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八年抗戰民族記憶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紅色旅遊」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形成的紀念地、標誌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遊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遊覽的主題性旅遊活動。「紅色旅遊」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紅軍長徵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從地域範圍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區和紅軍長徵線,但以長徵沿線為重點,這就形成了井岡山、瑞金、韶山、遵義、延安、西柏坡一條「紅色」主線。由於歷史的原因或機遇,黔東南正處於這條「紅色」主線主題形象為「歷史轉折,出奇制勝」的重要中段,區域「紅色旅遊」是全國、全省主題性旅遊活動的重要一環,是自治州「旅遊活州」發展戰略整體旅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黔東南州的「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四點:一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為主線,其承載的不僅是一個黨的革命精神,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時代性和永恆的生命力。二是與清水江、都柳江「兩江」流域分水嶺的自然生態、苗侗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等旅遊資源相伴生,可以與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等密切結合起來,形成綜合型、複合性的旅遊基地和產品線路,構築、整合「三色」(紅色—革命遺址,綠色—生態環境,藍色—民族風情)地區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形成「紅色旅遊」與生態旅遊、民族風情旅遊互相結合、互相促進的格局。三是主要集中分布於中央紅軍長徵路線主線及周邊的革命老區黎平縣及東北中南部12個縣。既分布廣泛,但又相對集中連線成片,便於進行基地建設和整體開發。四是影響深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黎平會議因「三個第一次」,在中共歷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一是黎平會議是長徵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二是它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義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錯誤戰略方針。三是它第一次結束了長達三年時間內毛澤東在中央受排擠的地位,開始形成中央絕大多數領導人轉而贊成、支持、擁護其正確主張的局面,從而為遵義會議確立他的領導核心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最早入黔的紅七軍在黎、從、榕發展人民武裝、創建紅色政權、打擊軍閥劣紳的系列革命活動(榕江戰鬥是紅軍入黔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榕江是紅軍入黔解放的第一個縣城,在榕江召開的「五一」祝捷慶功大會是貴州省最早、規模最大的「五一」慶祝集會),以及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與政策的早期實踐等所積澱的厚重紅色文化,在全國紅色旅遊資源中獨具特色,具有重要開發價值。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五次經過黔東南,轉戰從江、榕江、黎平、錦屏、天柱、劍河、三穗、鎮遠、施秉、臺江、黃平、岑鞏等12個縣境。從1930年4月至1936年1月,紅七軍、紅六軍團、中央紅軍、紅二軍團先後進入黔東南,傳播革命真理,實踐黨的民族政策,播撒革命火種,在苗侗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前僕後繼、浴血奮戰,在黔東南現代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的決定》,會後作出了《中央軍委為建立川黔邊根據地軍事行動的決定》,對紅軍在黔東南、黔北的行動路線和任務作了明確的規定。