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的魯登道夫攻勢,德國在發動進攻前都有哪些優勢和準備?

2021-01-13 歷史皇太后

在1918年初,德國人就已經醞釀起了新的一場攻勢,這場攻勢由德國陸軍副總參謀長,埃裡希·馮·魯登道夫上將策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一口氣把協約國打敗,至少也要把英國人趕出戰場。為此,德軍在1917年儲備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為的就是1918年這一仗。和俄國的停戰讓他們在東線的部隊可以回調至西線,在實際兵力上已經佔據了優勢地位。彼時德軍的兵力為157萬人,而協約國僅有125萬人,優勢的兵力足以讓德軍發動一場優勢的進攻。

而反觀協約國則對於德軍的計劃茫然無知,只顧著進行內部糾紛和換防工作。在他們眼裡,德軍的威脅已經不算什麼了。雖然俄國退出戰爭是個打擊,可是美國加入協約國則是個優勢,足以讓他們打敗德國人。事實上,現在的協約國基本都認為,德軍已經不足為懼,那只是一隻生病的老虎,隨時可以將其打敗。至於兵力的劣勢問題,只要美國人的遠徵軍一到,一切就都是毛毛雨啦。

但英國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的一舉一動已經完全被德國人摸透了。德國統帥部,尤其是魯登道夫非常清楚英國人的打算,寄望於美國人的抵達能夠加強他們在西線的兵力,然後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擊敗德軍。魯登道夫雖然不清楚美國人是否真的可以幫助協約國彌補俄國退出戰爭,所帶來的人力減少。可他知道如果真的讓這個情況發生,那麼局面絕對不會很好。對此魯登道夫和興登堡都確認,德軍必須發動一次強有力的進攻,來挽回行將崩潰的戰局。

此刻英軍內部還在發生一場巨變,這場巨變來自於英國倫敦。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不肯承認,他自己的那個把戰爭引到東方的策略失敗了。即便英國發動的如巴勒斯坦戰役、美索不達米亞戰役、東非戰役統統失敗,甚至於俄國都已經退出了戰爭,可勞合·喬治依舊不肯承認現實。他拒絕承認戰爭必須在西線解決,而試圖讓戰爭在別的地方勝利,目的是讓英國成為主導勝利的國家。

於是在這個思路的引領下,這位勞合·喬治首相直接就辦了兩個令人窒息的操作,差點幫助德國人勝利的事情,並且幾乎坑死了協約國。

首先,他先削減了英軍在歐洲的兵力,把大量的軍隊撤回了英國本土,或是派往海外作戰,這直接就讓英國遠徵軍司令、道格拉斯·黑格手上的兵力短缺。是個令人窒息的操作,黑格手上的兵力大幅度縮減不說,1917年的兵力損失也沒得補充了,該死的勞合·喬治一個兵也不給黑格。無奈之下,黑格只能把各部隊的規模縮減四分之一,不僅不能補充兵力,還反而讓英軍士氣低落無比。

其次,勞合·喬治選擇相信了法國人的鬼話,把英軍和法軍的陣地做了調整。整個戰線450公裡,接受了法國人的調整方案之後,英軍只需要守100公裡就行了。這看上去挺不錯,可仔細一品就發現有問題了。因為英軍這100公裡的戰線,其中有索姆河、阿拉斯這樣的熱點地帶,全是德國人的主攻方向,結果這就導致了英軍要以本就不富裕的兵力,去面對德軍半數的兵力。

勞合·喬治自認為自己是個機靈鬼,而道格拉斯·黑格開始罵娘了。作為英國遠徵軍的指揮官,道格拉斯·黑格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讓德國人發現自己的軟肋,那麼德軍很可能會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以打破英軍現在的防線。考慮到英軍現在的兵力的脆弱性,想要抵抗這樣的攻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黑格自認為他的防線並非是如此不堪一擊,在經過之前戰爭中的捶打,英軍在防守戰術已經趨於完美,防線也是經過加固的,應該不會出問題,至少也可以抵抗一段時間。

但黑格不知道的是,對面的魯登道夫已經算計他有段時間了,不同於那些傳統的容克貴族出身的將領那樣死板,魯登道夫並非是貴族出身,是個才思敏捷的將領。他很清楚這些繁瑣單調的塹壕戰,將對進攻部隊造成難以想像的災難,而他也有了一個打破塹壕戰的方案。為了打破塹壕戰僵局,魯登道夫祭出了德軍籌劃了三年的"暴風突擊戰術"和"暴風突擊隊"。這些暴風突擊隊不同於過去的步兵分隊,他們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用來打破塹壕戰的。

在東線和俄軍的作戰裡,德軍曾多次領教了俄軍名將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布魯西洛夫將軍的厲害,尤其是在1916年的"布魯西洛夫攻勢"裡,布魯西洛夫那種在戰線上分散兵力,但卻集中使用炮兵的戰術,將在戰爭裡起到許多不一樣的作用。魯登道夫長期和俄軍交手,自然清楚俄軍這一做法的優劣,對於他這種擅長機動作戰和迂迴包抄戰術的將軍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戰鬥方式參考。

