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二戰中的坦克,相信很多人先想到的,一定是那組成蘇聯鋼鐵洪流的T-34中型坦克。在軍事歷史上,T-34中型坦克素以經濟實惠而著稱,在蘇德戰爭中更是被大批量的投入,並最終為蘇聯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然而這種功勳卓著的坦克,其地位在戰爭結束前就被T-44中型坦克所挑戰,戰後更是被T-54/55坦克快速取代。那麼功勳卓著的T-34坦克,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如此快的被取代呢?
一、中型化坦克浪潮
事實上必須指出的是,在T-34中型坦克的原型車A-32坦克被開發出來的1939年,正是當年德國掀起中型化坦克浪潮的時代。此時對於坦克的設計,各國都還很不明確,組成坦克的防護、火力,機動性的三要素在此階段的大多數坦克上都無法達到一個平衡點。
典型例子就是法國和英國那些奇形怪狀的坦克,比如法國的索瑪S35坦克,英國的A9巡洋坦克等等。這一階段的坦克,要麼防護過強,但速度過慢。要麼就是機動性足夠,而防護極差。至於火力則普遍一般,對於反坦克需求也很不到位。這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各國坦克的基本問題。
然而德國在三十年代推出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卻打破了這一循環。作為早期德國閃電戰的支柱核心,擔任反坦克核心力量的三號中型坦克不僅機動性和防護性能優秀,在火力上也足以應對同時期的大多數對手。而四號中型坦克在整體設計上則更為優越,幾乎屬於同時期坦克中,難以戰勝的存在。
儘管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的重量只是在二十噸上下,但是在有限重量上,他們的防護和火力都堪稱達到了當時完美的水準。毫不客氣的說,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都是當年的明星產物。
而對於蘇聯而言,這兩種坦克的觸動是很大的,再加上諾門罕戰役的經驗,最終就促成了A-32坦克項目的誕生。而在波蘭戰役中,蘇軍幸運得到了一輛因為故障而被德軍拋棄的三號中型坦克,具體這輛坦克的型號未知,估計應該是三號E型坦克。在小心的將其拖回國內測試後,蘇軍猛然發現他們與德國的坦克差距極大。
這種三號坦克在性能上完全碾壓了他們現役的T-26中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無論在機動性還是防護性上,蘇聯現役的坦克均不能有效的應對三號中型坦克。倘若如此的話,蘇軍認為他們的坦克就更是無法應對德軍的四號中型坦克和可能存在的重型坦克了。如果再想想冬季戰爭裡被芬蘭軍隊打趴下的一眾蘇聯坦克,這情況簡直是鬼故事級別的。
換言之在1939年裡,蘇軍也遇到了屬於他們的「坦克危機」。在這種壓力之下,蘇軍別無選擇的加快了A-32坦克項目,經過了升級版A-34坦克後,蘇軍最終得到了T-34中型坦克的原型車。在1940年從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稜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距離行駛測試後,T-34中型坦克大獲成功,並在經過進一步測試後,在同年6月開始大批量生產。
可以說,這種重達26噸,採用了傾斜裝甲設計,配備了F-34型76.2毫米坦克炮的T-34中型坦克,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應付德國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而誕生的。它的出現也是坦克發展的螺旋上升趨勢所致。
二、力不從心的T-34中型坦克
作為以對抗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為目的誕生的坦克,T-34中型坦克在1941年中旬爆發的蘇德戰爭裡有優秀的表現。雖然說蘇軍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驟然遭到了德軍的攻擊,並且蒙受了災難性的損失。可是T-34中型坦克仍舊在戰鬥中,給予了德軍以巨大殺傷。
在三十年代早期設計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在現有的火力和防護性上已經不足以應對T-34中型坦克的挑戰。如果遇到更為強大的KV系列重型坦克,那麼它們更是束手無策。倘若不是德軍牢牢把握著制空權,而蘇軍也因為缺乏準備而陷入雜亂無章的反擊中,那麼德軍的進攻一定會被蘇軍所挫敗。
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T-34中型坦克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其設計多麼優秀導致的,也絕非蘇聯工業和科技水平超過了德國。如果從設計和製造方面來看,T-34中型坦克是一款非常普通的坦克,其採用的技術都是為了大規模生產而做的,在配件方面也非常原始,通訊設備更是幾乎沒有,早期型的T-34中型坦克除去指揮型之外,均未配備有電臺。
粗糙的加工更是讓其性能打了折扣,一些操作杆必須用錘子或是扳手敲打才能扳動。而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的開發年代已經是三十年代末,生產時更是四十年代初,這就意味著它的設計要比過去的坦克更大更貴,火力也更強,所以在紙面性能上才可以壓制住德國的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
