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進攻蘇聯時,前線氣溫零下40度,德軍還穿著秋褲作戰

2021-01-21 半杯湖茶說歷史

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時,充滿了希特勒個人精神中濃厚的賭徒心理,他在戰前並不是沒有擔憂蘇聯的冬天,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但他一意孤行,夢想通過閃電戰提早結束戰鬥,然後在冬季將領地固守,這樣整個蘇聯的精華區域都將淪陷,那些組織起來的軍隊要麼投降,要麼在遠東等待來年春天,要麼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

小算盤打的是好,但德軍1941年9月底發動莫斯科戰役之前,德軍就已經初嘗了敗績,顯示出蘇聯人的強硬和危險;而且10月份的蘇聯實際已經很冷了。但賭徒心理佔了上風,最終這戰幾乎全是彈藥、燃料甚至勳章之類的後勤準備,冬裝被壓到了後面。

正因為元首的賭博和過分樂觀,德國人在「天時地利人和」上對於已經考慮到的「天氣因素」給選擇性忽視了,沒人敢逆反元首,何況那時候德軍正是氣勢如虹。結果德軍不是沒有軍裝,相反作為阿爾卑斯山下的國家,德國、奧地利本就擁有對抗寒冷的條件以及大量的抗寒物生產經驗,冬裝簡直不叫事兒。但這些冬裝怎麼運上去?

德軍遭遇的最大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寒冷,而是整個後勤運輸都出現了問題,他們根本沒有想像到蘇聯的土地會是如此難行,這哪裡像是去往一個國家首都的道路?正是這些泥濘加上霜凍阻止了德軍的運輸,導致德軍戰鬥力迅速下降。

別說過去的莫斯科,就連今天的莫斯科郊外,在嚴寒和泥水中你都別想走路。所以大家應該理解為何蘇聯對於全地形的飛彈車如此上心。僅德軍裝甲第二集團軍就因為行軍泥濘消耗了60%的坦克,第10裝甲師3天就報廢坦克35輛,德軍的裝甲擲彈兵不少都放棄了用以機動的裝甲車,重新變回一支騾子趕大車的畜力軍隊。

最後就連蓄力也不能保證,蘇聯冰涼的稀泥有腳脖子深,經常性的造成車輛陷死,這樣會極大的消耗人馬的力氣。而且這些稀泥將騾馬弄溼以後,會在寒風中迅速的帶走動物的體溫,將德國人的騾馬成片的凍死在運輸的路上。

戰爭的基本物資都如此難以運輸,冬裝和槍你只能選一樣。在抱著暖和的毛呢小棉襖被蘇聯人弄死與拿著武器穿著單衣與蘇聯人廝殺的選擇題中,德國人選擇了後者。最後德國人還是找到些辦法運輸,是什麼呢?——蘇聯人的拖拉機,唯有這些東西才能在泥濘中不屈不撓的前進。德國人從佔領地的農莊到處搜刮拖拉機,依靠這些東西和鐵軌總算是解決了點問題,但在大量緊缺物資的運輸壓力下,冬裝仍然被押後了。

德國人當時有種錯覺,他們總認為只要再使一把勁,蘇聯人就會扛不住而崩潰,然而蘇聯人儘管在戰役開始被打得很慘,卻始終沒有撲街。類似這樣的「戰場錯覺」很多地方都發生過,例如人民軍在釜山對付美韓軍,最後一根稻草死犟也壓不下去,反而打亂了自己的計劃和節奏,導致對方翻盤。

大量的德軍運輸車輛被耗在後方龜爬,為了維持前線閃電戰的瘋狂消耗,汽油、坦克、彈藥和食物才是最重要的,但就連這些東西都很難輸送。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補給甚至根本無法被送到前線,迫不得已的德軍只能依靠空投物資來緩解問題。

然而空投也不頂用,別看德軍二戰挺兇猛,其實也是驢屎蛋外面光。被條約限制的德國軍工規模也就那樣,還多虧之後合併了奧地利、捷克、法國這些歐洲的工業明星。他們從頭到尾都做不到美國那樣瘋狂的暴兵,能用以空投的空軍數量極為有限。

一旦你的空軍大規模出動,護航飛機就得跟上。護航機跟上了,前線制空權就會出現短板,無論怎樣都是虧本買賣。像美軍在巴斯託涅那樣的空投德軍根本負擔不起,何況巴斯託涅只是美軍一個空降師和一些陸軍殘部,德國人用在莫斯科戰役上的可是百萬大軍在,指望空投?美國人後來為空投的B24負擔的地勤有幾萬人,德軍能嗎?

