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食肉動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狼群圍獵野牛,老虎突襲野豬,以及金雕在空中掃視獵物的場景。然而,有一些食肉動物很少自己捕獵,靠揀現成的獸屍生存,我們稱之為清道夫。
西班牙,兀鷲吃鹿屍
01何為清道夫?
清道夫,又叫食腐動物。生態學上,只要吃不是自己捕獲的獵物,就叫食腐,與食物是否腐爛無關。有趣的是,群居食肉動物吃本群其他成員捕獲的獵物,也屬於食腐,例如,雄獅吃雌獅的獵物也被生態學家認為是「食腐」,雄獅經常「食腐」的名聲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與清道夫相對應的是自己捕獵的食肉動物,生態學上叫做捕食者,又叫掠食者。
那麼,哪些食肉動物是清道夫呢?事實上,所有食肉動物都或多或少有食腐傾向。貓科通常被認為是最純正的捕食者,然而它們也不會拒絕到嘴的免費美味,就連獵豹都有食腐的記錄,人們曾在納米比亞看到三隻獵豹吃一具長頸鹿屍體。
清道夫赤狐,Marc Baldwin拍攝
犬科的大型種類如狼、豺和非洲野犬,主要是捕食者,然而當它們和貓科在一起也食腐貓科的獵物,扮演清道夫的角色。中小型犬科包括郊狼、胡狼、貉、赤狐都經常做清道夫。
鬣狗科的三種鬣狗,鼬科的狼獾都是職業清道夫,一些小型鼬科如松貂也喜歡食腐。熊科除北極熊是純肉食性的捕食者以外,其他熊都是雜食性動物兼清道夫。
有蹄動物中的清道夫,主要是野豬。一些常見齧齒動物如大家鼠、小家鼠,也都是清道夫。
鳥類中地清道夫首推兀鷲和烏鴉(渡鴉),實際上,海雕、松鴉、、金雕和蒼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食腐。
斑鬣狗和白背兀鷲在吃一具老獅子的屍體,引自Wild act
清道夫分專性清道夫和兼性清道夫,專性清道夫都是一些無脊椎動物,如食屍蟲、麗蠅。脊椎動物清道夫無一例外是兼性的。這是因為脊椎動物體型較大,單純食腐難以養活自己。
大型食肉動物中,狼獾和棕鬣狗的食腐程度最高,然而它們偶爾也自己捕獵。在納米布沙漠,棕鬣狗吃的南非海狗有3%是自己捕殺的,而在北歐,狼獾吃的馴鹿有10%來自自己捕獵。
因此,捕食者與清道夫的界限是不明確的,肉食性脊椎動物中沒有絕對的捕食者,也沒有絕對的清道夫。
狼獾的食物組成(引自Mattisson, J., 2011,食肉的心 翻譯)
02清道夫的基本功
清道夫喜歡什麼樣的動物屍體?與自然死亡的動物相比,它們更喜歡吃捕食者的獵物。因此捕食者獵物傳播傳染病的風險比較低,而且來源穩定,更容易尋找。只要循著捕食者的蹤跡,總能找到獸屍。
多數清道夫都或多或少有迴避自然死亡獸屍的傾向,尤其是近親或同類的屍體。只有河馬經常吃同類屍體,結果導致炭疽病大規模流行。河馬不是職業清道夫,沒有經過這方面的適應性演化。
波蘭別洛韋日森林三種獸屍被主要清道夫食腐的比例,顯示野豬在有意迴避同類屍體(引自N. Selva等,2005)
因此,發現捕食者的獵物就成了清道夫第一項基本功。捕食者的足跡、獵物的哀鳴以及空氣中的血腥味都可以幫助清道夫定位捕獵現場。兀鷲、烏鴉等鳥類清道夫通常以視覺探察獵物,而熊、鬣狗和狼獾等獸類清道夫則多以嗅覺發現獵物。
天上飛的通常比地上跑的先發現獸屍,而一旦烏鴉、兀鷲降落,將很快吸引地面清道夫聚集。
