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2200年前是如何精確測定地球周長的

2020-12-02 科學網

 

埃氏測量原理圖  黃雁翔繪

■黃雁翔

我們啟動微信時,會看到NASA公開的首張完整地球照片。「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從這個視角看,人類是如此孤獨和渺小。我們不禁想問,地球到底有多大?

三個已知條件

談到地球大小,不得不提到「地理學之父」埃拉託色尼。埃氏出生於公元前276年的北非(今利比亞),青年時代曾在柏拉圖學園學習,深受託勒密王朝青睞,長期擔任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他有很多成就,其中最被人熟悉的是,他第一個精確測定了地球周長。

2200多年前,他是如何測定地球周長的?當我們問出這個問題時,其實就預設了三個條件:地球是球體、球體有周長、周長可計算。現代的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然而回到當時,這三個條件已知嗎?

首先,古希臘人最早相信地球是球體,自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作為圓球的地球概念,特別是亞里斯多德根據月食論證地球是球形後,「天球—地球」兩球宇宙模型一直是希臘天文學的基礎。其次,當時已經有了歐幾裡得的劃時代巨著《幾何原本》,球體大圓的選取有了方法。最後,圓周長可通過π值或等分圓周計算,當時阿基米德已經算出π值約為3.14,但埃氏使用的是等分圓周方法計算的。

精確度達99%以上

埃氏是如何完成測量的呢?他的方法是純幾何學的。

簡單來講,如圖所示,假定地球真的是一個球體,那麼同一時間在地球同一經線上不同兩地,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就不一樣,只要測出這兩個夾角的差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就可以算出地球周長。

他聽人說在埃及的塞恩(今亞斯文),夏至正午的陽光可以直射入井底,這表明此刻太陽光線正好垂直於塞恩的地面。為了方便計算,他選擇塞恩水井和亞歷山大燈塔進行測量。他知道兩點的距離約為5000希臘裡,又根據亞歷山大燈塔高度與影長算出地心夾角約為7度12分。

7度12分為圓周角360度的1/50,也就是說5000希臘裡是地球周長的1/50,所以地球周長約為25萬希臘裡。考慮測地工具和測地方法等因素影響,同時為符合數學上的圓周為60等分制,埃氏將計算結果精確到25.2萬希臘裡,以便能夠被360整除。

經過考證,當時的1希臘裡約為今天的157.5米,25.2萬希臘裡約為39690千米。這個結果與現代測量的赤道周長40076千米僅相差386千米,精確度達到99%以上。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的話說:「真是了不起,這是希臘理性科學的偉大勝利。」

這個精妙的實驗,連同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的稜鏡分光實驗、卡文迪許的扭秤實驗等,被譽為「十大經典物理實驗」。

幾點疑問

我們驚嘆之餘,深入思考會發現存在幾個問題:兩地距離為遙遠的800千米,他是如何知道的?在沒有鐘錶的時代,他如何保證兩地同時測量?僅根據兩點距離和地心夾角,他如何保證算出來的就是地球周長?

有人說埃氏派出埃及商隊,用尺子量出了兩地距離,這有待考證。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時,地理學家會跟著測繪地形。埃氏可能是根據圖書館中皇家驛站測量資料,結合當時埃及商隊的行路日期和速度、尼羅河航運資料綜合確定兩地距離的。

埃氏認為塞恩、亞歷山大處在同一條經線上,夏至時同一經線、不同緯度的物體影子在正午時刻同時到最短,只需保留燈塔影子最短時刻的數據,「同時測量」問題便可解決。

埃氏的測算方法需要保證兩地在同一經度上,然而現代精確測量發現塞恩(東經29度15分)和亞歷山大(東經32度52分)並不在同一經線上,因此他算出的夾角是不準確的。兩地經度隔了約3.5度,經度偏差導致結果小了約70千米,但這個誤差影響不大。

還有為何認為太陽光是平行光線、如何根據影長算出夾角、現代如何測量等一系列問題,讀者不妨思考和查證。

一個巨大錯誤與一次偉大發現

正確的結果就有市場嗎?沒有。一方面,由於埃氏測算出的地球周長在當時看來實在巨大,如果他是對的,那麼意味著地球大部分都是海洋,人們普遍不願意接受。另一方面,由於他的著作全部失傳,孤立的測量結果導致後人無法換算他當時用的「希臘裡」。

