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印度可以說是「騎虎難下」,在邊境與我軍對峙幾個月後,有消息稱印軍不情不願地想撤軍了。當前的情況,印軍如果再不撤軍,很可能會一槍不發地凍死或者餓死在高原地區。但是顯然,印度國內的輿論對莫迪非常不利,對峙幾個月,印軍不僅沒佔據上風,反而損失慘重,一點好處沒撈著,印度怎麼可能咽得下這口氣?為了找回丟失的面子,尋找一個「出氣口」是印度向來的作風。
近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爆發三個月以來最大規模的炮擊,印度單方面攻擊其很大部分原因是想借巴基斯坦挽回自己「敗者」的身份。殊不知,一向壓制巴基斯坦的印軍,這次意外地被「碾壓」。據悉,這場大規模炮戰,導致印度數倍死傷於巴基斯坦,令人大開眼界。按照印度和巴基斯坦兩方的說法,印度的傷亡人數要高出巴基斯坦幾倍,印度此次顯然是吃了大虧。就印度這有仇必報的性格,該國士兵不會善罷甘休,當下兩國炮擊還在繼續,可以預料到印度一定會加大攻擊力度來爭回所謂的面子。
本以為這場炮擊會讓雙方之間的關係再度緊張,可就印度人的態度來看,事情似乎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軍事專家王雲飛就此次印巴炮擊事件指出,他曾經跟印度一名學者聊到過關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經常發生衝突的事情,可令人驚訝的是,該學者並不認為兩國之間的炮擊是一場戰爭。就王雲飛的說法,這名學者反而認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炮擊是屬於邊境摩擦,與兩國之間的戰爭沒有多大的關係。隨後,該專家在問到倘若印度和中國之間發生類似的炮擊,是什麼性質時,這名學者直接強硬地回答道:那就不是摩擦,是戰爭。
為什麼印巴之間如此大規模的炮擊都不是戰爭,反而到了印中這,就變成了戰爭?實際上關於這個問題,就印度人的角度上去思考的話,這存在一個軍事實力差距。隨著近些年來中國在各個領域上的迅速發展,印度比不上中國是顯而易見的,但印度人卻非常熱衷於拿本國跟中國相比,其原因就是因為印度人並不相信中國有超過印度的實力。特別是自1962年後,印度在輸給了我國後,就一直記恨著,試圖在各個方面找回丟失的面子,如今邊境對峙事件,印度之所以如此強硬,也有想挽回當年面子的因素在裡面。
別看印度和中國這些年來合作不少,可哪怕是在更加依賴中國的情況下,該國也沒有想與我國發展友好關係的想法。中國和印度的人口相似,歷史也相似,在印度人看來,印度沒理由比不上中國,但該國似乎忘記了,僅從印度購買大量武器裝備來湊本國軍事實力上就能看出,該國註定無法跟中國相比。中國軍事領域的發展,接二連三的國產武器的出現,都足以能夠說明這個問題。當然,更關鍵的還是1962年那場衝突,印度慘敗。
就如王雲飛所說的那樣,在印度部分高層以及精英的潛意識裡,中印一旦發生炮擊,就要新帳舊帳一起算,所以這根本不是摩擦的問題,而是戰爭的問題。不過,現在的問題在於,印度有這個算帳的心,但有這個膽子跟實力嗎?拉達克地區對峙幾個月,印度在此期間不也是揚言要報62年的仇,可說到現在,印度還是只能想著撤軍。