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殘部將美軍擋在小城外70多天,他們的戰鬥意志令人欽佩

2021-01-09 歷史大爆炸

如果刨除法西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二戰中德軍士兵戰鬥素養高,確實是令人讚嘆。戰爭末期,即便是德國已經宣布投降,僅納粹黨衛軍的數千士兵,就可以將蘇聯大軍抵擋在國會大廈門外數天,其戰力可謂是恐怖。有人說,德軍也就是面對戰力不足的英軍和軍隊素質差的蘇軍才能顯得如此勇猛,面對後來的美軍不也是兵敗如山倒嗎?實際上,美軍在面對德軍時,遇到的麻煩可一點都不小。

1944年6月,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盟軍終于于法國諾曼第登陸成功,開闢了二戰歐洲的「第二戰場」。面對軍隊士氣不斷下降的德軍,盟軍只用了2個月就攻下巴黎,隨後又馬不停蹄地將戰線一直推向德法邊境附近。8月,巴頓將軍率領美國第3集團軍攻下法國名城蘭斯和戈梅茲,隨後便制定計劃,準備一舉渡過摩澤爾河。如果計劃成功,那麼美軍就直接抵達德國的齊格菲防線處。

要知道,被稱為「西牆」的齊格菲防線與德國重要的魯爾工業區只有一牆之隔,如果該防線被突破,那麼德國的「大動脈」就會暴露在盟軍面前。為此,希特勒特別重視德法邊境的防禦任務,不僅重新整合了附近的兵力進行布防,還親自參與防禦計劃的制定。

此時,盟軍也碰到的不小的麻煩。由於突進得太快,巴頓將軍的部隊與後勤部隊越拉越遠。加上巴頓並沒有聽從艾森豪將軍由攻轉守等待支援的命令,巴頓將軍的部隊一直深入,燃料和輜重都所剩無幾了。這種情況下,巴頓反而更沒有暫停調整的意思,他認為如果集合現在所剩燃料,完全可以一舉突破摩澤爾河防線。為了保證在進攻時部隊側翼不受德軍突襲,巴頓將軍決定奪取德軍控制下的麥茨城。

這座麥茨城,在德法的歷史上就有很重的戲份。1871年普法戰爭後,法國將洛林割讓給德國,麥茨就此成為德國的土地。德軍在此經營長達半個世紀,儘管一戰後曾短暫回歸法國,但很快又在二戰中被德軍佔領,並升級成一座堅固的軍事要塞。麥茨城內有德軍士兵1.4萬人,不過大多數都是整合的由諾曼第戰場上潰退的部隊。雖然士氣比較低落,但他們對美軍的戰法和戰術都比較了解。

1944年9月7日,美軍第5步兵師第2團開始向北部的格拉韋洛特高地進攻,卻被德軍布下的地雷困擾,進展緩慢。在突破雷區後,美軍裝甲又遭到德軍火炮打擊,由於缺少掩體,美軍損傷慘重。9日,美軍發動二輪進攻,第7裝甲師在美國空軍的配合下,呈「地空一體」的模式向德軍陣地發動進攻。無奈美軍飛機數量有限(只有3個P-47D戰鬥機中隊),無法對堅固的德軍工事造成毀滅性打擊。即便在增派第90師後,美軍依舊無法前進半步。

9月27日,美軍再次改變進攻策略,他們集中坦克和各種火炮對德軍進行大規模轟擊,隨後步兵部隊趁機向德軍陣地突進。然而德軍士兵在炮火中依舊頑強阻攔了美軍的前進。強攻不下的巴頓開始意識到戰術存在問題,他一方面命令第95師繼續進攻格拉韋洛特高地,另一方面他命令美軍第90、第5師強行渡過摩澤爾河,從而對德軍形成包圍。

11月19日,在美軍各部隊相互配合下,戰鬥局面終於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雖然麥茨城的軍事工事足夠堅固,但卻招架不住美軍從各個方向的進攻。美軍突破至麥茨城內,與頑強的守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鬥在麥茨城狹小的城區內持續了超過2天,美軍才於11月22日徹底攻下該城。而格拉韋洛特高地雖然被美軍圍困,但補給中斷的德軍依舊拼死反抗,直到12月19日才彈盡糧絕,不得不選擇投降。

雖然麥茨城在地圖上的標識並不顯著,但在歐洲戰場上卻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盟軍攻下麥茨城後便可以暢通無阻地橫渡摩澤爾河,並一路將戰線推進至德國本土。雖然諾曼第登陸後的德國已經難以扭轉敗局,但即便如此,即使是由戰敗的部隊守衛麥茨城,他們表現出的戰鬥力絲毫不遜於人數佔優、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士氣高昂的美軍,這不得不令人佩服。