而且這個時候的德國人已經失去了戰略的先機,他們行動的既不兇猛也不快速,反倒提醒了蘇聯人以後該怎麼做。在經歷了痛苦萬分的泥濘行軍後,有天德國人發現路終於好走了。

當然好走了,因為天氣已經開始劇變,地上泥濘的都將化為堅硬的凍土,馬上就將是寒潮襲來的日子,坦克缺少防凍液的油路會被凝結,表面滲碳的裝甲板會變成玻璃一樣脆。甚至不少步槍、衝鋒鎗等輕武器都缺乏必要的防凍手段,士兵們連塗在槍栓裡的黃油都找不到,吃的東西更是見鬼,有些人甚至連蘇聯農莊沒收完的土豆都刨出來啃了。

冬裝早已不是最困難的因素,部隊吃的喝的打的開的全都不行,光要個衣服有什麼用?而且前線有些部隊已經在搜刮蘇聯人的服裝、衣料以及利用他們的人工生產被服,烏克蘭人也多少支援了一下德軍,所以冬衣確實與子彈、食物比起來重要性更低。

然後德國人就這麼輸了,輸給元首的豪賭和德軍被老天卡死的後勤運輸。但後世的人很有意思,很少有人把這些問題歸結到現實的後勤作戰中來,反而不斷強調德國高層決策「沒有考慮冬天」,「輕敵」。

我倒不認為元首的豪賭有什麼特別大的過錯,戰爭擁有不可預料性,有時候無論勝負都是愚蠢的,放馬後炮沒有一點意義。對於這場戰役,德軍壓根不是「棉衣」的問題,而是他們沒有將科學靈活的後勤體系上升到戰略核心中來,又急於獲勝,後勤預案根本就沒有,這樣德軍打的越猛,輸的也就越快,即便莫斯科戰役打贏了,來年春季新一輪的泥濘依然會剋死這幫漢斯。

只是可憐的布勞希奇元帥成了背鍋俠,並且被安上了一個「煽動冬季決戰,幹擾元首思維」的欺君之罪,可憐兮兮的在傷痛中下崗了。這似乎就是希特勒的風格,聖上一貫偉大,餘者皆是蠢人。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戈培爾博士也許懂得眾口鑠金的道理,但他的層次比起達爾伯格-阿克頓男爵還是低了不少。