紅軍在新的戰略方針指引下,機動靈活,迅速挺進,沿途屢挫敵軍,連克城鎮,革命形勢為之一新。挽救中國革命、實現毛澤東正確主張的黎平會議在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偉人毛澤東足跡遍及4縣15鄉鎮100多個村寨,在黔東南度過了他難忘的41歲生日、詩人《十六字令》三首詞贊苗嶺雷公山、朱總司令與侗族石大爺同桌進餐、《紅星與十字架》、《太陽石》、紅軍樹、侗族詩人楊和鈞的紅軍情結等紅色故事在黔東南經久流傳,榕江《四季歌》、臺江紅軍山歌等在苗侗群眾中廣為傳唱。黔東南是中國共產黨較早實踐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工作的地區之一。紅軍在黔東南宣傳《關於對苗徭(瑤)民的口號》、作出《關於注意與苗民關係,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1934年12月24日紅軍總政治部),針對少數民族的實際,開展民族工作、實踐民族政策,並獲得成功,為建國後黨的各項民族政策的制定、實施、完善積累了經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黨組織及共產黨人宣傳進步思想,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民主運動;為了黔東南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用生命熱血譜寫了解放黔東南、剿匪除患的英雄篇章。紅色歷史印跡、先輩英烈事跡已深深根植在苗侗各族人民心間,紅色文化在苗鄉侗寨影響深遠。
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較大歷史事件和革命遺址遺蹟,是開展「紅色旅遊」的重要紅色文化軟體基礎和硬體設施。據初步調查,全州有較為著名的革命遺址85處,其中,黎平縣17處,鎮遠、天柱縣各10處,凱裡市7處等。
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4月到1936年1月,紅軍各部在黔東南的活動長達兩個多月,足跡遍及12個縣,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紅軍傳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政權,實踐黨的民族政策,播撒革命火種,浴血奮戰,一往無前,留下了感人的事跡,留下了眾多紅色歷史、革命遺址遺蹟。
1930年4月,紅七軍第一、二縱隊奔襲貴州軍閥王家烈的後勤基地—榕江古州城,殲敵500餘人,取得榕江戰鬥勝利。
榕江縣的主要革命遺址有:紅七軍軍部舊址(省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榕江戰鬥遺址、紅軍街、紅軍渡口、紅軍廣場、烈士陵園、紅軍烈士墓(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1934年9月20日,紅六軍團西徵進入黔東南,轉戰黎平、錦屏、劍河、天柱、三穗、鎮遠、臺江、施秉、黃平、岑鞏等10個縣境,歷時一個多月,行程1500餘裡,戰勝了數倍於己的湘、桂、黔敵軍的圍、追、堵、截,經潭溪、凱寨、孟優、大廣、紅廟、路臘、黑衝、舊州、冠壁山等大小戰鬥11次,克服艱難險阻,歷經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戰略任務,為中央紅軍向湘西實行戰略轉移,起到了偵察、開路的先遣隊作用。紅六軍團沿途進行了大量的政治宣傳,播下了革命種子,給黔東南各族群眾以極大的影響,為紅軍長徵經過黔東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在9月26日的劍河大廣坳反伏擊戰鬥中,紅五十二、五十四團為負責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團長和兩個營長等145人浴血犧牲,大廣坳戰鬥是紅軍入黔最慘烈的一次戰鬥。10月2日,黃平舊州天主教堂法國傳教士勃沙特連夜為肖克軍團長翻譯了一張法文版貴州地圖,此圖為紅軍轉戰雲貴、東出湘西起了重要作用。10月11日,17師為掩護主力轉移,在施秉黑衝與追敵桂軍19師展開激戰,保存了紅軍有生力量。10月25日,18師師長龍雲率52團200多戰士在岑鞏冠壁山與圍追堵截的岑鞏民團展開血戰,不幸被俘(後在長沙英勇就義)。1936年1月8日,賀龍率紅二軍團長徵進入岑鞏縣,三天後兵分兩路轉入銅仁江口縣。