相關焦點

  • 美軍二戰傷亡最慘一戰——突出部之役,德軍反擊殺傷美軍10萬
    1944年8月,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成功,這讓德軍困局加劇:東線戰場上就面臨著蘇軍的強勢反攻,現在盟軍又開闢了第二戰場。不過盟軍的進展也沒有那麼順利,本來按照「霸王行動」(又稱「大君主作戰」,諾曼第登陸的盟軍代號)計劃,要在D+90日(即諾曼第登陸後第90天)攻至塞納河,然後大約D+120日以後攻至德國邊境。
  • 記者手記:盧森堡美軍、德軍公墓境遇「兩重天」
    原標題:記者手記:盧森堡美軍、德軍公墓境遇「兩重天」  新華網盧森堡7月15日電(記者 吳昌榮)在盧森堡市郊外,有一處知名的二戰美軍公墓,這裡埋葬著巴頓將軍和阿登戰役的5000多名陣亡將士,每年約有8萬人來此瞻仰和祭奠,而離美軍公墓不遠的一處德軍公墓卻鮮有人問津。
  •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時,前線氣溫零下40度,德軍還穿著秋褲作戰
    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時,充滿了希特勒個人精神中濃厚的賭徒心理,他在戰前並不是沒有擔憂蘇聯的冬天,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但他一意孤行,夢想通過閃電戰提早結束戰鬥,然後在冬季將領地固守,這樣整個蘇聯的精華區域都將淪陷,那些組織起來的軍隊要麼投降,要麼在遠東等待來年春天,要麼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
  • 1945年,奄奄一息的德軍莫名其妙地奮起,作最後一次返場加演
    正如德弗斯所料,黨衛軍第13 軍在德軍陣型最右端發起攻擊,兵鋒直指薩爾河谷地。經過短暫的炮火準備後,西蒙的兩個師開始突擊,但立刻遇到了當面早有準備的第103、第44 和第100 步兵師的頑強抵抗。德軍經過三天血戰,僅僅在美軍防線上打出一個小凹陷,使裡姆蘭(Rimling)村附近形成一個被德軍控制的小突出部,而屍橫遍野的戰場被美軍士兵起了個「陳屍谷」的綽號。
  • 70年前「北極熊團」覆滅!
    緊急入朝後的11月27日,9兵團下轄的27軍80師將美軍「北極熊團」,圍困在了朝鮮北部高寒山區長津湖畔一個平凡的小村莊——新興裡地區。 02 這個團名為一個步兵團,實為一個「戰鬥群」,在原有第31團基礎上,該戰鬥群還配屬了第32團1營、第57野戰炮兵營的A連和B連,以及第15防空炮營的D連。
  • 從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慘烈戰役,來看有信仰的德軍是多麼可怕
    都說二戰時德軍士兵素質高,看過德軍「十條軍規」的人,很難不對這支軍隊肅然起敬。但德國在戰爭中令人不齒的行為又不少,讓人感覺前後矛盾,莫名其妙。該師士兵統一穿著潛艇兵的黑色制服,把女朋友的名字塗在坦克上,平時看上去就是一群天真快樂的青年,據說他們的補給裡居然還有糖果和牛奶。然而投入戰鬥,他們則是對手的噩夢。SS第12裝甲師在諾曼第登陸當天集結,並向著制定目標出發。
  • 德軍已佔領廠房大門,蘇聯裝甲車卻仍在廠房生產線上生產!
    這時,在史達林格勒,蘇聯的守軍不足19萬人,有300多輛坦克和300多架飛機。保盧斯統率的進攻部隊近3 0萬人,700多輛坦克,1200多架飛機。他制定了一個教科書式的作戰計劃,於8月19日發動了對史達林格勒的首次 進攻。  史達林格勒背靠伏爾加河,是一個居民不足10萬人的小城市,但軍事工業十分發達。當德軍打到城郊時,工人們開 始拆卸流水線,打算轉運到後方。
  • 二戰阿登戰役德軍的悲壯空降作戰,綠魔鬼的絕唱
    但是二戰中後期,由於希特勒以傘兵空降作戰傷亡過大為由禁止進行空降作戰,德國傘兵被當做精銳步兵投入地面戰鬥。因此,海特上校在接到這次久違的空降任務後心中十分激動,他將「鷹」行動視為重振德國傘兵威望的榮譽之戰。
  • 美軍營救戰俘和美蘇搜捕德國科學家有何玄機?
    剩下的日軍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們對戰俘營內部很熟悉,迅速佔領了幾個制高點,憑藉有利地形進行頑抗。日軍看守號叫著,瘋狂地向營救隊員射擊,企圖能等來援軍,但為時已晚,這時門口先遣分隊也趁著混亂衝了進去。營救隊員們集中火力向殘敵射擊,日軍火力很快就啞了,零星的戰鬥只持續了不長時間,地上就橫七豎八躺滿了日軍看守的屍體。
  • 不懼任何惡劣地形的突擊利器,半履帶車為何如此受到德軍的青睞
    提到二戰中德軍的武裝載具,除了大名鼎鼎的「虎」「豹」重型坦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德軍的半履帶車了。任何一部反映歐洲戰場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德軍步兵一出場,搭載他們的載具當中一定少不了半履帶車的身影。 在各類履帶車當中,出鏡率最高的就是SdKfz251半履帶車。
  • 火力強勁可以點名,防護卻奇差:德軍靠蘇軍反坦克炮打穿蘇軍戰車
    根據1942年初的編制計劃,德軍師屬3連制反坦克炮營將有一個連換裝「黃鼠狼」坦克殲擊車。全連裝備6-9輛「黃鼠狼」,編為2-3個自行反坦克排。連裡的其他車輛也將實現履帶化或者半履帶化,如彈藥車、指揮車等等。