獨裁者的昏聵,獨裁制度極差的容錯能力,後勤能力的低下,這三者構成了德國的失敗,他們缺的豈止是一件「冬裝」而已?心都寒了。

相關焦點

  • 蘇聯零下40度的天氣,德軍身上穿的什麼?最終凍死十幾萬人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是以摧枯拉朽的勢頭推進,將蘇軍逼迫防守在莫斯科,在此情況下,1941年史達林冒著可能被轟炸的風險,在紅場舉行了一次獨具風格的閱兵式,藉此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也許是上帝眷顧這片土地,當蘇聯士兵從紅場出發奔赴前線的時候,天公作美下起了大雪。
  • 希特勒的這一決策,導致德軍在蘇聯被打敗
    二戰中,南斯拉夫只是一個小國家,但就是這個小國家,讓希特勒暴跳如雷,左右為難,並最終導致了德軍在蘇聯戰場的失敗。那麼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當時,納粹德國已經擊敗法國,準備進攻蘇聯,戰略家希特勒決定先掃清東歐各國,為進攻做準備。
  • 德軍包圍莫斯科勝利在望,為何卻突然潰敗?蘇聯靠天氣反敗為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蘇聯的戰爭結果,直接影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負。在前期德國對蘇聯的對策是十分成功的,先是穩住蘇聯,集中兵力進攻法國和英國,隨後再對蘇聯進行偷襲。德軍在西歐戰場上勢如破竹,希特勒得意忘形,還沒好好喘口氣,就和英國打了起來,結果被英國空軍打敗,使得希特勒進攻英國的計劃徹底泡湯。但是他沒有停下侵略的腳步,把目光投向了東邊的鄰居蘇聯。1941年德軍集結了550萬大軍,3900多架飛機,於6月22日凌晨3點,三個集團軍兵分三路實行了"巴巴羅薩"計劃,瘋狂閃擊蘇聯。
  • 二戰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藍色方案」始末
    但這時美國已經因為珍珠港事件加入了同盟國的行列,無論是希特勒還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都認識到,只有在英美全面進攻西歐之前奪取蘇聯的石油資源,才能讓德國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有能力和英美對抗。在蘇軍的冬季攻勢中,德軍不僅損失了1/3的前線兵力,還損失了將近90%的坦克,直到1942年夏季攻勢開始之前,德軍也沒辦法讓其部隊的機動化水平回升到1941年6月份的狀態,好在中央集群與北方集群將幾乎全部非戰鬥車輛都加強給南方集群,這才使得南方集團軍群有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的能力。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25萬人數字,除保安部隊,挪威籍黨衛軍偽軍部隊等,德軍國防軍常規兵力達到15萬人之多,而且前線退下來的休整部隊也一般會選擇在挪威休整,第25裝甲師,就是當時德軍駐防在挪威常設機動部隊之一,為什麼前期英軍的特種攻擊就引起的德軍高層如此重大的反應呢,原因就在於當時德國將近三分之二礦物資源都在自德軍佔領挪威地區,一但挪威有失德軍馬上就面臨全線崩盤,這就是為什麼一直到1945年德軍在挪威兵力還一直按兵不動的原因
  • 德軍已佔領廠房大門,蘇聯裝甲車卻仍在廠房生產線上生產!
    事實表明,每逢這種時候,希特勒就不知天高地厚。這回 又是如此,他竟然兩捆草全要吃。德軍分成兩路,保盧斯率第6軍團進攻史達林格勒,第4裝甲軍團進攻高加索油田。7月2 3日,這一決定寫入了德國陸軍史上著名的45號指示中。當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提出集中力量保一頭時,希特勒指責他 ,「舊軍官只有專業能力而沒有激情」,把他撤了職。
  • 希特勒曾想徵服全球,如未兵敗蘇聯,哪個國家會是下一個目標?
    雖然現在看來希特勒想稱霸世界無疑是痴人說夢,不過在當時如果蘇聯沒有抵擋住德軍,那麼結果如何並不可知。所幸,德國納粹最終失敗,然而這場戰爭的勝利卻並非易事,歐洲險些被德軍以一己之力踏平,偌大的蘇聯也近乎被吞噬殆盡,再加上後來參戰的美國,德軍幾乎是獨戰天下。
  • 300萬美英軍隊反攻歐洲大陸,希特勒的大西洋防線被擊潰
    1941年6月,希特勒將德軍主力轉向東線蘇聯戰場,向英國進攻的計劃也就無限期擱置。然而戰火瀰漫世界數年後,美國、日本相繼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形勢對軸心國越來越不利。特別是號稱「盟國兵工廠」的美國參戰之後,盟國一方在資源方面佔據了絕對優勢,美英蘇三方密切溝通,互相支援,越戰越勇。軸心國越打越窮,互相之間又缺乏戰略協作,形勢日益困窘。
  • 如果二戰德軍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會不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如果二戰德軍一直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很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走向。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當時德軍已經做了,但一直沒做徹底並堅持下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腿短」造成的。由於德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使他們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的願望,始終無法得以實現。而德國當時之所以沒有遠程重型轟炸機,與其國力、戰爭理念有很大關係。
