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和犬科動物確實是我們最常見的食肉動物,但是這兩個科絕對不是食肉動物的全部。因為所謂的食肉動物實際上就是食肉目下所有動物的總稱,而食肉目下又分為犬形亞目和貓型亞目,犬形亞目下有包括犬科、熊科在內的9個科的動物組成,貓性亞科則有包括貓科、鬣狗科在內的6個科。
因此,貓科和犬科不過是食肉目下15個科中的其中兩種,它們無法代表整個食肉動物。
貓科動物都比犬科動物大得多?
這個說法跟上面的說法一樣,都是不靠譜的。比如貓科動物中貓亞科動物大都以中小型的動物為主,比如猞猁、獰貓等等,這些貓科動物的體長僅有1米左右,體重平均也僅有30公斤左右。但是,犬科動物中最大的北美灰狼,體長都接近2米了,體重更是在65公斤左右。但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犬科動物的北美灰狼與豹亞科下的動物是沒法比的(雲豹屬除外)。
因此,雖然從整體上看,大型的貓科動物比大型的犬科動物要大,但是,在貓科動物中也有比犬科動物小的。尤其是在貓科豹亞科下的動物,只有雲豹的體型比北美灰狼小(平均體重30公斤左右),其他的豹亞科成員的體型均大於最大的犬科動物。

那麼,為什麼最大的犬科動物不如最大的貓科動物大呢?
01 進化的角度
生物學家認為,現存的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都是一個祖先,它就是生活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古貓獸,這是一種小型的食肉動物,它有著現代貓科和犬科的共同特點:身體修長、有長長的尾巴以及酷似貓狗的外觀。除此之外,古貓獸已經擁有了可以伸縮的爪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環境中的古貓獸開始了分化,到了距今約4000萬年前,古貓獸的一個分支在北美洲進化出了犬科的祖先狼,而另一部分則在距今3000萬年前的亞洲進化成了貓科的祖先始貓。
根據古生物學家對早期犬科化石的發掘看,在距今2000萬年前犬科動物在北美洲呈現了多樣化,有接近三十種不同犬科動物的化石被發現。也就是說,在2000萬年前,統治者北美大陸的就是早期的犬科動物。
但是,好景不長,在早期的犬科動物發展的重要階段,早期的貓科動物從亞洲來到了北美洲,並且用很短的時間就將早期犬科動物滅絕了二十種左右。
而貓科之所以能夠影響犬科,主要不是源於對對方的捕殺,而是對對方獵物的搶奪。原因就出在進化角度上,早期的貓科動物繼承了古貓獸可伸縮的利爪,這種可伸縮的利爪只有在捕獵時才會亮出來,這一定程度的保證了爪子的鋒利程度,而早期的犬科動物則選擇了不可伸縮的爪子。
有了更強大的捕獵能力,早期的貓科動物的體型開始變大,而早期的犬科動物相對來說就停滯不前了。

02 習性的差異
現存的所有野生犬科動物均為群居動物,這正是進化角度不同造成的,沒有足夠強大的捕獵能力,想要生存就必須「抱團取暖」。但是,貓科動物則不同,它們有著強大的捕獵能力,有著足夠的食物作為支撐。而相對來說,群居的犬科在捕獵後,每一隻參與捕獵的成員能夠分到的肉就是有限的,但是大型貓科動物在捕獵後,通常吃飽喝足還能夠剩下。
這就使得它們的體型差異化更加的明顯了。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獅子是大型貓科動物,不是照樣是群居動物嗎?
確實,在貓科動物中,獅子是唯一的群居動物。但是,這也是生存環境決定的,統一生態位中,競爭者越多,動物的習性發生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在獅子的生境中,食肉動物大都是群居的,並且獵物的體型也相對較大,捕獵危險係數也隨之增加。因此,獅子選擇了群居,以保證自己能夠很好的生存。而其他的貓科動物的生境中,獵物體型相對小一些,而且競爭者相對較少。因此,大多數貓科動物是獨居動物。
總結
貓科和犬科動物只是食肉動物中的一份子,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比犬科動物要大。而決定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就是進化的角度和不同的生境。相對來說,同體型下的貓科動物比犬科多了尖利的爪子,因此,戰鬥力和捕獵能力上,貓科確實比同體型的犬科要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