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喀秋莎還猛?盟軍這款火箭炮謝爾曼能炸得德軍懷疑人生

2020-11-24 騰訊網

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戰爭的導火索究竟是什麼?希特勒又為何會對猶太人如此仇恨?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戰爭中的啟示與實錄......

說起在二戰時期,經歷過實戰的火箭發射車,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蘇軍的「喀秋莎」。而除了「史達林的管風琴」外,各國或多或少地都有在坦克上搭載過火箭彈,以應對敵軍集群目標,為突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記錄。

德軍就曾在繳獲的法軍坦克,例如H-35上安裝過4/6枚280火箭彈發射架,只不過數量並不多見。當然,作為後起之秀,美國軍隊在二戰中也有安裝火箭彈的坦克。而最好的載體,莫過於數量龐大的謝爾曼坦克。

蘇軍與德軍都曾在二戰前或是戰時,改裝過發射火箭的坦克記錄。只不過比起喀秋莎與本文的主角,略顯寒酸。上圖為RBT-5,而下圖則為H-35。

相比之下,火箭彈與常規火炮在精確度上雖沒有可比性,但對於打擊敵方集群目標與工事來說,無疑是個好選擇,因此,美軍研製了能夠發射114毫米尾翼穩定高爆火箭彈的M8火箭發射器。而將它安裝在傳統的謝爾曼坦克炮塔頂部後,重命名為T34型火箭發射車(與美軍的T34重型坦克計劃,在代號上有些相衝突)

與普通的謝爾曼相比,T34火箭發射車無論是懸掛系統,還是火炮都是採用了與原版一樣的設計。最大的區別,還是在那門長220釐米的火箭發射架上:這款獨特的火箭發射架採用了60管集束安裝,分為上下兩排三組,重量為0.8噸。上部有36管,下部兩組各2行6管安裝。其兩個支撐臂直接調整火箭發射器的角度、承重作用。在發射完畢後,M8型發射器可以卸下,使得T34轉變為普通的謝爾曼坦克投入作戰。

除了巴祖卡所發射的破甲火箭彈外,美軍還專門設計了M8型火箭彈用於對付集束目標。

使用起重機吊裝M8火箭發射架與T34火箭發射車的實物圖。

正在為T34裝填火箭彈的美軍士兵。

在諾曼第登陸前,已經有一批T34火箭炮運達了英國,並在之後投入了實戰。然而,由於炮管上所安裝的升降裝置,使得坦克炮無法正常使用,許多美軍坦克手對其評價並不高。儘管前線部隊做出了些許調整,然而依舊無濟於事。為此,美軍高層又開發了一款新式的自行火箭炮,定型為T34E1型。改良了電氣與液化線路與連接的支撐臂,而最終型號的T34E2優化了火控系統。

對於T34,美軍士兵們將其稱呼為「汽笛風琴」(Calliope)。因為它在夜間射擊時,會產生極大的火光與響徹夜空的雷鳴之聲。

正在靶場上傾瀉火箭彈的T34,他們給德軍帶來的震懾可不是一星半點。

戰爭的最後一年裡,美軍研發出了M16型114毫米高爆火箭彈。去除了尾翼,相比M8更為穩定,命中率更高的同時,射程也更遠(從3800米增至4800米),新型的自行火箭炮被定型為T72,採用的仍然是與T34一樣的布局。

所有的T34/T72系列所採用的謝爾曼,都是M4A1型車體的謝爾曼。而這些奇特的謝爾曼往往也只是待在後方承擔「輸出火力」。很少有衝鋒陷陣的時候。畢竟,倘若讓這些頭掛火箭彈,內裝大量高爆彈的坦克衝鋒,豈不是完全在送死嗎?

