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海戰術」,許多人印象中就是一哄而上,但實際上高階的人海戰術會取得1+1大於2的成效,在動物世界中,許多捕食者所採取的捕食策略或許都能用「人海戰術」來形容,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狼群。
我們看到茫茫的雪原上,一群野牛被狼群追趕得四處亂竄,不一會兒,就有一頭因為行動較慢或者其他原因脫離了牛群,而此時,所有的狼就像約定好了似的,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頭牛身上,所有的狼一哄而上,很快這頭牛就被放倒了。
上面描繪的場景,我們在很多動物紀錄片裡面都能夠看到,這是典型的狼群狩獵場景,所採取的狩獵手段就是「人海戰術」。
但是在掠食者裡面,把「人海戰術」運用到極致的並不是狼群,也不是獅群,而是生活在非洲大陸上的一種中小型犬科動物,這種犬科動物有一個非常低調的名字,叫非洲野狗,也稱非洲野犬,它們的狩獵成功率高達85%,遠超狼群的14%,也比獅群的25%高出不少。
短小精悍的非洲野犬
有些地方也把非洲野犬稱之為「三色豺」,顧名思義,非洲野犬渾身一共呈現出三種色系,分別是黃、白以及黑色,這些顏色搭配沒有規律可言,就像是隨意潑上去的顏料,所以就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隻完全一樣的三色豺。
非洲野犬體型不大,成年之後大多數體重在17-36千克之間,只有少部分領頭的雄獸能夠達到40千克以上,所以放在整個犬科家族裡面,非洲野犬只能算是中小型的一類。
非洲野犬在外形上除了毛髮的顏色給人印象深刻之外,就數它的耳朵最拉風了,小小的腦袋上有一對大大的耳朵,看起來極不成比例。但根據亞種的不同,它們的耳朵形狀又可以分成蝙蝠耳和蝴蝶耳,蝙蝠耳又大又圓,蝴蝶耳又大又長。
從外形上看,似乎沒有什麼動物與它是相似的,加上目前所發掘出來的化石太少,所以人們對非洲野犬的進化歷程並不是很清楚,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在2018年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的方法發現了非洲野犬與豺存在較近的親緣關係,它們身上都有著非常古老的遺傳混合物。
在我國,豺有兇狠之名,甚至大過於猛獸老虎,而非洲野犬給人的印象也是「短小精悍」,它愣是以十幾千克的身軀,在非洲大地上與斑鬣狗、獅子等猛獸周旋而不落敗,所以其必然有著一套獨有的生存智慧。
非洲野犬的咬合力大約300磅左右,在野生動物中並不是出色的存在,但是它的「後槽牙」構造卻異於常人,上下兩排裂齒能夠交叉彌補之間的縫隙,這使得非洲野犬有著強悍的「研磨」能力,可以輕而易舉地磨碎獵物骨頭,真正做到吃肉不吐骨頭。
非洲野犬的社會組成結構
與大多數貓科動物獨居的屬性相反,大多數犬科動物都是群居的,而其中的典型代表還是狼,在講述非洲野犬的社會組成結構之前,先來說說狼是怎樣論資排輩以及社會等級的構成。
狼的社會組織十分複雜,其形成因素會受到多種因子的影響,包括且不限於親緣關係、環境、獵物豐度等等,甚至是季節都能夠影響狼群的形成。一般來說,當獵物豐富的時候,狼群的規模較小,甚至還會出現許多獨狼。
比如在白俄羅斯納利比基森林中,4-9月份氣溫比較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萬物復甦」的季節,獵物數量比較豐富,所以就出現了這麼一個景象,獨狼的數量甚至比群居的還要多。
當然,獵物數量只是控制狼群規模次要因素,主要因素還取決於社會組織層面。在狼的社會等級中,一共可以分成四級,分別是站在頂端的頭狼,地位次之的成年狼,邊緣化的成年狼,以及幼狼,幼狼的地位是最小的,只有成年之後才會進入前面的三個核心等級。
狼群的形成通常以親緣關係為主,比較大規模的狼群一般包含3-6個家庭,更多的小型狼群乾脆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形成的小團體(僅有兩隻成年狼)。
讓我們回歸到非洲野犬話題上,會發現它們的社會組織構成與狼相似,但是又與狼不同。首先狼群之中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幾乎都有著親戚關係,而非洲野犬群裡面兩隻親如兄弟的個體間,是可以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的,但這並不影響它們的感情。
在大型狼群裡面,雖然在狩獵等活動時會非常團結在一起行動,但更多的時候是分小家庭生活,而非洲野犬則不一樣,雖然它們群體之間也會分成小家庭,但基本上都是集體在一起生活的。
整個大群裡面,由雌雄兩隻野犬領導,基本上整個群的狩獵、遷移、防禦等大大小小的事物,都需要它們來決斷,這是它們領導力的表現,畢竟作為領頭的兩隻非洲野犬,有責任帶領其他成員如何生存下去。
非洲野犬的生存智慧
在充滿野性的非洲大陸上,它們的主要對手是獅子,而在與獅子對抗的過程中,「人海戰術」有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016年,攝影師奧卡萬戈在野生動物園中就拍到了非洲野犬與獅子對抗的場面,當時一頭雌獅正在攻擊一隻非洲野犬,當時其他的野犬成員見狀立馬跑過來幫忙,糾纏之下最後獅子放棄了攻擊。
無論從體型還是從攻擊力上看,非洲野犬都不是雌獅的對手,但這無疑「人海戰術」的勝利,只是可惜的是後來那隻被獅子攻擊過的非洲野犬,還是因為傷勢過重而死亡了。
非洲野犬十分團結是真的,當群體中的成員遭受攻擊時,其他的成員會馬上過來幫忙;當領地遭受入侵時,所有的成員都會在首領的帶領下奮力抵抗。事實上非洲野犬擊退獅子的事情並不罕見,麥克納特·約翰也曾觀察到這一現象。
當時一頭雄獅正在攻擊一隻非洲野犬,好在同伴將其救下,而被救的那隻非洲野犬看到同伴仍在與獅子對抗,自己也顧不上傷勢隨後一起加入戰鬥,最終將雄獅擊退。
非洲野犬最大的生存智慧就是團結,這一點還表現在捕獵上面。一般來說,能夠捕食大型哺乳動物的捕食者,要麼比獵物體型更大,要麼就是團隊作戰,而非洲野犬無疑就是後者裡面的佼佼者。
東非的非洲野犬最常捕食的是瞪羚,南非的非洲野犬最常捕食的是跳羚,從非洲野犬的捕食數據來看,它們的獵物體型主要集中在15-100千克之間,但是卻偶爾能夠看到它們捕食大型獵物,比如說角馬等。
在14項關於狼的研究中,發現它們的狩獵成功率只有14%,獅子的也不高,在對塞倫蓋蒂的獅子進行研究後,發現3-5隻獅子群體狩獵的成功率為25%,單個獅子的捕獵成功率為17-19%,但獅子是群居動物,其成功率受群體規模影響很大,研究者們推測,一旦獅子成群捕獵的話,這個成功率會增加30%。
以體型來看,非洲野犬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但依靠「人海戰術」卻彌補了這項短板,靠著「人多勢眾」的優勢,非洲野犬的狩獵成功率躋身到野生動物中的「頂流」,高達85%。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科學、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