  • 「二戰風雲」籠中莽獸下的裝甲英豪—盤點諾曼第地區的德軍裝甲部隊
    「全明星」裝甲陣容:從「霸王行動」伊始至德軍在法萊斯口袋逃出生天,德國國防軍以及黨衛軍投入戰鬥的裝甲師總額為11個裝甲師以及3個重型裝甲營在內的強大陣容。而在整個科唐坦半島,這一地形幾乎無處不在,無論是北線英軍向卡昂發動的攻勢,亦或是美軍向聖洛的進軍,都受到這一低可見度獨特地形的牽制。這些一人多高的灌木叢十分適合擲彈兵、反坦克炮以及突擊炮的偽裝,而空中偵察也幾乎無法發現。在盟軍的行軍隊列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才有可能發現德軍的埋伏。然而,反過來說,這些灌木也一定程度上給德軍的集結與行軍造成了麻煩。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導語: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誕生了很多讓人懼怕的武器,比如納粹德軍手中的「希特勒電鋸」MG42機槍,該槍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射程、射程、威力都極其的強悍,最為瘋狂的是它的持續火力輸出能力,密集的子彈讓敵人沒有任何可以衝鋒的可能性,用人海戰術都沒有用,蘇德戰爭時期,倒下MG42下的蘇聯士兵沒有百萬也有幾十萬。
  • 狡猾獵手,兇悍炮,為了大戰使勁造:憶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
    生產與改進 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雖然由阿爾凱特工廠設計,但因為阿爾凱特已經不再生產四號坦克,所以L/70(A)全部都是由仍在量產四號的尼伯龍根工廠製造的。雖然希特勒希望尼廠儘快轉產L/70(V),但為了減少生產線改造對四號坦克製造的影響,L/70(A)還是生產了半年多,一直持續到戰爭最後階段。
  • 美國評選全球五大戰鬥民族,俄羅斯沒進前三,中國排名讓人意外
    這一點是美軍深有體會的。在1950年到1953年的那場遠東戰爭中,面對長津湖戰場數萬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15萬手持步槍等輕武器的官兵冒著敵人的炮火,向美軍發起了一輪輪衝鋒。在長津湖冰冷的寒夜裡,中國軍人吹出了令美軍震撼已久的衝鋒號。戰士們在零下40度的嚴寒裡與美軍展開激戰,其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精神,令美軍深表欽佩。尤其是那個集體以戰鬥姿勢戰死在陣地上的冰雕連,人美國人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 全殲美軍「北極熊團」
    1950年11月27日,第9兵團第27軍第80師炮兵團5班班長孔慶三帶領全班和配屬第238團先頭部隊8連參加殲滅新興裡外圍之敵的戰鬥。在戰鬥中,為了摧毀美軍一座房屋內的火力點,孔慶三將班裡的九二式步兵炮推至距離目標只有20米的小嶺崗。由於天氣嚴寒,周邊山石土堆都已結冰,無法挪動以構築發射陣地,他利用一塊凍硬的土包將炮架左駐鋤架上,可是右駐鋤沒有物體支撐,無法發射炮彈。
  • 二戰中最厲害的閃擊戰專家,這位蘇軍大將告訴人們戰鬥種族也可以
    熟悉二戰的人們都知道,「閃擊戰」可謂是德軍的拿手好戲。憑藉這一殺招,德軍在波蘭、西歐、北非、蘇德等戰場上均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不過,要是你認為二戰中只有德軍會玩閃擊戰,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作為德軍的夙敵,戰鬥種族在這方面也是頗有造詣,甚至還湧現出了一位被譽為「紅色閃擊戰大師」的名將——瓦杜丁大將。此君厲害到什麼程度?
  • 二戰美軍的怪異行為:掃射樹林,狂扔手雷,害怕「一次性抽紙」
    喜歡研究二戰歷史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國與國打仗時奇怪的舉動有很多,像二戰時的美軍就總會存在一些非常奇怪的習慣,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日軍的作戰中,各種奇異操作出現的頻率變得極高。比如說,當美軍遷移部隊的時候路過一片小樹林,他們會立馬派出一批人來對著樹林進行掃射,上下左右,無不是槍林彈雨。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1950年朝鮮的冬天格外寒冷,九兵團入朝第一天就凍死凍傷800多人,每個班十多人只有一兩床棉被,夜間,戰士們將這一兩床棉被攤在雪地上,十多個人擠在棉被上互相摟抱取暖以抵禦零下30度的酷寒。當時一個班只有一雙棉鞋,這雙棉鞋還在夜晚站崗的時候輪流穿,而美軍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個鴨絨袋,鑽進去以後,把拉鏈一拉,特別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