劍河、三穗、施秉、岑鞏、黃平縣的主要革命遺址有:大廣坳、黑衝、冠壁山、黃平紅軍戰鬥遺址;楊至成將軍紀念館、將軍廣場、將軍故居(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良上紅軍樹、紅軍紀念碑、亭;紅二軍團司令部舊址(胡家鋪新屋)、施秉縣烈士陵園(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六軍團司令部舊址(舊州天主教堂)、紅軍群眾大會遺址(仁壽宮)、紅軍臨時醫療住地(天后宮)、紅軍臨時銀行(朱氏民宅)、朱德、毛澤東等舊居(萬天宮)、紅軍街(西上街)、「紅軍浴」(浪洞溫泉)、阿爾佛雷德·勃沙特舊居、紅軍紀念碑、烈士陵園(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徵經過黔東南,12月12日進入黎平,到12月31日離開施秉、黃平的17天中,足跡踏遍黎平、錦屏、劍河、榕江、臺江、鎮遠、施秉、黃平等8縣的廣大地區,行程1000多裡,歷經大小戰鬥10次,斃敵俘敵600多人。特別是在黎平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意義重大而深遠。1934年12月14日,中央紅軍一軍團突破黔軍王家烈部周芳仁旅防線,打響「紅軍長徵入黔第一仗」——五裡橋戰鬥。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縣城召開了著名的黎平會議。12月15日,紅九軍團先頭部隊在錦屏銅鼓擊潰守敵黔軍王家烈部第十五團,俘敵100餘人。12月16日,右路縱隊先頭部隊與守敵黔軍杜肇華旅第五、第六團激戰河口,殲敵二百餘人。12月25日,紅一軍團15師和九軍團在鎮遠古城與守敵黔軍王家烈部25軍蔣德銘旅及民團展開血戰,殲敵近200人。12月26日,紅三軍團打響黃平戰鬥,斃傷敵200餘人,擊潰黔軍王家烈部第一師三道防線,27日凌晨攻克黃平縣城。31日,中央紅軍各部陸續離開黃平、施秉縣境,進入黔南甕安、遵義餘慶等地。
黎平、錦屏、鎮遠縣的主要革命遺址有:黎平會議會址、中央紅軍總司令部駐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何長工、博古、李德、凱豐等領導人舊居,紅軍群眾大會舊址(紅軍廣場),紅軍街(翹街),紅軍銀行辦事處舊址,八舟河「紅軍橋」,五裡橋、羊角巖、樟樹坳、下溫紅軍戰鬥遺址,革命烈士陵園(省文物保護單位,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銅鼓、河口紅軍戰鬥遺址、啟蒙侗族詩人楊和鈞烈士墓、偶裡紅軍樹、龍大道故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革命烈士陵園等;鎮遠古城、紅廟、路臘、紅軍戰鬥遺址、紅軍橋〔祝聖橋〕、紅軍廣場、紅軍渡口、紅軍街、紅軍墓、革命烈士陵園(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周達文故居、鎮遠地下黨活動遺址(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隨著馬列主義在貴州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活動進入黔東南這塊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胡仲毓、肖次瞻、李光庭、李長青、王定一、田伯萍、楊光文等先後在雷山、凱裡、鎮遠、黃平、施秉、錦屏、天柱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宣傳進步思想,中共凱裡小組、中共鎮遠支部及進步組織建立後,組織青年學生和進步人士參加反封建反壓迫、反剝削的革命活動和抗日救亡活動,開展愛國統一戰線工作,籌建地方革命武裝,發展黨的組織,廣泛發動人民群眾與國民黨當局和地方反動勢力進行鬥爭,使馬列主義思想和共產黨的影響在黔東南得到不斷擴大,革命力量得到不斷壯大。自1929年2月黔東南有中共黨的活動開始到1949年11月黔東南解放,凱裡黨小組、鎮遠黨支部及在各地活動的共產黨人,宣傳進步思想,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民主運動,迎接解放,用生命熱血譜寫了英雄篇章。
凱裡市、麻江、臺江、雷山、黃平等縣有中共貴州省工委軍事小組、凱裡黨小組活動遺址----金泉湖李家祠堂、李長青故居、大良田酒精廠、李記客棧、文昌閣、加巴小學等。鎮遠縣有中共鎮遠黨支部活動遺址----周達文故居、鎮遠師範等。
