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
即Felidae,是一種幾乎專門以肉食為主的哺乳動物,屬食肉目,生活在除南極洲和澳洲以外的各個大陸上。如今人們將它們分為4個亞科,即獵豹亞科(Acinonychinae)、貓亞科(Felinae)、豹亞科(Pantheriinae)、猞猁亞科(Lyncinae),共36種。小型貓科動物與大型貓科動物的主要區別不在於體型,而是小型貓科動物不發出吼叫聲。
犬科動物
包括狗,狼及狐狸等,它們大體長相類似,其中狗作為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是人類最熟悉的動物之一。
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區別
現在最新血清研究發現犬科與貓科的關係近於熊科,因此有建議將犬科與貓型類合稱為犬貓類,而犬型類稱為熊型類,不過這種分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貓型總科:貓科、靈貓科、獴科、鬣狗科;
犬型總科:犬科、熊科、浣熊科、鼬科、
詳細介紹下:
貓科是食肉目中肉食性最強的一科,是高超的獵手,其中大型成員往往是各地的頂級食肉動物。多數貓科動物善於隱蔽,用伏擊的方式捕獵,身上常有花斑,可以與環境融為一體。
而現在多數貓科動物卻因為這些美麗的花斑而被人捕捉用來製作高檔時裝,加上棲息地破壞等其它原因,使貓科動物受到嚴重威脅。而貓科動物最為重要的食肉動物特別是頂級食肉動物,其數量的減少給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貓科動物起源於類似獵貓類的原始類型,獵貓類形態和性類似現在的貓科動物而較原始,以前作為貓科動物的一個亞科,現在則多作為獨立的獵貓科Nimravidae。
獵貓科大體佔據和貓科類似的生態地位,比較多樣化,多數犬齒比較發達,其中有些成員如始劍虎Eusmilus等發展出了類似劍齒虎的發達的上犬齒,是當時厚皮動物的主要捕食者。真正的貓科誕生後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隻上犬齒逐漸延長,另一支犬齒趨於變小而身體比較靈活。上犬齒逐漸延長的這一隻被歸入劍齒虎亞科Machairodontinae,其中以晚期的劍齒虎Smilodon為代表。
劍齒虎大概是所以史前哺乳動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體型巨大,上犬齒特別發達,可能以厚皮動物為食,並隨著厚皮動物的減少而消失。犬齒趨於變小的貓科動物又可以分成三支,一般分成三個亞科。
犬科Canidae是適應追逐獵物的食肉類,全部為陸棲類型,只有極少數種類偶爾會爬樹。犬科是食肉目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科,除了少數島嶼外,幾乎遍及陸生食肉類的全部分布範圍,並且是唯一在白人之前到達澳洲的陸生食肉目成員。
犬科成員之間的親緣關係和亞科的劃分有很多不同意見,這些意見甚至差異極大。簡單的從體型和習性來說,犬科可以分成體型較大,食肉性較強,可以捕食較大型獵物的犬類,以及體型較小,食性略雜,主要不是小型動物的狐類。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是狼Canis lupus,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最北可進入北極圈,其中北極地區的一些狼身體為白色,又稱北極狼,但並非獨立的物種。狼不僅體型較大,而且還有成群捕捉獵物的習慣,因此可以捕捉原比自己達很多的獵物,成為北方地區最強大的捕獵者之一。
與狼同屬的其它成員還有北美洲的郊狼、赤狼和非洲及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幾種豺(胡狼),它們體型比狼小,不及狼兇猛。家犬也與狼同屬,可能是狼的後代,也可能起源於豺,或者是混血,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生殖隔離。除了狼以外另外兩種集體捕獵的動物是非洲的非洲獵犬(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和亞洲的豺狗(豺、亞洲野犬)Cuon alpinus,它們體型雖然小於狼,但是兇猛程度可能更甚,其中非洲獵犬可能是犬科中唯一純粹肉食性的成員。類似狐的小型犬科動物的習性更加多樣化,典型的狐如廣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赤狐Vulpes vulpes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漿果、鳥蛋等。非洲的大耳狐Otocyon megalotis則食物基本限於昆蟲,以白蟻為主。大耳狐和其它犬科動物成員的關係均比較疏遠。犬科唯一爬樹能力比較強的成員是北美洲的灰狐Urocyon cinereoargenteus,常會爬上樹木。東亞的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也偶爾會爬上矮樹,貉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見到,外形介於狐和浣熊之間,食性比較雜,也是犬科中吃植物性食物最多的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