些局部勝利,雖然這些局部戰鬥無法改變戰局,但是這些裝備壓製取得的勝利無疑在慘敗的陰雲下為蘇軍增添了繼續戰爭的信心。

但是這樣的裝備壓制不久之後就被德國強大的軍工研發能力所掩蓋,在T-34、KV系列的刺激下,德國加快了「虎」式坦克的研發生產並且隨後推出了性能上全面壓制T-34為目標研發二戰最優秀的重型坦克「豹」式中型坦克。

IS-85/KV-85的研發之路

1942年末,「虎」式坦克出現在東線戰場,強大的88毫米火力具備在2000的距離上就可以將T-34擊毀的恐怖實力,而堅固的裝甲需要T-34/76在200米以內的距離才有機會擊穿「虎」式坦克的側面裝甲。

「虎」式坦克的出現讓蘇軍依靠現有的KV系列在戰場上所具有的重型坦克優勢蕩然無存,對坦克進行升級研發成為蘇軍的軍工部門的工作重心。

1943年1月,蘇軍要求蘇聯軍工部門針對繳獲的一輛完整「虎」式坦克進行新型重型坦克的研發,要求新型坦克具備與「虎」式對等作戰的戰鬥性能。自此在總工程師科京的坦克設計局開始著手新型的重型坦克也就是後來的IS系列的研發工作。

1943年2月,蘇聯軍工部門在KV-13型重型坦克的基礎上進行了火力升級,其中安裝一門76.2毫米火炮的坦克;另一種是安裝了還在測試中的122毫米口徑的坦克榴彈炮型坦克。

兩款坦克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測試,在測試中76.2毫米的火炮在火力穿透能力上顯得較為薄弱,而122毫米的火炮體積過大,如果使用該型火炮需要增大炮塔坦克的承重也必然提高,那麼坦克的機動性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蘇聯軍工部隊對繳獲的"虎"式坦克的裝甲進行火炮測試時發現85毫米口徑的防空炮可以在1000米左右的距離對「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形成有效的穿透性傷害。

蘇聯軍工部門隨即對85毫米高射炮進行了車載化的改進使其具備在坦克上安裝的可能,這就是後來T-34大量換裝的85毫米炮的原型火炮,尚在實驗階段的IS系列也被要求在原型車安裝S-31型與D-5T型炮85毫米的火炮進行測試。

S-31型85毫米火炮的穿甲能力以及坦克實用性不及D-5T型炮,因此蘇聯軍工均訂為IS採用D-5T型85毫米坦克炮,為了安裝D-5T,IS增大了炮塔車身重量也顯著提高,車身全重增加到44噸,坦克的機動性能也跟著下降,但是坦克的火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1943年8月,裝備85毫米坦克炮的IS-85型原型車進行測試,測試的過程很順利,次月裝備85毫米坦克炮的IS-85型原型車被定型量產,量產的坦克被命名為IS-1重型坦克,因為該型坦克在克裡姆林宮宮前接受了史達林的檢閱並且獲得了史達林的認可,該型坦克也獲得「史達林-1」型坦克的命名。

IS-1與「虎」式對決的失利

因為戰爭的迫切需要IS-1坦克迅速生產並被投入戰場,作為一款對標「虎」式的新型坦克,IS-1型在戰場上的首要敵人就是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的火炮是當時穿透力最強的88毫米高射炮改進而來,該火炮可以在1500米的距離擊穿IS-1的正面裝甲,而IS-1的85毫米炮想要對「虎」式造成有效傷害必須將距離推進到1000米以內,這無疑在戰鬥中是處於下風的。

根據實戰的反饋IS-1並不能達到之前的設計標準,不久之後IS-1的生產被停止,蘇聯軍工將此前測試的裝備122毫米坦克炮的IS-2型重型坦克重新提上日程。

炮口即正義——122毫米口徑

1943年10月,裝備122毫米火炮的IS-2重型坦克開始測試,次年IS正式上線量產。

在防護性上,IS-2的正面裝甲具有120毫米,側面裝甲有95毫米,正面炮塔的裝甲更是高達160毫米,裝甲防護水平不僅遠遠高於KV系列重型坦克而且也強於主要的戰爭對手「虎」式的防護性能。