三、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在黔東南的地下組織、黔東南各級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活動,發動各界進步人士、愛國人士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動員各民族、各階層群眾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支援抗戰前線。各族人民為抗戰承受巨大痛苦,作出了巨大犧牲。紅軍和中共地下黨傳播革命真理,實踐黨的民族政策,宣傳反帝抗日主張,紅軍及中共地下黨形式多樣的抗日宣傳使各族人民深受影響,為後來黔東南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紅軍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印發傳單、布告等形式廣泛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激勵各族熱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線,號召民眾支持紅軍北上抗日。中共凱裡黨小組成員以及進入黔東南活動的中共地下黨員李光庭、李長青、喻雷、王毅、熊鐵樵、王定一、陶涵春等先後在凱裡、麻江、臺江、雷山、天柱、錦屏、鎮遠等地開展活動,以組建抗日組織、集會演說、演出、講學等形式向民眾宣傳愛國抗日進步思想。抗戰全面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後,黔東南各族人民情緒高漲,各縣先後成立了「抗日救國會」、「抗日救援會」、「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青年抗日救國後援會」、「抗日鐵血團」等各種抗日組織,組建了貴州抗日救國軍、三穗抗日誌願軍、麻江、丹寨抗日遊擊隊、黎平侗苗抗日聯軍、黃平苗隴苗族抗日誌願兵榕江縣抗日義勇隊等民眾抗日武裝,奔赴抗日前線,促進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16個縣如火如荼地開展了不同形式、豐富多彩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集會高呼「抗戰必勝!還我河山!」口號,憤怒聲討日寇侵略罪行,強烈反對國民黨的妥協投降。社會各界大力組織募捐,為抗日前線籌集資金。搶修舊州飛機場、三穗飛機場、天柱飛機場和榕江飛機場,修建桂穗公路、黔桂公路、鐵路,為對日作戰和物質運輸服務。組建(「戰地服務團」、「抗日自願新民大隊」等戰地服務組織,慰問抗日官兵,褒揚抗日愛國精神,支援前線抗戰。各族青年應徵入伍,浴血捐軀抗戰前線,王澤龍等組織侗苗子弟兵6000餘人改編開赴上海抗日前線,數千將士屢創日軍,浴血「八一三」淞滬會戰。8年中黔東南16個縣的徵兵入伍或自願參軍者為91747人,陣亡將士1156人,黃平縣在抗戰前線為國捐軀官兵達百人。國共合作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團體及其堅持反戰活動,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史上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影響。1938年12月至1944年8月,遷住鎮遠的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和平村)先後關押日本戰俘500人,其中部分日本人被發展為「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會」盟員,在和平村管理人員康天順(中共地下工作者)、朱宗熹等人組織下,將「日本八路」反戰同盟隊伍擴大至137人,開展了一系列的反戰活動,為黔東南的抗日救亡運動增添了新的內容。黔東南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在黔東南近代、現代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黃平縣有為抗戰作過重要貢獻的盟軍「飛虎隊」舊州機場舊址;鎮遠縣有「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和平村訓練班」舊址;丹寨縣有「黔南事變」、「九·一三」事件遺址;天柱縣有抗日名將吳紹周故居、高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等。
