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戰爭的導火索究竟是什麼?希特勒又為何會對猶太人如此仇恨?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戰爭中的啟示與實錄......
說起在二戰時期,經歷過實戰的火箭發射車,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蘇軍的「喀秋莎」。而除了「史達林的管風琴」外,各國或多或少地都有在坦克上搭載過火箭彈,以應對敵軍集群目標,為突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記錄。
德軍就曾在繳獲的法軍坦克,例如H-35上安裝過4/6枚280火箭彈發射架,只不過數量並不多見。當然,作為後起之秀,美國軍隊在二戰中也有安裝火箭彈的坦克。而最好的載體,莫過於數量龐大的謝爾曼坦克。
蘇軍與德軍都曾在二戰前或是戰時,改裝過發射火箭的坦克記錄。只不過比起喀秋莎與本文的主角,略顯寒酸。上圖為RBT-5,而下圖則為H-35。
相比之下,火箭彈與常規火炮在精確度上雖沒有可比性,但對於打擊敵方集群目標與工事來說,無疑是個好選擇,因此,美軍研製了能夠發射114毫米尾翼穩定高爆火箭彈的M8火箭發射器。而將它安裝在傳統的謝爾曼坦克炮塔頂部後,重命名為T34型火箭發射車(與美軍的T34重型坦克計劃,在代號上有些相衝突)
與普通的謝爾曼相比,T34火箭發射車無論是懸掛系統,還是火炮都是採用了與原版一樣的設計。最大的區別,還是在那門長220釐米的火箭發射架上:這款獨特的火箭發射架採用了60管集束安裝,分為上下兩排三組,重量為0.8噸。上部有36管,下部兩組各2行6管安裝。其兩個支撐臂直接調整火箭發射器的角度、承重作用。在發射完畢後,M8型發射器可以卸下,使得T34轉變為普通的謝爾曼坦克投入作戰。
除了巴祖卡所發射的破甲火箭彈外,美軍還專門設計了M8型火箭彈用於對付集束目標。
使用起重機吊裝M8火箭發射架與T34火箭發射車的實物圖。
正在為T34裝填火箭彈的美軍士兵。
在諾曼第登陸前,已經有一批T34火箭炮運達了英國,並在之後投入了實戰。然而,由於炮管上所安裝的升降裝置,使得坦克炮無法正常使用,許多美軍坦克手對其評價並不高。儘管前線部隊做出了些許調整,然而依舊無濟於事。為此,美軍高層又開發了一款新式的自行火箭炮,定型為T34E1型。改良了電氣與液化線路與連接的支撐臂,而最終型號的T34E2優化了火控系統。
對於T34,美軍士兵們將其稱呼為「汽笛風琴」(Calliope)。因為它在夜間射擊時,會產生極大的火光與響徹夜空的雷鳴之聲。
正在靶場上傾瀉火箭彈的T34,他們給德軍帶來的震懾可不是一星半點。
戰爭的最後一年裡,美軍研發出了M16型114毫米高爆火箭彈。去除了尾翼,相比M8更為穩定,命中率更高的同時,射程也更遠(從3800米增至4800米),新型的自行火箭炮被定型為T72,採用的仍然是與T34一樣的布局。
所有的T34/T72系列所採用的謝爾曼,都是M4A1型車體的謝爾曼。而這些奇特的謝爾曼往往也只是待在後方承擔「輸出火力」。很少有衝鋒陷陣的時候。畢竟,倘若讓這些頭掛火箭彈,內裝大量高爆彈的坦克衝鋒,豈不是完全在送死嗎?
本文系烽火戰爭錄原創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北部灣,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