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大衛,網易歷史專欄作者,工業時代陸戰史研究者,曾著有《哈爾科夫1942》。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在過去,二戰蘇軍常被描述成靠人海壓垮德軍防線的人肉壓路機,如今這一風向卻又完全轉了過來,無論是在一些流量很大的問答社區,還是在一些視頻網站上,關於蘇軍使用「人海戰術」的說法經常被斥責為西方資料中對蘇聯紅軍「戴有色眼鏡的污衊」並時常有人聲稱戰爭後期蘇軍戰術水平「遠超德軍」。確實到若干年前為止,受到引進的各色西方資料影響,確實存在總體低估蘇軍的情況。但蘇軍又真的是一支高精尖軍隊,竟能反過來在戰爭後期全面「遠超德軍」嗎?
但這些新的言論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一派胡言。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例子吧:日後的蘇聯元帥,功勳卓著的蘇聯英雄索科洛夫斯基大將,帶領擁兵數十萬的西方面軍從1943年秋到第二年春天,追著白俄羅斯的德軍打了半年,付出了超過33萬人的損失卻一無所獲。要知道,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遭受了近30萬損失,這一戰便被稱為二戰的轉折點。一戰的凡爾登之戰以絞肉機而臭名昭著,持續接近一年,德軍傷亡也只有33萬!而在這一系列失敗的進攻戰中西方面軍佔有十足的兵力優勢,以這一系列攻勢的最後一次為例,蘇聯紅軍投入了9個步兵師,在10個炮兵旅,六個炮兵團及五個坦克旅,四個自行火炮團的支援下進攻德軍兩個師的兵力卻損失四萬餘人鎩羽而歸,其他戰役的情況也與之半斤八兩。
西方面軍這一系列齷齪表現讓史達林實在忍無可忍,他派出了一個超重量級的調查團前來調查西方面軍是不是在豬帶領下打仗。這一調查團的頭頭便是馬林科夫(日後史達林內定的接班人)帶隊,蘇聯紅軍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什捷緬科,總政治部主任謝爾巴科夫也赫然在列。可以說是黨·政·軍的三巨頭齊聚會審。調查結果發現了不得了的事情——各個集團軍普遍採取人海戰術無腦衝鋒,方面軍「最好的司令員」看到前線大頭兵死傷殆盡還不過癮,乾脆把參謀部的軍官幹部都派去搞人海衝鋒!!而方面軍司令果真如同豬一樣在後方無所事事對作戰不聞不問,反倒對敢提出意見的下屬軍官肆意臭罵!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份已經解密的報告說了些什麼吧!
泛濫成災的人海戰術
在馬林科夫委員會報告中指出「西方面軍參謀部根本沒有制定總體的戰役計劃,所有作戰計劃都是各個集團軍各自為政制定自己的作戰計劃,獲得方面軍指揮員的口頭批准。自然,下屬各個集團軍也無從領會方面軍的作戰意圖。」
西方面軍「無視之前積累的戰爭經驗,多次將主攻部隊投入過於狹窄的進攻地段。在1943年12月的維捷布斯克戰役中進攻正面只有6千米,1944年3月的奧爾沙進攻戰役中只有5千米」,更糟的是偵察工作嚴重不足,也沒壓制住德軍的火力配系。自然,這一不折不扣的人海戰術遭到了徹頭徹尾的失敗:「敵軍得以集中毀滅性的側射火力並以小部隊發起反擊,使得我軍步兵無從推進,損失慘重」
「在方面軍的大多數作戰行動中,下屬各個集團軍,尤其是第33集團軍以密集戰鬥隊形,在過高的人員密度下展開進攻。這一陣型使得每個師在第一線只能展開2-3個營,剩下的營擠在後方無法展開,反倒分散了兵力和火力。這一切都使得部隊即使在同敵軍展開交火前就因為暴露在敵軍炮火下損失慘重,以至於喪失了作戰能力」