除了埃氏,很多學者也進行了測量,其中影響最廣的是託勒密。有學者認為他測算出地球周長約為2.8萬千米,也有學者認為他只是在繪製世界地圖時放棄了埃氏的結果,採用了波希多尼3.2萬千米的偏小值。總之,託勒密相信的是「小地球」。託勒密的學說在中世紀被奉為圭臬,他的這個錯誤觀點也因此盛行了1000多年。

中世紀晚期,《馬可·波羅遊記》描述的富饒東方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曙光,海上強國對探索東方躍躍欲試,而地球的大小直接關係海上航行。

1492年,當哥倫布從西班牙海岸出發,西航尋找東方時,他帶著3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1本託勒密的《地理學》,這本誕生了1300多年的書仍然是當時已知世界的最佳指南。正是因為深信託勒密的觀點,他才有勇氣出發,結果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正如18世紀法國地理學家安維裡所說:「一個極其巨大的錯誤導致了一次極其偉大的發現。」如果哥倫布知道且相信埃氏所測定地球的真實大小,也許就沒有這次偉大的航行了。所以說,人類歷史的進程,有時候充滿了戲劇性。

《中國科學報》 (2020-11-05 第5版 文化周刊)

相關焦點

  • 2200年前是如何精確測定地球周長的
    三個已知條件談到地球大小,不得不提到「地理學之父」埃拉託色尼。埃氏出生於公元前276年的北非(今利比亞),青年時代曾在柏拉圖學園學習,深受託勒密王朝青睞,長期擔任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他有很多成就,其中最被人熟悉的是,他第一個精確測定了地球周長。2200多年前,他是如何測定地球周長的?
  • 2200年前如何測定地球周長
    他有很多成就,其中最被人熟悉的是,他第一個精確測定了地球周長。2200多年前,他是如何測定地球周長的?當我們問出這個問題時,其實就預設了三個條件:地球是球體、球體有周長、周長可計算。現代的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然而回到當時,這三個條件已知嗎?
  • 2200年前就算出地球周長,與實際只差零頭
    阿里斯塔古斯據此認為,每個月月球成半月的時候,太陽、地球和月球將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測出太陽、地球、月球的夾角度數,就能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阿里斯塔古斯算出的地日距離是地月距離的18倍到20倍。他還根據月食持續的時間,估計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三分之一。雖然日地距離阿里斯塔古斯完全估算錯了,但月球和地球尺寸之比卻較為準確,實際是0.27。
  • 第一個測量地球周長的人是誰?
    埃拉託色尼,2000年前的一位偉人,第一個以實際理論測量出地球的周長的學者。埃拉託色尼天才地將天文學與測地學結合起來,第一個提出設想在夏至日那天,分別在兩地同時觀察太陽的位置,並根據地物陰影的長度之差異,加以研究分析,從而總結出計算地球圓周的科學方法。埃拉託色尼選擇同一子午線上的兩地西恩納(今天的亞斯文)和亞歷山大裡亞,在夏至日那天進行太陽位置觀察的比較。
  • 2000多年前,他就測出了地球的周長!
    人類最早知道地球的大小是在什麼時候?500年前,1000年前?是大航海時代,還是日心說理論創立後?比那個還要早!2000多年前,一位古希臘地理學家就測量出地球的周長,且精確程度令人驚嘆,比中國的僧一行早了近一千年。他的名字叫埃拉託斯特尼。
  • 如果哥倫布會測量地球周長
    (詳情請見往期文章《如何證明地球是圓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大地是球體這一概念;公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了大地是球形;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 誰是第一個測量地球周長的人?
    38400公裡,他成了第一個測算地球周長的人。,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與2300年前埃拉託色斯的結果相差無幾:赤道圓周40076公裡,子午線圓周40004公裡。用800千米乘以360度,再除以7.5度,就得到了地球的周長38400千米,只比現在的數據差200千米左右。
  • 誰最早測量了地球的周長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不規則的扁平球體,地球的赤道周長是4萬千米左右。 答案是2300年前,希臘化時代,古希臘地理學家埃拉託色尼,測量出地球的周長是39,690千米到46,620
  • 趣味科普:古人如何測量地球周長
    在20世紀中葉,人們開始將衛星發射到太空,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地球的周長為40030千米。
  • 「地球CT儀」為珠峰高程的精確測定提供「尺子」
    記者10日從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合作,自主研製的最新一代捷聯式重力儀,為珠峰高程的精確測定提供了「尺子」。此次測量也是中國首次在珠峰開展航空重力測量。有方有圓、大小不一、輕重各異……在國防科大智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裡,這些神秘的「鋁匣子」映入眼帘。
  • 中美科學家精確測定「雪球地球」結束時間