在火力上,IS-2裝備新型43倍口徑122毫米坦克炮,該火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80毫米的均值鋼板,在1500米的距離上雖然無法擊穿「豹」式坦克的正面裝甲(「豹」式是80毫米傾斜裝甲),但是122火炮的炮彈重達到25KG強大的爆炸完全可以讓被直接命中的「豹」式坦克喪失戰鬥力。

在機動性上,IS-2在KV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採用V-2IS(V2K)型柴油發動機可以為坦克提供 513匹馬力,使其的可以到37公裡的公路時速以及19公裡的越野時速,這與「虎」式坦克的機動性能相當,但是該型號的柴油發動機遠比「虎」式的汽油發動機要穩定,最大行程也要強於「虎」式。

單從三維數據上來,除了火力上IS-2的122毫米炮的穿透力弱於「虎」式但威力上強於「虎」式之外,在機動性與防護性能上都要強於「虎」式,甚至與「虎王」相差無幾。

1944年2月,蘇軍的坦克部隊的KV系列大規模換裝IS-2型重型坦克,重新獲得了之前因為「虎」式坦克與「豹」式坦克出現而喪失的坦克性能優勢,此時蘇聯已經贏得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開始全面反攻。IS-2的加入無疑讓德軍本就捉襟見肘的坦克部隊的被動處境雪上加霜。

但是IS-2和德國的「虎王」一樣都是在二戰末期才被推上戰場,所經歷的戰爭並不多,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IS-2一直活躍在戰爭環境中而且產量也遠高於「虎王」坦克。

IS-2,「史達林-2」型重型坦克,完全是為了應對東線戰場上的「虎」式坦克研發的重型坦克,因為具有完整的「虎」式坦克作為研發、測試的參照因此IS-2的性能幾乎全面超過了「虎」式坦克。

憑藉122毫米火炮強大的威力,最高160毫米的裝甲防護性能以及不俗的機動性,IS-2絕對稱得上可以與「虎王」並肩的重型坦克。而且IS-2重型坦克的在戰爭期間的總生產量為2250輛,遠超於「虎王」坦克的489輛,甚至早於其生產的「虎」式重型坦克的1355輛也遠比它少。

在IS-2之後,蘇聯並未放棄對IS系列的繼續研發升級,此後的IS-3、IS-4、IS-5、IS-6、IS-7和IS-8都是在IS-2基礎上的升級研發造成了冷戰時期歐洲的極度恐慌。

