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了部二戰片子《無名戰士》,該片站在芬蘭的角度描繪了1941年6月以後的蘇芬戰爭,劇情總之就是芬軍士兵勇敢善戰很無敵,蘇軍部隊一觸即潰節節敗退,蘇聯婦女居然還跟佔領城市的芬軍士兵鬼混。而打著打著到影片最後,芬蘭莫名其妙地突然就宣布停戰了:廣播裡大聲呼喊,停火條件任憑蘇聯人開!
其實很正常,芬軍雖然在1939年的「冬季戰爭」中利用地形和天氣重創過蘇軍,但是時過境遷,在1944年的野戰中已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無非是前期依靠德軍的高歌猛進暫時性佔了點便宜,因為蘇聯一時抽不出來精銳部隊揍它。一旦德軍敗退,芬蘭軍隊立刻被打趴下了,但是這次芬蘭政府非常明智:及早抽身,抓緊談和,哪怕條件再苛刻。
不要過分渲染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高大形象,什麼「歐洲的平頭哥」云云,筆者個人的看法,芬蘭基於自己國家的利益,並沒有把自己死死地綁在軸心國的戰車上,某種意義上還成為了德國的「豬隊友」:第一,1939年蘇芬的冬季戰爭,讓小鬍子對蘇軍的戰鬥力產生了嚴重的誤判和鄙視,堅定了他對蘇開戰的決心;第二,在北線攻擊列寧格勒的戰役中,芬蘭軍隊從未取得決定性戰果,使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被粘死在冰天雪地中,無法南下加入緊缺兵力的中央和南方戰場。
尤其是第三點更說明問題,1944年蘇軍在北方戰場發動夏季攻勢後,芬軍僅僅抵抗了12天就挺不住了,時間是1944年8月25日,完全沒有起到牽制一定數量蘇軍、減少德軍正面戰場壓力的作用。歸根到底,是國力和軍力太小,在二戰最龐大最慘烈的蘇德戰場上,只是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其整體戰鬥力遠遠不如羅馬尼亞和義大利軍隊。
以史達林的小暴脾氣,既然勝利在望,當然要對芬蘭進行徹底清算,甚至可以直接吞併為一個加盟共和國,那麼為什麼芬蘭能夠保持住獨立呢?這與英美的態度以及芬蘭政府的長袖善舞大有關係,芬蘭軍隊核心人物曼德海姆元帥始終與邱吉爾保持著聯繫,包括芬蘭1944年迅速退出戰爭,其實也是在英美的斡旋之下,而史達林也不得不給盟國留點面子。
這是很複雜的國際政治局面,當1939年蘇芬戰爭爆發時,西方國家出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嚴重支持芬蘭奮起抵抗,並提供了相當的援助,芬蘭取得一定的勝利時,西方媒體又大肆宣傳,弄得蘇聯當時很狼狽。但是當德國跟英法和蘇聯同時開戰以後,蘇聯又成為反法西斯盟國,那麼與德國捆在一起的芬蘭則成為了敵對國家,一筆糊塗帳。
在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曾經當面問起史達林,是否願意討論芬蘭問題,並表示美國願意幫助芬蘭退出戰爭,邱吉爾則提出了芬蘭「不割地,不賠款」的基本主張。不過史達林當時的態度還很強硬,開出的條件亦很苛刻,芬蘭實在沒辦法答應,所以1943年的戰爭仍然在繼續。到1944年初,德軍在東線已經徹底頹勢,芬蘭人知道再不求和,麻煩可就大了。
1944年2月,芬蘭在中立國瑞典與蘇聯建立了直接的聯繫,蘇聯方面提出的停戰條件包括:1、芬蘭必須斷絕與德國的一切關係,驅逐或扣押在芬蘭境內的所有德國軍人(如果芬軍有困難,蘇軍可以協助)。2、完全地接受1940年的和約條款(即承認1939年蘇芬戰爭的結果),恢復1940年的邊界並在4月底以前從蘇聯土地上撤回全部芬蘭軍隊。3、立即遣返蘇軍戰俘。4.、芬蘭軍隊必須裁減到和平時的編制水平,在5月底前必須完成半數軍隊的復員。5.賠款總數為6億美元,六年內付清。
條件其實挺苛刻的,這還是蘇聯給英美一些面子的結果,起初芬蘭仍然猶豫不想接受,然而1944年的戰局變化很快,德軍正在大面積潰敗,蘇軍已有富餘力量在北方發動反攻,再拖下去芬蘭真有滅國的危險。因此當蘇軍夏季攻勢全面開始後,芬蘭政府知道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了,遂決定接受了蘇聯提出的全部條件,不能再打了,1944年9月,芬蘭與蘇方籤署臨時和約宣布退出戰爭。
芬蘭最終受到的懲罰也是很嚴重的:1、割讓貝柴摩地區,將赫爾辛基以西20公裡的波卡拉地區租給蘇聯50年,從而使蘇聯獲得至波卡拉的過境權。2、只允許被保留一支34400人的陸軍,約相當於1939年以前常備軍的水平;海軍以4500人和10000噸為限,空軍以3000人和60架飛機為限。3、禁止芬蘭擁有潛艇、人操魚雷等攻擊性武器。4、經英國說情,戰爭賠款從6億美元減為3億美元,這個數字分攤到僅僅350萬芬蘭人頭上,也很沉重。
蘇芬和解後,芬蘭當然得按照協議驅逐國境內的德國人,所以又跟德軍打了起來,一度爆發了激烈的戰鬥,這也算是「投名狀」吧。總之芬蘭能逃過更嚴重的清算,一是退出戰爭當機立斷,畢竟戰爭還未結束,蘇聯仍要集中全力擊敗德國。二是英美為了西方以及戰後的利益,不希望芬蘭被吞併,一直在說情。三是芬蘭後面確實對德軍開火,立場轉換較快。
這還不算完,蘇聯方面戰後又追加懲罰,提出了一份共61人的戰犯名單,其中包括芬蘭前總統賴提、兩位前任總理、4個前內閣部長和戰時芬蘭駐德國公使等等。這些人於1946年2月被由蘇聯強令成立的芬蘭特別法庭判處刑期不等的徒刑,所以芬蘭為了保持國體,當時也是很屈辱的。
芬蘭參加二戰進攻蘇聯,本來是想跟在德國人後面,收復1939年的失地,結果卻是損失更大,這就是小國的悲哀吧。好在付出巨大代價後,芬蘭的獨立還是得到了東西方的尊重,但邊界基本維持了1939年的狀態,等於事實上既割地又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