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首蘇聯歌曲在中國被廣為傳唱。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有一種武器令德軍士兵魂飛魄散。 這首膾炙人口的愛情歌曲和這種威力巨大的恐怖武器,有著同一個名字——喀秋莎。
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稜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當時蘇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巖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軍士兵後來一聽到這種炮聲,就心膽俱裂。為了保密,當時蘇軍未給火箭炮定名,但在發射架上標有表示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兵工廠的「K」字。可能由於這個緣故,蘇軍戰士便把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親切地稱之為「卡秋莎」。嚴格地說,「卡秋莎」是導軌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運載車時速90千米。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由汽車部分和發射部分組成。發射部分由滑軌床、炮架、迴轉盤、底架、瞄準裝置、發射裝置等組成。在發射前,火箭彈是用定向鈕鉗在滑軌槽的定向溝內。火箭彈的戰鬥部分的彈體內是TNT炸藥。藥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狀發射藥筒組成,汽車駕駛室內裝有發射裝置的發火轉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