相關焦點

  •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TOP10
    二戰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前蘇聯的T-34、德國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譽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
  • 二戰十大致命武器排行榜,第一名當仁不讓最威武!
    1945年3月9日晚,B-29對東京進行了著名的大轟炸,造成傷亡之慘重,甚至超過了後來的原子彈爆炸。「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埃塞克斯」級航母是二戰中美國海軍建造的主要艦隻,在對日作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其設計排水量為2.7萬噸,滿載排水量約為3.2萬噸。
  • 二戰蘇聯為何損失驚人?看看這份大清洗名單,都是史達林咎由自取
    二戰可以說是一場蘇聯的夢魘,從1941年6月22日納粹閃擊蘇聯開始,到1945年5月9日柏林戰役結束,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達到驚人的2959.3萬。其中陣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萬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最終確定的死亡人數為865.6萬。
  • 淺談IS-2重型坦克
    研製背景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聯成功繳獲了一輛完好的虎式坦克,並且對它進行了打靶測試。測試表明,T-34-76坦克的F34火炮和KV-1的F32火炮在近距離也無法擊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但是蘇聯發現,85mm口徑的52K高射炮(即D-5)和122mm口徑的A19榴彈炮(即D-25)對虎式裝甲的穿透效果最好。把前者裝上T-34-76的升級版,了T-34-85。
  • 蘇聯元帥的滄桑鐵血路:史達林清洗處決功勳元帥
    最悲催的蘇聯元帥:1945年授銜的貝利亞,本是秘密警察頭目,史達林的心腹,二戰後被史達林授予元帥軍銜,成為蘇聯的「二當家」。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貝利亞被赫魯雪夫等人逮捕處決。  最無聊的蘇聯元帥:1976年授銜的勃列日涅夫。按理說他曾擔任軍隊幹部多年,二戰末為集團軍少將政治部主任,資歷不差。問題是他在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期間給自己授銜。
  • 空中死神:蘇聯「飛行坦克」,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二戰期間,不少武器裝備都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大放異彩,其中有這麼一款戰機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它是蘇聯人口中的「飛行坦克」,也是德國人嘴裡的「黑色死神」。在蘇德戰爭期間,憑藉著極高的防禦力以及優秀的對地支援能力,被視為整個二戰裡綜合性能最好的對地攻擊機,它就是伊爾-2攻擊機。這款戰機可以說是在德軍心裡留下了深重的陰影,在它面前,坦克簡直不堪一擊,是空中死神,也是德軍裝甲的終結者!
  • 二戰中哪款坦克是德軍王牌力量?虎式坦克僅排名第二,誰排第一?
    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德國在1945年5月8日無條件投降。從客觀上講,德軍的武器裝備是比較先進的,那究竟哪款坦克才是德軍的王牌裝甲力量?這個問題需要綜合坦克的性能、表現、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排名。第5名:突擊虎。突擊虎的正名叫做突擊虎自行火炮。所謂自行火炮,通俗講就是把大炮裝在坦克或者裝甲車上的一種武器。
  • 名氣完全被「IS-2」掩蓋,蘇聯坦克重要的裡程碑「IS-1」
    提起二戰時期蘇聯的重型坦克,相信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KV2和IS-2史達林了,這兩款重型坦克,在戰爭初期和末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讓德國人都非常忌憚。但在重型坦克的研發過程中,有一款坦克卻不得不提,它就是IS-2之前的型號IS-1,這款坦克卻往往因為IS-2而被人們所遺忘。
  • 史達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二戰最奇特的大炮
    "炮兵是戰爭之神"這句話是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的名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
  • 陣前斬將是大忌,為何二戰剛爆發,史達林就殺掉大將巴甫洛夫
    1941年7月,就在德國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德軍裝甲部隊在蘇聯境內一路高歌猛進之時,史達林突然下達了一個震驚全國的命令。大將巴甫洛夫,包括另外三位少將克裡莫夫斯基赫、格裡果裡雅夫和科羅布科夫,被史達林以「通敵叛國」的罪名,判處了槍決。