在開闊地發現獸屍比在森林裡容易,在天熱的時候發現獸屍比在天冷時容易。因此,在非洲稀樹大草原,清道夫找到捕食者的獵物遠比在北方的針葉林裡容易得多。
清道夫獲得捕食者的獵物,主要有三種方式:搶劫、偷竊和揀剩飯。前兩者都是很危險的,因為捕食者是天生的殺手,一不留神清道夫自己也成了獸屍。沒有點本事,還真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與捕食者周旋的能力,就是清道夫們的第二項基本功。
棕熊搶狼的獵物,引自Anne-Marie Kalus
大型清道夫大多行動笨拙,捕獵能力不佳,棕鬣狗只能捕殺跳兔、羚羊羔等小動物,就這樣,捕獵成功率還低至4%。不過,斑鬣狗仍保留了高超的狩獵技術,這是個例外。
捕獵雖不在行,但搶起食來打架卻是一把好手。棕熊、鬣狗和狼獾,個個身強體壯、皮糙肉厚,如果說捕食者是精緻的殺手,清道夫就是頑強的戰士。鬣狗能趕跑獵豹、花豹,棕熊甚至能趕跑狼群和老虎。
小型清道夫則多以機動性見長,如非洲著名的「胡狼大帝」,經常跟著獅子蹭飯吃,由於它很靈活,獅子抓不住它。類似的情況,還有郊狼和赤狐跟蹤狼,松貂跟蹤歐亞猞猁。兀鷲和烏鴉會飛,地棲捕食者難以傷到它們。
黑背胡狼總喜歡跟著獅子,引自readysetsafari
最後的一項基本功是處理食物的能力。當獸屍流轉到清道夫手裡的時候,剩下的肉往往不多了。因此,一名稱職的清道夫必須能啃得動骨頭。犬科、熊、狼獾和鬣狗都能將整具獸屍吃的一塊骨頭不剩,它們發達的頰齒是十分有效的碎骨工具。
貓科動物的頰齒除特化切割鮮肉的裂齒外,餘者皆已退化,處理不了骨頭,因此貓科註定演不好清道夫這個角色,只能偶爾客串下。雖然獅子搶鬣狗獵物甚至比鬣狗搶獅子還多,但獅子最多吃掉獵物的70%,通常只有20~30%,就要再丟給鬣狗。
食肉目(家犬)的牙齒,頰齒(前臼齒和臼齒)是噬骨的關鍵,而貓科的頰齒已經嚴重退化了
噬骨能力,決定了拾荒生活對該物種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因而是清道夫最關鍵的一項基本功,也是清道夫和捕食者最本質的區別。
03清道夫和捕食者的博弈
捕食者和清道夫的較量,是一場博弈。清道夫想吃免費的晚餐,但不能把小命弄丟了。捕食者不想將辛苦捕到的獵物拱手讓人,但不願冒受傷的危險。
從雙方博弈心理來看,捕獵能力越差的食肉動物,搶起食來就越兇,因為搶不到就要餓肚子。而處理屍體能力越差的食肉動物,就越害怕受傷,因為它們無法從食腐中獲得足夠營養,喪失捕獵能力就意味著死亡。
因此,在搶食爭奪戰中,狼獾、鬣狗和棕熊往往勇往直前,貓科表現得非常謹慎,狼則介於二者之間。這也是為什麼棕鬣狗或三隻豺實力不如雄豹,卻往往能搶到後者獵物。
納米比亞,棕鬣狗搶了雄豹獵物,引自Anton Crone
捕食者和清道夫已經經過千百萬年的協同演化。清道夫既想吃飽,又要盡力避免與捕食者起衝突。赤狐喜歡跟蹤狼找吃的,但它不敢跟蹤猞猁,因為猞猁習慣於在附近看守獵物,有些赤狐因偷食而被猞猁捕殺。狼獾發現猞猁捕殺的馴鹿,就將鹿屍分解成小塊,運到自己的「倉庫」藏起來,這樣可以避免與猞猁直接衝突。
同樣,捕食者也做出了相應的適應性調整。在有棕熊的地區,狼傾向於減少對大型有蹄類的捕殺,因為獵捕大獵物耗時費力,還容易被熊搶去,白忙一場。
在非洲稀樹草原,捕食者面臨的清道夫壓力是最大的,為了儘快多吃一些獵物,這裡的食肉動物都練成了「大胃王」,遠比歐亞和美洲的近親能吃。獅、獵豹能一次吃下相當於自身體重22~25%的食物,而虎、美洲虎和山獅則只能吃下自身體重的15%左右。類似差異也存在於非洲黑背胡狼和歐亞金背胡狼兩種清道夫身上。
