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學尊重事實,服從真理,而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童第周
眾所周知,現在絕大多數人都相信地球是圓的,而且我們在小時候,就已經知道了地球的半徑,並且還計算出了地球的體積、質量等等,但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開始產生疑問了,好像在學習的過程中,地球的半徑一直都是已知條件,那這個又是怎麼測出來的呢?那接下來就一起說一說吧。
2000多年前,一位希臘天才測出地球周長
地球的半徑測量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也並非一朝一夕測量出來的,在20世紀中期,人類向太空發射了衛星,衛星在經過常年的跟蹤後,才精準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為40030公裡,另外還有其他各種數據,但今天要說的其實發生在2000多年前,一個古希臘人計算地球周長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僅僅用了一根棍子,通過他神奇的大腦,就輕鬆計算出了地球的周長,而且得出的結果和如今的衛星測出來的結果幾乎一模一樣,那這個人究竟是誰呢?他是如何測出這個數據的呢?接下來就一起說一說吧。
在2000多年前,測出地球周長無疑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壯舉,而做到這個壯舉的天才是一位叫做艾拉託斯泰尼斯的希臘人,難以置信的是,他成功測出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40年,而他當時也只是一名圖書管理員。艾拉託斯泰尼斯出生於公元前276年,他非常聰明,思維超前,之後成為了數學家、天文學家、詩人等等,可以說是博學多才,之後他擔任了壓力山大圖書館的管理員,在這期間,他創造了很多至今仍在使用的術語。
不過最讓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因為他是第一個計算出地球周長的人,這讓他在科學界有些舉足輕重的地位,說到這裡,可能很多都開始好奇,他在那個沒有任何科技的年代,甚至沒有地圖,是如何準確測出地球周長的呢?
大家知道,作為圖書管理員,每天都是和圖書打交道,而他在當圖書管理員期間,就學習了很多地理知識,並且還創造了很多概念和定義,除了測出地球的周長,他還是第一個精準的測出了地軸傾斜度的人,還有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此外,他還發明了閏日,創造了第一個全球投影圖等等。
在圖書館期間,他還對各種地理知識進行了拼湊和總結,最終寫出了自己的著作《地理學》,在這本書中,他描述了自己腦海中已知的世界,並將地球分為五個氣候區,兩極的兩個冰凍區,兩個溫帶以及一個熱帶地區,總之,他對於地理學的貢獻,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不過不幸的是,因為年代實在太過久遠,所以他的大多數地理知識都已經被歷史遺忘。
靠一根木棍成功測出
除了地理貢獻之外,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非常簡單的,但也十分巧妙,大家都知道,我國有一種古老的儀器叫做日晷,它是古人利用一根棍子產生的陰影來測量時間長短的儀器,而他其實也是利用這個辦法測量的,只不過他不是測量時間,而是測量角度,從而得到地球的周長。
當時他聽說壓力山大市南部的一個城市塞恩,在夏至的中午沒有垂直陰影,所以他想知道壓力山大市是否也是如此,於是他在地面上插了一根棍子,等到中午看是否會有陰影,結果到了以後,發現真的有陰影,而且測出角度是7度。
於是他想同一個時間照射的陽光,壓力山大的棍子有陰影,而塞恩市的棍子則沒有,這說明地球表面是曲面,而且當時已經有前人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觀點,那就是公元500年前的畢達哥拉斯提出的,並且之後還被亞里斯多德證實,如果真的是這樣,艾卡託斯泰尼斯就可以利用他的觀測來測出地球的周長了。
測出答案與真實結果十分接近
現在他已經測出了壓力山大和塞恩兩市的陰影相差7度,也就是說兩市在地球表面360度中相差7度,於是他找人測出了兩市之間的距離大約是800公裡,並最終經過簡單的比例計算之後,算出了地球周長為40000公裡,就這樣,一位2000多年前的人利用一根棍子就測出了地球的周長,不過最讓人們震驚的還是他超前的大腦了。
雖然用這個方法測量出來的地球周長存在很多誤差,但他卻有些重大的意義,而且這個數據還是在2000多年前測量出來的,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毫無疑問艾卡託斯泰尼斯在當時就是科學界的巨人,他在當時的很多領域都有著很大的成就,但因為思想超前,所以他也倍受質疑,比如在《蘇達》的有一個記載,說他的批評者對他嗤之以鼻,稱他為貝塔,意思就是他在所有領域中的努力都只是排在第二位,充滿了諷刺,不過他也有很多的支持者,他的支持者稱他是五項全能,因為他在各方面的成就實在是太大了。
而在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很多學者也都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地球的周長進行了計算,而且得到的答案都和艾拉託斯泰尼斯的結果非常接近,這也直接證明了艾拉託斯泰尼斯是多麼厲害了,毫無疑問,他就是科學的巨人,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都不會相信這是真實的,但根據歷史資料證明,這個人的確是存在的,而且他也的確做到了很多的貢獻。
結語
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永恆之謎。——愛因斯坦
我們現如今的科學技術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程度,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的貢獻下發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對他們應該更多保持的是敬畏之心,而不是質疑的聲音,因為那樣的做法確實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我們應該時刻往前看,但也不能忘記歷史,古人的智慧不應該或許真的非常高,不知道對於這件事,廣大讀者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評論哦,想了解更多的中外歷史奇聞,記得點讚和關注哦,謝謝大家!
參考文獻
《名人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