如同瘋子的集團軍司令員
報告進一步寫到「第33集團軍在西方面軍的一系列戰役中都扮演了中心角色,並得到了大量增援部隊。方面軍司令員對集團軍寄予厚望,並認為司令員戈爾多夫是手下最好的集團軍司令員」
然而,這位「最好的集團軍司令員」表現的卻令人大跌眼鏡,其過於離譜的作戰表現得到了委員會調查報告的「重點關照」:
「很難把戰鬥組織的如同戈爾多夫的集團軍這樣爛了,戈爾多夫既沒有仔細制定作戰計劃,也沒有正確使用炮兵,而是決定用人海戰術蠻幹粉碎敵軍防線。集團軍損失就說明了一切——第33集團軍的損失佔整個西方面軍的損失的一半。
儘管大本營明令禁止將技術兵種作為步兵投入戰鬥,戈爾多夫經常將偵察兵,防化兵,工兵填進散兵線。戈爾多夫最為嚴重的罪行是:他居然把手下整個軍整個師的軍官幹部也統統踢到前線去餵德國人的機槍子彈!」
在1943年9月4日給步兵第173師下達的命令中他要求「將全師的軍官幹部填進散兵線,跟在先遣分隊後面衝過森林,把對面的自動槍手從他們的巢穴中趕出來!今天對於我們來說不成功便成仁!」同一天他向步兵第70軍參謀長伊科尼科夫少將下令「在步兵軍指揮部中只留下作戰處處長,其他所有指揮幹部統統填進散兵線!」
戈爾多夫的這些失心瘋一般的措施使得戰鬥很快失去了指揮和組織,並使得軍官幹部損失驚人。在過去的六個月裡,第33集團軍傷亡了四名師長,8名副師長和師參謀長,38名正副團長,174名營長和副營長
戈爾多夫違背了大本營禁止不經調查槍斃軍官的命令,在3月6日,根據戈爾多夫的命令,特洛菲莫夫少校便因為「避戰」被槍斃,實際上根據事後調查,特洛菲莫夫少校是無辜的。
33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
戈爾多夫指揮軍事行動的方式只剩下了侮辱和謾罵,經常威脅槍斃下屬指揮員,步兵第277師師長和步兵第45軍軍長便被這樣威脅過。根據曾與他共事的指揮員所述,戈爾多夫對屬下不通人性的粗魯對待和經常的歇斯底裡使得下屬無法正常指揮部隊」
「知人善任」的方面軍高層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西方面軍高層「無視了戈爾多夫做出如此多丟人現眼的表現,也不去幫他克服這些問題,繼續把他視為方面軍裡面最好的集團軍司令員。」而被認為是「出色的偵察高手」,負責方面軍情報工作的伊爾寧斯基上校則把方面軍情報工作搞成了「廢墟狀態」,方面軍炮兵司令,索科洛夫斯基等人眼中的炮兵專家卡梅拉炮兵上將也把方面軍炮兵工作組織的一塌糊塗。
自然,如此「知人善任」的西方面軍高層其他工作也做得一塌糊塗,在馬林科夫委員會的報告中便指出「在這四個月間,方面軍參謀長及所帶領的方面軍參謀部距離方面軍司令員(索科洛夫斯基)一直隔著100千米的距離,方面軍司令員和方面軍參謀長兩人在這一期間只互相見過3-4次,一名上校實際上扮演起了副官的職能,陪著索科洛夫斯基一直待在輔助指揮部,而方面軍司令員索科洛夫斯基同志卻對這一明顯不正常的行為習以為常。
不僅僅方面軍司令員成了這樣,方面軍參謀長波克羅夫斯基也不敢在哪怕小事上獨立作出決定,他根本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帶領方面軍參謀部一起來補救不正常的事態,而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地辦事,作戰處長齊爾科夫少將工作也毫無主動性,不適合帶領方面軍作戰處」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這麼一群人的領導下西方面軍會表現成什麼樣子也就可想而知了。「儘管方面軍在戰役執行期間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便是炮兵部隊的運用,但這一缺陷一直沒有得到彌補,並且被不斷重複。在西方面軍組織執行的所有戰役中,炮兵都沒能完成壓制敵軍火力,掩護步兵的任務。方面軍司令知道炮兵部隊的糟糕表現導致大量己方傷亡,也知道消耗了大量的炮彈,就是不去採取任何行動來改善炮兵部隊表現」。
