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M.奇蒂諾(Robert M. Citino)譯:胡毅秉
阿登攻勢對國防軍的迅速崩潰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為按照前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將軍後來的評價,它「就像一個破產的人花掉自己最後一個銅板一樣」消耗了所有精心豢養的預備隊。
儘管這樣,國防軍總司令部在1945 年元旦——它的最後一個新年——還是做出了非常符合預期的舉動:發動一場進攻。「北風行動」是緊接著阿登攻勢開始的。雖然很可能永遠都被籠罩在「守望萊茵行動」的陰影下,但是「北風行動」的規模幾乎和前者一樣大。德軍兩個集團軍群的部隊(約翰內斯·馮·布拉斯科維茨將軍的G 集團軍群和新近組建、由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裡希·希姆萊親自掛帥的上萊茵集團軍群)參加了此戰,對阿爾薩斯地區的美軍部隊發起大規模向心攻擊。和「守望萊茵行動」一樣,「北風行動」的指揮官們甚至在鷹巢單獨得到了元首的接見,聽了他漫長的戰前講演,其中自然少不得引用種種腓特烈大帝的事跡。事實上,「北風行動」比半途而廢的阿登攻勢順利得多。經過一個月激烈的冬季戰鬥,「北風行動」重創了美國的一個野戰集團軍,差點打得它徹底崩潰。看似奄奄一息的德國軍隊莫名其妙地再次奮起,作了最後一次遲來的返場加演。
對美軍來說,這個地段是屬於雅各布·德弗斯將軍的第6 集團軍群的,該部在1944 年夏末和秋季從裡維埃拉一路打到了萊茵河。德弗斯最先到達萊茵河德國段,但在那之後他體會到的只有挫折。當河對岸的德軍部隊似乎寥寥無幾時,艾森豪拒絕批准他渡過萊茵河,而德國第19 集團軍依然在河西頑強防守著一塊陣地——位於小城科爾馬周邊的「萊茵河對岸飛地」。
關於德軍進攻準備的情報源源不斷地發到德弗斯和帕奇手上。他們相信自己最脆弱的地段是在西邊,擔心那裡很容易被德軍突破到薩爾河(Sarre River)谷地,因此把第15 軍的三個步兵師部署在孚日山脈以西非常狹窄(寬約56 千米)的正面上,並以新到的美國第12 裝甲師作為預備隊。右邊的友鄰第6 軍也有三個師,但它必須防守另外145 千米寬的正面,其中的第36 師分散在從洛泰堡到斯特拉斯堡64 千米長的萊茵河西岸。這裡也有一個師作為預備隊(第14 裝甲師)。德弗斯也知道此處兵力薄弱,急著將新來的部隊調到這一地段,於是匆忙將首先到達前線的一個團編為由師長帶隊的特遣隊,但它還沒有大炮或重武器。艾森豪已經下令撤出暴露的洛泰堡突出部,甚至允許在必要時讓德軍重佔斯特拉斯堡。
國防軍在1944年12 月31 日午夜將至時攻擊了這個兵力薄弱的集團軍。漢斯·馮·奧布斯特費爾德將軍(General Hans von Obstfelder)指揮的德國第1 集團軍以三個軍的陣容首先在北邊發難,這三個軍從右到左依次是:
黨衛軍第13軍〔馬克斯·西蒙黨衛軍中將(SS-Gruppenführer Max Simon)〕
黨衛軍第17裝甲擲彈兵師(「葛茨·馮·貝利欣根」師)
第36 人民擲彈兵師
第90 軍〔埃裡希·彼得森將軍(General Erich Petersen)〕
第257 人民擲彈兵師
第559 人民擲彈兵師
第89 軍〔古斯塔夫·赫內將軍(General Gustav Hhne)〕
第256 人民擲彈兵師
第361 人民擲彈兵師
第245 人民擲彈兵師