但事物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德國在遭遇了T-34中型坦克後,也迅速的將自己的反坦克能力予以提升。除去裝備了長倍徑坦克炮的四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被投入戰場之餘,德軍還著手開發了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此時對於T-34坦克來說,它們的損失就開始日漸增大。
尤其是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被大規模投入戰場的1943年裡,T-34中型坦克在戰場上被成群結隊的打倒,其損失比也日漸升高。在戰場上,T-34中型坦克往往要靠著冒險衝到距離黑豹中型坦克,或是虎式重型坦克的500米距離上,才能夠有效的將對方擊毀,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
在這個時候,我們不難發現,以經濟實惠著稱的T-34中型坦克,在面對德國新銳的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時,變得一點也不經濟實惠了。大量的T-34中型坦克慘死在德國虎豹的炮口之下,卻連人家的邊都沒有擦到一點。就算到了1944年,T-34中型坦克的改進型,裝備了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投入戰場時,也一樣不能改變局勢。
T-34/85在火力上不能有效擊穿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防護上也是被人家一招秒殺。毫不客氣的說,此時的T-34中型坦克在面對德國新型坦克時,已經是力不從心的狀態了,只能依靠經濟實惠帶來的數量優勢去展開消耗戰。
三、經濟實惠等於不實用
但是,我們不難看出,這種所謂的經濟實惠,在戰場上是完全的不經濟和不實惠。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蘇聯重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殲擊車的總產量是15000左右,戰後倖存了8000輛左右。而經濟實惠的T-34中型坦克和中型噸位的坦克殲擊車的總產量是六萬左右,但到了戰後卻僅僅倖存了一萬三千輛。
也就是說,前者在虎式黑豹遍地跑的戰爭後期,仍舊有半數在高烈度的戰鬥中倖存。產量更多的後者卻在整個戰爭損失了絕大部分,佔去了總數的70%左右。這個數字意味著在戰爭裡有大量的車組未能生還,造成了劇烈的人員損失。
或許有人會說,這種對比是不明智的,畢竟虎式重型坦克屬於一款重型坦克,而黑豹中型坦克的重量也已經有44.8噸,本質上就是一款重型坦克,與T-34中型坦克作為對比,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的T-34中型坦克一樣要比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重一些,防護水平和火力配置也更為出色,這恰恰也是T-34重型坦克的成功之處——在可操縱範圍內,也就是戰略機動性和可靠性等,越重型的坦克,性能越強,效率越高。哪怕這些新型坦克的產量要少很多,其在實際戰鬥中的表現也要比那些所謂「經濟實惠」的產物好很多。
分析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重型坦克的話,我們不難看出,在可操作範圍裡,它們都兼顧了機動性、火力和防護,這一點就如同之前坦克發展裡的螺旋上升是一樣。而在這個階段裡,新誕生的坦克,在各方面都會強於之前的坦克,且重量也會加大,如此坦克的性能也會隨之增加(不算虎王重型坦克,那個已經徹底跑偏了)。
在這個基礎上,新銳的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的生存性,反觀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則缺乏生存力,甚至很難有效的傷害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中型坦克。此消彼長之下,T-34中型坦克的所謂「經濟實惠」,就全成了扯淡。
這一點在西線也有證明,在遇到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中型坦克之前,英國還在走坦克和步兵坦克,美國則還是M4中型坦克和各型驅逐戰車為主。但在遭遇了德國的虎式和黑豹之後,他們也迅速採取了對應措施,也就是彗星巡洋坦克和M26潘興重型坦克的誕生,繼而誕生的就是英國百夫長主戰坦克和美國M46巴頓中型坦克,取代了之前所有的舊型坦克。
與之相呼應的,蘇聯也意識到了T-34中型坦克無法適應戰場這個問題,所以才有了IS-2重型坦克來對抗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並且開發了T-44中型坦克,計劃以此取代T-34中型坦克,而這也宣告了T-34坦克的戰後命運。
結語
事實上,T-34中型坦克在戰爭中的尷尬,就在於蘇聯沒有及時跟進武器的研發換代,以至於它在戰爭中淪為了一種過時卻又必須承擔重任的尷尬境地。於是這種原本應該「經濟實惠」的坦克,在戰爭後期迅速變的不經濟也不實惠,導致了太多的車組損失在了戰場上。在戰爭結束後,這種T-34中型坦克自然也就迅速被淘汰。理念已經徹底落後於時代的T-34中型坦克,就此徹底結束了自己的服役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