本文系烽火戰爭錄原創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北部灣,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捕獵「喀秋莎」火箭炮:回顧二戰德軍炮兵的反火力準備戰術
    面對蘇軍的「大炮兵主義」,數量有限的德軍炮兵力量只能是儘可能的提高其射擊的精準度,對蘇軍炮兵實施反壓制,這就需要專業的炮兵觀測車輛來提供目標指引,精準打擊蘇軍炮兵陣地,尤其是打了就跑的蘇軍「喀秋莎」火箭炮部隊。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這種武器是歷史第一款自行火箭炮,它採用了8條「工」字型發射軌道,可最大化提高發射的效率,其同時將166枚132mm口徑的火箭彈發射出去,短短一瞬間就能完成對指定目標的飽和性打擊,一個喀秋莎火炮團足以跟一個師媲美。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二戰天狼星行動:拿下虐德軍千百遍的「喀秋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1941年7月14日,德軍攻佔了蘇聯重鎮奧爾沙。在該城的火車站,德軍抓緊時間裝卸來自後方的補給物資,火車站一片繁忙,物資堆積如山。但到了下午兩點半,突然傳來一陣密集的呼嘯聲,接著迅猛的炮火將車站附近的德軍以及物資全送上了天。然而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一切又歸於死寂。
  • 炮兵之王——喀秋莎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有一種武器令德軍士兵魂飛魄散。 這首膾炙人口的愛情歌曲和這種威力巨大的恐怖武器,有著同一個名字——喀秋莎。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稜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
  • 二戰英國Z Battery,只要火箭足夠多,就能嚇走德軍的轟炸機
    一戰時現代意義上的軍用火箭彈開始大量使用,儘管性能還比較原始,但比起竄天猴來說已經進步很多,一戰時很多戰鬥機都能在機翼下安裝這些火箭彈,用來攻擊地面目標或者飛艇這樣的大目標。一戰後英國仍然繼續研製軍用火箭,只不過相關項目等級很低,研製工作並不受重視。
  • 謝爾曼坦克為何被德軍嘲笑為「謝饅頭」,卻讓日軍吃盡苦頭?
    謝爾曼中型坦克是美國在二戰時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款武器,從德國擁有的幾款有名的坦克便可知當時坦克在各國的風靡程度,而美國的謝爾曼坦克總體設計相對合理,適合大規模生產,但在性能上是不如德國坦克的。
  • 謝爾曼坦克被美軍自己戲稱為「打火機」,但它為何還受軍方青睞?
    二戰時期,美軍雖然以裝備精良著稱,但是其在坦克方面的發展的評價遠不及德國和蘇聯,事實上不僅是蘇德兩國看不起美國的坦克,連美國人自己有時候都嫌棄,由於其糟糕的裝甲防護能力,遇到德軍坦克基本一打就著,而且其使用的是燃點低的汽油而非柴油,所以很容易出現被擊中後起火的情況,甚至連燃燒瓶都能將其點燃,所以美軍士兵自己都將其稱為「打火機」
  • 兔子家的59都能上天了 魔改到親媽都不認識的武器
    ,可是這種只M3式75mm火炮的坦克反裝甲能力嚴重不足,對繳獲的「虎」式坦克進行的火炮射擊實驗和在西西里島的戰訓證明英國陸軍裝備的17磅反坦克炮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為開闢歐洲大陸第二戰場作準備,並對抗德國重型坦克,英國陸軍決定將17磅火炮裝進M4謝爾曼坦克,這便誕生了螢火蟲坦克。
  • 中國火箭炮製造技術遠超俄國,俄在2027裝備龍捲風S遠不如中國?
    火箭炮最初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時期是二戰期間,在一場蘇聯和德國共同進行的戰爭中,由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登場。一瞬間,「喀秋莎」的威力就讓原本士氣高漲的德軍變得聞風喪膽,並鎖定了那場戰爭的勝利。改進後,「龍捲風S」火箭炮的射程從原來的70公裡提高到了120公裡,最主要的是,這款火箭炮裝載了新型的自動化火控系統,該系統能夠利用GLONASS衛星輔助進行定位瞄準,大大提高了這款火箭炮的反應速度和射擊精度,使它的單炮能夠同時打擊8個需要單獨計算彈道的目標。
