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
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技戰史(下)
四. 生產與改進
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雖然由阿爾凱特工廠設計,但因為阿爾凱特已經不再生產四號坦克,所以L/70(A)全部都是由仍在量產四號的尼伯龍根工廠製造的。雖然希特勒希望尼廠儘快轉產L/70(V),但為了減少生產線改造對四號坦克製造的影響,L/70(A)還是生產了半年多,一直持續到戰爭最後階段。
尼伯龍根工廠是四號坦克的主要生產工廠
1944年8月L/70(A)在尼伯龍根工廠投產,當月生產3輛;9月生產步入正軌,有60輛走下生產線;10月生產43輛;11月生產25輛;12月生產75輛;1945年1月生產50輛;2月20輛;3月1輛。尼伯龍根工廠因為盟軍轟炸和戰局崩潰到此時已經喪失了製造坦克的能力,只能擔負部分維修任務。1945年4月尼伯龍根工廠被美軍佔領,這家誕生了「獵虎」、「斐迪南」和大量四號坦克的「巨獸老巢」的戰爭經歷就此結束。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總計完成了277輛。
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早期型,車體首下仍使用鉚接的牽引基座,誘導輪有4個
在生產過程中,L/70(A)進行了一些改進。這些改進基本沿用自尼伯龍根工廠生產四號J型坦克的工藝變化。1944年9月換用鋼絲網狀裙板,側裙板支架也改為空心鋼管。側裙板在車體翼子板兩側的固定基座有兩個檔位:戰車裝普通履帶時使用支架外部支撐裙板;戰車使用加寬的冬季履帶或者「東線履帶」時,將基座豎立的加長部分放倒,把裙板進一步往車體外側撐開以免剮蹭履帶。L/70(A)因為車頭重量太大,將前兩組負重輪由橡膠輪圈換為全鋼緣輪以減少磨損。鋼緣輪還被用在四號坦克殲擊車L/70(V)型和「灰熊」突擊炮上。
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後期型,誘導輪減至3個,車體首下的牽引基座與側板融為一體
1944年12月,L/70(A)將每側4個負重輪減少為3個。底盤正面和後部底盤的牽引基座直接在底盤側裝甲板的延長部分上切割而成,取消了之前的鉚接部件。德軍認為鉚接的牽引基座強度不足,不過與底盤一體成型的基座一旦斷裂無法更換部件,維修很不方便。底盤後下部橫置的大型牽引基座增加了縱向連接器,以便更好配合牽引設備使用。L/70(A)在生產後期部分換用了簡化型履帶。這款履帶將鏤空的誘導齒改為實心,製造更加方便。
五. 編制與裝備
根據德軍在1944年底制定的編制計劃,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與L/70(V)的編制運用存在很大不同。L/70(V)編入師屬反坦克營,而L/70(A)則編入裝甲師下屬裝甲團的2營,即四號坦克營,與四號坦克混編,作為主力坦克使用。
戰場上被摧毀的四號坦克殲擊車
一個裝備L/70(A)坦克殲擊車的裝甲連下屬3個裝甲排,每排5輛戰車。連部另有兩輛戰車,全連總計擁有17輛L/70(A)。因為坦克數量不足,1944年11月德軍搞了一種縮編版的裝甲連:下屬3個排,每排4輛戰車,連部2輛,總計14輛。
到1945年初,裝甲連的編制進一步壓縮,下屬坦克排只有3輛戰車,連部1連,全連總計10輛。不過在帝國覆滅之際,這樣的編制實際上也很難做到,許多部隊已經被打成了空架子。
戰爭後期,德軍將大量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補入裝甲團充當坦克使用
編制是一回事,實際運用又是另一回事。在戰爭後期,不僅僅是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型被編入裝甲團,L/70(V)、各種突擊炮、甚至是「追獵者」等等都被當做坦克塞入裝甲部隊充數。而另一方面,因為火力和防護都差不多,L/70(A)有時也被和L/70(V)一起編入師屬反坦克營。另外,L/70(A)在1945年還被編入了許多獨立的突擊炮旅。
阿登戰役中黨衛軍第1「警衛旗隊」師漢森戰鬥群的四號坦克殲擊車,充當坦克投入一線突破當中
根據已有的資料,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每月交付部隊的裝備情況如下表:
注釋:1.上表因資料限制並不完整
2.上表只記錄了新車交付情況,接收友軍裝備的情況並未列入
戰爭後期「黑豹」數量不足,火力和黑豹一樣的四號坦克殲擊車很受歡迎
六. 部隊戰歷
1. 第3裝甲師