    新華社南京3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周傳明研究員領導的新元古代研究團隊與美國科學家合作,通過對我國華南地區兩段地層的高精度年齡測定,精確測出了距今6億多年前斯圖特(Sturtian)冰期和馬裡諾(Marinoan)冰期的結束時間。
  • 地球繞日的速度,是如何得出的,是否精確?
    我們也知道,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因此,為了知道速度,我們只有計算出地球環繞太陽運轉的距離。我們需要假設地球的軌道是圓形的(其實並不準確,地球軌道更像是橢圓形,但對我們的計算而言,圓形足夠接近了。)因此一年的環繞距離就是圓形周長。(要記住,圓形周長為2×π×半徑。)
  • 橢圓周長有精確計算公式嗎?對天體運算有什麼用?
    圓的周長非常容易計算,因為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恆定的圓周率,所以圓的直徑乘以圓周率就能算出周長。在某種意義上,圓是橢圓的一種特殊形式,兩個焦點重合、半長軸(a)等於半短軸(b)的橢圓就是圓。雖然圓的周長有初等函數表達式,但橢圓的周長卻沒有簡單的計算公式。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橢圓沒有周長計算公式。事實上,橢圓周長公式可以用積分形式精確表達出來:其中e為橢圓的離心率:只不過這是第二類完全橢圓積分,沒有解析解,這意味著它不能用初等函數表示,只有在是圓的情況下才能。
  • 超大三維星系圖,精確測定暗能量 科學人
    圖中的每一個小點,都代表著60億年前一個星系的位置,不同的顏色代表它們在這張切片中是更靠近地球(黃色)還是更遠離地球(紫色)。這張切片中包含48741個星系,只佔天文學家繪製的最新宇宙星系分布圖數據量的3%。從圖中可以看到星系的成團分布,它們構成了超星系團,也留下了巨大的空洞。這些大尺度結構的根源都來自於宇宙大爆炸後最初的瞬間。
  • 你能測出地球的周長嗎?看看古希臘人是怎麼做的,其實你也可以
    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大地是個球體,地球的周長是多長呢?誰是第一個測出地球周長的人呢?>埃拉託斯特尼是第一個測量出地球周長的人,他是古希臘的數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天文學家。除了測量出地球的周長,他還有很多貢獻如:埃拉託斯特尼篩法,尋找質數的方法,日地間距測量等等。
  • 國家授時中心參與繪製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新聞—科學網
    他們用甚長基線幹涉儀(VLBI),對位於銀河系旋臂上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開展了精確的距離和自行測量,描繪出全新的迄今為止旋臂位置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並精確確定了銀河系的參數。該圖清晰地展示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其中太陽系則位於獨立於四條主旋臂的本地臂,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一天文學中長期爭論而未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 你能測出地球的周長嗎?看看古希臘人是怎麼做的,簡單方法辦大事
    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大地是個球體,地球的周長是多長呢?誰是第一個測出地球周長的人呢?埃拉託斯特尼(公元前276 - 公元前194)埃拉託斯特尼是第一個測量出地球周長的人,他是古希臘的數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天文學家。除了測量出地球的周長,他還有很多貢獻如:埃拉託斯特尼篩法,尋找質數的方法,日地間距測量等等。
  • 23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麼測量地球周長的?
    如今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埃拉託斯特尼,圖片來源於網絡下面就是他測量地球周長的方法。地球周長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就是利用這一簡單的方式,大牛人埃拉託斯特尼就得出了精確度很高的地球周長的測量值,不得不讓人佩服。
  • 「知道SET」第一個測量地球周長的人
    本集主題:第一個測量地球周長的人如果有人跟你說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的聰明人都以為地球是平的,你可千萬不要相信,2000年前的人們就知道事實並非如此。直至公元前三世紀,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學者們才逐漸提出了地球是球體的觀點,這是對舊觀念的一次挑戰,顯然會帶來廣泛的影響,其中一大影響就是激發了學者們對於測量地球周長的興趣,而埃拉託色尼則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第一個測量地球周長的人:埃拉託色尼埃拉託色尼是最早的博學家之一。
  • 地球的大小怎樣測定?
    因為角2=角1,所以角2的度數也是360度的1/50,所以,圖中表示亞歷山大城和塞尼城的實際距離,正好等於地球周長的1/50。由此可知,測出亞歷山大城與塞尼城的實際距離之後,再乘以50,就可以得出地球的周長。艾拉託色尼計算的地球周長為39250千米。由於這個計算結果是按照大地是球狀的假設來運算的,而且得出的數字大得驚人,所以沒有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