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之王——喀秋莎

2021-01-21 孤狼雞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首蘇聯歌曲在中國被廣為傳唱。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有一種武器令德軍士兵魂飛魄散。 這首膾炙人口的愛情歌曲和這種威力巨大的恐怖武器,有著同一個名字——喀秋莎。

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稜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當時蘇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巖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軍士兵後來一聽到這種炮聲,就心膽俱裂。為了保密,當時蘇軍未給火箭炮定名,但在發射架上標有表示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兵工廠的「K」字。可能由於這個緣故,蘇軍戰士便把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親切地稱之為「卡秋莎」。嚴格地說,「卡秋莎」是導軌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運載車時速90千米。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由汽車部分和發射部分組成。發射部分由滑軌床、炮架、迴轉盤、底架、瞄準裝置、發射裝置等組成。在發射前,火箭彈是用定向鈕鉗在滑軌槽的定向溝內。火箭彈的戰鬥部分的彈體內是TNT炸藥。藥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狀發射藥筒組成,汽車駕駛室內裝有發射裝置的發火轉輪。

相關焦點

  • 捕獵「喀秋莎」火箭炮:回顧二戰德軍炮兵的反火力準備戰術
    在正規的野戰中,最具有決定性的火力就是炮兵,作戰雙方的損失大部分都是由炮兵造成的,因此如何有效壓制敵方的炮兵火力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二戰中的東線戰場,蘇軍非常重視炮兵力量的集中使用,經常在進攻地域密集的部署炮兵力量,意圖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
  • 喀秋莎的射程就是和平的距離
    為了完成「明天五點,必須過橋」的任務,炮兵連、工兵連的志願軍將士在美軍持續性的高空轟炸下不斷修橋、護橋,最後用血肉之軀架起「人橋」……影片由路陽、郭帆、管虎三位導演聯合執導,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交出了一份不止於合格的答卷。「這就是我們的喀秋莎嗎?」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多聯裝火箭炮好比一戰栓動步槍天下裡的衝鋒鎗;喀秋莎就好比司登衝鋒鎗,便宜威力又大。火箭炮是個新鮮裝備、昂貴裝備、重要裝備,而且非常脆弱容易被攻擊。但在志願軍手裡,喀秋莎被用得非常出彩,教科書般的戰略。之前大家都知道志願軍的「勇」,但其實每場戰役背後都有頂級的「謀」,咱們才贏得了這場戰爭。
  • 二戰天狼星行動:拿下虐德軍千百遍的「喀秋莎」!
    德國士兵想不明白,這頓炮火強度至少需要一個炮兵團,可是炮兵到達陣地後還有相當繁複的準備工作,如此大的動靜不可能讓外圍警戒的哨兵發現不了。報告同樣讓德軍高層迷惑不解,只有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德國軍情部門是蠢材。一、愛國的小偷上文中蘇聯使用的神秘武器便是編號為БМ-13的自行火箭炮。
  • 發箍在日語裡叫「喀秋莎」?
    另外,日本第一位太空人是記者秋山豐寬,1990年12月2日,他作為日本人首次實現了太空之旅。相比之下,日本的籤字筆進入太空的時間甚至早於日本人。在大年夜(每年的12月31日)收看紅白歌會,是很多日本人迎接新年的固定項目。女性、男性歌手分為紅、白兩組通過演唱歌曲進行對決。但起初,紅白歌會並不是在12月31日舉行的。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導語: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這種武器是歷史第一款自行火箭炮,它採用了8條「工」字型發射軌道,可最大化提高發射的效率,其同時將166枚132mm口徑的火箭彈發射出去,短短一瞬間就能完成對指定目標的飽和性打擊,一個喀秋莎火炮團足以跟一個師媲美。
  • 被低估的炮兵:榴彈炮與坦克的較量
    測試之二和之四是旨在收集用以升級或更正資料庫的技術試驗的數據。 試驗結果 新的「炮火對裝甲目標的損害效果測試」的首次試驗被安排在1988年進行的。研究人員證實,美國155毫米高爆彈相與蘇聯152毫米高爆彈效果相當。試驗使用一門M109 155毫米榴彈炮,採取蘇聯使用的射擊角度和發射程序。
  • 「大炮上刺刀」,拿破崙的炮兵還有這種操作?!
    翻閱當時的任何一本炮兵回憶錄,都可以發現各國炮兵內部良莠不齊的專業技術水平與認知能力,拿破崙本人也曾感慨:「普通炮兵將領不算什麼, 然而像德魯奧那樣能夠恰當部署、管理、指揮三十門火炮的將領就值得一提了,那種人十分稀少。」雖然如此, 法蘭西帝國的炮兵依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這不僅得益於他們堪稱模範的訓練、罕有匹敵的數量,也是因為他們在戰術上不斷推陳出新。