  • 謝爾曼掃平二戰日軍,卻被德軍嘲諷為打火機和謝饅頭,這是為何?
    美軍在二戰的時候研發出了一種中型坦克,命名為M4中型坦克,謝爾曼坦克這個名字其實是英軍取的,在二戰中美軍建造了接近五萬輛。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就是這款橫掃日本人的謝爾曼坦克,卻遭到了德軍的瘋狂嘲笑,將其稱為「打火機」和「謝饅頭」,這是為何?
  • 二戰疑雲,德軍是否真的建立南極基地,為何盟軍特種部隊一去不還
    二戰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但對於二戰的探索揭秘卻從未結束,現在還有不少影視劇喜歡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一些光怪陸離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還出奇一致的都跟二戰納粹德國有一些關聯。事實上二戰確實存在很多謎團,比如德國的南極基站就是其中之一。
  • 蘇聯紅軍戰鬥在維也納:坦克和大炮在街頭與德軍「拼刺刀」
    在柏林戰役打響之前,蘇聯紅軍還進行了一場很重要的戰役---「維也納攻勢」,這場戰役自1945年3月16日開打至4月15日徹底解放維也納為止。「維也納攻勢」勝利結束後,就形成蘇聯紅軍與盟軍對德國柏林形成包圍之勢,二戰基本上已走到了尾聲。
  • 二戰中哪款坦克是德軍王牌力量?虎式坦克僅排名第二,誰排第一?
    從客觀上講,德軍的武器裝備是比較先進的,那究竟哪款坦克才是德軍的王牌裝甲力量?這個問題需要綜合坦克的性能、表現、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排名。第5名:突擊虎。突擊虎的正名叫做突擊虎自行火炮。所謂自行火炮,通俗講就是把大炮裝在坦克或者裝甲車上的一種武器。突擊虎是德國最為變態,威力最強的一種坦克,其口徑高達380毫米,著名的"一炮轟開地獄大門"的多拉大炮,口徑也不過才800毫米。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在這場規模極大的世界大戰中,美國研製的原子彈威力驚人,世界各國為之震驚。除原子彈之外,戰場上還出現射速驚人的MG-42通用機槍、喀秋莎火箭炮,美國甚至還派出「風語者」擔任最強「密碼機」。二戰推動航空技術、原子彈以及飛彈等重要領域的發展。當時,德國科研能力很強。其實,最先接觸原子彈的並不是美國,而是德國。
  • 踢館:複合裝甲的抗穿性能不如鋼裝甲,為何現在的坦克還都在用?
    駕駛員負責開車,畢竟當前公路上的自動駕駛技術還不夠成熟,越野中的自動駕駛就更別說了。作戰車輛這還涉及交戰中的路徑選擇問題,這遠比自動駕駛躲避坑洞複雜。 問:堂主吉祥,問個關於喀秋莎火箭炮的問題。二戰喀秋莎是最負盛名的火箭炮,甚至到韓戰都獨領風騷,它對比其他火箭炮的優勢是什麼?美國的謝爾曼管風琴和德國的陸地斯圖卡,為什麼沒有喀秋莎的戰鬥力,英美德是造不出來還是不需要?
  • 兩千名二戰德軍潛伏南極?戰敗仍不投降:被盟軍秘密行動毀滅
    在南極盤踞的德軍可能有2000人。1947年,英美軍隊根據蛛絲馬跡開始對南極進行偵查。一支代號為「冰河」的特種部隊在進入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後有去無回。次年,盟軍集結兵力,對德軍南極基地進行了轟炸和殲滅,這支「最後的德軍」壽終正寢。當然,盟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來沒有公開過這樣的行動,因為「戰後之戰」和殘存的德國兵團可能會引發人們的擔憂。
  • 俄羅斯新旋風火箭炮,一次炸翻100個足球場,但射程只有中國一半
    俄羅斯的第一種火箭炮出現在偉大的衛國戰爭前夕,1939年夏天,蘇聯開始生產新型M-13火箭彈。BM-13「喀秋莎」火箭炮誕生,穿越衛國戰爭的戰場,進攻柏林,傳奇的「喀秋莎」火箭炮在勝利後繼續服役。與此同時,蘇聯火箭炮繼續發展,二戰後蘇聯研製了許多新的火箭炮:BM-20,BM-24,BM-14-16。與「喀秋莎」一起,它們被歸類為第一代國產多管火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