  • 蘇軍與德軍激戰布達佩斯,擦出火花的羅馬尼亞與匈牙利
    1944年,羅馬尼亞突然脫離了納粹陣營,向蘇聯投誠並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營,此後羅馬尼亞軍隊開始協助蘇軍作戰,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跟隨蘇軍進攻匈牙利本土。在聽到了這個作戰目標以後,羅馬尼亞官兵們一個個生龍活虎,羅馬尼亞軍在進攻匈牙利首都期間,戰鬥之頑強瘋狂震驚了蘇軍和德軍。
  • 一開戰就被處決的蘇軍大將,從德軍視角看,巴甫洛夫犯了多少錯?
    ,根本不會進攻蘇聯,所以他對德軍的調動根本就不當回事。情報顯示德軍在蘇聯西部軍區的對面部署了34個步兵師,6個裝甲師和3個航空團。此時德軍的兵力也就是勉強能和蘇聯西部軍區正面開戰,想要突破巴甫洛夫的防線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巴甫洛夫認為德國此舉是防禦性質的,德國人不可能沒有解決掉英國人之前對蘇聯開戰,除非希特勒徹底瘋了。某個角度上他是對的,希特勒確實確實瘋了。
  • 春季覺醒行動,德軍裝甲部隊最後的一擊,蘇軍將如何化解危機?
    然而德軍的重型坦克在5天後投入了作戰,德軍坦克成功突破了第4近衛集團軍的前沿陣地並向繼續發動進攻,雖然德國空軍短暫取得了優勢,但是由於坦克故障頻發為蘇軍爭取到了時間重新組織防禦以阻擋德軍。1月19日,德軍對蘇軍第133步槍師和第18裝甲師下屬的一個自行反坦克火炮團駐守的陣地發動了進攻,由於這些部隊是剛剛被調入前線的,他們還沒有做好作戰準備,導致陣地一度被分割因而陷入了被包圍的危險。
  • 沃羅涅日拉鋸戰的開端,蘇軍與德軍的混戰,第一次沃羅涅日戰役
    而此時軸心國在蘇聯境內的總兵力約有1150萬,並且德軍的火炮數量更多,飛機的數量和蘇軍不相上下,可以預見到接下來的戰鬥必然會非常激烈。德軍計劃在第一階段突破蘇軍位於沃羅涅日方向的防禦,並在第二階段徹底佔領盧甘斯克和羅斯託夫打開通往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的大門,第三階段兵分兩路南下高加索和東進史達林格勒,奪取蘇聯的兩大工業區充實德軍的實力。
  • 1944年冬,納粹德軍發動最後一次攻勢,兩個團美軍向德軍投降
    11月3日,希特勒的特使約德爾上將趕到設在西線克雷菲爾松樹林的B集團軍群司令部,將由希特勒親自擬定的秋霧計劃交到德軍西線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和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的手中。這份作戰計劃包括行動的每一細節甚至是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在「鷹巢」親自製定的,在作戰計劃上,希特勒還留下「計劃內容不得更改」的警告。
  • 高原低氣溫如何處理,我軍防寒服暗藏黑科技,零下40度也能巡邏
    尤其是在近期的中印關係問題上,印度後勤的落後狀況,讓不少人開始擔心起來,高原嚴寒環境下,我國解放軍戰士的作戰能力能否得到保障。在寒冷中,戰士是否會受傷?實際上,我軍的相關研究機構,在2010年就研製出了一款專為解放軍戰士穿著的防寒服,其中的黑科技可不少。整個防寒服內置了一組電池,可在5分鐘內對服裝內部進行升溫驅動,讓整個服裝內部溫度達到人體的正常體溫。
  • 爆炸的巴爾幹火藥桶,是如何炸掉希特勒的計劃,對德國影響如何?
    另外控制巴爾幹半島後, 德國可以進入黑海,其轟炸機可以從羅馬尼亞起飛,直接轟炸蘇聯黑海艦隊的錨地塞瓦斯託波爾。同時可以在進攻蘇聯時,將戰線沿著烏克蘭邊境展開。 可以說,控制巴爾幹半島,對於德國十分有利。
  • 別看叫「大象」其實一點都不溫順,二戰德軍坦克殲擊車
    130型的戰鬥室也設計成後置,目的是平衡火炮的重心,此外還可以給戰鬥時添加更厚的裝甲來平衡整車重心。 主炮是一門克虜伯生產的Pak43型88毫米加農炮 ,全長9.2米,火炮為手動操縱,方向射界左右各為14度,火炮高低射界從-8度到14度之間可來回調整。炮口安裝有制退器,減少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
  • 美軍二戰傷亡最慘一戰——突出部之役,德軍反擊殺傷美軍10萬
    當時,盟軍每運送一加侖的油料到比利時前線,就得在運輸上消耗5加侖的石油,所以到了10月,盟軍被迫暫停大規模攻勢以積存物資。趁著這個時間,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時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總司令。)得以將散亂的德軍重整成半凝聚的防衛軍。
  • 哪怕美英幫助蘇聯,都無濟於事!
    二戰當中的德國在歐洲戰場當中,可謂是所向披靡,不管是法國還是波蘭都不是德軍的對手。哪怕是英國都只能在德軍的攻勢下瑟瑟發抖,然而德國卻在跟蘇聯的對戰當中,暴露出自己「底蘊」不足的缺點。德國的石油資源,並不足以支持它長時間的作戰,這也使得希特勒產生跟蘇聯交手的決定。
  • 希特勒絕密軍事計劃颱風行動開局不利,一種尋常天象擋住其精銳!
    根據希特勒親自審定的「颱風」計劃,德軍第2裝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裝甲集群1在維亞濟馬方向,相繼開始了進攻。儘管蘇聯紅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德軍仍然突破了防禦。德軍第2集團軍突破了蘇聯紅軍第50集團軍的防線,於1941年9月下旬奪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奧廖爾陷落。德軍沿著奧廖爾-圖拉的公路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