非洲大草原是清道夫的天堂
非洲的食肉動物每天都在清道夫的包圍下生活,這促進了群居的演化,與其把獵物丟給清道夫,它們更願意與自己的親族分享。社會性最強的食肉動物斑鬣狗生活在非洲,而兩種非洲大貓——獅子和獵豹,也是貓科中群居性最強的。
為了避免流血衝突,食肉動物們建立起一套優勢等級,即在獸屍邊上按一定順序進食。在南非草原,獸屍邊的進食順序是:獅子>斑鬣狗>非洲野犬>棕鬣狗>花豹>獵豹>黑背胡狼。然而,當成年雄獅不在場,斑鬣狗數量超過雌獅和亞成年獅的3.7倍,就可以驅逐獅子,而大雄豹有時可以打跑落單的斑鬣狗。
在南亞和東南亞的密林裡,虎>豺>豹,但大群豺不畏虎,豹可以擊敗落單或小群豺。而在較靠西更為開闊的生境中,通常認為,虎>縞鬣狗>豹>狼>流浪狗,但縞鬣狗、豹、狼之間的關係尚缺乏系統研究。
在北方針葉林中,棕熊>老虎>狼>山獅>狼獾≈歐亞猞猁。不過,棕熊通常只能趕跑雌虎,大群狼不懼母棕熊和年輕公熊,山獅也不會把一或兩隻狼放在眼裡。在北極地區,棕熊優於北極熊和狼。
阿拉斯加北部,棕熊從北極熊手中搶到了鯨屍,引自Steven Kazlowski
優勢等級相近的食肉動物因獸屍發生爭鬥,遵從「先佔規則」。即衝突發生時正佔有獸屍的一方具有心理優勢,表現得更為強勢,注意,不是獸屍的最初所有者,而是獸屍的現時佔有者,而來搶獸屍的一方心理處於劣勢,更容易做出退讓。
例如,狼獾從來不搶劫歐亞猞猁,但如果狼獾竊取了猞猁獵物,即使猞猁返回發現了,通常也會尊重狼獾此時的佔有。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棕熊和雄虎身上,棕熊通常只搶劫雌虎,不搶雄虎,但如果棕熊趁雄虎不在而將獵物據為己有,即使雄虎返回,想讓棕熊交還獵物也沒那麼容易了。
04清道夫的生態意義
捕食者調節著食草動物的種群數量,其捕獲的獵物又養活了大量清道夫,毫無疑問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種。那麼,清道夫在生態系統中有什麼作用呢?
狼獾,職業清道夫
捕食者獵捕的獵物總是吃不完的,清道夫的任務,就是在多餘獵物被分解者(細菌、真菌)分解之前,將這部分能量重新帶回食物網。例如,胡狼偷了獅子的獵物之後,又可能被花豹所捕殺,它攝取的這部分能量就重新回到食物網了。
因此,清道夫更多的是開發新的生態龕位(如啃掉捕食者處理不了的骨頭),它們是來截胡分解者的,而不是來危害捕食者的。清道夫的存在,對提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有重要意義。
導致恐龍滅絕的白堊紀末大滅絕事件,是由隕星撞擊、灰塵遮天蔽日引起的,當時光合作用完全停止,植物全部枯萎,這種情況下食草動物和捕食者首先餓死了,而清道夫堅持到了最後。最終,清道夫們將生命的火種傳承到了新生代的黎明。
歐亞兀鷲
20世紀90年代,印度人廣泛應用一種名為雙氯芬酸的獸藥來給牛群消炎,結果卻無意中導致大量兀鷲被毒死,使兀鷲的分布縮減到只有原來的3%。這一職業清道夫的銳減使獸屍存在時間大大延長,同時流浪狗和大家鼠等非專業清道夫數量劇增,最終導致狂犬病在該國大規模流行。
可見,清道夫在生態系統中有著自己的獨特價值和重大意義。
喜歡動物,歡迎加入綠髮會,大家一起關注動物、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