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今年的紅場閱兵上首次展示了剛剛裝備部隊的新型「龍捲風-S」(也稱為「旋風-S」)多管火箭炮,它是著名的「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的現代化改進型。老式的「龍捲風」多管火箭炮在1987年入役,30年來它一直不斷在升級,而「旋風-S」就是「龍捲風」的最新版本。
俄羅斯的第一種火箭炮出現在偉大的衛國戰爭前夕,1939年夏天,蘇聯開始生產新型M-13火箭彈。BM-13「喀秋莎」火箭炮誕生,穿越衛國戰爭的戰場,進攻柏林,傳奇的「喀秋莎」火箭炮在勝利後繼續服役。與此同時,蘇聯火箭炮繼續發展,二戰後蘇聯研製了許多新的火箭炮:BM-20,BM-24,BM-14-16。與「喀秋莎」一起,它們被歸類為第一代國產多管火箭系統。儘管這些火箭炮的優勢不可否認,但它們不能提供更大範圍的火力,而且精度不太高。此後多管火箭炮的發展正是朝著射程和精度這個方向前進。
1963年前蘇聯接收世界上首個第二代「冰雹」多管火箭炮,儘管過了半世紀,「冰雹」火箭炮在簡單性、可靠性和效率方面輕易打敗對手。如今,各種型號的「冰雹」在60多個國家的軍隊中服役。
1976年前蘇聯開始研製「龍捲風」多管火箭炮,有12個發射管,可以發射口徑為300毫米的遠程火箭彈,1987年該「龍捲風」服役。「龍捲風」多管火箭炮可以算作第三代多管火箭系統。它採用了初始段簡易慣性制導,還採用姿態控制、彈體旋轉穩定和自動修正技術,火箭彈的散布精度控制技術。通過彈上的自動修正系統、陀螺定向儀和燃氣控制系統三者配合,使射擊精度大為提高。這是世界上第一枚可修正彈道的火箭彈。火箭彈配備的戰鬥部包括集束式破片殺傷子彈藥、帶可分離戰鬥部的殺傷爆破火箭彈和集束式自動瞄準的末敏彈子彈藥。最初「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的射程是70公裡,後來增加到90公裡。
「龍捲風」火箭炮當時在精確度上擊敗了世界上所有的多管火箭炮。「龍捲風」火箭炮在主動段按距離和方位進行彈道修正,採用簡易控制系統,縱向和橫向精度均為1/300,在70公裡射程內,彈著點的偏差只有有200~300米,正好是一枚多用途子母彈戰鬥部的覆蓋範圍。除了精準打擊,「龍捲風」的火力也名聲在外。據專家估計,一枚「龍捲風」火箭彈的火力相當於20枚「冰雹」火箭彈。可說,「龍捲風」火箭彈是陸軍除了戰術核武器以外最具破壞性的武器。
由於性能優越,「龍捲風」一直受到外國客戶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龍捲風」火箭炮在1993年進入世界市場,現服役於約15個國家。30多年來,「龍捲風」多管火箭炮不斷實現現代化,而「龍捲風-S」是其現代化的最新版本。2015年「龍捲風-S」多管火箭炮完成國家測試,2019年開始服役。「龍捲風-S」以新型制導火箭和先進的戰鬥系統為特色,擁有自動火控系統和發射設備,可迅速接收和處理信息,可使用俄羅斯衛星導航網絡,綜合使用了「格羅納斯」衛星導航系統,並與北鬥III系統兼容,提高了打擊精度。可以自主地形測繪和精確定位。每一發「旋風-S」制導火箭彈還可以進行單獨編程,這樣就可以發射火箭彈打擊不同的目標。這種單炮打擊多目標的能力,中國早在03A式300毫米火箭炮上就已經開始應用。
新型300毫米火箭彈通過捷聯式慣性導航系統,獲得飛行任務數據。一門龍捲風-S火箭炮進行一次12發得滿管齊放,可轟炸67公頃的面積,這大約是100個足球場的佔地面積。新型「龍捲風-S」火箭彈的最大打擊範圍有120公裡,而中國的03A式遠程火箭炮早在四年前就配備了射程150公裡的精確制導火箭彈。以03式為基礎研製的AR3型火箭炮,進一步加強了遠程打擊能力,發射的370毫米口徑的「火龍」280型火箭彈,能達到280公裡的超遠射程,以及模糊了火箭炮和飛彈的區別。
由於經濟問題,在2019年,俄軍接受了大約12套左右的新型「龍捲風-S」多管火箭炮。俄羅斯還宣布「龍捲風-S」多管火箭炮將進入國際市場,許多軍事專家認為,俄羅斯最新的「旋風-S」多管火箭炮具有巨大的出口潛力。俄羅斯的火箭炮雖然其貌不揚,但簡單實用,構成現代局部戰爭的大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