但西線不同於東線,戰場較為狹窄且有複雜的坑道體系,這一直是進攻方的噩夢,因為進攻方只能從正面發起強攻,並將自己的部隊送到對方的槍口之下。可是德國人的暴風突擊戰術卻不一樣,其下屬的暴風突擊隊配備了MP18衝鋒鎗、Kar98b短步槍、WHL-03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因為突擊隊本身也要求速度,所以突擊隊也沒有什麼重武器,除去上述輕武器之外,就只有MG08/15輕機槍和37毫米炮擊突擊火炮了。

暴風突擊隊的輕型火力是為了讓他們可以做出快速突擊,並在近距離作戰裡佔據優勢地位。他們將在德國炮兵的掩護下,對英軍陣地發動突襲,儘可能的近距離交火中消滅塹壕的英軍,突破英軍的防禦體系。此時突擊隊或是已經佔領了塹壕,或是重創英國守軍後,快速向英軍陣地縱深方向的塹壕發動突擊,這將為後續主力部隊的進攻贏得一個非常大的優勢。而為了掩護暴風突擊隊的行動,德軍炮兵也祭出了他們的另一個戰術——"炮兵華爾茲"。

該戰術旨在集中重型火炮對英軍的觀察哨、火力點和前線指揮所進行短促的急速射擊,利用有計劃的炮擊將英軍前線陣地變成廢墟,癱瘓其大部分機能,並儘可能的殺傷英軍。當任務目標達成之後,德國炮兵會以徐進彈幕的方式將炮火延伸,切斷英軍增援部隊的增援通道。此舉將確保暴風突擊隊能夠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一鼓作氣衝進英軍陣地,為後續部隊的進攻打開突破口。

這兩種種戰術不僅僅是為了塹壕戰準別的,也是為缺少兵力的英軍量身定做的,一旦突擊成功,英軍的戰線就會被迅速割裂,有限的部隊將遭到毀滅性打擊。而事實也確實如同魯登道夫計劃的那樣,在1918年3月21日,德軍發動"皇帝會戰"之後,在160公裡的戰線上到處都是德軍炮兵製造的火海,以及如同狂風過境一般的暴風突擊隊,緊隨其後的就是大量的德軍步兵。血腥的戰鬥同時在英軍戰線的前方與後方爆發,英軍在這種狀況下也只能絕望的戰鬥,並且在之後的戰鬥中被德軍擊潰或是消滅。

對於英軍,乃至於是對於整個協約國而言,最危險和最絕望的時刻到了。

參考文獻:《Imperial German Army 1914–18: Organisation, Structure, Orders of Battl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Heeres im Welkriege 1914-1918》

《Command or Control? Command, Training and Tactics in the British and German Armies 1888–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相關焦點

