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月3日,德國前參謀總長施裡芬伯爵在其柏林的家中逝世,臨死之前,伯爵念念不忘打敗法國的戰略,用最後的力氣無比擔憂地說出了「必有一戰,切莫削弱我的右翼」,一年之後,如伯爵所料,德國向法國開戰,第一次世界打響。如果伯爵能夠多活三年,又或者繼任者小毛奇參謀總長能夠堅決執行「施裡芬計劃」,不削弱德軍右翼,法國多半就要被德國打垮,歷史就此重寫。

所謂「施裡芬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德軍優秀的動員集結能力打時間差,先集中優勢兵力,從北部繞過法軍防線,經過比利時,沿歐洲海岸線進攻,然後迅速南下直搗巴黎,以巴黎為軸心進行螺旋式進攻,一戰殲滅法軍主力;然後掉頭東進,打垮俄國,可以看到,日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就是在嚴格執行施裡芬計劃,所以一個月打敗了法國,而一戰時的沙俄還是農業國家,是很弱的。
施裡芬計劃是德軍上百年集體智慧的結晶。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把幹涉的法軍胖揍了一頓,讓整個歐洲看到了統一的德國戰鬥力有多麼強,從此,法國、英國、俄國組成了對抗德國的鋼鐵聯盟,所以德國從建國起,就一直在研究如何同時打贏西面法國和東面俄國。德國的鐵路公路非常發達,依賴交通優勢,進行戰爭動員後,各地德軍可以在24個小時之內到達集結地點,然後發動進攻,而法國完成部隊集結需要7天,俄國需要30天,施裡芬計劃的精髓就是以無比強大的右翼,在法國還沒完成集結的7天內從北方攻入法國腹地,然後在巴黎附近決戰,必須一戰定勝負,必須在30天內解決法國,否則俄國完成了軍隊集結,德國被夾擊,就必敗。
小毛奇還是沒有領悟到施裡芬計劃的精髓。施裡芬計劃是在東線以微弱兵力監視俄國,在西線,南翼以少量部隊防禦法國的反擊,而北翼則集中最精髓的79個師發動強大攻勢。而小毛奇因為擔心南翼邊守不住,擔心東邊被攻擊,於是加強了這兩個方向的兵力,而北翼被削減到只有53個師。就是這53個師的德軍,在一戰中一鼓作氣打到了巴黎城北面的馬恩河,然後部隊損失嚴重、疲憊不堪,失去了進攻力,和英法聯軍打成了拉鋸戰,假如北翼有79個師,兵力幾乎增加了一半,我們可以想像,26個師的生力部隊繼續攻擊,恐怕巴黎早淪陷了,英法聯軍也要被包餃子了。
本文為小編(憑欄閒話)原創,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萬分感謝哦。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