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炮兵所採用的拇指測距主要是採用「跳眼法」,是中國軍隊使用的一種簡易測距方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兩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測量時,觀察者面向目標,伸出右手大拇指於兩眼之間,閉上左眼,用右眼通過拇指的一側對準目標,然後用左眼通過拇指同一側觀察,記住左眼視線對準的物體,估算出該物體與目標之間的距離,然後乘以10倍,便是目標距離。
具體測量方法是:將臂向前伸直,豎起拇指,閉左眼,使右眼的視線沿拇指一側對準目標左側(基準點),頭和手保持不動,再閉右眼,使左眼視線通過拇指的同一側,並記住視線對準的實地某一點,然後目測目標左側(基準點)至該點的寬度,將些寬度乘以10,即為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這種方法誤差很大,只能用來大致估算。這種方法也叫目測距離法,就是根據三角形相似原理。已知臂長、拇指或手中所拿鉛筆的高度、視線與拇指或手中所拿鉛筆頂部的夾角;遠目標是高大固定的山頂或軍事地形圖有標高的物體。就其原理來說,就是三角函數原理,推導出來的,定站立點和目標點。在使用中,需要一定的實際經驗。
在諸多革命題材的影片中,特別是在描述我軍早期炮兵的情節中,就有運用拇指測距的情節描述,其中有名的如電視連續劇《炮神》等。在影片中,主人公就有採用拇指測距法的情節,這某種程度上也描述了我軍早期炮兵的情況,據悉,在紅軍時代的黃洋界保衛戰中,工農紅軍就使用該方法結合一門修理中的迫擊炮,擊中敵軍指揮所,炸死炸傷對方十多人,敵團長陳紀良亦受重傷。由此,蘇區紅軍獲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而毛主席詩詞中的名句:黃洋界上炮聲隆,其出處即源自此,而在都梁小說《亮劍》及其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中也有使用火炮的場景,其採用的測量方式也類似於此,這基本是戰場上最簡單實用的炮兵測距方式。
就正規的火炮作戰來說,一般都有火炮射擊指揮儀,及計算設備,如二戰時候的艦炮,首發主炮射出一般是校炮,然後根據前面幾發的射擊距離和結果及當時的大氣環境和風速來測量計算出準確的射擊距離和方位角度及彈道,然後達成致命一擊。但就目前來看,主要通過火炮彈道計算機來完成了,譬如現役的自行火炮就有相關設備,通過獲得相關參數,通過計算機自動計算,達成了射擊諸元,裝訂後射擊即可達成一擊斃命!End!(利刃/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