  • 坦克世界更新,義大利炮來了!還有​波蘭線?二戰波蘭真有坦克嗎
    除了重溫對戰的激情,還因為有新坦克上線!《坦克世界》最新版,增加了義大利線和波蘭線,如果對美蘇英法系產生了審美疲勞,這下可有新玩具了。 不過,這兩個國家在大家的印象中都屬於比較弱雞的那一類,他們在二戰時候真的有自己的坦克嗎?還值得單獨搞兩條線?其實,別看義大利和波蘭在二戰中只能充當配角打醬油,但他們對坦克還是有想法的。
  • 遲來的虎式坦克殺手:蘇聯IS-3重型坦克
    蘇聯一貫重視坦克力量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對重型坦克有著濃厚興趣,並且進行了很多嘗試。二戰中,蘇德雙方的殘酷坦克搏殺,更激起蘇聯研製重型坦克的決心。二戰末期蘇聯研製的IS-3重型坦克,其火力打擊、防護能力之強,達到了蘇聯戰時坦克的巔峰。
  • 蘇聯「飛行坦克」,被稱為「黑死神」,還是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因為攻擊機本身是具有較強的防護能力和其直接用於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摧毀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防禦工事、坦克、軍用車輛、前線機場、交通樞紐、碼頭或艦艇等軍事目標的特性,這種戰機在戰爭中也就成為了「陸地之王」揮之不去的可怕夢魘。而且伊爾-2強擊機對敵方地面目標特別是坦克具有強大的突擊力,在戰鬥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
  • 蘇德戰爭爆發之初,蘇聯名將巴甫洛夫,為何被史達林下令處決?
    縱觀整部二戰史,蘇聯紅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非常優異,如果不是他們他們用滿腔愛國熱血和保衛祖國的決心阻擋了納粹的鐵蹄的話,那麼二戰的最終走向,將很有可能發生變化。所以不得不說,蘇聯在二戰中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 印度豹坦克,二戰德國坦克技術大雜燴
    自從二戰後印度獨立,發展軍力就是首要問題,畢竟那時候與巴鐵之間的戰鬥就已經開始了,與獲得美式「巴頓」坦克不同的是,50年代初的印度陸軍只有數量不多的M4中型坦克,難以和巴鐵相抗衡,於是提出了新一代坦克招標計劃。
  • 數量即是正義
    首先因為是溫暖地帶出身,所以早期遷徙過來的智人在數量上有壓倒性的優勢,雖然智人沒有尼安德特人強壯和聰明,但是智人的語言交流能力完爆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雖然也有自己的語言,但是自己的大腦使得自己並不擅長交流,導致尼安德特人的部落一直很小,所以當智人入侵時,雖然尼安德特人可以一打十,
  • 二戰蘇軍多愛喝伏特加?史達林下令:每人一天100克
    在二戰的蘇德戰場上,蘇軍除了喀秋莎火箭炮以及T-34坦克還有一個對付德國人的秘密武器,這便是「伏特加」。這可不是在胡說,在當時伏特加甚至是作為軍用物資進行配備的,史達林在1942年,為了提升紅軍的戰鬥意志,宣布伏特加可作為軍事物資對軍隊進行統一配發,在前線在前線作戰的蘇軍如果和德軍作戰勝利,可獲得100克的伏特加配給,而工兵等後勤單位則每天有50克的伏特加配給,並且在各個節假日。當中還有額外的伏特加配給。
  • 盤點蘇聯大清洗中史達林處決的三位元帥
    1934年到1938年二戰爆發前夕,蘇聯出現了駭人聽聞的大肅反運動,或者叫做大清洗運動。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為了鞏固自己的獨裁和專政統治,對黨政軍各界實行了殘酷的大清洗和大肅反,一大批卓越的蘇聯領導者、元帥、將軍及指戰員被史達林送上了斷頭臺,可以說如果這些人沒有死,以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和國家實力,是不會讓納粹德國得逞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可能得到極大的遏制,今天行者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被史達林處決的三位元帥。
  • 史達林:二戰名人,納粹剋星
    約瑟夫.史達林出生於1879年12月21日,父親是喬治亞哥裡鎮的一個鞋匠,母親是農奴的女兒。雙親都是目不識丁的喬治亞少數民族的底層勞動者。史達林從小家境貧困,父親製鞋所掙不多的錢大都用來買酒喝了,母親拼命工作以維持家庭開銷。父親對史達林的願望是長大之後做個鞋匠,母親則希望他長大之後作個傳教士。史達林在俄國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暴君。
  • 蘇芬戰爭因果概述,它對當時歐洲乃至二戰局勢的影響深遠!
    6個坦克旅,後來增加了13和15兩個集團軍的10多個師和2個坦克旅的支援。 裝備方面雙方差距就更大:蘇軍至少擁有十倍於芬軍的裝備優勢,蘇軍一共有6個輕坦克旅和2個重坦克旅參戰,加上附屬於步兵師的獨立坦克營,累計投入應該不少於2000輛,包括T-28和試驗的T-35/SMK重型坦克,芬蘭方面大概是一戰坦克FT-17和6噸維克斯各32輛,其中FT-17實際上基本不能使用,所以基本相當於純步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