第3裝甲師第6裝甲團在1944年9月撤回本土修整,該團下屬的第8裝甲連接收了17輛全新的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10月底該團回歸第3裝甲師建制,12月開赴匈牙利戰場。在嚴寒中,第3裝甲師與蘇軍爆發多次激戰,各部損失很大。到1945年仍3月,該師的L/70(A)還剩下11輛,隨後參與了在巴拉頓湖最後的反擊;到4月該師僅剩下4輛L/70(A)。第3裝甲師在戰爭最後階段敗退到奧地利,並在5月10日向美軍投降。
巴拉頓湖地區被摧毀的L/70(A),遠處是一輛「黑豹」
巴拉頓湖的確被摧毀的四號坦克維修車(J型改造)
2.第7裝甲師
第7裝甲師下屬的第42反坦克營殘部在1994年底將倖存的「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集中編入1連,2、3連接收新到的四號坦克殲擊車L/70(V),隨後該師開赴東普魯士地區與蘇軍血戰。
1945年1月,第7裝甲師第25裝甲團的四號坦克被打得只剩下編制數量的一半。該師接收了一批L/70(A)和L/70(V),補入第25裝甲團充當坦克使用。但接下來又是一輪又一輪的激戰,到2月,全師的四號坦克殲擊車數量只剩10輛。這些車輛在隨後但澤的戰鬥中全部損失。
被摧毀的L/70(A)在戰後成為了居民們的臨時晾衣杆
3.第13裝甲師/「統帥堂第2」裝甲師
第110裝甲旅在1944年夏秋在南烏克蘭地區遭到蘇軍重創,隨後撤至匈牙利布達佩斯地區修整。該部在10月被納入第13裝甲師編制,並得到了4輛L/70(A)和11輛L/70(V)坦克殲擊車的補充。該部隨後在布達佩斯以西地區與蘇軍進行激戰,11月被包圍在布達佩斯城內。根據其在1944年12月30日的實力報告,四號坦克殲擊車僅剩下4輛。該師主力最終在1945年2月於布達佩斯城內全軍覆沒。
被擊毀的坦克殲擊車
布達佩斯包圍圈在德軍統帥部中早已被看作一個「死局」,當第13裝甲師殘部還在城內奮戰之時,重建該師的計劃就已經出爐。新的第13裝甲師將以老部隊留在包圍圈外的倖存單位為基礎組建。 第13反坦克營因為在後方補充武器和兵員,直到1944年12月底才趕回匈牙利,已經無法與陷入重圍的老第13裝甲師會合,因此逃過一劫。該部隨後加入新的第13裝甲師,補充了一些四號坦克殲擊車L/70。新的第13裝甲師後來改名為「統帥堂第2」裝甲師,歸「統帥堂」裝甲軍指揮。因為缺乏坦克,「統帥堂第2」師還補充了很多「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統帥堂」師被炸爛的四號坦克殲擊車
4. 第20裝甲師
1945年3月,解散的第103裝甲旅將一批L/70(V)和L/70(A)殲擊車移交給第20裝甲師下屬的第21裝甲團。該部在1945年4月上報的實力表仍保有18輛四號坦克殲擊車,但不清楚L/70(A)和L/70(V)各有多少輛。
被摧毀在道路旁的L/70(A)
5. 第23裝甲師
第23裝甲師1營4連是「黑豹」連,1945年2月中補入了9輛L/70(A)彌補戰損。這批戰車是由第24裝甲師轉交而來的。該部隨後投入了在匈牙利和奧地利的血戰。根據1945年4月15日的實力報告,該部的L/70(A)還剩下4輛。
6. 第24裝甲師
該師於1944年10月在匈牙利得到了14輛L/70(A)的補充。這些戰車編入第24裝甲團以替換拿來充數的三號突擊炮。第24裝甲師在匈牙利戰鬥到1945年1月,後接到命令調往東普魯士增援。該部在離開匈牙利前將許多重裝備移交給第23裝甲師,包括剩餘的9輛L/70(A)。
在東線被蘇軍摧毀的德軍裝甲縱隊
第24裝甲師經過德國本土時得到了新裝備。但因為補充坦克數量有限,第24裝甲團3營(第24裝甲團是德軍中少有的3營制裝甲團,一般而言戰爭中後期的裝甲團只有兩個營甚至一個營)只編成了兩個裝甲連,剩下的一個連得到了11輛L/70(A)應急。該部後來在東普魯士的格尼斯堡遭到蘇軍合圍,3月上報至剩下5輛L/70(A)。在被圍的最後時刻,第24裝甲師自毀了全部重裝備,殘部通過維斯瓦拉潟湖到達皮勞沙洲。幸運的是,該師官兵最終通過船隻疏散到了什勒斯維希地區,避免了被蘇軍全殲的命運。第24裝甲師下屬的第40反坦克營則裝備了一些L/70(V)殲擊車。L/70(A)補充裝甲團,L/70(V)編入反坦克部隊,應該說第24裝甲師對於兩種 號坦克殲擊車的運用是最符合設計初衷和編制計劃的。
7. 第25裝甲師
該師在1944年春的「胡貝口袋」中遭到毀滅性打擊,後轉移到丹麥進行補充。1944年9月重返前線,在華沙一線與蘇軍坦克部隊鏖戰。師下屬的第87反坦克營擁有兩個裝備四號坦克殲擊車L/70(V)和L/48的自行反坦克連、一個裝備Pak-40反坦克炮的牽引反坦克連以及一個加強的四號J型坦克連。10月,反坦克營接收了17輛全新的L/70(A),將其編為第5連。到1945年1月,該營仍擁有21輛四號坦克殲擊車L/70(V)、L/48以及全部的17輛L/70(A)。不過這也得益於蘇軍在秋季進攻華沙失利後並未組織新的攻勢。
