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作為地面部隊的主要裝備,迎來了大發展,也面臨著矛與盾的交替領先,隨著坦克裝甲厚度的不斷增加,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火力也在不斷增加,其中,德軍有一型重要的反坦克炮,一直保持著很強的威力。
二戰德軍主力反坦克炮:穿甲180毫米口徑不大,卻被士兵嫌棄
說到二戰中德軍發坦克火炮,88毫米炮會映入多數人的腦海,最為二戰中最成功的火炮系統之一,88毫米高射炮在打坦克方面,也曾經大顯身手,不過這種身形巨大重量也有些「超標」的火炮,並不是德軍步兵單位反坦克的主力,二戰爆發初期,德軍使用的是一種小口徑的反坦克炮。
Pak35/36式是曾經德軍重要的反坦克裝備,口徑為37毫米,1934年開始大規模裝備德軍,在5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36毫米裝甲,在二戰初期,對付當時尚且「身單力薄」的坦克,還是有些優勢的,在中國戰場上,也曾有Pak 35/36反坦克炮的身影,在面對日軍的薄皮坦克時,輕鬆教對方「做人」。
不過,到1940年法國戰役時,這型反坦克炮在面對法軍的B1重型坦克和英軍的瑪蒂爾達2坦克時,想要擊穿對方就開始表現得很吃力,讓德軍對其性能開始不滿意,而其相對較小的口徑,也讓其提升的上限很有限。
不過,德國軍工還是想到了辦法解決,便是升級彈藥,而且升級之路還很特別,裝備的是41型杆式榴彈,簡單的看外形,就像是一發「槍榴彈」,這型彈藥是一種超口徑破甲彈,採用空心裝藥原理設計,彈頭後面是一根尾管,直徑正好是Pak 35/36炮管的37毫米的。
41型杆式榴彈長73.9釐米,尾管後端有6片尾翼,重量為8.6公斤,裝藥2.42千克TNT,前部卵形彈頭的直徑達到160毫米,破甲能力達到了180毫米,甚至比88毫米炮的PzGr.40型彈藥,在100米距離上的170毫米最大穿深還要強。
在二戰中,正面裝甲防護厚度超過180毫米的坦克極少,早期的謝爾曼M4A2正面裝甲厚度只有51毫米,外加56度傾角,到後期M4A3E8型也不過63.5毫米,外加47度傾角,大於90毫米的等效裝甲防護,因此,這門只有37毫米的Pak35/36,還是有不錯的理論穿甲能力的。
這裡要說理論穿甲能力,是由於使用的41型杆式榴彈有另一個特性,與德軍另一種反坦克裝備「鐵拳」類似,那就是射程非常短,41型杆式榴彈雖然有著特殊設計,不會因為發射距離而造成穿深衰減,但是最大射程只有800米,還是在25度仰角時才能做到,5度角直射時,射程只剩150米。
當時坦克炮的射擊距離都要超這個射程,比如M4謝爾曼坦克早期型裝備的M3型75毫米,在914米的距離上,依然具有擊穿30度傾角60毫米厚鋼板的能力,在更遠的距離上反擊機動能力相對有限的Pak 35/36炮,還是很容易。
更讓德軍士兵嫌棄的是:使用41型杆式榴彈Pak35/36,不僅射程非常有限,開火時很容易被對方坦克和步兵單位發現,進行裝填時,還要冒險從護盾後方走出來,到炮口處裝彈,如果沒有一發命中對方坦克,反而被發現,再次射擊的機會其實並不是很多。
因此,在1942年時,Pak35/36式反坦克炮開始被德軍放棄,不再作為主力反坦克炮,下放到陸軍團以下反坦克部隊中使用,而主力反坦克則換成了50毫米的Pak38式和75毫米的Pak40式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