  • 第二炮兵官兵關於「兩彈一星」精神的四問四答
    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官兵的思考是—— 讓精神火炬引領長劍飛天 ■邢 勇 周 明 本報特約記者 張常偉    王 秦攝 時間:2015年9月30日(國家烈士紀念日)地點:第二炮兵軍史館目的:緬懷「兩彈一星」英烈,堅定對黨忠誠信念,結合科研工作實際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 我軍發展野戰炮兵系統
    中國發展野戰炮兵系統一直不遺餘力,從國際軍火市場上推出的最新系統,不難看出其蘊含的戰力。·PLZ-45裝甲自行火炮系統科威特分別於1997年以及2001年購買了總數54輛的外銷型PLZ-45,以及相關輔助車輛,配備3個炮兵營。
  • 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錄取分數線 主要專業介紹
    首次任職培訓階段主要學習炮兵分隊指揮/高炮分隊指揮專業基礎理論及作戰運用專業知識,培養基層政治工作、組織指揮、專業技能、基層管理、分隊組訓等能力。  ★ 報考方向:炮兵分隊指揮/高炮分隊指揮  ★ 體檢標準:其他專業合格測控技術與儀器  本專業主要培養勝任炮兵部隊建設和作戰需要的指揮軍官,實行本科學歷教育和首次任職培訓融合式培養。
  • 史達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二戰最奇特的大炮
    "炮兵是戰爭之神"這句話是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的名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
  • 比喀秋莎還猛?盟軍這款火箭炮謝爾曼能炸得德軍懷疑人生
    說起在二戰時期,經歷過實戰的火箭發射車,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蘇軍的「喀秋莎」。而除了「史達林的管風琴」外,各國或多或少地都有在坦克上搭載過火箭彈,以應對敵軍集群目標,為突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記錄。 德軍就曾在繳獲的法軍坦克,例如H-35上安裝過4/6枚280火箭彈發射架,只不過數量並不多見。
  • 納粹特種兵之王!營救墨索裡尼,刺殺美軍統帥,差點成女總統丈夫
    亂世出英雄這不僅僅是說說而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出現過這麼一位狠人,他的經歷足以用「傳奇」來形容,士兵們親切的稱他為「特種兵之王」。斯科爾茲內出生於維也納,因為家庭比較富有,他接受到的教育都是對頂級,然而跟別的富家子弟不同的是,斯科爾茲內喜歡在逆境中成長自己。
  • 濟南軍區某炮兵旅數百老戰士演練場上衝鋒陷陣
    連日來,濟南軍區某炮兵旅數百名即將服役期滿的老戰士,在參加上級組織的年度實兵檢驗性演練中,人人勇站排頭,個個爭創一流,以「站好最後一班崗,再為軍旗添光彩」的高昂士氣和良好精神姿態,在演練場上衝鋒陷陣。    初冬的渤海灣畔,寒風刺骨。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為何在經歷了史上最強軍改之後改名為...
    這支新生力量掌握著「倚天神劍」的神秘部隊從誕生伊始便肩負著保障我中華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大可觀天下可以說,對於潛在的敵對勢 力而言,中國的「第二炮兵」堪比古希臘神話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震懾潛在敵人的最有力殺手鐧和防禦盾。
  •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炮兵 竟已經裝備406毫米大口徑巨炮
    眾所周知,拿破崙自己是炮兵出身。據說他甚至有一個外號「炮兵皇帝」。他的軍事成就很大程度也是得益於步兵、炮兵和騎兵的協同作戰。而炮兵的火力往往是制勝關鍵。當時的火炮威力已大大增強。那麼,拿破崙時代的炮兵是什麼樣子呢?拿破崙軍隊的炮兵一般以連為單位(炮6-8門),也可編組為炮兵團和炮兵營。當時的軍隊已經有數千門火炮。到1801年,法國軍隊有8個徒步炮兵團、6個騎炮團、2個浮橋炮團、15個連、8個訓練炮營等。總計有28196名炮隊官兵。攻打俄國時,拿破崙帶去了1400門炮。據說拿破崙本人主張,1000人的軍隊應該配2門炮。
  • 中國炮兵獨一無二的絕技:一根手指就能測出目標距離
    軍事上炮兵所採用的拇指測距主要是採用「跳眼法」,是中國軍隊使用的一種簡易測距方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兩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在諸多革命題材的影片中,特別是在描述我軍早期炮兵的情節中,就有運用拇指測距的情節描述,其中有名的如電視連續劇《炮神》等。在影片中,主人公就有採用拇指測距法的情節,這某種程度上也描述了我軍早期炮兵的情況,據悉,在紅軍時代的黃洋界保衛戰中,工農紅軍就使用該方法結合一門修理中的迫擊炮,擊中敵軍指揮所,炸死炸傷對方十多人,敵團長陳紀良亦受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