  • 1944年冬,納粹德軍發動最後一次攻勢,兩個團美軍向德軍投降
    我們都知道,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此時盟軍已經獲得壓倒性優勢,納粹德國已經窮途末路。他們認為雖然1940年德軍是從阿登地區突破法軍防線的,但1944年的情況和1940年已大不相同,德國軍力已經受到嚴重的削弱,尤其是空軍力量,而此時的盟軍實力要比德軍雄厚很多,裝備也要好很多。頭腦發熱的希特勒聽不進去反對的聲音,執意要求下屬去完成這個反擊計劃。這次行動代號為「秋霧」,定於11月底或12月初發動。
  • 布魯西洛夫攻勢:1914年俄羅斯撤退了,兩年後 它再次進攻!
    它以德國人的一系列災難而聞名,最著名的是1914年的坦嫩堡和1915年的格裡切塔諾,然後是1917年革命中它的突然崩潰,然而,亞歷山大·布魯西洛夫將軍在1916年6月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成功的攻勢之一,與凡爾登和索姆河隊失敗的進攻形成鮮明對比。
  • 大反攻-1939年冬季攻勢
    幸慶的是日軍因之前國軍反攻的失利,故相當輕視;直到冬季攻勢全面發動前的12月10日,日軍許多將領竟斷定:「所謂抗戰第三期的總反攻,肯定是痴人說夢」,因而許多地區日軍未準備,防禦也未加強。第2戰區攻勢發動前,日軍第36師團(乙種)及第108師團(乙種)各一部萬餘人,於1939年12月3日在飛機30架,戰車10餘輛的支持下,搶先向聞喜,夏縣以東的第5集團軍曾萬鍾部陣地攻擊,打的相當慘烈。8日,衛立煌總司令赴前線督戰,指揮各部分頭出擊;國軍官兵不畏犧牲,英勇進攻。戰至11日,日軍遭到重大傷亡後,全部向聞喜撤退。
  • 二戰不缺石油的德國有多可怕?哪怕美英幫助蘇聯,都無濟於事!
    二戰當中的德國在歐洲戰場當中,可謂是所向披靡,不管是法國還是波蘭都不是德軍的對手。哪怕是英國都只能在德軍的攻勢下瑟瑟發抖,然而德國卻在跟蘇聯的對戰當中,暴露出自己「底蘊」不足的缺點。德國的石油資源,並不足以支持它長時間的作戰,這也使得希特勒產生跟蘇聯交手的決定。
  • 二戰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藍色方案」始末
    1186691輛摩託車,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德軍一次性便動用了50萬輛各式車輛用來運輸部隊和補給物資,如此巨大的車輛裝備量再加上總產量在14萬架以上的各式戰機和海軍艦艇,都意味著德國需要巨量的石油。
  • 「必有一戰,切莫削弱我右翼!」此人若晚死三年,德國必統一歐洲
    1913年1月3日,德國前參謀總長施裡芬伯爵在其柏林的家中逝世,臨死之前,伯爵念念不忘打敗法國的戰略,用最後的力氣無比擔憂地說出了「必有一戰,切莫削弱我的右翼」,一年之後,如伯爵所料,德國向法國開戰,第一次世界打響。
  • 德國人創造的戰爭奇蹟,以7輛坦克抵擋蘇聯13萬人長達1年
    在總動員開始15天後,俄軍已經在俄國與德國和奧地利的邊境集結起了三分之一的軍隊,兵力超過65萬人。準備入侵德國的俄第1集團軍有6.5個步兵師和5.5個騎兵師,由保羅·馮·倫寧坎普(Paul von Rennenkampf)指揮,俄第2集團軍有11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由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Alexander Samsonov)指揮,兩個集團軍加起來有48萬多人。
  • 回眸二戰:什麼才是希特勒的颱風攻勢?
    其中,就有希特勒對蘇聯所發動和實施的「颱風」攻勢。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當1941年6月22日的時間如期來臨之後,蘇聯的上空則是一片陰雲密布。此時,法西斯德國正以閃電般的速度,兵分三路,分別向著列寧格勒,烏克蘭、高加索,以及莫斯科強勢推進。等到8月中旬的時候,莫斯科的大門——摩稜斯克就已經被德國所佔領。
  •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享有多大優勢?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聯合部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那麼在發動這場戰爭前,日本到底享有多大優勢?
  • 1918年德國U型潛艇老照片,內部結構複雜令人瞠目結舌
    德國U型潛艇一直是德國的秘密武器,在一戰和二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1906年,德國第一艘U型潛艇建造成功,是以柴油發動機為動力的,圖中的潛艇為UB-100型潛艇,是1917年在德國漢堡製造的該圖為UB-100型潛艇的電控制室,以現在的技術來看,這艘潛艇的控制室操作太麻煩了,但是在百年前的一戰時期
  • 一戰的導火線發生在巴爾幹半島,德國為何首先進攻的卻是比利時?
    德國統一後,是如何將三個原本敵對的國家——英法俄逼成同盟的?在上文中我們了解到,由於德皇威廉二世的魯莽和外交上的稚嫩,導致德國在罷黜俾斯麥後迅速將俄國推向了法國和英國,最終英法俄三國結盟,聯手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
  • 一戰德國海軍損失不大,為何要兵變?贏了日德蘭海戰,卻輸了戰爭
    交戰雙方誰都無法突破對方防線,進攻一方往往是無功而返,陣地前沿遍布著雙方士兵的屍體。泥濘、惡臭、疾病,將戰場變成令人恐懼和窒息的「人間地獄」。 更絕望的是,戰爭一打就是4年,交戰各國損失巨大、苦不堪言,尤其是德國,原本計劃3個月結束的進攻,卻在距離巴黎只有24公裡的地方,變成了一場遙遙無期的消耗戰、陣地戰。然而,真正促使德軍投降的卻不是在陸地,而是海上。
  • 胡亂指揮數萬大軍進攻的牟田口,最後把數萬日本士兵活活餓死
    一、牟田口廉也1944年的軸心國已經是要完了,各個戰場的日軍都是半死不活的狀態了,隔壁歐洲作戰的德國人也是被打的暈頭轉向。此時德國聯繫自己的日本盟友,希望日軍能打進印度去,以此擾亂盟軍的部署,好為己方這邊爭取調整戰線的時間。
  • 找到這個支點.發動下一輪進攻!
    原來的上攻型態不足以支持原來的上攻速度了,調整一下,再找一個新的支點,才好發動下一輪進攻!這幾天就是要找這個支點!昨天有位網友的留言很好,摘錄一下:「前期形成的阻力延緩反彈速度。技術反彈的次級趨勢就是拉長時間,緩解人們的情緒。這種情況關心個股才重要。」一看這句話就知道,這位朋友完全理解了我昨天談的內容!重點在於「拉長時間,緩解人們的情緒」!
  • 二戰:德國進攻法國為何要繞道阿登森林?而沒有直接進攻法國本土
    德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怨頗深,希特勒在二戰前的一系列閃擊操作,其最後的目的也是稱霸歐洲大陸,打破英法為主的歐洲秩序,所以註定德國與法國終有一戰,而當時的法國號稱有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兵力高達300多萬,部隊機械化程度比德國高,這第一陸軍的名稱並非是浪得虛名,德國進攻法國這在當時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