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8年初,德國人就已經醞釀起了新的一場攻勢,這場攻勢由德國陸軍副總參謀長,埃裡希·馮·魯登道夫上將策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一口氣把協約國打敗,至少也要把英國人趕出戰場。為此,德軍在1917年儲備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為的就是1918年這一仗。和俄國的停戰讓他們在東線的部隊可以回調至西線,在實際兵力上已經佔據了優勢地位。彼時德軍的兵力為157萬人,而協約國僅有125萬人,優勢的兵力足以讓德軍發動一場優勢的進攻。
而反觀協約國則對於德軍的計劃茫然無知,只顧著進行內部糾紛和換防工作。在他們眼裡,德軍的威脅已經不算什麼了。雖然俄國退出戰爭是個打擊,可是美國加入協約國則是個優勢,足以讓他們打敗德國人。事實上,現在的協約國基本都認為,德軍已經不足為懼,那只是一隻生病的老虎,隨時可以將其打敗。至於兵力的劣勢問題,只要美國人的遠徵軍一到,一切就都是毛毛雨啦。
但英國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的一舉一動已經完全被德國人摸透了。德國統帥部,尤其是魯登道夫非常清楚英國人的打算,寄望於美國人的抵達能夠加強他們在西線的兵力,然後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擊敗德軍。魯登道夫雖然不清楚美國人是否真的可以幫助協約國彌補俄國退出戰爭,所帶來的人力減少。可他知道如果真的讓這個情況發生,那麼局面絕對不會很好。對此魯登道夫和興登堡都確認,德軍必須發動一次強有力的進攻,來挽回行將崩潰的戰局。
此刻英軍內部還在發生一場巨變,這場巨變來自於英國倫敦。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不肯承認,他自己的那個把戰爭引到東方的策略失敗了。即便英國發動的如巴勒斯坦戰役、美索不達米亞戰役、東非戰役統統失敗,甚至於俄國都已經退出了戰爭,可勞合·喬治依舊不肯承認現實。他拒絕承認戰爭必須在西線解決,而試圖讓戰爭在別的地方勝利,目的是讓英國成為主導勝利的國家。
於是在這個思路的引領下,這位勞合·喬治首相直接就辦了兩個令人窒息的操作,差點幫助德國人勝利的事情,並且幾乎坑死了協約國。
首先,他先削減了英軍在歐洲的兵力,把大量的軍隊撤回了英國本土,或是派往海外作戰,這直接就讓英國遠徵軍司令、道格拉斯·黑格手上的兵力短缺。是個令人窒息的操作,黑格手上的兵力大幅度縮減不說,1917年的兵力損失也沒得補充了,該死的勞合·喬治一個兵也不給黑格。無奈之下,黑格只能把各部隊的規模縮減四分之一,不僅不能補充兵力,還反而讓英軍士氣低落無比。
其次,勞合·喬治選擇相信了法國人的鬼話,把英軍和法軍的陣地做了調整。整個戰線450公裡,接受了法國人的調整方案之後,英軍只需要守100公裡就行了。這看上去挺不錯,可仔細一品就發現有問題了。因為英軍這100公裡的戰線,其中有索姆河、阿拉斯這樣的熱點地帶,全是德國人的主攻方向,結果這就導致了英軍要以本就不富裕的兵力,去面對德軍半數的兵力。
勞合·喬治自認為自己是個機靈鬼,而道格拉斯·黑格開始罵娘了。作為英國遠徵軍的指揮官,道格拉斯·黑格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讓德國人發現自己的軟肋,那麼德軍很可能會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以打破英軍現在的防線。考慮到英軍現在的兵力的脆弱性,想要抵抗這樣的攻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黑格自認為他的防線並非是如此不堪一擊,在經過之前戰爭中的捶打,英軍在防守戰術已經趨於完美,防線也是經過加固的,應該不會出問題,至少也可以抵抗一段時間。
但黑格不知道的是,對面的魯登道夫已經算計他有段時間了,不同於那些傳統的容克貴族出身的將領那樣死板,魯登道夫並非是貴族出身,是個才思敏捷的將領。他很清楚這些繁瑣單調的塹壕戰,將對進攻部隊造成難以想像的災難,而他也有了一個打破塹壕戰的方案。為了打破塹壕戰僵局,魯登道夫祭出了德軍籌劃了三年的"暴風突擊戰術"和"暴風突擊隊"。這些暴風突擊隊不同於過去的步兵分隊,他們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用來打破塹壕戰的。
在東線和俄軍的作戰裡,德軍曾多次領教了俄軍名將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布魯西洛夫將軍的厲害,尤其是在1916年的"布魯西洛夫攻勢"裡,布魯西洛夫那種在戰線上分散兵力,但卻集中使用炮兵的戰術,將在戰爭裡起到許多不一樣的作用。魯登道夫長期和俄軍交手,自然清楚俄軍這一做法的優劣,對於他這種擅長機動作戰和迂迴包抄戰術的將軍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戰鬥方式參考。
但西線不同於東線,戰場較為狹窄且有複雜的坑道體系,這一直是進攻方的噩夢,因為進攻方只能從正面發起強攻,並將自己的部隊送到對方的槍口之下。可是德國人的暴風突擊戰術卻不一樣,其下屬的暴風突擊隊配備了MP18衝鋒鎗、Kar98b短步槍、WHL-03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因為突擊隊本身也要求速度,所以突擊隊也沒有什麼重武器,除去上述輕武器之外,就只有MG08/15輕機槍和37毫米炮擊突擊火炮了。
暴風突擊隊的輕型火力是為了讓他們可以做出快速突擊,並在近距離作戰裡佔據優勢地位。他們將在德國炮兵的掩護下,對英軍陣地發動突襲,儘可能的近距離交火中消滅塹壕的英軍,突破英軍的防禦體系。此時突擊隊或是已經佔領了塹壕,或是重創英國守軍後,快速向英軍陣地縱深方向的塹壕發動突擊,這將為後續主力部隊的進攻贏得一個非常大的優勢。而為了掩護暴風突擊隊的行動,德軍炮兵也祭出了他們的另一個戰術——"炮兵華爾茲"。
該戰術旨在集中重型火炮對英軍的觀察哨、火力點和前線指揮所進行短促的急速射擊,利用有計劃的炮擊將英軍前線陣地變成廢墟,癱瘓其大部分機能,並儘可能的殺傷英軍。當任務目標達成之後,德國炮兵會以徐進彈幕的方式將炮火延伸,切斷英軍增援部隊的增援通道。此舉將確保暴風突擊隊能夠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一鼓作氣衝進英軍陣地,為後續部隊的進攻打開突破口。
這兩種種戰術不僅僅是為了塹壕戰準別的,也是為缺少兵力的英軍量身定做的,一旦突擊成功,英軍的戰線就會被迅速割裂,有限的部隊將遭到毀滅性打擊。而事實也確實如同魯登道夫計劃的那樣,在1918年3月21日,德軍發動"皇帝會戰"之後,在160公裡的戰線上到處都是德軍炮兵製造的火海,以及如同狂風過境一般的暴風突擊隊,緊隨其後的就是大量的德軍步兵。血腥的戰鬥同時在英軍戰線的前方與後方爆發,英軍在這種狀況下也只能絕望的戰鬥,並且在之後的戰鬥中被德軍擊潰或是消滅。
對於英軍,乃至於是對於整個協約國而言,最危險和最絕望的時刻到了。
參考文獻:《Imperial German Army 1914–18: Organisation, Structure, Orders of Battl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Heeres im Welkriege 1914-1918》
《Command or Control? Command, Training and Tactics in the British and German Armies 1888–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