在戰鬥打響後,「方面軍司令部無視下屬部隊需要,一些發起進攻的師,尤其是第33集團軍各師,每挺衝鋒鎗只分到一個彈鼓,重機槍只有一條彈帶。這使得戰鬥在白熱化時機槍手無法支援步兵,大量時間浪費在了重新裝填彈鼓和彈帶上。在一系列戰役中,炮兵部隊由於缺乏牽引車而落在後面無法支援步兵部隊,但在方面軍級別卻有足夠的牽引車來完成這一任務。前線部隊因為缺乏電臺導致步兵-炮兵間的協同工作很差,方面軍後方卻有著大量的空閒電臺······」
「虛心納言」的蘇聯英雄
更糟的是,索科洛夫斯基不僅自己表現很糟,還完全聽不進去下屬的意見。報告中便舉出了索科洛夫斯基斯基對一名參謀軍官送上來的,關於對第31集團軍作戰改進意見的批示並稱其為典型案例,索科洛夫斯基是這樣在上面批示的。
「這份文件完全沒用處,就像扔到菜市場都沒人撿的爛白菜
顯然,涅卡索夫中校完全不想想自己寫的都是啥,這人整天就知道嘰嘰喳喳的胡扯
胡說八道!
擺明了胡扯!
謊言!
作者完全理解錯了如何楔入防禦陣地!
除去廢話都是廢話」
索科洛夫斯基
索科洛夫斯基這樣屢次做出「重要批示」,方面上上下下自然不敢多說什麼。一些兵種指揮官試圖指出一些自己負責的兵種所存在的問題並打算下發一些命令,但索科洛夫斯基拒絕了這些兵種指揮官的建議。索科洛夫斯基本人則頂多口頭上和那些瀆職的下屬指揮員說上幾句,下屬也不需要做出什麼改正。調查委員會指出索科洛夫斯基曾經向他們保證自己已經向戈爾多夫指出了其瀆職行為,但戈爾多夫仍舊安之若素,絲毫不去改進的事例。
更令調查委員會不滿的是西方面軍司令部「欺君犯上」,沒有向大本營報告一系列進攻失利的原因和方面軍存在的種種不足,直到聽說大本營即將派來調查組,才七拼八湊地交上來一份總結湊數,這一總結在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中被譏為「不過是欺騙大本營的東西」
富有蘇聯特色的事件結局
被揭出如此多問題的西方面軍上上下下自然沒能躲得過史達林的制裁。只是由於朱可夫及時求情,要求將索科洛夫斯基派來給自己當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才得以比較體面地找了個臺階下,方面軍政委布爾加寧也被一併撤職。
不過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在二戰結束後,「勝利元帥」朱可夫卻幾經起落,屢次受到蘇聯領導者的打壓,而布爾加寧卻當上了國防部部長,索科洛夫斯基當上了總參謀長。當年那些被解職的瀆職者反而得了勢。索科洛夫斯基還恩將仇報地好好「報答」了當年的恩人朱可夫:在1957年赫魯雪夫那次將朱可夫最終解職的會議上,索科洛夫斯基領頭污衊朱可夫要「把軍隊據為己有,通過軍隊向黨施加影響,以便讓黨的領導完全按照朱可夫的意願行事」。
參考文獻:
David M. Glantz The Battle for Belorussia: The Red Army's Forgotten Campaign of October 1943 - April 1944
(俄)加列耶夫著,陳學惠, 李大軍譯. 《軍事歷史戰線的鬥爭》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