這三個軍都得到了大量新編的人民炮兵和人民火箭炮旅加強,不僅擁有大量自行火炮和突擊炮,甚至還有第653 特重裝甲殲擊營(berschwere Panzerjger-Abteilung 653),這是第一個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個裝備71 噸「獵虎」(一種在「虎王」底盤上安裝128 毫米炮的裝甲巨獸)的反坦克部隊。不僅如此,奧布斯特費爾德還有另一個軍作為預備隊,它就是下轄第21 裝甲師和第25 裝甲擲彈兵師的第39裝甲軍,由卡爾·德克爾將軍(General Karl Decker)指揮。
正如德弗斯所料,黨衛軍第13 軍在德軍陣型最右端發起攻擊,兵鋒直指薩爾河谷地。經過短暫的炮火準備後,西蒙的兩個師開始突擊,但立刻遇到了當面早有準備的第103、第44 和第100 步兵師的頑強抵抗。德軍經過三天血戰,僅僅在美軍防線上打出一個小凹陷,使裡姆蘭(Rimling)村附近形成一個被德軍控制的小突出部,而屍橫遍野的戰場被美軍士兵起了個「陳屍谷」的綽號。武裝黨衛隊各師雖然有精英鬥士之名,但黨衛軍第17 裝甲擲彈兵師在阿爾薩斯的戰鬥讓人根本看不出他們精英在什麼地方。參謀工作不夠完善,交通管制粗枝大葉,火力協調雜亂無章:這些毛病「葛茨·馮·貝利欣根」師一個不少。該師的師長是四個月內換上的第五任,也許該師的拙劣表現與此不無關係。友鄰部隊,也就是名不見經傳的第36 人民擲彈兵師,打得還比「葛茨·馮·貝利欣根」師好一些,全軍的那點小小戰果就是它取得的。
但是「北風行動」在東邊要成功得多。在那裡,第11 軍和第89 軍從比奇(Bitche)經下孚日山脈向南發起猛攻。四個人民擲彈兵師擔當先鋒,從芬蘭前線調來的黨衛軍第6 山地師「北方」後來也參與進攻。這裡沒有美軍主力部隊,德軍的進攻達成了完全的突然性。遭到進攻的是美軍兩個軍(左側的第15 軍和右側的第6 軍)之間的結合部。帕奇在這裡只部署了一支小規模的騎兵掩護部隊,即赫德爾森特遣隊(Task Force Hudelson),主要裝備吉普車和裝甲汽車,還有少數坦克殲擊車提供支援。
這裡的局勢和洛斯海姆隘口的第14 機械化騎兵大隊實在太過相似,結果也大致相同。德軍四個師突破了赫德爾森薄弱的防線,將他的據點逐一孤立和拔除,並輕鬆擊退了他的反擊。解決美軍的騎兵掩護部隊後,進攻方經孚日山脈南下,滲透了16 千米的距離,直奔關鍵的出山通道而去。如果他們衝出群山,進入阿爾薩斯平原,就可以到達薩維爾訥隘口(Saverne Gap),然後德軍的機械化預備隊就可以右轉衝向薩爾河谷地,或左轉沿馬恩—萊茵運河(Marne-Rhine Canal)到達斯特拉斯堡。
戰鬥僅僅進行了三天,美軍就面臨重大危機,這與僅三天就成為強弩之末的阿登攻勢形成鮮明對比。帕奇和德弗斯迅速作出反應,將第103 師從防線最左端調到德軍突破口的東側。在西側第100 師的配合下,帕奇和德弗斯成功限制了突破口的大小,但德軍依然在快速南下。在他們前方擔負阻擊重任的是羅伯特·弗雷德裡克將軍(General Robert Frederick)指揮的美國第45 步兵師。帕奇為他提供了增援,不僅從第79 步兵師抽調一個團,還從依然平靜的洛泰堡和萊茵河地段調了幾個營填補因赫德爾森特遣隊覆滅產生的缺口,甚至將整整一個工兵團臨時轉為步兵投入戰鬥。
弗雷德裡克將軍手下一度有至少八個團,其中四個團以前從未參加過戰鬥,有些甚至幾乎沒有受過訓練。經驗比較豐富的美國士兵稱他們為「美國人民衝鋒隊擲彈兵」。德軍也投入黨衛軍第6 山地師「北方」以加強進攻,戰鬥到此時已經演變為沿著下孚日山脈中的山道爭奪一個個小村的搏鬥。美軍的兵力與日俱增,因為將援兵調入阿爾薩斯平原(美軍的後勤任務)要比讓他們穿越孚日山脈(德軍的後勤任務)容易得多。帕奇的第7 集團軍成功延緩了德軍的推進,最終在他們到達出山通道前阻止了他們。
到了1945年1 月5 日,隨著一場新雪降落在筋疲力盡的敵對兩軍頭上,前線已被寧靜的氛圍籠罩。美軍已經搖搖欲墜,但德軍也是如此,「北風行動」顯然已失敗了。
本文節選自《國防軍》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