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刨除法西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二戰中德軍士兵戰鬥素養高,確實是令人讚嘆。戰爭末期,即便是德國已經宣布投降,僅納粹黨衛軍的數千士兵,就可以將蘇聯大軍抵擋在國會大廈門外數天,其戰力可謂是恐怖。有人說,德軍也就是面對戰力不足的英軍和軍隊素質差的蘇軍才能顯得如此勇猛,面對後來的美軍不也是兵敗如山倒嗎?實際上,美軍在面對德軍時,遇到的麻煩可一點都不小。
1944年6月,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盟軍終于于法國諾曼第登陸成功,開闢了二戰歐洲的「第二戰場」。面對軍隊士氣不斷下降的德軍,盟軍只用了2個月就攻下巴黎,隨後又馬不停蹄地將戰線一直推向德法邊境附近。8月,巴頓將軍率領美國第3集團軍攻下法國名城蘭斯和戈梅茲,隨後便制定計劃,準備一舉渡過摩澤爾河。如果計劃成功,那麼美軍就直接抵達德國的齊格菲防線處。
要知道,被稱為「西牆」的齊格菲防線與德國重要的魯爾工業區只有一牆之隔,如果該防線被突破,那麼德國的「大動脈」就會暴露在盟軍面前。為此,希特勒特別重視德法邊境的防禦任務,不僅重新整合了附近的兵力進行布防,還親自參與防禦計劃的制定。
此時,盟軍也碰到的不小的麻煩。由於突進得太快,巴頓將軍的部隊與後勤部隊越拉越遠。加上巴頓並沒有聽從艾森豪將軍由攻轉守等待支援的命令,巴頓將軍的部隊一直深入,燃料和輜重都所剩無幾了。這種情況下,巴頓反而更沒有暫停調整的意思,他認為如果集合現在所剩燃料,完全可以一舉突破摩澤爾河防線。為了保證在進攻時部隊側翼不受德軍突襲,巴頓將軍決定奪取德軍控制下的麥茨城。
這座麥茨城,在德法的歷史上就有很重的戲份。1871年普法戰爭後,法國將洛林割讓給德國,麥茨就此成為德國的土地。德軍在此經營長達半個世紀,儘管一戰後曾短暫回歸法國,但很快又在二戰中被德軍佔領,並升級成一座堅固的軍事要塞。麥茨城內有德軍士兵1.4萬人,不過大多數都是整合的由諾曼第戰場上潰退的部隊。雖然士氣比較低落,但他們對美軍的戰法和戰術都比較了解。
1944年9月7日,美軍第5步兵師第2團開始向北部的格拉韋洛特高地進攻,卻被德軍布下的地雷困擾,進展緩慢。在突破雷區後,美軍裝甲又遭到德軍火炮打擊,由於缺少掩體,美軍損傷慘重。9日,美軍發動二輪進攻,第7裝甲師在美國空軍的配合下,呈「地空一體」的模式向德軍陣地發動進攻。無奈美軍飛機數量有限(只有3個P-47D戰鬥機中隊),無法對堅固的德軍工事造成毀滅性打擊。即便在增派第90師後,美軍依舊無法前進半步。
9月27日,美軍再次改變進攻策略,他們集中坦克和各種火炮對德軍進行大規模轟擊,隨後步兵部隊趁機向德軍陣地突進。然而德軍士兵在炮火中依舊頑強阻攔了美軍的前進。強攻不下的巴頓開始意識到戰術存在問題,他一方面命令第95師繼續進攻格拉韋洛特高地,另一方面他命令美軍第90、第5師強行渡過摩澤爾河,從而對德軍形成包圍。
11月19日,在美軍各部隊相互配合下,戰鬥局面終於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雖然麥茨城的軍事工事足夠堅固,但卻招架不住美軍從各個方向的進攻。美軍突破至麥茨城內,與頑強的守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鬥在麥茨城狹小的城區內持續了超過2天,美軍才於11月22日徹底攻下該城。而格拉韋洛特高地雖然被美軍圍困,但補給中斷的德軍依舊拼死反抗,直到12月19日才彈盡糧絕,不得不選擇投降。
雖然麥茨城在地圖上的標識並不顯著,但在歐洲戰場上卻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盟軍攻下麥茨城後便可以暢通無阻地橫渡摩澤爾河,並一路將戰線推進至德國本土。雖然諾曼第登陸後的德國已經難以扭轉敗局,但即便如此,即使是由戰敗的部隊守衛麥茨城,他們表現出的戰鬥力絲毫不遜於人數佔優、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士氣高昂的美軍,這不得不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