美軍駕駛繳獲的L/70(A)遛彎,路邊是一輛M-10坦克殲擊車
1945年1月,蘇軍發起維斯瓦—奧德河進攻戰役,目標直指柏林。由於德軍把大量裝甲部隊投入了西線的阿登反擊戰,維斯瓦河防線缺乏實力、一觸即潰。第25裝甲師在災難性的敗退中遭到重創,四號坦克殲擊車全部損失。第87反坦克營主力被命令撤到後方休整補充,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返回前線。
8. 「明赫貝格」裝甲師
「明赫貝格」師是戰爭末期組建的新師,無數字番號,使用組建地點、柏林以東的明赫貝格命名。大廈將傾之際,該師的裝備完全是個大雜燴,有啥用啥:「黑豹」坦克、四號坦克、從裝甲兵學校拉來的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以及各型突擊炮、坦克殲擊車。根據裝備列表,該部擁有少量的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L/70(V)以及L48。
使用戰爭末期三色迷彩的L/70(A)側視彩圖,綠色和棕色所佔比例比戰爭中期的迷彩要高
「明赫貝格」師組建後即開赴奧德河前線,直面蘇軍指向柏林的重兵集團。1945年3月參加了針對屈斯特林要塞失敗的解圍作戰。柏林戰役開始後,該部在澤勞高地一線與蘇軍鏖戰,是第9集團軍手頭少有的相對完整的裝甲兵團。該師殘部後退入柏林市區與蘇軍展開巷戰,沒有戰車的坦克手則手持輕武器和火箭筒當步兵用。1945年5月2日向蘇軍投降。
德國戰敗後小孩在被丟棄的四號坦克殲擊車旁合影
9. 「大德意志」突擊炮旅
該部在1944年12月將裝備移交給第278突擊炮旅後,轉入「布蘭登堡」裝甲擲彈兵師麾下,受該師裝甲團指揮。1945年2月,該旅獲得了31輛L/70(A)的補充,編入三個連,每連10輛,旅部一輛。後來「大德意志」突擊炮旅跟隨「布蘭登堡」師參與在尼斯河南部的作戰,遭到很大損失,4月15日上報實力表還剩下15輛L/70(A)。在戰爭最後階段,該師在布羅德地區陷入蘇軍合圍。但突擊炮旅和許多部隊都成功突圍,向西衝到美軍戰線投降。
蘇軍和德國民眾在L/70(A)殘骸旁開心交談
10. 「元首警衛」裝甲旅
「元首警衛」裝甲旅由希特勒的警衛部隊擴編而來,許多兵員來自「大德意志」師的補充系統。1944年10月,該部第5連得到了17輛四號J型坦克和5輛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1944年11月,該旅得到「大德意志」裝甲團第2營的加強,這支部隊擁有7輛四號J型坦克和38輛L/70(A)殲擊車。整編完成後,「元首警衛」裝甲旅開赴西線參加阿登反擊戰,在攻打聖維特和巴斯託涅的戰鬥中都有露臉。
流離失所的德國難民從被摧毀的戰車旁經過
1月中旬,「元首警衛」旅離開西線。在阿登戰役中該部遭到重創,光L/70(A)殲擊車就損失了20輛。經過短暫補充後,「元首警衛」旅擴編為師,隨後開赴東線對蘇作戰。該部參與了西裡西亞勞班地區的戰鬥,後退守奧德河畔法蘭克福。1945年4月10上報的實力表上該師還剩9輛L/70(A)。柏林戰役開始後,該師與蘇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進行激戰,最終在奧德河畔法蘭克福一線被近乎全殲。
11. 第208坦克營
1944年,第208營從義大利戰場撤出,將三號坦克等一些老裝備移交友軍。1944年12月,該營開赴匈牙利戰場,1連得到14輛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的補充,而第2、3連則裝備四號J型坦克。1945年2月初第208營上報保有9輛L/70(A)。後該部納入「統帥堂」裝甲師的指揮下,成為「統帥堂」裝甲團1營。
一輛被遺棄的L/70(A)殲擊車
上述部隊戰例根據已有資料彙編,還有許多裝備L/70(A)坦克殲擊車的部隊因為缺乏資料無法概述其作戰歷程。
七. 總體評價
四號坦克殲擊車L/90(A)作為一款應急的過渡裝備,應該說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這款戰車火力強勁,正面防護也相對較好,不管是承擔坦克殲擊車還是正規坦克的使命都是合格的。
二戰後期德軍將大量四號坦克殲擊車、突擊炮和其他坦克殲擊車編入裝甲部隊,體現了一種尷尬:性能優秀的「黑豹」產能不足、產能相對較高的四號坦克又已經落後,只能拿防護、火力都相對較好,但靈活性較差的「無頭戰車」應急。可以認為,到戰爭後期,德國的坦克工業已經後繼乏力,面對對手層出不窮的新式戰車,除了造出了一些諸如「虎王」、「獵虎」等大而無當的東西外,始終無法打造出一款在生產簡易和性能優秀上取得平衡的主力戰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