四、1949年11月,承擔解放貴州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挺進黔東南,黔東南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十六軍、十七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等指揮下,由湘西兵分兩路向貴州進發。十六軍四十六師為第一路,溯沅江而上清水江,突破「黔東第一關」甕洞,於11月4日解放貴州第一座縣城——天柱。該師一三八團沿桂穗公路前進,連續擊潰守敵國民黨四十九軍二四九師和地方「防剿大隊」共2000餘人,於11月7日解放三穗。第二路以十七軍五十師一四九團為先頭部隊,於11月5日從湖南芷江出發,經湖南晃縣直插貴州的玉屏,一四九團突破敵三二七師防線,6日解放玉屏縣城。一四九團於8日凌晨抵達清浪鎮乘夜渡河,一舉全殲敵四十九軍三二七師九八O團的兩個營和一個團部計1500餘人,俘400餘人,繳槍370多支,下午6時一四九團進入鎮遠城,與十六軍勝利會師,黔東重鎮鎮遠宣告解放。解放軍一三八團解放鎮遠後繼續前進,奪取鎮雄關後進抵天險鵝翅膀,前衛二營五連借夜幕掩護,攀懸崖,走險道,迂迴敵後,出其不意地將睡夢之中的守敵消滅。天險鵝翅膀被破,敵軍倉皇后撤。一三八團於9日兵不血刃解放施秉,10日解放黃平,11日解放爐山,飛兵直插省會貴陽。人民解放軍十七軍四十九師沿岑鞏、餘慶、甕安、開陽向貴陽迂迴進軍。前衛部隊師偵察連和一四六團在岑鞏的黑茅坡殲敵200餘人,8日解放岑鞏。在向餘慶(時屬鎮遠地區)前進途中,消滅敵七四七團團部及兩個連,12日解放餘慶。11月14日,十七軍五十一師一五一團解放麻江。12月4日,一五一團二營等部解放丹寨。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由湖南南下解放廣西途中,三十八軍一五一師等部取道貴州入桂。
11月13日解放黎平,14日解放榕江、從江。11月中旬,國民黨臺江縣長包和麟先生棄暗投明,到爐山向人民政府投誠,12月3日,人民解放軍一五三團三營九連進住臺江縣城。12月28日,一五三團一部解放劍河。國民黨錦屏縣當局要求「和平解放」,1950年1月15日,鎮遠軍分區司令員曾憲輝率一五三團一部進入錦屏縣城。2月4日,人民解放軍五十一師4個營追擊國民黨「貴州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貴州東南綏靖區」司令佘輝庭部,解放雷山。11月初至12月底,經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黔東南16個縣相繼解放,長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黔東南各族人民盼來了光明,黔東南的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1950年1月始,黔東南境內殘餘勢力垂死掙扎、反功倒算,開始了大規模的土匪暴亂。匪勢最為猖獗時全地區境內有大小股匪數百股,擁匪近6萬之多,黔東南綏靖區司令部謝世欽匪部有20個縱隊,匪1.5萬人。面對嚴峻局勢,黔東南各族人民和剿匪、接管部隊貫徹執行「軍事進剿、政治攻勢、發動群眾」相結合的方針,實行「野戰軍地方化、領導一元化」,緊密團結,不畏艱險,發動群眾一手拿槍,一手生產,誓死保衛新生人民政權,開展了轟轟隆隆的剿匪鬥爭,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軍民團結、共同對敵的勝利凱歌。歷時一年多的剿匪鬥爭,黔東南境內一共消滅土匪53400多名,繳獲各種槍枝23900多支。黔東南各族人民、各級政府、鎮遠、獨山軍分區及其所屬各縣警衛營、四千多名民兵和剿匪部隊密切配合、協同作戰,顯示出軍民團結的偉大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在黔東南的解放和剿匪戰鬥中,470餘名解放軍指戰員幹部民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剿匪部隊、縣區武裝、農民自衛隊與土匪進行了大小戰鬥1000餘次,其中,鎮遠軍分區(含一四九團一五0團)與匪進行較大戰鬥290次,殲匪13637名,一八六師對匪作戰110次,殲匪31168名。
眾多的解放及剿匪戰鬥遺址、遺蹟,銘刻著人們對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對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永恆的記憶。州內各縣、各鄉鎮大多都有解放戰爭、剿匪鬥爭期間一些較大紅色歷史事件及重要戰鬥遺址、遺蹟,如三穗戰鬥、青溪戰鬥、鵝翅膀戰鬥、九潮坳戰鬥、一碗水戰鬥、梨樹坳戰鬥遺址,石(阡)岑(鞏)鎮(遠)施(秉)合圍、雷公山合圍、盤山合圍、劍(河)朗(洞)合圍、黎(平)從(江)榕(江)合圍、雪(洞)涼(傘)合圍「六大合圍」,以及天柱、錦屏圍殲,舊州、凱裡、下司剿匪保衛戰,天柱、麻江、臺江、施秉縣城保衛戰等重要戰鬥遺址、遺蹟。
所有這些,構成了黔東南寶貴、豐富、獨具特色的紅色資源,為黔東南州發展紅色旅遊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